菩提心與感恩心(一)
佛法言:「上報四重恩,下濟叁塗苦。」就是要我們「知恩」、「感恩」、「報恩」。試想這個世界上,誰對我們有恩?當然就是叁寶、父母、師長、社會、國家及衆生,既然知道他們對我們有莫大的恩德,所以,我們進一步就要感恩、報恩。
因此,知恩、感恩、報恩,顧名思義,即是「飲水思源」,做個不忘本的、有情有義的人。這令我想起了恩師永惺上人的一段法語:「經雲:『菩薩所緣,緣苦衆生。』菩薩之所以出現于世間,是因爲有苦難的衆生,啓發了菩薩的悲心,而成就了平等悲;同理,醫師因應世上患病之人,而顯出高明之醫術;乃至富者因世上貧窮之人,而成就其布施之功德;因此,爲佛弟子者,要對身邊一切成就自己的人,恒懷感恩之情。」(《永惺老和尚法語選》15頁)正因爲一念報佛恩與報衆生恩之心,乃有創立「香港菩提學會」之緣起。
常思報恩.自利利他
生存在此世上,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一員,在這社會的人倫關系中:父子、夫婦、師弟、朋友等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彼此之間是相互依存的共同體,任何人都不能脫離社會而獨存。事實上,不論親疏、上下、同事、同學、朋友、師長、父母乃至于世間上所有的人,都在幫助我們,都在成就我們,都在爲我們服務;一個人從出生開始,都是仰賴父母的養育與照顧;父母養育我們、栽培我們、提攜我們、成就我們;到了求學階段,師長給予我們指導與教誨,教授我們知識學問與謀生技能;到了創業階段,社會與國家,給予我們工作的機會和安定的生活;還有各行各業、士農工商,無不與我們有益;如果沒有這些,我們的生活、工作就會出現問題或困難,事業也就不會成就;而在我們人生的曆程中,佛、法、僧叁寶就好像黑暗中的明燈一樣,指引我們前行的方向,開啓我們的智慧,淨化我們的身心,轉化我們的煩惱;又好像苦海中的慈航,讓我們超越生死大海,出離輪回的深淵,到達究竟的彼岸。這些人、事、物對我們都有直接與間接的幫助,因此我們應該思惟他們對自己的恩德,常懷感恩、報恩之心,這也就是菩薩大悲心與菩提心的表現。
以佛教傳統觀念來說,「恩」有四種:即叁寶恩、父母恩、國家恩、衆生恩。中國特別重視父母的養育之恩。報恩的最佳方法,就是用父母給我們的身體,來做對自己、對衆生有益的事;來做對自己、對衆生有益的言、行,能夠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事做到自利利他,利己利人,這才是真正的報恩。
所以,「上報四重恩,下濟叁塗苦」這兩句話的真正意義,也就是說,一方面,我們要奉獻自己來利益衆生;另一方面,我們更要飲水思源,知恩、感恩而圖報。古大德高僧常常說:「爲了報答叁寶恩,誓願盡未來際,奉獻生命,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弘揚正法,護持叁寶。」叁寶對我們的恩是無窮無盡的,即使我們盡形壽、盡身命仍是無法報答的,因此,唯有以自己所能、所有及所知,來從事學法、弘法、護法的工作,以期報答于萬一。
菩提心與感恩心
「香港菩提學會」爲何以「菩提」命名?「菩提」又是什麼意思?其中實含蘊著師父上人弘法度生的悲情大願。
「菩提」是梵語“Bodhi”音譯,意譯爲「覺」(或智、知、道)。
廣義地說,即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的智慧;亦即佛、緣覺、聲聞各于其果所得的「覺智」。這叁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爲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
因此,菩提即是覺,即是覺悟佛道的正智。據《大智度論》所說,這種智有叁種,即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所以「覺智」,就是菩薩道行者所追求的最高智慧。而「菩提學會」領衆修行的目標,即爲上述之意義。
而菩提心與感恩心是直接相連的;報恩的思想,不僅是人乘正法,也是大乘菩薩發心的因緣。《勸發菩提心文》作者省庵大師廣引經義說:「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一者念報佛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叁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衆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八者忏悔業障故,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念正法久住故。」在「十因緣中」,知恩報恩占了一大半。因此,一個菩薩道的行者,必然是時刻充滿感恩與報恩之心。
依據大乘「阿毘達磨」(梵文: Abhidharma,巴利文:Abhidhamma),舊譯「阿毘昙」,簡稱「毘昙」,意譯爲「對法」、「無比法」、「大法」,爲論書的一種,結集爲論藏,收入叁藏之中。它通常是針對「修多羅」即「經」中的觀點,進行統整與探討)所說的修學菩提心的因果次第,亦以「知母、念恩、念報恩」爲菩提心的所依。若從無盡緣起去看,一切衆生無不是我往昔父母、眷屬,如是報恩之念油然而生。爲報親恩,唯一正途就是發菩提心,修菩薩行,令他們到達究竟安樂的境地。
菩提心與感恩心(二)
上報四重恩.下濟叁塗苦
什麼是菩薩道?如何踐菩薩行?《普賢行願品》雲:「諸佛如來以大悲心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心,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正等覺。」由此可見,菩提心乃以大悲心爲根本,菩薩道行者最大的使命與任務,就是「莊嚴佛土,利樂有情」;如上所述,知恩、念恩、報恩是修學菩提心的因緣,因此,由于強烈的報恩意念,驅使菩薩在無量阿僧祇劫中,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舍頭目腦髓,內施、外施,無所不施;所謂「聞施心歡喜,勝于寂滅樂」;「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依大乘「叁綱領」所說:菩提願、大悲心、般若慧;本此叁心而修六度萬行,盡未來際,永無疲厭。《普賢行願品》中又說:「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願行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經文中所說的正是普賢菩薩十大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的「四個無盡」的境界,每一個願都是四無盡境,都是無有窮盡的,念念相續,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即使已經成佛了,仍是稱贊如來無有窮盡,從這個稱贊如來當中,開啓我們無窮的智慧。
由此可見,知恩報恩的心行,必然根源于菩薩的無盡大悲與無上大智;悲智雙運,才能貫徹始終,使報恩的功德圓滿完成。
現依《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以下簡稱《心地觀經》),略說佛教的報恩思想:
經中〈報恩品〉第二之上說到:「爾時佛告五百長者:『我今爲汝分別演說世出世間有恩之處:一、父母恩,二、衆生恩,叁、國王恩,四、叁寶恩。如是四恩,一切衆生平等荷負。』」這四種恩涵蓋世出世間一切我們必須報答的對象。
(一)、父母恩:
諸恩之大,莫過于父母恩。《心地觀經》雲:「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及一劫中,說不能盡。」確實如此,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産前十月懷胎之痛苦,産時與死神掙紮的恐怖,産後推幹就濕,撫養成人的辛勞,除了母親之外,誰能做得到?況且一切男女,在母胎中吸取的全是母血,幼小時亦靠吸飲母乳然後才能漸漸發育長大。而在成長的過程中,母親把好衣好食留給兒女,不管子女是美是醜,是愚是智,或好或壞,母親毫無分別,同樣關懷愛護,無微不至。故《父母恩重難報經》雲:「母有十大深恩,第一、懷胎守護恩;第二、臨産受苦恩;第叁、生子忘憂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幹就濕恩;第六、哺乳養育恩;第七、洗濯不淨恩;第八、遠行憶念恩;第九、深加體恤恩;第十、究竟憐愍恩。」
雖然父親沒有母親如此呵護備至,體貼入微,但同樣是本能地、無條件地愛護著子女,爲子女的前途與幸福,無厭地付出,任勞任怨,甚至是犧牲自己的生命。父母對我們的恩惠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可說是恩重如山!所以,我們長大以後,又怎可以不感恩圖報呢?
因此佛陀教導弟子們必須要盡孝,孝親的功德勝過世間一切的功德:「假使有人爲福德故,恭敬供養一百淨行大婆羅門,一百五通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寶上妙堂內,以百千種上妙珍膳,垂諸璎珞衆寶衣服,栴檀沈香,立諸房舍,百寶莊嚴床臥敷具,療治衆病百種湯藥,一心供養滿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順心,以微少物色養悲母,隨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萬分不可校量。」(《心地觀經》)可是,一般世俗之人往往以儒家倫理的觀點,批評出家人不養父母,有違孝道。其實佛弟子對于「生我劬勞」的「哀哀父母」,雖然無法菽水承歡,侍奉左右,但常以大悲心、菩提心度化他們學佛修行,令于六道輪回之中解脫,推而廣之,發願于百劫千生常行佛道,普度十方叁世一切衆生,令他們都能離苦得樂,這才是真正的報親恩。如蓮池大師說:「父母恩重,過于山邱,五鼎叁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
而師長對我們的恩德亦和父母一樣,他們苦心教導,悉心栽培,對我們循循善誘,時時勸勉,刻刻鼓勵,處處提攜,目的就是希望我們能夠成功立業,出人頭地。如《勸發菩提心》文所說:「雲何念師長恩?父母雖能生育我身,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不知禮義,則同于異類;不解佛法,則何異俗人?今我等粗知禮義,略解佛法,袈裟被體,戒品沾身。此之重恩,從師長得。若求小果,僅能自利;今爲大乘,普願利人,則世出世間二種師長,俱蒙利益。」因此,我們應該侍奉師長,如同侍奉父母一樣,來報答他們的深恩厚德。
(二)、衆生恩:
以佛法來說,十方法界一切衆生,都曾對我們有恩。約過去,我與衆生,從曠劫來,世世生生,互爲父母…
《菩提心與感恩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