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四▪P2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指不能够往生真正的极乐报土。所以说往生净土需要大菩提心,没有大菩提心只能生往化土,而这个大菩提心、欲生心其实就是你必须听到阿弥陀佛招唤的敕命。

  表一 摄生三愿对照表

  摄生三愿

  

  愿 文

  

  三 心

  

  菩提心

  

  往生的净土

  

  十八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至心、信乐、欲生

  

  他力菩提心

  

  往生决定,必生报土

  

  十九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

  

  至心、发愿、欲生

  

  自力菩提心

  

  往生不确定,即便往生也是生往化土

  

  二十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

  

  至心、回向、欲生

  

  他力中自力菩提心

  

  往生不确定,即便往生也是生往化土

  

  四、三心即一心——法体三心,机受一心

  这里有一个次第就是至心、信乐、欲生,它是连下来的。三心即一心,至心、信乐、欲生这三心是由法体展开的,法体就是指阿弥陀佛。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叫做持名,阿弥陀佛的名是有体的,就象我们有身体。阿弥陀佛的体叫法体,法体具有三心,阿弥陀佛名号就具有这三种心。由于法体具有三心,所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就会有这三种心。

  这里说一个相对关系。我们和佛相对,我们是凡夫,没有这三心。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通过这种方式把我们没有的至心、信乐、欲生的三心回向给我们,我们就有了至心、信乐、欲生三种心。这三心在“法体”上说成三种,叫至心、信乐、欲生,实际上落在我们身上就是一种心,就是信心,所以叫法体三心,机受一心。机就是指我们,通过念佛你体验到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的信受,完全的依赖,你就有了信心,就具有了这三心,所以三心即一心,至心、信乐、欲生三种心在我们这里主要就是信心。

  为什么三心即一心呢?因为我们不一定懂得这三心的道理,三心属于佛,佛给我们。但是我们心粗,凡夫的心被比喻成猴子、瀑布,我们对自己的心是不了解的,至心,信乐,欲生这三种心真正让我们自己去观察,你很难体会。我们能体会到的主要就是阿弥陀佛,因为有我、有佛,我就对佛完全的依赖和信任,这个信任和依赖里面就自然具有这三心,因为这个是佛准备好的。

  五、体用相济——至心以名号为体,信乐欲生为体之用

  三心即一心它有次第。净土真宗解释本愿三心,先是从①“三心即一心”来解释,然后再从②“体用相济”来解释。

  体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第十七愿里面说,“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惜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法藏菩萨说等到他成佛的时候,就让释迦牟尼佛对大众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国土的功德。这个“名号”就是三心的“体”,叫至德尊号。至心是从哪里来的?至心就在这个名号里,这就叫做体,等于说阿弥陀佛的心就是至心。因为凡夫见不到法身的阿弥陀佛,报身的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就是方便,他叫方便法身。我们能够听到南无阿弥陀佛,能够写出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体”中的音声和名字相,就是至德尊号。这个体就叫做至心,至心以名号为体,信乐欲生就是这个体的用,所以有体、有用。

  净土宗是信心门,它有点类似于佛法里面的慧门(戒定慧中的慧)。就是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你不要在自己这边,象修戒定慧三学一样。我因为念佛了,就应该三皈依、执持五戒,让心慢慢平定下来,再生起观慧,这是通途的修行方法。而念南无阿弥陀佛的用心是什么?就是用心听闻十七愿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了解阿弥陀佛名号的不可思议功德,所以用心不在我们这边。这就好比照镜子,我们照镜子时从镜子里看到我们自己,但是这里你看到的是阿弥陀佛,就是你要用心去了解阿弥陀佛的因果,这是净土教的用心,是向外的。你要去了解阿弥陀佛这尊佛他到底是怎么样修行的,他成佛之后,心是什么样的,你要去了解这些,这些是净土教重要的内容,也就是念佛的内容。

  所以至心以名号为体,你要了解名号的不可思议功德。你了解了不可思议功德,它就有用,名号里面有清净的至心。信乐心也是从你听闻的过程中,阿弥陀佛把他的心换给了我们。你本来是不对这个产生信乐的,凡夫都是对五欲产生信乐,由于你听闻释迦牟尼佛给你讲净土无量光,种种不可思议性,你从听闻中开发出信心。实际上这是佛的力量在你心中显现,然后就有信乐的心,欲生的心,这样就叫做体用相济,有体、有用。念佛就是由这样的次第展开,佛也是这样救度众生的,这个叫做体必具用。我们好多人念佛成了念自己的心,藕益大师当年就说,念佛如果没有信愿,即使念的风吹不透,雨打不湿,定力强到这个程度,跟阿弥陀佛的本愿是不一致的,所以你开发不出这个信乐心来。

  念佛的感应是什么?就是你对阿弥陀佛越来越信任,越来越恭敬,印光大师说,佛法要在恭敬中求。你进步的标志,就是对佛、对三宝越来越信任,越来越恭敬,产生欢喜心。这个心都不是我们具备的,是佛回向过来,开显产生真正的欲生净土心,才是念佛应该有的感应。而不是说,我念佛不打妄想了,做什么事都顺利多了,睡得也很好了,身体也舒服多了,心想事成了,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念佛。因为你不自觉地把目标回向到了娑婆世界的愿望上来了,你的愿望跑不出这个世界,你并不是真正的心心念念向往极乐。你的愿望又都回到自私、柒污上面来了。所以念佛是先念佛名号、念佛的心,不要直接念自己的心,我们的心都是凡夫心,无明心,贪嗔痴五欲之心,而至心、信乐、欲生这三种心都是属于佛的心。

  禅宗讲观心,密宗讲增上心学。密宗修三摩地,叫增上心学,需要心的定力;禅宗的次第不明显,它是直接观心。如果我们要直接去了解心这很难,最难的事情莫过于明心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净土教是对普通大众的,它叫我们念佛,去明了佛的三心,落在我们身上就是信心,你得到了信心就可以了。至于说得无生忍,开悟,大神通、定慧这些,等我们到极乐世界去就都有了。所以你先听佛的话,因为你不能直接来明心,直接开悟,所以阿弥陀佛的无上方便给你选择了念佛这一大慈大悲的方法,这与通途的修行是不一样的。

  所以念佛,要专心听闻净土教,把目标集中在阿弥陀佛身上,听释迦牟尼佛给你介绍阿弥陀佛,了解阿弥陀佛乐的因果,专一其心,只了解这个,不要东学西学,自以为增长了智慧。除非你真能开悟,问题是现在的人没有这个根机,你开不了悟。你念佛专一地去了解佛号,还是可以得到信心,因为它是体用相济的。

  六、名和义——信心必具名号,真实信心即是金刚真心

  下面从名和义再来解释。至心、信乐、欲生这三种心的核心就是指信心。在亲鸾大师的解释,他说至心、信乐这个说法不同(其言虽异),他们的意思相同,都是指没有怀疑的金刚真心,金刚真心就是真实信心。真实信心就必具名号,真实信心必定是有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的。所以《往生论》世亲菩萨就说,“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世尊我一心”的“一心”就是指金刚信心,真实心,也就是至心信乐的心,他后来解释“三心即是一心,一心即是信心”,这个信心就是没有怀疑的心(信和疑相对),这个心是象金刚一样的坚固,没有动摇。

  由于这个心是佛回向来的,所以跟我们一般的信心不同。世间人也有信心,比如说相互之间感情好,很亲密什么事情都可以告诉对方,佛教术语叫做“覆藏” 。我知道他的事情不会跟别人讲,他知道我的事也不会告诉别人,这个是建立在感情上的信任,是极容易破坏的。有些人说“我理解了,明白了,然后我产生信任”,这种信任不是建立在情感上,它是建立在分别智上,乃至建立在更高一等的智慧上,但是这与往生净土的信心是不同的。你不要把自己的信心,当成往生净土的信心。往生净土的信心和愿心很多人误会,如果你说他没有信心,他恨得不得了。他争辩说:“我怎么没有信心,我没有信心我会念佛,我会来听经,我会吃素,我会放生吗”;“要不然我不信任你,我会什么事都跟你说吗?”一张口都是情感,就是高些的人,信任里面也是充满了我执和情感。

  而净土教的往生信心,金刚信心,它是什么呢?昙鸾大师解释往生论,他说这个心叫淳一心,相续心,决定心,这种信心是不间断的。这种心是淳一、相续、决定的,与世间人情感上的信心是不一样的;世间人的信任是浅薄的,信力不强,不决定。为什么说它不决定呢?因为它是建立在感受基础上,感觉到别人对我很好。可是有时候别人对你很好,你感觉不到,产生了误会,信任就被破坏了,这就不决定了。象小孩子一样,时好时坏,因为不决定就不相续,不是说我信任了之后,永远不会被破坏。佛看我们这个世间,不管你怎么做,即使杀人、放火、五逆十恶,在佛眼里都是清净庄严的,不会象我们这样分别、执着(着相),从我们自己这个观察镜里,信任是不相续的,很容易被破坏。

  佛回向给我们的信心是专心、深心,决定心,叫做无上上心;真心,相续心,淳心,也叫忆念真实一心,这种心才是真正的信心。你不能随便说,我今天信,明天不信;我念佛念得好我就信;哪天身体不好了,念佛不起作用了,我就不相信了,这些都不行。所以说信心是无上的价值,温家宝总理去年金融危机时曾经说过“信心比黄金还珍贵”。从世间法来说,你对人的信任也超越于形象,信任里要有内容。我们讲的信心,佛的三心里面有至心、信乐、欲生,里面还有很多内容。信里面有法则,你不要按照自己对信心的想法,你想它好它就好,想它不好它就不好,想它大它就大,想它小它就小,这不叫信心,叫贪心、爱心,分别心,不要把这个混同于信心,佛的信心里面有一念一刹那的清净真实。

  所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获得的信心是相续的,是一念一刹那、一生。你真的获得了信心,从获得的时刻开始,一直到成佛是没有间断的,因为佛忆念我们没有间断。你获得这样的信心就往生决定,就是真正的念佛人,叫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真正的念佛,就是从善知识那里听到阿弥陀佛本愿因果升起的本末,被阿弥陀佛的召唤所摄取,进入到他的摄取力量之中。阿弥陀佛叫做不断光,不间断的光来摄受我们,你已归命了阿弥陀佛,你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以真实的信就淳一、相续,包含着一生、一念、十念的称名。你自己再怎么念,也不可能念到这样。你自己去修行,能够一念一刹那淳一、相续、决定吗?不为一切所破坏吗?那不是风吹不透,雨打不湿,那是整个虚空都粉碎了也不能够破坏它,它不为一切所破坏,什么都破坏不了,这个叫信心。南无阿弥陀佛“名”的意思,也就是念佛的意思,信心的意思。称彼如来名就是念佛,念佛的信心是淳一、相续、决定、金刚真心,也是至心、信乐、欲生心。

  七、信心是往生的正因,获得信心往生决定

  念南无阿弥陀佛,你所获得的成果就是信心,信心是往生正因,成佛的真因,也是菩提的真因。你有了信心,正因决定,这个果是一定显的。不一定要等到死,你不要误会,因为它是念念相续,所以这种人不用等到临终,阿弥陀佛已经摄取不舍了。善导大师说,“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这是平生业成,不用等临终,如果你说要等到临终阿弥陀佛来接你,那说明你还没有信心,你现在虽然有愿望,但是你怕到临终时没愿望了。

  刚才我们讲欲生心是阿弥陀佛一念一刹那对我们的召唤,不会间断的。念佛获得这三种心的开显,就是你有了信心。这里我们容易产生怀疑,有些人会说“你讲的至心、信乐、欲生比较深,我们不能理解,我没文化,我学不明白”,这样你是不是就没有三心呢?不是这样的。法然上人专门对三心之事做了解释,他说“智者念佛自具三心”。就是说你完全不理解,或者没有学很多,但是你听到别人跟你介绍阿弥陀佛本愿的因果,念佛获得了信心,你只要获得了信心,即使是你没有文化,不知道三心,甚至连三心的名字都没有听到过,你仍然具有至心、信乐、欲生这三种心,因为他包含在念佛、称名里面。这就是念佛的秘密,佛给你打包的这个名号(南无阿弥陀佛)里面有很多宝贝,你虽然不会用,也不认得,但是没关系,你只要有信心,用了这一部分,所有名号里的宝贝功能都在自动地发挥功效。因此当别人问你“你有真实心吗?你有信心吗?”你就认为讲不出道理,可能不能往生,其实不是这样的。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就是发现我们这些造恶的众生,怎么修也不可能有至诚心。过去的人还外现贤善,内怀虚假,而现在人是外不现贤善,内心念念都是贪嗔痴。如果让我们自己去修成这三种心(至心、信乐、欲生),特别是这个欲生心,那根本是修不成的。

  信净土教就是相信念佛能往生净土,这是阿弥陀佛的回向。你念佛开显信心,这就是佛的回向力量,不可思议的信乐,欲生心,就是大菩提心。如果按照其它宗,你有菩提心相当的困难。而在净土教,无论你有文化,没文化,时间长,时间短,你只要对阿弥陀佛本愿听得清晰,开显出信乐,你就具有了大菩提心。你不要去跟别人比,这不一样,这是阿弥陀佛教,是阿弥陀佛发愿给你的宝贝。别人不认识这个宝贝,十方诸佛认识,别人说你没有,十方诸佛说你有,你不用担心,不要因为别人说你不行,你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有的人说,我什么都不了解,佛法知识理解得不多,我就能够往生净土吗?我能够得到往生决定吗?回答是肯定的,你可以。因为这是佛法,佛就有这种本事,所以说不可思议,是佛不可思议的功德力量。因此我们不要老是用自己的比较之心,去比较我行还是不行,佛说你行你就行,佛下了这个命令,你听命令就可以,不管你是五逆,还是谤法,也不管你是上智,还是下愚,不管你是什么人,你只要遇到了佛的摄取光明,就入于佛的愿海中住不退转,你就获得了无上的大利益,得到十方诸佛的称扬、赞叹和护念。

  南无阿弥陀佛

  纯祥法师讲经录音整理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