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因願文四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因願文四

  這個願叫念佛往生願,也叫本願叁心之願,往生淨土以至心、信樂、欲生叁心爲往生正因。至心就是清淨心、真實心,清淨心、真實心以佛的名號爲體;信樂心是信忍、愛樂不可思議的功德之法。

  上一節我們主要講的是信樂心,是從法體上講的信樂之心,這個信樂心跟我們通常認爲的信心是有很大差異的,“信樂”相信的對象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對這個有信心,産生歡喜叫信樂。欲生心,欲生就是厭穢欣淨,我們對娑婆世界六道輪回生起厭離之心,對淨土生起一種歡喜地願往生的心,下面我接著來繼續學習這個欲生心。

  一、欲生心是阿彌陀佛召喚我們的命令

  叁心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正因是對正果來說的,有這個因就必定結往生的果。親鸾大師在《教行信證》信卷裏面解釋說“言欲生者(欲生的心):則是如來召喚諸有群生之敕命;即以真實信樂,爲欲生體也”。就是我們願意往生淨土的心,這個願心是如來(阿彌陀佛)召喚我們每個人。敕命可以理解爲過去聖旨中“奉天承運,皇帝敕曰”的那個敕曰,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下了命令,也就是阿彌陀佛給我們下了命令。但是這裏用的是“召喚”,這個說法裏面帶有“慈悲”的色彩,阿彌陀佛在淨土之中召喚我們,召喚同時帶有命令的味道。就象父母親召喚孩子,“你們不要在外邊玩了,快回家來!”這即是召喚,也是命令,有召喚和命令兩重意思。阿彌陀佛召喚我們去哪裏呢?讓我們到真實的極樂國土來,極樂國土能夠給我們帶來究竟的安樂。所以這個欲生心是阿彌陀佛召喚我們的命令。淨土教信願行中的“願”與我們平常所想象的“願”不同。我們對 “願”通常的理解是,我要發願,我願生淨土,但是這個“願”真正的發起者不是我們自己,這個願是阿彌陀佛的召喚。

  二、欲生心是佛的回向心,不是自力回向心

  “發願”跟“回向”有很大關系。大乘佛教做各種發願修行後,緊接著的環節就是回向。無論是叁皈依,五戒、十善、放生、誦經,各種各樣的修行,做完以後都會做回向,發願跟回向相關聯,有因果關系。比如周恩來總理曾經說“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志向,也是願望,生起了願望之後,所有的努力和行爲都回向到這個願望上,願望就得以相續。回向的意思就是回向到這個目標上去,所以發願和回向是相連的。

  這個往生淨土的心並不是我們凡夫、聖人、定、散修行者所能發起的願望,所以這種欲生的願心不是我們自力的回向。因此我們念佛,從真實的佛願來說,是不需要做回向的,因爲這個並不是我們的願望。我們在修行時通常會覺得是我在修行,我在發心,我爲了往生淨土,我回向往生淨土。這個往生淨土的願心本來就不是我們自己的,它是阿彌陀佛的命令,是阿彌陀佛在召喚我們,你聽了這個命令,就是隨順了佛的願望。

  更深一層的意思是說,佛召喚我們,並不象父母召喚孩子一樣,先叫你回來,然後五分鍾沒來就再叫你一聲。佛對我們的召喚,命令我們回來,佛是一念一刹那都在召喚,佛在念念之間做這個回向,也就是念念之間願我們往生淨土。所以我們真正的願心就是以佛的願心爲願心,而佛的願心就是佛所做的回向。這個地方跟我們通途所學的佛法聖道門有所不同,這是淨土宗最主要的特點。

  所以淨土教叫做果教,是真正的一乘教,純佛教,沒有衆生的修行在裏面。純佛教就是全仗佛的回向力,不是靠我們自己修行的力量。所以從隨順佛願來說,就是聽受佛的命令,念佛就是這樣,至心、信樂、欲生的叁心就是佛的命令。

  我們通常的想法是,我們發菩提心,我持五戒,我修六度,我爲了開悟,我爲了往生,我在修行,我用這些東西回向,不管是有漏的還是無漏的功德,這些都是自力的回向,源頭都是我們自己。而這個欲生心,它的源頭是阿彌陀佛,是從阿彌陀佛那裏來的,不是從我們自己心中生起,所以說這個資源是佛的,是佛力的體現。所以淨土法門念佛發願和回向,是他力、佛力的回向。你不要把念佛當成自己在修行,它不是自力的回向,而是我們在佛的回向力中。舉例來說,自力回向就類似于我自己賺錢買房子,我很想買房子,我確定了這個目標,我自己每天努力地工作,賺到了一些錢,然後把它一點點積攢起來,等攢夠了我就全部拿去買房子;他力回向就類似于父母出錢給我買房子,父母很有能力,已經爲我積攢了足夠的錢,他們出錢幫我買房子,我不需要努力賺錢買房子了。

  佛在召喚我們,這個召喚有因果。他說我發願,等我成佛的時候,用名號來召喚所有的衆生。這個召喚裏面有力量,所以他能召喚我們,他積累了這個力量,召喚我們一直到我們往生,這是“往相”回向。等往生之後再應化到十方,那是“還相”回向,所以整個淨土教全是阿彌陀佛的回向力。

  這個願心和回向心叫做大悲心,是佛(如來)真正的大慈悲之心,往生淨土的真正願心。爲什麼說叁心是正因呢?因爲回向心是阿彌陀佛成就的大慈悲心。他成了佛以後就有力量召喚我們,就象我們都是不懂事的孩子,在外邊玩得忘記了回家吃飯、休息,而他象父母一樣來召喚我們,“你們要回來,要休息、吃飯”。佛是從究竟極樂的彼岸用他的名號來召喚我們,這個正是佛的大悲心。

  所以我們能夠發願往生的心,是佛真實心中所做回向,這個回向的用意是要拔除我們的苦。他說你們在娑婆世界,在六道輪回的路上實在是很苦,你們不知道,所以我發出召喚,聽到召喚的人就發起了願往生的心,這個不是自力。

  你不要把欲生淨土的願當成是自己的願望,你自己那個願望就有問題。爲什麼說有問題,問題在哪裏呢?我們在輪回路上,在娑婆世界是甘露末沾,到處都是苦痛,沒有嘗過甘露味。就象孩子一樣不懂事,不知道苦樂,以苦爲樂,沒有分辨力,所以往生的真實心難生起來。我們是無知的,自己不能夠圓滿菩提,所以不能往生淨土,親近諸佛。佛以名號召喚我們,你聽了召喚,念佛隨順佛的命令,就進入到佛的正定業之中,就念念之間入到佛的回向中,你的往生正因決定,往生決定爲花報,成就佛果爲果報。

  叁、欲生心即是大菩提心,念佛人自具大菩提心

  欲生心也叫做大菩提心,就是願生淨土的心。現在密宗盛行,它的教化比較注重菩提心。菩提心是確定大乘種性的,大乘最核心的內容就是發菩提心,但是菩提心的解釋各個宗派是不一樣的。

  在淨土教裏說的菩提心就是願生淨土之心,你不要和其它的混淆了。淨土教的菩提心在世親菩薩《往生論》裏面是這樣說的:“無上菩提心就是願意成佛的心”。第一菩提即是佛,發菩提心就是發成佛的心,就是願意成佛的心;第二願意成佛的心就是發願幫助衆生的心,就是度衆生的心;第叁度衆生的心就是攝取衆生生有佛國土的心(詳見圖一)。其實攝取衆生就是召喚衆生,所以說阿彌陀佛用它不可思議的功德在召喚我們都回到有佛的國土裏面來。召喚就是真正的大菩提心。所以說往生淨土要發菩提心,無上菩提心就是願做佛心,願做佛心就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就是攝取衆生生有佛國土的心。所以說念佛即有大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是阿彌陀佛因地一念一刹那回向我們的大悲心、召喚心,也就是本願叁心中的欲生心,欲生淨土的心,叫做無上的菩提心。如果你沒有這個無上菩提心,是不能夠往生淨土的。

  

  好多法師和居士也講“沒有菩提心那是不行的,往生淨土要發菩提心”,但是他把菩提心混淆了,他不知道淨土教的菩提心是什麼。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就是阿彌陀佛在召喚我們,用什麼召喚我們?就是用阿彌陀佛無量光,極樂的真實、清淨不可思義功德(就是我們産生信樂的體性)來召喚我們。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欲生心,就是大菩提心,這個心就是願,所以說念佛成佛是真宗。

  南無就是召喚我們,召喚我們欲生淨土,欲生淨土是爲什麼呢?是爲了要成佛。次第可以反過來,南無阿彌陀佛要什麼呢?要成佛嗎?要成爲阿彌陀佛,成爲阿彌陀佛幹什麼?是要度衆生,度衆生怎麼度呢?就是召喚衆生生往淨土,那麼招喚就是要大家發願。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你們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其實這個願的發起是釋迦牟尼佛的勸導,那釋迦牟尼佛的勸導也是阿彌陀佛發願選擇的本願叁心中的一心(欲生心)。

  這條願有本願叁心(至心、信樂、欲生),有這叁種心的人,他往生的淨土就是阿彌陀佛的報土,也叫真實淨土,因爲這個願心是佛的大慈悲心,大菩提心。如果你沒有這樣的菩提心,那麼你往生的淨土就是阿彌陀佛的化土,如第十九願和二十願的自力修行者,自力修行者的觀念就是,我念了經,我做了好多的修行,我做回向。他們往生的身份首先是不能完全確定,即便能夠往生,也是生在阿彌陀佛的化土,而不是報土(真正的淨土)。

  爲樂欲生不可得

  阿彌陀佛有叁條願來攝受衆生,除了十八願以外,還有十九願和二十願。爲樂欲生,就是指十九願和二十願。十九願的經文是“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十願的經文是“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他們都有叁心,十八願的叁心是至心、信樂、欲生,十九願的叁心是至心、發願、欲生,二十願的叁心是至心、回向、欲生,其中只有十八願的至心、信樂、欲生這叁種心是阿彌陀佛真正的真實信心,他往生的國土是阿彌陀佛真正的報土,也就是真正的極樂世界(詳見攝生叁願對照表)。

  那麼後面的兩條願的叁心呢?他們是爲樂欲生,而爲樂欲生不可得也,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這裏常常可以聽到,有人問:“你有沒有往生淨土的心呢?”很多人會說:“我有,我願意往生淨土,極樂世界很好,不愁吃不愁穿,想什麼就有什麼”,因爲很樂,所以爲樂欲生,但是你爲樂欲生是不能夠往生淨土的…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因願文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