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對聖道而言,比如天臺宗,禅宗、密宗講的就是“豎菩提心”,和淨土教的“橫菩提心”是不一樣的。淨土教講的“橫菩提心”是怎麼生起來的呢?他是從信樂産生出來的,從無上的大功德上,從阿彌陀佛的名號上,從極樂世界上産生的。你不單是見到了極樂,你還體驗了極樂,雖然不是完全的體驗,只是體驗了一點,雖然只有一點,但是你娑婆世界的因緣從此就謝了,六道輪回的門就永遠的向你關閉了。由于你見到了真樂,你就見到了極樂,那麼你就生起了真正願往生淨土的心,這個就是“信樂”的心。
叁、第叁種心——欲生心
1、欲生心就是願往生淨土之心
下面說“欲生心”。“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欲”就是“願”的意思,欲生就是願生,這個願叫厭穢欣淨,穢就是髒、不幹淨、汙穢。討厭汙穢向往幹淨這是我們的本能,所以我們現在都喜歡買好的房子,住在好的環境裏面,當然這只是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相對的選擇。如果拿我們整個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一比,那都是肮髒的、不幹淨的。拿六道輪回跟往生極樂相比,那六道輪回則是不淨的。
“欲生我國”,這裏不要把它誤會成死(死是苦痛,也是不淨的)。欲生是生到哪裏去?是生到最幹淨的極樂淨土去,出離六道輪回,不死生到無勝清淨莊嚴的地方。所以是“欲生我國”,而不是“欲死我國”,大家千萬不要領會錯了,把往生淨土和死亡劃等號這是一個極大的錯誤。
欲生心也叫向道的心。道是什麼?道是真理,也叫真實,欲生淨土,成佛的心。而厭穢欣淨是以解脫爲主,對于我們受苦的衆生來說是解脫,因爲我們是一直在苦難中不得解脫,所以我們先要解脫。在佛法裏面按照次第分成“解脫道”和“菩提道”,解脫是個體解脫,我先把自己解脫出來,這叫做解脫道;我自己解脫以後,再幫助所有人解脫,這叫菩提道。我們都是罪惡生死凡夫,我們往生,主要是以追求解脫爲主的,而“解脫”跟“成佛”是連在一起的,解脫了然後成佛。
2、凡夫無真實欲生心
法藏菩薩在發願的時候,他爲什麼說“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呢?爲什麼要有這樣的一個發願,就是他發現我們這些凡夫是久住生死,從來沒有向往真理,向往解脫,向往成佛的心,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釋的開篇中就說,“生死甚難厭,佛法複難欣”。我們大家一天到晚都在忙,那你有沒有想過我到底在忙些什麼呢?按照佛法的解釋來說,你就是在忙生死之業,而身體忙的原因是因爲心在忙,我們的身被自己的財、色、名、食、睡的心奴役著,被他化自在天王(魔王)驅趕著,忙著造生死業。而且我們現在人的觀念是越忙的人越有本事,所以事業做得越大越舍不得放下,結果是共業做得越來越多。而真正有幾個人在爲修道,爲追求佛法而忙碌呢?很少。比較而言,我們能在人生裏面,抽出一點時間來聽聞佛法,這很難得,這是宿習善根,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人身難得,難得在哪裏呢?我們有觀察力,因此可以在忙的時候反觀一下自己的內心,我忙得有意義嗎?我是真正的快樂嗎?不要欺騙自己,不要因爲別人說你很有本事,你就越忙越有勁;一家人全靠你,你就很高興,你審視一下自己的內心,你一直會這樣高興嗎?如果你覺得忙得確實很有意義,不但對自己有意義,而且對國家和社會對所有人都很有意義,現在高興,以後也會一直高興,那你就忙,那就是正確的。如果不是這樣,你忙了一通之後,回首一看,覺得完全沒有意義,那你就需要重新思考一下了。所以眼光不同、見地不同,感受也就不一樣,在佛菩薩看來是沒有價值的東西(如財、色、名、食、睡、貪、瞋、癡),對凡夫來說都是很甘甜的東西,久久的沈迷于其中,因爲兩者的心是不一樣的。所以修學佛法,就是要改變我們的心。
3、真實信樂爲欲生體
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勸導我們,你們應當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娑婆世界很苦、八苦交煎,釋迦牟尼佛在此方發遣我們,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召喚我們。我們沒有願生淨土的心,所以煩勞兩位佛,一個在這邊勸導(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另一個在那邊召喚(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衆不畏墮于水火之難)。雖然這個是佛的願望,而我們還是不聽。我們的心非常堅固,那我們到什麼時候才聽話呢?只有等到你真正的信樂以後,你就自然聽話了,你的心改變了,然後這個心就自然地引導你的身。當你再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自然、自動的,身心統一地歸命了阿彌陀佛,發願往生淨土。
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歸命阿彌陀佛,歸命也就是發願,願生到阿彌陀佛的國土。如果你對阿彌陀佛的淨土産生了很大歡喜,這就是出自于本心。所以這個心口相應的念佛是內在具有信樂之心,表之于口齒,這才叫念佛,這種人才叫念佛人。不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而心裏想我要修行,我的功夫還不夠,我要積累資糧,我要好好修,這樣的修不是佛選擇的本願。想法自己覺得是好,問題是照不見自己的心,自以爲好,其實不行。
4、欲生心即是回向心
法藏菩薩的願心,是爲我們拔除痛苦的心。象微塵一樣的有情衆生,在煩惱的生死海中根本沒有清淨願往生心。凡夫都是自私的,總想對自己好一點,問題是我們沒有智慧,不知道怎樣才是真正對自己好,所以經常是想自己好卻給自己招來更多的苦。是故法藏菩薩矜哀悲憐我們這些苦惱衆生,行菩薩行時,叁業所修,乃至一念一刹那,回向心爲首,得成大悲心,故以利他真實欲生心,回施給我們,所以這個欲生心即是回向心。阿彌陀佛給我們一個真實願往生淨土的心,如果你真正有了願往生的心,就是對我們自己最大的慈悲,你也真正有了拔苦與樂之心,這種心也就是自然度衆生的心。
如果我們得到了真正的快樂,可以徹底地脫離苦海,已經得到確定了,那麼你對喜歡的人、有緣的人,自然會生起希望他們往生淨土的願望。這就發起了度衆生的心,攝取衆生的心,讓他們也生到有佛的國土,獲得真正的大安樂。就象我們見到國家主席後感到非常的歡喜,以後見到人就要告訴他。如果你是見到了“佛”,見到了極樂淨土的快樂,那你自然也會想告訴其他人。但是就怕你見不到,假如你沒有見到,當有人問你:“你有什麼體會?”這體會你是編不出來的,因爲這些都是真實的,是你要用生命去體驗的。
南無阿彌陀佛。
純祥法師講經錄音整理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因願文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