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因願文叁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因願文叁

  第十八願叫念佛往生願,是整個淨土教法的核心,也是信心成就的因願文,願文由叁部分組成,一是“至心、信樂、欲生”叁種心,二是“乃至十念”,叁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再加上“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的根機。淨土法門是通過稱贊、得聞名號獲得利益。這條願是總持,願裏面有“教行信證”的次第,有阿彌陀佛成就的因果以及體用,所以這裏不太容易明白,大家要注意。核心的部分從成就文來說,就是一點,有了信心就得到了往生。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信心”,但是淨土教的信心,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信心,很多人不相信淨土教的“信心成就”,因爲淨土教的信心成就,平生業成,有點類似于禅宗的開悟,所以非常不容易理解和相信。

  一、第一種心——至心

  上兩節我們主要說了至心、信樂、欲生叁種心中的“至心”。至心是真實心、清淨心。這種心實際上是佛的心,並不是衆生的心。在這個願文裏面(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至心信樂”前面雖然說是十方衆生,但是這個至心是指佛心,佛成就的心,不是我們的,因爲我們不可能有這樣的心。上一節我們主要說了這個至心的內容,什麼是至心呢?是指至極清淨的心,我們凡夫沒有這種至極的清淨心。

  二、第二種心——信樂

  1、什麼是信樂?

  下面我們再看第二種心“信樂”,什麼叫信樂呢

  在無量壽經甄解裏面說,“信樂”也叫做信忍、愛樂甚深廣大功德之心。信樂,樂就是歡喜,那他要信什麼呢?信廣大功德法。廣大功德法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名號是總持,是指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功德,因此你信這個名號,就是信西方極樂世界,信阿彌陀佛。信樂的意思,首先是信忍,忍就是忍可決定的意思,然後是愛樂,甚深、廣大的功德之法。這條願裏面的“信樂”,是信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能從這上面産生歡喜、愛樂,所以叫信樂,這個不是普通意義上的信樂,千萬不能跟我們自身的信心和歡喜相等同,這是一個最關鍵的地方。

  2、凡夫無真實信樂

  叁界之中我們忍可決定的主要就是欲樂,相對來說我們是欲界的衆生,相信和喜歡的就是欲樂,欲就是財、色、名、食、睡。我們通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跟外面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相接觸,眼見色,耳聽聲,鼻聞香,舌嘗味,身覺觸(冷熱)、意知法,叫六入(六根門頭),通過這六根跟六塵相接觸,産生苦樂的覺受,然後生起貪心和瞋心。如果覺得樂,我們就生起貪心,如果覺得苦,我們就想離開,雖然不一定會有瞋心,但是自然選擇離開它。所以說從凡夫的角度講,我們的信樂就是相信五欲的欲樂。而這條願裏面說的信樂是指什麼呢?他所對的是阿彌陀佛的名號,我們用口來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的同時,通過耳根聽到,在用心對這個名號接觸,從這個名號上面産生愛樂之心,這個就是信樂。

  世間男女的愛情能産生很強的愛樂之心,這是陰陽相互吸引的結果。那麼往生淨土,我們對名號,從阿彌陀佛的名號上面産生很強的愛樂之心。這兩者完全不同,前者(男女的愛情)是跟“欲”有關的,但是它也能産生樂,而後者(十八願)的愛樂之心,是信忍(肯定)愛樂,這種信樂是菩提的正因。但是這種“信樂”不是我們這樣不善的凡夫所能産生的,我們具足煩惱,習慣對五欲的歡喜愛樂,沒有真實清淨的“信樂”,所以無上的菩提很難成就,功德難得。要我們凡夫産生這種“信樂”之心是很難的。

  阿彌陀佛在做法藏菩薩的時候,他就觀察到象我們這樣的凡夫從無始以來,由于一直流轉在無明的大海之中,沈迷于叁界二十五有的環境。我們內在身心的組成,是無明報應的身體,不吃飯就會餓死。我們對苦樂的覺受大體相同,雖然也有別業,但在共業上面有相似性。凡夫都是以無明爲主,身口意造作貪染的業力,流轉到今天,沈迷于財、色、名、食、睡,被這個網牢牢地罩住,生不出對佛真實的歡喜愛樂之心,沒有真實的信樂之心。

  無上功德是什麼樣的?實際上我們由于不認識它,所以真正的信心很難獲得。凡夫身體有很強的執著,都是用身體去感受佛,所以感受不到象佛菩薩的那種快樂。我們現在多數都在欲界,色界有禅定,他們的樂就超出我們,所以過去出家人不成家也能很好地過下去就是因爲有禅定,世間人有五欲的樂,而他有禅定的樂,他的定樂,要比五欲(財色名食睡)樂還要快樂得多。我們沒有經驗,就不太容易相信體驗不到的樂。但即使是“定樂”,它也不是清淨的樂,不是對無上功德産生的這種愛樂,“定樂”也是染汙的樂。由于我們是無明、貪、瞋、癡爲心,所以即使“晝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灸頭燃”,在那裏誦經,繞著佛一天到晚地轉,如果你的心不真實清淨,那這種善叫雜毒之善,因爲有貪心,這貪愛的心就柒汙了這個善行,這個行就叫雜毒的善,也叫做虛僞的修行,它不是真實淨業。我們用身心去感受苦樂,身體生了病就會覺得難過,是要去治的,但是心病大家都普遍感受不到,都沒有覺察自己的心是有毛病的。我們身有病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的心有病,所以要靠我們有病的心去修行,想往生到淨土去是不可能的。現在的人特別“著相”,只要面子不管心。佛法根本是心法,心是統帥,你造的是善業還是惡業,主要看你的心,以心爲主,很多“僞善”的人,表面上很好,心不好。凡夫就是貪財、色、名、食、睡的心,即使修成了禅定也是貪禅定,貪財、色、名、食、睡固然不好,其實貪定那也很糟糕。因此佛法不主張升天,爲什麼呢?因爲貪定的人,就好象喝醉了酒一樣,天人也是很貪著,抱著不放。所以叁界中貪欲不行,貪定也不行。我們可以問一問自己,到底什麼時候高興呢?是不是念阿彌陀佛就很高興,比得到任何寶貝都高興呢,有沒有這樣忍可(認可)呢

  恐怕很少人,很少的時候有。所以凡夫念佛不覺得歡喜,發了財還更高興,這是真實情況。

  3、得聞名號,接受佛回施的清淨信樂

  信樂名號是成佛的正因,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正覺法體。獲得信樂的方式就是通過稱名、聽聞,經上說“聞其名號”,“其有得聞,彼國名號”,用心都在“聞”上。“聞”不單是聽到,是乘佛力信心開發産生歡喜,這種“信樂”才是成佛的正因。

  這條願叫因願文,是法藏菩薩因地所發,他爲什麼要發這個願呢?因爲他看到我們貪著叁界,流轉生死,沒有出離的因緣。我們流轉的原因,法藏菩薩診斷出來的結果是,我們的心有問題,不能信忍、愛樂甚深廣大的功德之法,沒有清淨信樂之心。法藏菩薩看到這樣的我們,就在一念、一刹那中悲憐我們,因此發願選擇經過久遠長劫的修行,成就真實信樂心回向給我們。他修成的標志就是他成了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裏面就有這個信樂之心,所以你念佛的時候要知道這點,你要把重點轉向阿彌陀佛那邊,通過稱念、得聞“光明名號”,接受佛的回向,你貪染(染汙)的心就被換掉了,佛就把他成就的清淨信樂之心換給你了。

  這跟我們通途意義上的自力修清淨心、修信心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念佛,千萬不要在自己心上面用力,你再怎麼用力,晝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炙頭燃,那個還是貪染心,是雜毒之善,不是真實業。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依靠自己修行,而是法藏菩薩已經修好了回向給我們。

  4、信樂成就

  在後面的成就文中說,“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就是通過聞其名號,“其”就是指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對我們贊歎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我們聽聞到他的名號,他的名號就是不可思議的功德,在這上面生出信心歡喜,這就是成就。信心歡喜並不是我們自己的,而是法藏菩薩回向給我們的,你有了“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就表示你得到了,成就了,往生決定了。我們這個地方說的至心、信樂、欲生叫因願,是法藏菩薩因地的發願,在我們身上成就的是“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你就得到了,往生決定了。阿彌陀佛就把你的心換好了,把佛成就的清淨信樂的心換給我們了,你就開顯了菩提的真因。

  所以如來真實心中成就,這種信心是沒有懷疑的真實敬信。這種敬信必須在念佛中,在聽聞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中獲得,這種信樂就能持真實無上的大功德。這時我們就不是單純的喜歡五欲,你也覺得佛法能夠帶給我們大歡喜,大安樂,你是遇到了寶貝了。如果你沒有得到真實信樂,你會覺得財、色、名、食、睡最好,那你雖然說自己是佛弟子,那也是口頭上的,心裏不是。你對佛法有真實的歡喜愛樂,你就是真佛弟子,別人再來阻止你追求佛法也擋不住了。所以我們不斷在六道輪回,受財、色、名、食、睡這種心力的牽引,道德、禮法、戒律、禅定都不能真正阻擋這種力量的運行,只有真實智慧才能擋住,而“慧”就是無上功德的光明力。

  我們得到阿彌陀佛回向來的信樂心以後,就會對無上功德産生愛樂,就會去不斷去追求真實的功德,這時阿彌陀佛就是真正的大導師了,叁寶也是真正的寶,你就從心底對佛法産生真正的恭敬喜歡,與生命自然合爲一體,就象凡夫與財色名食睡合一一樣。

  法藏菩薩已經修好了,我們想得到是不難的,得到了佛回向心,你就能夠成佛了,因爲它是無上涅槃的真因。這種心也叫願做佛心,這個“願”從哪裏産生?是從快樂上産生,我們的願望普遍都是從“樂”上産生,如果你沒有從無上功德産生快樂,而你說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你這個願是有問題的,可能你還是在追逐情感和欲望,心牢牢的被綁在叁界中。因爲你沒有對佛法無上大功德“樂”的體驗,你即使說願意往生極樂世界,這個願也不是真心的。

  信樂之心就是願作佛心,有對佛無上功德的喜愛之心,它也叫菩提心,是橫菩提心。橫是相對于豎,豎…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因願文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