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四
这个愿叫念佛往生愿,也叫本愿三心之愿,往生净土以至心、信乐、欲生三心为往生正因。至心就是清净心、真实心,清净心、真实心以佛的名号为体;信乐心是信忍、爱乐不可思议的功德之法。
上一节我们主要讲的是信乐心,是从法体上讲的信乐之心,这个信乐心跟我们通常认为的信心是有很大差异的,“信乐”相信的对象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对这个有信心,产生欢喜叫信乐。欲生心,欲生就是厌秽欣净,我们对娑婆世界六道轮回生起厌离之心,对净土生起一种欢喜地愿往生的心,下面我接着来继续学习这个欲生心。
一、欲生心是阿弥陀佛召唤我们的命令
三心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正因是对正果来说的,有这个因就必定结往生的果。亲鸾大师在《教行信证》信卷里面解释说“言欲生者(欲生的心):则是如来召唤诸有群生之敕命;即以真实信乐,为欲生体也”。就是我们愿意往生净土的心,这个愿心是如来(阿弥陀佛)召唤我们每个人。敕命可以理解为过去圣旨中“奉天承运,皇帝敕曰”的那个敕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下了命令,也就是阿弥陀佛给我们下了命令。但是这里用的是“召唤”,这个说法里面带有“慈悲”的色彩,阿弥陀佛在净土之中召唤我们,召唤同时带有命令的味道。就象父母亲召唤孩子,“你们不要在外边玩了,快回家来!”这即是召唤,也是命令,有召唤和命令两重意思。阿弥陀佛召唤我们去哪里呢?让我们到真实的极乐国土来,极乐国土能够给我们带来究竟的安乐。所以这个欲生心是阿弥陀佛召唤我们的命令。净土教信愿行中的“愿”与我们平常所想象的“愿”不同。我们对 “愿”通常的理解是,我要发愿,我愿生净土,但是这个“愿”真正的发起者不是我们自己,这个愿是阿弥陀佛的召唤。
二、欲生心是佛的回向心,不是自力回向心
“发愿”跟“回向”有很大关系。大乘佛教做各种发愿修行后,紧接着的环节就是回向。无论是三皈依,五戒、十善、放生、诵经,各种各样的修行,做完以后都会做回向,发愿跟回向相关联,有因果关系。比如周恩来总理曾经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志向,也是愿望,生起了愿望之后,所有的努力和行为都回向到这个愿望上,愿望就得以相续。回向的意思就是回向到这个目标上去,所以发愿和回向是相连的。
这个往生净土的心并不是我们凡夫、圣人、定、散修行者所能发起的愿望,所以这种欲生的愿心不是我们自力的回向。因此我们念佛,从真实的佛愿来说,是不需要做回向的,因为这个并不是我们的愿望。我们在修行时通常会觉得是我在修行,我在发心,我为了往生净土,我回向往生净土。这个往生净土的愿心本来就不是我们自己的,它是阿弥陀佛的命令,是阿弥陀佛在召唤我们,你听了这个命令,就是随顺了佛的愿望。
更深一层的意思是说,佛召唤我们,并不象父母召唤孩子一样,先叫你回来,然后五分钟没来就再叫你一声。佛对我们的召唤,命令我们回来,佛是一念一刹那都在召唤,佛在念念之间做这个回向,也就是念念之间愿我们往生净土。所以我们真正的愿心就是以佛的愿心为愿心,而佛的愿心就是佛所做的回向。这个地方跟我们通途所学的佛法圣道门有所不同,这是净土宗最主要的特点。
所以净土教叫做果教,是真正的一乘教,纯佛教,没有众生的修行在里面。纯佛教就是全仗佛的回向力,不是靠我们自己修行的力量。所以从随顺佛愿来说,就是听受佛的命令,念佛就是这样,至心、信乐、欲生的三心就是佛的命令。
我们通常的想法是,我们发菩提心,我持五戒,我修六度,我为了开悟,我为了往生,我在修行,我用这些东西回向,不管是有漏的还是无漏的功德,这些都是自力的回向,源头都是我们自己。而这个欲生心,它的源头是阿弥陀佛,是从阿弥陀佛那里来的,不是从我们自己心中生起,所以说这个资源是佛的,是佛力的体现。所以净土法门念佛发愿和回向,是他力、佛力的回向。你不要把念佛当成自己在修行,它不是自力的回向,而是我们在佛的回向力中。举例来说,自力回向就类似于我自己赚钱买房子,我很想买房子,我确定了这个目标,我自己每天努力地工作,赚到了一些钱,然后把它一点点积攒起来,等攒够了我就全部拿去买房子;他力回向就类似于父母出钱给我买房子,父母很有能力,已经为我积攒了足够的钱,他们出钱帮我买房子,我不需要努力赚钱买房子了。
佛在召唤我们,这个召唤有因果。他说我发愿,等我成佛的时候,用名号来召唤所有的众生。这个召唤里面有力量,所以他能召唤我们,他积累了这个力量,召唤我们一直到我们往生,这是“往相”回向。等往生之后再应化到十方,那是“还相”回向,所以整个净土教全是阿弥陀佛的回向力。
这个愿心和回向心叫做大悲心,是佛(如来)真正的大慈悲之心,往生净土的真正愿心。为什么说三心是正因呢?因为回向心是阿弥陀佛成就的大慈悲心。他成了佛以后就有力量召唤我们,就象我们都是不懂事的孩子,在外边玩得忘记了回家吃饭、休息,而他象父母一样来召唤我们,“你们要回来,要休息、吃饭”。佛是从究竟极乐的彼岸用他的名号来召唤我们,这个正是佛的大悲心。
所以我们能够发愿往生的心,是佛真实心中所做回向,这个回向的用意是要拔除我们的苦。他说你们在娑婆世界,在六道轮回的路上实在是很苦,你们不知道,所以我发出召唤,听到召唤的人就发起了愿往生的心,这个不是自力。
你不要把欲生净土的愿当成是自己的愿望,你自己那个愿望就有问题。为什么说有问题,问题在哪里呢?我们在轮回路上,在娑婆世界是甘露末沾,到处都是苦痛,没有尝过甘露味。就象孩子一样不懂事,不知道苦乐,以苦为乐,没有分辨力,所以往生的真实心难生起来。我们是无知的,自己不能够圆满菩提,所以不能往生净土,亲近诸佛。佛以名号召唤我们,你听了召唤,念佛随顺佛的命令,就进入到佛的正定业之中,就念念之间入到佛的回向中,你的往生正因决定,往生决定为花报,成就佛果为果报。
三、欲生心即是大菩提心,念佛人自具大菩提心
欲生心也叫做大菩提心,就是愿生净土的心。现在密宗盛行,它的教化比较注重菩提心。菩提心是确定大乘种性的,大乘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发菩提心,但是菩提心的解释各个宗派是不一样的。
在净土教里说的菩提心就是愿生净土之心,你不要和其它的混淆了。净土教的菩提心在世亲菩萨《往生论》里面是这样说的:“无上菩提心就是愿意成佛的心”。第一菩提即是佛,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的心,就是愿意成佛的心;第二愿意成佛的心就是发愿帮助众生的心,就是度众生的心;第三度众生的心就是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的心(详见图一)。其实摄取众生就是召唤众生,所以说阿弥陀佛用它不可思议的功德在召唤我们都回到有佛的国土里面来。召唤就是真正的大菩提心。所以说往生净土要发菩提心,无上菩提心就是愿做佛心,愿做佛心就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就是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的心。所以说念佛即有大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是阿弥陀佛因地一念一刹那回向我们的大悲心、召唤心,也就是本愿三心中的欲生心,欲生净土的心,叫做无上的菩提心。如果你没有这个无上菩提心,是不能够往生净土的。
好多法师和居士也讲“没有菩提心那是不行的,往生净土要发菩提心”,但是他把菩提心混淆了,他不知道净土教的菩提心是什么。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就是阿弥陀佛在召唤我们,用什么召唤我们?就是用阿弥陀佛无量光,极乐的真实、清净不可思义功德(就是我们产生信乐的体性)来召唤我们。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欲生心,就是大菩提心,这个心就是愿,所以说念佛成佛是真宗。
南无就是召唤我们,召唤我们欲生净土,欲生净土是为什么呢?是为了要成佛。次第可以反过来,南无阿弥陀佛要什么呢?要成佛吗?要成为阿弥陀佛,成为阿弥陀佛干什么?是要度众生,度众生怎么度呢?就是召唤众生生往净土,那么招唤就是要大家发愿。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你们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其实这个愿的发起是释迦牟尼佛的劝导,那释迦牟尼佛的劝导也是阿弥陀佛发愿选择的本愿三心中的一心(欲生心)。
这条愿有本愿三心(至心、信乐、欲生),有这三种心的人,他往生的净土就是阿弥陀佛的报土,也叫真实净土,因为这个愿心是佛的大慈悲心,大菩提心。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菩提心,那么你往生的净土就是阿弥陀佛的化土,如第十九愿和二十愿的自力修行者,自力修行者的观念就是,我念了经,我做了好多的修行,我做回向。他们往生的身份首先是不能完全确定,即便能够往生,也是生在阿弥陀佛的化土,而不是报土(真正的净土)。
为乐欲生不可得
阿弥陀佛有三条愿来摄受众生,除了十八愿以外,还有十九愿和二十愿。为乐欲生,就是指十九愿和二十愿。十九愿的经文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十愿的经文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他们都有三心,十八愿的三心是至心、信乐、欲生,十九愿的三心是至心、发愿、欲生,二十愿的三心是至心、回向、欲生,其中只有十八愿的至心、信乐、欲生这三种心是阿弥陀佛真正的真实信心,他往生的国土是阿弥陀佛真正的报土,也就是真正的极乐世界(详见摄生三愿对照表)。
那么后面的两条愿的三心呢?他们是为乐欲生,而为乐欲生不可得也,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这里常常可以听到,有人问:“你有没有往生净土的心呢?”很多人会说:“我有,我愿意往生净土,极乐世界很好,不愁吃不愁穿,想什么就有什么”,因为很乐,所以为乐欲生,但是你为乐欲生是不能够往生净土的…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