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眷屬。如《梵網菩薩戒經》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又如《心地觀經》所說:「無始以來,一切衆生,輪轉五道,經百千劫,于多生中互爲父母;以互爲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悲故,猶如現在父母之恩,等無差別。如是昔恩猶未能報,或因妄業生諸違順,以執著故,反爲其怨。何以故?無明覆障宿住智明,不了前生曾爲父母,所可報恩,互爲饒益,無饒益者,名爲不孝。以是因緣:諸衆生類,于一切時,亦有大恩,實爲難報。如是之事,名衆生恩。」
菩提心與感恩心(叁)
此「衆生恩」即是「父母恩」的擴展,由現生父母而推廣及過去累世父母,而把眼前的一切人看成自己的父母,恭敬供養,盡情孝順。這是從佛教的叁世因果觀與生死輪回觀而來的報恩思想;約過去,一切衆生都曾經是我的父母(或六親眷屬),而我也曾是一切衆生的父母。轉世之後,皆因隔陰之迷,改頭換面,互不認識。若果真能深信衆生之間皆存在著親眷的關系,則必然會念其恩而有感恩圖報之想。約現在,我們生存于天地之間,不能離開他人的幫助而獨自生存;如農夫耕種供給我們糧食,資養我們的色身;工人織布製衣爲我們保暖護體,師長教授我們知識,令我們知禮儀、懂學問,乃至世間種種優美的環境,舒適的生活,無一不是衆生合力而成的辛勞成果。由此可知,我們與一切衆生都是一體相連的,息息相關的;所以我們應該將自己貢獻給社會,服務人民,回饋衆生;只要人人獻出一份愛心,世界將會更和諧、更美好。當衆生困苦時,我們要伸出同情之手,積極的幫助;當衆生煩惱時,我們效仿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給予開導,使其袪除煩惱,遠離愁苦。而出家人所做的一切,無不爲衆生的利益著想,這就是真正的報衆生恩。
(叁)、國王恩:
國王,古時亦稱國君或國主,是一國之棟梁,人民的精神支柱,佛教發展的基石。《心地觀經》雲:「國王恩者,福德最勝,雖生人間,得自在故,叁十叁天諸子等恒與其力,常護持故。于其國山河大地,盡大海際,屬于國王,一人福德勝過一切衆生福故。是大聖王以正法化,能使衆生悉皆安樂。」《梁皇寶忏》中亦說:「若無國王,一切衆生無所依附;由有王故,一切得住。行國王地,飲國王水,諸余利益不可俱說。……我等今日,既仰賴國王,于末世中興顯佛法。……又令出家人,安心向道,願我等速出生死,闡無量法門,開人天正路。」
佛教之所以能發展流傳至今,佛法興盛,僧團和諧,出家人可以安心辦道,皆仰靠國家及國王的擁護和極力推崇。正如道安大師所說:「不依國主,則法事不立。」若無國君則一切事業皆無以成辦;可以說,無國君則無國家,無國家則佛教無以立足。試想,如果國家的政治不清明、社會動蕩不安,那麼佛教如何能弘揚發展,繁榮昌盛?
由此可知,不但依正道治國安民、使人民安居樂業,共享太平的國王,我們要念報其恩;而且嚴懲罪惡,令人民知因識果,導人止惡向善的國王,同樣也值得我們念報其恩。所以《心地觀經》中又說:「若有人民,能行善心,敬輔仁王,尊重如佛,是人現世,安隱豐樂。」
所以說,國家是我們生存的依怙,是我們幸福的保障,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是故「知恩、報恩」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曆史上仁王治國,對人民的生活和佛教的發展,影響至深且巨。因而列爲四恩之一,確實是甚有道理。
(四)、叁寶恩:
叁寶即佛、法、僧。《壇經》雲:「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福慧具足的覺者。他不但自己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而且把自己所證得的妙理,宣示給一切衆生;希望令所有愚迷沈溺的衆生,皆能從其言傳身教中體悟人生的真谛,同得解脫,同成佛道。如果佛陀沒有出現于世間,衆生將永遠處于無明黑暗之中,生死輪回,痛苦不息。
然而佛陀對衆生的悲心是無止境的,他不會因爲衆生的愚昧無知、不受教化而放棄。正如《勸發菩提心文》:「雲何念佛重恩?謂我釋迦如來,最初發心,爲我等故,行菩薩道,經無量劫,備受諸苦。我造業時,佛則哀憐,方便教化,而我愚癡,不知信受。我墮地獄,佛複悲痛,欲代我苦,而我業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種善根,世世生生,隨逐于我,心無暫舍。佛初出世,我尚沈淪,今得人身,佛已滅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預出家?何障而不見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種善根,何以得聞佛法?不聞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難喻。自非發廣大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救度衆生,縱使粉身碎骨,豈能酬答?」
佛陀對于我們的大恩大德,比山丘還要高,比海水還要深,我們豈可不知?豈能不報?
法者,軌持義。又正而不邪謂之法。「法」可分爲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此四法寶,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軌道,如叁藏義理,故名爲法。亦可專指根本佛法的四聖谛、十二因緣、八正道、叁法印,或泛指大小乘十二部經等。所謂法就是真理,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自覺法性,也就是不生不滅的法身慧命。
菩提心與感恩心(四)
從這些叁藏十二部教典中,衆生可以得到無盡的智慧,了達有情的生、老、病、死,無情的成、住、壞、空,世間一切皆是緣起性空,唯心所現。唯有依法修行,能舍棄一切執著,方可得究竟的解脫。
在實踐上,從講授理論,到指導修學,再到最後成就正果的過程中有「教理行果」四法;一般來說,我們所能聽到的聲音、看到的文字,都可以是佛法的「教法」;有爲的一切法稱作「理法」;「戒、定、慧」叁學稱爲「行法」;而我們將來能證得的無漏道果則稱爲「果法」。此四法可引領衆生,出離生死輪回的彼岸,到達清淨解脫的彼岸;這是法寶的不可思議的恩德。
僧者,清淨義。僧者清淨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品行高潔,芳香四溢。能令見聞者皆得其利益。
僧者和合義,即事和、理和二義。(一)事和:1.見和同解(思想的統一);2.戒和同修(法製的平等);3.利和同均(經濟的均衡);4.意和同悅(心意的和諧);5.口和無诤(語言的喜悅);6.身和同住(居住的安樂)。(二)理和:能證無爲擇滅之理。
由此事、理二和,上弘佛道,下化衆生,自度度人,故名爲僧。
僧者乃福田之意。就好像是擁有了大地,擁有了田土;心田裏的土地開發之後,就可以種植、建設,就能對自己的功德深深不移。
僧是佛法的奉行者,是佛法之住持者。唯有清淨和樂的僧團,才能適應社會大衆的需要,淨化人心,令衆生離苦得樂,皆得解脫,令正法久住。如果沒有僧寶,佛法則不能延續,衆生失去智慧的眼目,將永遠處在無明黑暗之中,所以我們應報僧恩。如果我們欲報僧恩,就要對出家的僧衆恭敬禮拜,四事供養,護持他們,同時更要遵循他們的教導,努力學佛修行。
由以上的論述,可見叁寶恩德,猶如寶山,巍巍無比,正如《心地觀經》所說:「叁寶恩者,名不思議,利樂衆生,無有休息。」又雲:「叁寶出世,作大法船,能截愛流,超升彼岸。」叁寶對我們的恩德如此深重,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報答呢?《華嚴經》雲:「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又謂:「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爲床座遍大千,若不說法度衆生,畢竟無能報佛恩。」可知,唯有說法度生才能真正的報佛恩。
如省庵大師雲:「自非發廣大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救度衆生,縱使粉身碎骨,豈能酬答?」果能說法度衆生,不僅報佛恩,亦酬報叁寶恩。因說法是濟世的良藥,能除衆生身心熱惱,令得清涼自在,是故,爲佛弟子應擔負起弘法護法的使命。然「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入薩婆若海,但求其最簡捷,最快速的唯是念佛法門」;
是故身爲出家之佛弟子,應勸勉自己的父母乃至一切衆生持戒念佛;持戒是止惡修善,念佛能帶業往生,如此定能超脫輪回,出離生死苦海,得無上菩提,輾轉度化無量衆生,使叁寶種子永不斷絕。
古德贊雲:「冥冥大夜中,叁寶爲燈燭;滔滔苦海內,叁寶爲舟航;焰焰火宅中,叁寶爲雨澤。」佛陀爲救度一切衆生而示現世間,講經說法,利益人天,令僧團健全,故正法久住;因此,叁寶是我們真正的、唯一的皈依處;佛叁寶對我們恩德無窮,故爲弟子應恭敬叁寶,奉行正法,以報叁寶之宏恩。
結語:
感念師父上人于四十八年前,播下菩提種子,成立香港菩提學會;複于四十二年前創建西方寺,令我等僧衆有安身立命、修行辦道之所;令衆護法居士、正信弟子有學習佛法、念佛共修之處;數十年如一日,經年不絕的法會活動,令無數有心學佛者,淨化身心,種下菩提善根。
感恩叁寶加持,道場清淨,僧團和諧,法務興隆,衆生易度。值茲會慶、寺慶紀念及師父上人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銀紫荊星章勳銜盛典之日,特撰此文以報佛恩、父母恩、師長恩(師者亦父母也)、國家恩與衆生恩。謹以《華嚴經》偈句,願與四衆弟子互勵共勉:
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菩提心者,猶如良田,能長衆生白淨法故。
菩提心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
菩提心者,猶如淨水,能洗一切煩惱垢故。
菩提心者,猶如大風,普于世間無所礙故。
菩提心者,猶如盛火,能燒一切諸見薪故。
菩提心者,猶如淨日,普照一切諸世間故。
菩提心者,猶如盛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
菩提心者,猶如明燈,能放種種法光明故。
菩提心者,猶如淨目,普見一切安危處故。
菩提心者,猶如大道,普令得入大智城故。
菩提心者,猶如正濟,令其得離諸邪法故。
菩提心者,猶如大車,普能運載諸菩薩故。
菩提心者,猶如門戶,開示一切菩薩行故。
菩提心者,猶如宮殿,安住修習叁昧法故。
菩提心者,猶如園苑,于中遊戲受法樂故。
菩提心者,猶如舍宅,安隱一切諸衆生故。
菩提心者,則爲所歸,利益一切諸世間故。
菩提心者,則爲所依,諸菩薩行所依處故。
菩提心者,猶如慈父,訓導一切諸菩薩故。
菩提心者,猶如慈母,生長一切諸菩薩故。
菩提心者,猶如乳母,養育一切諸菩薩故。
菩提心者,猶如善友,成益一切諸菩薩故。
菩提心者,猶如君主,勝出一切二乘人故。
菩提心者,猶如帝王,一切願中得自在故。
菩提心者,猶如大海,一切功德悉入中故。
菩提心者,如須彌山,于諸衆生心平等故。
菩提心者,如鐵圍山,攝持一切諸世間故。
菩提心者,猶如雪山,長養一切智慧藥故。
菩提心者,猶如香山,出生一切功德香故。
菩提心者,猶如虛空,諸妙功德廣無邊故。
菩提心者,猶如蓮華,不染一切世間法故。
因菩提心者,能生出一切菩薩行願,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皆由菩提心而成就;我們身爲佛弟子,應當信心清淨,效法菩薩精神,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自覺覺他,最終必能圓滿菩提,同證佛道。(全文完)
《菩提心與感恩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