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心与感恩心

  菩提心与感恩心(一)      

  佛法言:「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就是要我们「知恩」、「感恩」、「报恩」。试想这个世界上,谁对我们有恩?当然就是三宝、父母、师长、社会、国家及众生,既然知道他们对我们有莫大的恩德,所以,我们进一步就要感恩、报恩。

  因此,知恩、感恩、报恩,顾名思义,即是「饮水思源」,做个不忘本的、有情有义的人。这令我想起了恩师永惺上人的一段法语:「经云:『菩萨所缘,缘苦众生。』菩萨之所以出现于世间,是因为有苦难的众生,启发了菩萨的悲心,而成就了平等悲;同理,医师因应世上患病之人,而显出高明之医术;乃至富者因世上贫穷之人,而成就其布施之功德;因此,为佛弟子者,要对身边一切成就自己的人,恒怀感恩之情。」(《永惺老和尚法语选》15页)正因为一念报佛恩与报众生恩之心,乃有创立「香港菩提学会」之缘起。

  常思报恩.自利利他 

  生存在此世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在这社会的人伦关系中:父子、夫妇、师弟、朋友等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彼此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共同体,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独存。事实上,不论亲疏、上下、同事、同学、朋友、师长、父母乃至于世间上所有的人,都在帮助我们,都在成就我们,都在为我们服务;一个人从出生开始,都是仰赖父母的养育与照顾;父母养育我们、栽培我们、提携我们、成就我们;到了求学阶段,师长给予我们指导与教诲,教授我们知识学问与谋生技能;到了创业阶段,社会与国家,给予我们工作的机会和安定的生活;还有各行各业、士农工商,无不与我们有益;如果没有这些,我们的生活、工作就会出现问题或困难,事业也就不会成就;而在我们人生的历程中,佛、法、僧三宝就好像黑暗中的明灯一样,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开启我们的智慧,净化我们的身心,转化我们的烦恼;又好像苦海中的慈航,让我们超越生死大海,出离轮回的深渊,到达究竟的彼岸。这些人、事、物对我们都有直接与间接的帮助,因此我们应该思惟他们对自己的恩德,常怀感恩、报恩之心,这也就是菩萨大悲心与菩提心的表现。

  以佛教传统观念来说,「恩」有四种:即三宝恩、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中国特别重视父母的养育之恩。报恩的最佳方法,就是用父母给我们的身体,来做对自己、对众生有益的事;来做对自己、对众生有益的言、行,能够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做到自利利他,利己利人,这才是真正的报恩。

  所以,「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这两句话的真正意义,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要奉献自己来利益众生;另一方面,我们更要饮水思源,知恩、感恩而图报。古大德高僧常常说:「为了报答三宝恩,誓愿尽未来际,奉献生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弘扬正法,护持三宝。」三宝对我们的恩是无穷无尽的,即使我们尽形寿、尽身命仍是无法报答的,因此,唯有以自己所能、所有及所知,来从事学法、弘法、护法的工作,以期报答于万一。

  菩提心与感恩心

  「香港菩提学会」为何以「菩提」命名?「菩提」又是什么意思?其中实含蕴着师父上人弘法度生的悲情大愿。

  「菩提」是梵语“Bodhi”音译,意译为「觉」(或智、知、道)。

  广义地说,即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的智慧;亦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的「觉智」。这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因此,菩提即是觉,即是觉悟佛道的正智。据《大智度论》所说,这种智有三种,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所以「觉智」,就是菩萨道行者所追求的最高智慧。而「菩提学会」领众修行的目标,即为上述之意义。

  而菩提心与感恩心是直接相连的;报恩的思想,不仅是人乘正法,也是大乘菩萨发心的因缘。《劝发菩提心文》作者省庵大师广引经义说:「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一者念报佛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念正法久住故。」在「十因缘中」,知恩报恩占了一大半。因此,一个菩萨道的行者,必然是时刻充满感恩与报恩之心。

  依据大乘「阿毘达磨」(梵文: Abhidharma,巴利文:Abhidhamma),旧译「阿毘昙」,简称「毘昙」,意译为「对法」、「无比法」、「大法」,为论书的一种,结集为论藏,收入三藏之中。它通常是针对「修多罗」即「经」中的观点,进行统整与探讨)所说的修学菩提心的因果次第,亦以「知母、念恩、念报恩」为菩提心的所依。若从无尽缘起去看,一切众生无不是我往昔父母、眷属,如是报恩之念油然而生。为报亲恩,唯一正途就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令他们到达究竟安乐的境地。

  菩提心与感恩心(二)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什么是菩萨道?如何践菩萨行?《普贤行愿品》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心,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正等觉。」由此可见,菩提心乃以大悲心为根本,菩萨道行者最大的使命与任务,就是「庄严佛土,利乐有情」;如上所述,知恩、念恩、报恩是修学菩提心的因缘,因此,由于强烈的报恩意念,驱使菩萨在无量阿僧祇劫中,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舍头目脑髓,内施、外施,无所不施;所谓「闻施心欢喜,胜于寂灭乐」;「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依大乘「三纲领」所说:菩提愿、大悲心、般若慧;本此三心而修六度万行,尽未来际,永无疲厌。《普贤行愿品》中又说:「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愿行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经文中所说的正是普贤菩萨十大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的「四个无尽」的境界,每一个愿都是四无尽境,都是无有穷尽的,念念相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即使已经成佛了,仍是称赞如来无有穷尽,从这个称赞如来当中,开启我们无穷的智慧。

  由此可见,知恩报恩的心行,必然根源于菩萨的无尽大悲与无上大智;悲智双运,才能贯彻始终,使报恩的功德圆满完成。

  现依《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以下简称《心地观经》),略说佛教的报恩思想:

  经中〈报恩品〉第二之上说到:「尔时佛告五百长者:『我今为汝分别演说世出世间有恩之处: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这四种恩涵盖世出世间一切我们必须报答的对象。

  (一)、父母恩:

  诸恩之大,莫过于父母恩。《心地观经》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及一劫中,说不能尽。」确实如此,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产前十月怀胎之痛苦,产时与死神挣扎的恐怖,产后推干就湿,抚养成人的辛劳,除了母亲之外,谁能做得到?况且一切男女,在母胎中吸取的全是母血,幼小时亦靠吸饮母乳然后才能渐渐发育长大。而在成长的过程中,母亲把好衣好食留给儿女,不管子女是美是丑,是愚是智,或好或坏,母亲毫无分别,同样关怀爱护,无微不至。故《父母恩重难报经》云:「母有十大深恩,第一、怀胎守护恩;第二、临产受苦恩;第三、生子忘忧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干就湿恩;第六、哺乳养育恩;第七、洗濯不净恩;第八、远行忆念恩;第九、深加体恤恩;第十、究竟怜愍恩。」

  虽然父亲没有母亲如此呵护备至,体贴入微,但同样是本能地、无条件地爱护着子女,为子女的前途与幸福,无厌地付出,任劳任怨,甚至是牺牲自己的生命。父母对我们的恩惠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可说是恩重如山!所以,我们长大以后,又怎可以不感恩图报呢?

  因此佛陀教导弟子们必须要尽孝,孝亲的功德胜过世间一切的功德:「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妙堂内,以百千种上妙珍膳,垂诸璎珞众宝衣服,栴檀沉香,立诸房舍,百宝庄严床卧敷具,疗治众病百种汤药,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随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心地观经》)可是,一般世俗之人往往以儒家伦理的观点,批评出家人不养父母,有违孝道。其实佛弟子对于「生我劬劳」的「哀哀父母」,虽然无法菽水承欢,侍奉左右,但常以大悲心、菩提心度化他们学佛修行,令于六道轮回之中解脱,推而广之,发愿于百劫千生常行佛道,普度十方三世一切众生,令他们都能离苦得乐,这才是真正的报亲恩。如莲池大师说:「父母恩重,过于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而师长对我们的恩德亦和父母一样,他们苦心教导,悉心栽培,对我们循循善诱,时时劝勉,刻刻鼓励,处处提携,目的就是希望我们能夠成功立业,出人头地。如《劝发菩提心》文所说:「云何念师长恩?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师长得。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因此,我们应该侍奉师长,如同侍奉父母一样,来报答他们的深恩厚德。

  (二)、众生恩:

  以佛法来说,十方法界一切众生,都曾对我们有恩。约过去,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

《菩提心与感恩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