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因願文五▪P3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這裏充分體現出法藏菩薩是一個性情中人,是一個至情至性的人,不要說佛沒有感情,佛是真正的至情至性。有人說出家是無情無義的,學佛的人都學得很冷,這個是世俗的觀念,世俗的情感它是很無常的。而法藏菩薩要追求的是什麼呢?他所追求的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裏蘊藏著他的無量光,無盡智慧,無盡的慈悲,如果說這個世界上誰對你的感情最深,那恐怕沒有人能比得上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在久遠劫以前就一直在用“機法一體”的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深情地不間斷地呼喚著我們每一個人,你們要是不來(若不生者),我就不成佛(不取正覺),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用心好好去體會一下佛的心,不要辜負了佛對我們的深情。他的每一念修行裏面都蘊藏著對我們的招喚,蘊藏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力量。

  所以靠你自己修行的力量想往生是絕對不行的,靠你自己想要往生的心是不行的。如果講感情,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深情就象大海一樣,象須彌山一樣,我們跟他沒法比。如果講力量,那你可以先跟地藏王菩薩比一比,再跟法藏菩薩比一比,如果你能夠從他們身上照見自己的渺小,覺得自己不行,那你就應該放下自已那顆剛硬、傲慢、自力的心,好好地去聽聞,他是如何修行的?如何爲我們選擇的?老老實實地依靠阿彌陀佛本願的力量。

  

第叁部分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機)

  第十八願最後是“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所有四十八願中只有這條願才出現這個內容。這一願有誓願,再加上“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實際上它是指根機,因此這條願是最圓滿的,把整個淨土教從機法兩個方面的誓願和因果全部都含攝在其中。

  法藏發願要成佛,要給予我們的是往生成佛的利益,但是“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從文字上看,五逆和謗法的人他們是沒有這種利益的。但在《觀經》下品下生章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卻得往生。那爲什麼這兩部經說法不一致呢?我們應該聽誰的呢?

  一、五逆誹法之除取

  十八願的“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後代曾有人推斷說這可能是釋迦牟尼佛加上的,也有人不同意此觀點,認爲整個四十八願都是法藏菩薩在說話,沒有釋迦牟尼佛在說話,如果說是要另外加上,難道是四十八願還不夠圓滿嗎?所以從《大經》來看,這裏是法藏菩薩發願的原文,而不是釋迦牟尼佛另外加上的。

  ①昙鸾大師逆謗具否

  昙鸾大師在《往生論注》中對此解釋說,《大經》上說是五逆和謗法,兩罪是複罪,所以不能往生;而《觀經》裏面就只有五逆,未提謗法,所以攝取。

  ②善導大師的抑止門和攝取門

  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下品下生章中就專門針對這個問題設了“逆謗除取”的問答。

  問曰:如四十八願中,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不得往生。今此觀經下品下生中,簡謗法攝五逆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義仰就抑止門中解。如四十八願中,除謗法五逆者。然此之二業,其障極重,衆生若造,直入阿鼻,曆劫周慞,無由可出。

  是因爲這兩種罪業、罪障太嚴重了,衆生如果造了的話是肯定要入阿鼻地獄的,一旦入了阿鼻地獄,很長時間,就沒有辦法出來了。

  但如來恐其造斯二過,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攝也。

  如來恐怕衆生造這樣的罪過,所以方便說不能往生,也不是說不攝你往生。

  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謗法者,它的道理是什麼?

  是因爲“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轉,還發大悲攝取往生”。

  是因爲這個人已經造下了五逆十惡的罪,不能讓他流轉,所以還用大悲的力量攝取他。就是說你造了五逆的罪,佛的大慈悲還是不舍你,只要你回心也還是攝取你,還是可以往生的。

  然謗法之罪未爲,又止言:若起謗法,即不得生。

  但是在下品下生裏面,沒有說那個人造謗法的罪。因爲如果你在謗法的當下,你是不信佛法的,謗法和攝取是相對的。如果你說沒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誓願是不存在的,沒有六道輪回,沒有善惡因果,你根本不相信這些,這時你顯然是不可能念佛發願往生西方淨土,所以說謗法的人不能往生。

  此就未造業而解也。若造,還攝得生。

  這是對未造業的人來說的,但是如果你造了謗法,只要你能夠回心,象五逆一樣,都是可以往生的。這是從已造和未造的兩個角度來說的。

  雖得生彼,華合經于多劫。此等罪人在華內時,有叁種障。一者不得見佛及諸聖衆。二者不得聽聞正法。叁者不得曆事供養。

  雖然五逆十惡的人,乘佛的願力可以生往淨土,但是他要在蓮花裏面住很長時間,下品中生是六大劫,下品下生是十二大劫,在蓮花裏面有叁種障礙,一個是不能見佛,及諸聖衆;二是不能聽聞正法;叁是不得曆事供養。

  除此已外,更無諸苦。經雲猶如比丘入叁禅之樂也。應知。雖在華中多劫不開。可不勝阿鼻地獄之中,長時永劫受諸苦痛也。此義就抑止門解竟。

  除了有這個障礙,他沒有諸苦,猶如比丘入叁禅之樂,在世間法中叁禅之樂是最樂的,即使在蓮花裏多劫不開,那還有叁禅之樂,比你在地獄裏多生累劫永遠不出來、長時受苦,不知道要好多少倍。所以,我們還是要求生西方極樂淨土。這個就是善導大師解釋爲什麼《無量壽經》裏面說要除掉五逆謗法的人,而觀經下品又把他攝取來,這就是對未造的抑止,對已造的攝取,因此抑止是方便暫時的,而攝取是真實永遠的,佛對我們永遠都是愛護和慈悲的。

  二、十八願真正要救度的正是“五逆謗法”之人

  但是更深的意思是“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是佛特別加上的,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發願要幫助的衆生恰恰正是那些五逆誹法的人。

  十八願裏面包含真實的教,真實的行,真實的信,真實的證,它是佛要給我們的一個完整利益。這就好比佛是一個醫生,他製訂了一整套的救人方案,那麼首先他要學最高的本領,尋找最好的藥方,采用最佳的治療方式,那麼這些又都是爲了誰呢?主要就是爲了救度那些五逆和謗法的惡人,所以“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出現在這裏,最能體現十八願是所有願中最圓滿的,也充分體現了阿彌陀佛的大慈悲。

  這個願文前面說“設我得佛,十方衆生”,這裏的“十方衆生”沒有說是凡夫還是聖者?但從後面“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卻讓人體會到阿彌陀佛建立淨土,攝受衆生,主要就是爲了十方衆生中凡夫,凡夫又分成善凡夫和惡凡夫,阿彌陀佛要幫助的恰恰正是凡夫中的惡人。

  因此這個地方和“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聯系起來就特別令人感動,爲什麼呢?法藏菩薩說我建立西方極樂世界,發四十八願兆載永劫的修行,建設這個地方,我要給的是什麼樣的人?從根“機”上來講,不是那些菩薩們和很善良的人,而最主要的是要給予那些最惡的凡夫,他要用最好的藥來治療那些最重的病人。阿彌陀佛的力量非常無礙圓滿,大慈大悲,他所要幫助的正是那些最需要幫助的惡凡夫。

  所以古德往往是把阿彌陀佛的誓願和五逆十惡的人直接聯系起來,充分展現出阿彌陀佛的智慧和慈悲。昙鸾大師在做《贊阿彌陀佛偈》和在解釋十八願的時候,他都把“唯除”兩個字拿掉了,說法藏菩薩要救度的恰恰就是這些要除掉的人。

  道綽大師在解釋十八願時說,是故《大經》雲“若有衆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裏用的是“縱令一生造惡”,他這樣解釋的原因就是引用了《觀經》下品的人,下叁品的人都是一輩子造惡的根機,十惡、五逆,道綽大師就是以十方衆生裏邊最惡的、臨終的、沒遇到佛法的衆生,來顯示阿彌陀佛真正要救度的人正是這些要除掉的五逆謗法的人。

  這裏面還有兩個含義,一是體現阿彌陀佛的無量光,光明即是真正的智慧,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就是他是最有智慧的,最有力量的;二是這麼大的力量最後要落在誰的身上?就是要落在“五逆謗法”的人身上,這麼大的力量就是要救度那些在地獄中最深處的衆生。所以只有大智慧,才能具有強大的力量,才能産生真正的大慈悲,因爲悲智是相連的。

  叁、保護念佛人,與世間法安立

  另外它還有一個保護的意思,這跟我們的實際情形相應。十方世界造惡的地方少,而娑婆世間是一個造惡很多的地方,我們這裏叫穢惡之界,濁亂之世。地藏王菩薩說我們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

  阿彌陀佛發這樣的弘誓大願,只要你有至心、信樂、欲生的叁心,乃至十念,我就一定可以讓你往生到我的國土裏面來。佛給我們最大的利益,並給我們下了保證。有些人就認爲,我有了依靠,有了信心,我就膽大了,反正我也不會墮地獄了,我即使是造了很多的惡,我也不怕,因爲有阿彌陀佛的保證了,這個就叫因藥而好毒,佛說這樣也不行。從諸佛的通法來說,都是止惡向善的,所以這裏還是要“抑止”。雖然有阿彌陀佛的保證,但是你也不能因此就去造五逆十惡的業,這樣就可以保護念佛的人。阿彌陀佛就象慈父一樣,所有的愛都給了我們,但是我們也不能太過份了,要有個限度,不能造到五逆十惡的那裏去。所以這裏用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他有保護念佛人,抑止他不亂來的意思,這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

  善法中有世間善法和出世間善法兩種。往生淨土是出世間的善,出世間的善包含著世間善,兩個不矛盾。佛法是要你得到究竟的解脫,不是要你貪世間的有爲法,世間的好人好事,善因善果,有爲法的善它始終還是不究竟。我們要把這兩者劃清,阿彌陀佛的善是出世間的善,是上上善。而象我們沒有得到空性智,沒有證到無爲解脫的聖果,平常所做的都屬于世間的善因,你憑這個世間善因,你是不能得到出世間往生淨土的果證,所以往生就只有念南無阿彌陀佛,因爲阿彌陀佛的行,他是屬于出世間的善法,這兩者是有區別的。

  這裏的“唯除五逆,誹法正法”,是爲了安立世間善和出世間的上上善之間,相同相對。佛是大慈悲,他不象我們去分別、取舍,他發願要去救度那些我們認爲最討厭、罪惡最大的人,用他所有的力量來幫助他們,救度他們,但是不能因此就把世間的善惡破壞掉,所以佛法和世間法是相依關系。

  四、從此處入“機的深信”

  在末法時期,我們雖然造五逆的機率較小,但是造謗法的機率卻很大。有很多人雖然聽聞了,但是沒有獲得往生決定,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沒有信受,也就是對阿彌陀佛還有懷疑,這實際上就是“舍”法,也可以說是謗法。所以法門到這個地方是非常的簡單和現實,它和我們的心緊緊相連,我們不正是那些惡人嗎?名號不正是我們最需要的嗎?誰不需要慈悲憐憫呢?越惡的人越需要慈悲憐憫,越是需要弘大力量的慈悲憐憫。

  我們最初獲得淨土法門的利益通常都是從機的深信上面進入的,你能夠體會到阿彌陀佛的慈悲,深感自己是一個惡人,你就有了信心,從此進入“機的深信”,也是淨土教獲得信心的標志。你只有到了這個時候,才能夠把往生決定真正地建立在佛的身上,對佛産生依賴和信靠。你沒有對自己是惡人的自覺,你不可能獲得往生的信心,獲得信心跟你認識自己是一個惡人是連在一起的。你只有承認自己是惡人,阿彌陀佛才是無量光,才是真正可以依賴和信靠的人。所以真正獲得往生淨土信心的人絕對不會說自己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凡是說我是一個很好的人,你就沒有信心。

  善導大師說“機的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我們從阿彌陀佛的大誓願中就能夠照見自己的罪惡,所以念佛的人有兩種信,一個是從機的深信來講,信自己確實是一個惡人,但是只有你念佛,你才能有這種自覺;二是法的深信,有了機的深信才會對阿彌陀佛的大慈悲産生出一種依賴和信靠。

  所以淨土宗的信心與通途的信心是正好相反的。通途的信心是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彼既丈夫我亦爾。他們認爲釋迦牟尼佛能成佛,我也能成,他能成菩薩道,我也能行,別人能夠修行,我也能修,別人能做好人,我也能做。而淨土法門的信心就不是這樣,它把一切好都歸到阿彌陀佛那裏,而自己就只是一個念佛的人,對佛依賴、信靠的人。就象得了癌症的病人,對阿彌陀佛的渴仰,相信他就是能救自己命的醫王,你要是這樣去念佛,想要你忘了他都不可能。

  這些都是屬于體驗,不是道理,念佛是有真證的,不是單純的讀書和學道理。你要用你全部的生命力量去追求他,阿彌陀佛已經用他全部的力量來救度我們了,我們也要用全部的力量來回應他,如果你的回應是不平等的,沒有全部歸命,那就暫時沒有信心。阿彌陀佛不舍一切衆生,本來這條願把究竟的利益、所有的因果全部給了我們,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進入到這條願裏,所以緊接著又發下了第十九條願。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因願文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