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因願文四▪P2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指不能夠往生真正的極樂報土。所以說往生淨土需要大菩提心,沒有大菩提心只能生往化土,而這個大菩提心、欲生心其實就是你必須聽到阿彌陀佛招喚的敕命。

  表一 攝生叁願對照表

  攝生叁願

  

  願 文

  

  叁 心

  

  菩提心

  

  往生的淨土

  

  十八願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至心、信樂、欲生

  

  他力菩提心

  

  往生決定,必生報土

  

  十九願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

  

  至心、發願、欲生

  

  自力菩提心

  

  往生不確定,即便往生也是生往化土

  

  二十願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

  

  至心、回向、欲生

  

  他力中自力菩提心

  

  往生不確定,即便往生也是生往化土

  

  四、叁心即一心——法體叁心,機受一心

  這裏有一個次第就是至心、信樂、欲生,它是連下來的。叁心即一心,至心、信樂、欲生這叁心是由法體展開的,法體就是指阿彌陀佛。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叫做持名,阿彌陀佛的名是有體的,就象我們有身體。阿彌陀佛的體叫法體,法體具有叁心,阿彌陀佛名號就具有這叁種心。由于法體具有叁心,所以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你就會有這叁種心。

  這裏說一個相對關系。我們和佛相對,我們是凡夫,沒有這叁心。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通過這種方式把我們沒有的至心、信樂、欲生的叁心回向給我們,我們就有了至心、信樂、欲生叁種心。這叁心在“法體”上說成叁種,叫至心、信樂、欲生,實際上落在我們身上就是一種心,就是信心,所以叫法體叁心,機受一心。機就是指我們,通過念佛你體驗到對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的信受,完全的依賴,你就有了信心,就具有了這叁心,所以叁心即一心,至心、信樂、欲生叁種心在我們這裏主要就是信心。

  爲什麼叁心即一心呢?因爲我們不一定懂得這叁心的道理,叁心屬于佛,佛給我們。但是我們心粗,凡夫的心被比喻成猴子、瀑布,我們對自己的心是不了解的,至心,信樂,欲生這叁種心真正讓我們自己去觀察,你很難體會。我們能體會到的主要就是阿彌陀佛,因爲有我、有佛,我就對佛完全的依賴和信任,這個信任和依賴裏面就自然具有這叁心,因爲這個是佛准備好的。

  五、體用相濟——至心以名號爲體,信樂欲生爲體之用

  叁心即一心它有次第。淨土真宗解釋本願叁心,先是從①“叁心即一心”來解釋,然後再從②“體用相濟”來解釋。

  體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第十七願裏面說,“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惜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法藏菩薩說等到他成佛的時候,就讓釋迦牟尼佛對大衆稱揚、贊歎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國土的功德。這個“名號”就是叁心的“體”,叫至德尊號。至心是從哪裏來的?至心就在這個名號裏,這就叫做體,等于說阿彌陀佛的心就是至心。因爲凡夫見不到法身的阿彌陀佛,報身的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就是方便,他叫方便法身。我們能夠聽到南無阿彌陀佛,能夠寫出來南無阿彌陀佛,這個“體”中的音聲和名字相,就是至德尊號。這個體就叫做至心,至心以名號爲體,信樂欲生就是這個體的用,所以有體、有用。

  淨土宗是信心門,它有點類似于佛法裏面的慧門(戒定慧中的慧)。就是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你不要在自己這邊,象修戒定慧叁學一樣。我因爲念佛了,就應該叁皈依、執持五戒,讓心慢慢平定下來,再生起觀慧,這是通途的修行方法。而念南無阿彌陀佛的用心是什麼?就是用心聽聞十七願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了解阿彌陀佛名號的不可思議功德,所以用心不在我們這邊。這就好比照鏡子,我們照鏡子時從鏡子裏看到我們自己,但是這裏你看到的是阿彌陀佛,就是你要用心去了解阿彌陀佛的因果,這是淨土教的用心,是向外的。你要去了解阿彌陀佛這尊佛他到底是怎麼樣修行的,他成佛之後,心是什麼樣的,你要去了解這些,這些是淨土教重要的內容,也就是念佛的內容。

  所以至心以名號爲體,你要了解名號的不可思議功德。你了解了不可思議功德,它就有用,名號裏面有清淨的至心。信樂心也是從你聽聞的過程中,阿彌陀佛把他的心換給了我們。你本來是不對這個産生信樂的,凡夫都是對五欲産生信樂,由于你聽聞釋迦牟尼佛給你講淨土無量光,種種不可思議性,你從聽聞中開發出信心。實際上這是佛的力量在你心中顯現,然後就有信樂的心,欲生的心,這樣就叫做體用相濟,有體、有用。念佛就是由這樣的次第展開,佛也是這樣救度衆生的,這個叫做體必具用。我們好多人念佛成了念自己的心,藕益大師當年就說,念佛如果沒有信願,即使念的風吹不透,雨打不濕,定力強到這個程度,跟阿彌陀佛的本願是不一致的,所以你開發不出這個信樂心來。

  念佛的感應是什麼?就是你對阿彌陀佛越來越信任,越來越恭敬,印光大師說,佛法要在恭敬中求。你進步的標志,就是對佛、對叁寶越來越信任,越來越恭敬,産生歡喜心。這個心都不是我們具備的,是佛回向過來,開顯産生真正的欲生淨土心,才是念佛應該有的感應。而不是說,我念佛不打妄想了,做什麼事都順利多了,睡得也很好了,身體也舒服多了,心想事成了,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念佛。因爲你不自覺地把目標回向到了娑婆世界的願望上來了,你的願望跑不出這個世界,你並不是真正的心心念念向往極樂。你的願望又都回到自私、柒汙上面來了。所以念佛是先念佛名號、念佛的心,不要直接念自己的心,我們的心都是凡夫心,無明心,貪嗔癡五欲之心,而至心、信樂、欲生這叁種心都是屬于佛的心。

  禅宗講觀心,密宗講增上心學。密宗修叁摩地,叫增上心學,需要心的定力;禅宗的次第不明顯,它是直接觀心。如果我們要直接去了解心這很難,最難的事情莫過于明心了,叁界唯心,萬法唯識。

  淨土教是對普通大衆的,它叫我們念佛,去明了佛的叁心,落在我們身上就是信心,你得到了信心就可以了。至于說得無生忍,開悟,大神通、定慧這些,等我們到極樂世界去就都有了。所以你先聽佛的話,因爲你不能直接來明心,直接開悟,所以阿彌陀佛的無上方便給你選擇了念佛這一大慈大悲的方法,這與通途的修行是不一樣的。

  所以念佛,要專心聽聞淨土教,把目標集中在阿彌陀佛身上,聽釋迦牟尼佛給你介紹阿彌陀佛,了解阿彌陀佛樂的因果,專一其心,只了解這個,不要東學西學,自以爲增長了智慧。除非你真能開悟,問題是現在的人沒有這個根機,你開不了悟。你念佛專一地去了解佛號,還是可以得到信心,因爲它是體用相濟的。

  六、名和義——信心必具名號,真實信心即是金剛真心

  下面從名和義再來解釋。至心、信樂、欲生這叁種心的核心就是指信心。在親鸾大師的解釋,他說至心、信樂這個說法不同(其言雖異),他們的意思相同,都是指沒有懷疑的金剛真心,金剛真心就是真實信心。真實信心就必具名號,真實信心必定是有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的。所以《往生論》世親菩薩就說,“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世尊我一心”的“一心”就是指金剛信心,真實心,也就是至心信樂的心,他後來解釋“叁心即是一心,一心即是信心”,這個信心就是沒有懷疑的心(信和疑相對),這個心是象金剛一樣的堅固,沒有動搖。

  由于這個心是佛回向來的,所以跟我們一般的信心不同。世間人也有信心,比如說相互之間感情好,很親密什麼事情都可以告訴對方,佛教術語叫做“覆藏” 。我知道他的事情不會跟別人講,他知道我的事也不會告訴別人,這個是建立在感情上的信任,是極容易破壞的。有些人說“我理解了,明白了,然後我産生信任”,這種信任不是建立在情感上,它是建立在分別智上,乃至建立在更高一等的智慧上,但是這與往生淨土的信心是不同的。你不要把自己的信心,當成往生淨土的信心。往生淨土的信心和願心很多人誤會,如果你說他沒有信心,他恨得不得了。他爭辯說:“我怎麼沒有信心,我沒有信心我會念佛,我會來聽經,我會吃素,我會放生嗎”;“要不然我不信任你,我會什麼事都跟你說嗎?”一張口都是情感,就是高些的人,信任裏面也是充滿了我執和情感。

  而淨土教的往生信心,金剛信心,它是什麼呢?昙鸾大師解釋往生論,他說這個心叫淳一心,相續心,決定心,這種信心是不間斷的。這種心是淳一、相續、決定的,與世間人情感上的信心是不一樣的;世間人的信任是淺薄的,信力不強,不決定。爲什麼說它不決定呢?因爲它是建立在感受基礎上,感覺到別人對我很好。可是有時候別人對你很好,你感覺不到,産生了誤會,信任就被破壞了,這就不決定了。象小孩子一樣,時好時壞,因爲不決定就不相續,不是說我信任了之後,永遠不會被破壞。佛看我們這個世間,不管你怎麼做,即使殺人、放火、五逆十惡,在佛眼裏都是清淨莊嚴的,不會象我們這樣分別、執著(著相),從我們自己這個觀察鏡裏,信任是不相續的,很容易被破壞。

  佛回向給我們的信心是專心、深心,決定心,叫做無上上心;真心,相續心,淳心,也叫憶念真實一心,這種心才是真正的信心。你不能隨便說,我今天信,明天不信;我念佛念得好我就信;哪天身體不好了,念佛不起作用了,我就不相信了,這些都不行。所以說信心是無上的價值,溫家寶總理去年金融危機時曾經說過“信心比黃金還珍貴”。從世間法來說,你對人的信任也超越于形象,信任裏要有內容。我們講的信心,佛的叁心裏面有至心、信樂、欲生,裏面還有很多內容。信裏面有法則,你不要按照自己對信心的想法,你想它好它就好,想它不好它就不好,想它大它就大,想它小它就小,這不叫信心,叫貪心、愛心,分別心,不要把這個混同于信心,佛的信心裏面有一念一刹那的清淨真實。

  所以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獲得的信心是相續的,是一念一刹那、一生。你真的獲得了信心,從獲得的時刻開始,一直到成佛是沒有間斷的,因爲佛憶念我們沒有間斷。你獲得這樣的信心就往生決定,就是真正的念佛人,叫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真正的念佛,就是從善知識那裏聽到阿彌陀佛本願因果升起的本末,被阿彌陀佛的召喚所攝取,進入到他的攝取力量之中。阿彌陀佛叫做不斷光,不間斷的光來攝受我們,你已歸命了阿彌陀佛,你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真實的信就淳一、相續,包含著一生、一念、十念的稱名。你自己再怎麼念,也不可能念到這樣。你自己去修行,能夠一念一刹那淳一、相續、決定嗎?不爲一切所破壞嗎?那不是風吹不透,雨打不濕,那是整個虛空都粉碎了也不能夠破壞它,它不爲一切所破壞,什麼都破壞不了,這個叫信心。南無阿彌陀佛“名”的意思,也就是念佛的意思,信心的意思。稱彼如來名就是念佛,念佛的信心是淳一、相續、決定、金剛真心,也是至心、信樂、欲生心。

  七、信心是往生的正因,獲得信心往生決定

  念南無阿彌陀佛,你所獲得的成果就是信心,信心是往生正因,成佛的真因,也是菩提的真因。你有了信心,正因決定,這個果是一定顯的。不一定要等到死,你不要誤會,因爲它是念念相續,所以這種人不用等到臨終,阿彌陀佛已經攝取不舍了。善導大師說,“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這是平生業成,不用等臨終,如果你說要等到臨終阿彌陀佛來接你,那說明你還沒有信心,你現在雖然有願望,但是你怕到臨終時沒願望了。

  剛才我們講欲生心是阿彌陀佛一念一刹那對我們的召喚,不會間斷的。念佛獲得這叁種心的開顯,就是你有了信心。這裏我們容易産生懷疑,有些人會說“你講的至心、信樂、欲生比較深,我們不能理解,我沒文化,我學不明白”,這樣你是不是就沒有叁心呢?不是這樣的。法然上人專門對叁心之事做了解釋,他說“智者念佛自具叁心”。就是說你完全不理解,或者沒有學很多,但是你聽到別人跟你介紹阿彌陀佛本願的因果,念佛獲得了信心,你只要獲得了信心,即使是你沒有文化,不知道叁心,甚至連叁心的名字都沒有聽到過,你仍然具有至心、信樂、欲生這叁種心,因爲他包含在念佛、稱名裏面。這就是念佛的秘密,佛給你打包的這個名號(南無阿彌陀佛)裏面有很多寶貝,你雖然不會用,也不認得,但是沒關系,你只要有信心,用了這一部分,所有名號裏的寶貝功能都在自動地發揮功效。因此當別人問你“你有真實心嗎?你有信心嗎?”你就認爲講不出道理,可能不能往生,其實不是這樣的。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就是發現我們這些造惡的衆生,怎麼修也不可能有至誠心。過去的人還外現賢善,內懷虛假,而現在人是外不現賢善,內心念念都是貪嗔癡。如果讓我們自己去修成這叁種心(至心、信樂、欲生),特別是這個欲生心,那根本是修不成的。

  信淨土教就是相信念佛能往生淨土,這是阿彌陀佛的回向。你念佛開顯信心,這就是佛的回向力量,不可思議的信樂,欲生心,就是大菩提心。如果按照其它宗,你有菩提心相當的困難。而在淨土教,無論你有文化,沒文化,時間長,時間短,你只要對阿彌陀佛本願聽得清晰,開顯出信樂,你就具有了大菩提心。你不要去跟別人比,這不一樣,這是阿彌陀佛教,是阿彌陀佛發願給你的寶貝。別人不認識這個寶貝,十方諸佛認識,別人說你沒有,十方諸佛說你有,你不用擔心,不要因爲別人說你不行,你就覺得自己真的不行。有的人說,我什麼都不了解,佛法知識理解得不多,我就能夠往生淨土嗎?我能夠得到往生決定嗎?回答是肯定的,你可以。因爲這是佛法,佛就有這種本事,所以說不可思議,是佛不可思議的功德力量。因此我們不要老是用自己的比較之心,去比較我行還是不行,佛說你行你就行,佛下了這個命令,你聽命令就可以,不管你是五逆,還是謗法,也不管你是上智,還是下愚,不管你是什麼人,你只要遇到了佛的攝取光明,就入于佛的願海中住不退轉,你就獲得了無上的大利益,得到十方諸佛的稱揚、贊歎和護念。

  南無阿彌陀佛

  純祥法師講經錄音整理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因願文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