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这里充分体现出法藏菩萨是一个性情中人,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不要说佛没有感情,佛是真正的至情至性。有人说出家是无情无义的,学佛的人都学得很冷,这个是世俗的观念,世俗的情感它是很无常的。而法藏菩萨要追求的是什么呢?他所追求的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里蕴藏着他的无量光,无尽智慧,无尽的慈悲,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谁对你的感情最深,那恐怕没有人能比得上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在久远劫以前就一直在用“机法一体”的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深情地不间断地呼唤着我们每一个人,你们要是不来(若不生者),我就不成佛(不取正觉),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用心好好去体会一下佛的心,不要辜负了佛对我们的深情。他的每一念修行里面都蕴藏着对我们的招唤,蕴藏着“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力量。
所以靠你自己修行的力量想往生是绝对不行的,靠你自己想要往生的心是不行的。如果讲感情,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深情就象大海一样,象须弥山一样,我们跟他没法比。如果讲力量,那你可以先跟地藏王菩萨比一比,再跟法藏菩萨比一比,如果你能够从他们身上照见自己的渺小,觉得自己不行,那你就应该放下自已那颗刚硬、傲慢、自力的心,好好地去听闻,他是如何修行的?如何为我们选择的?老老实实地依靠阿弥陀佛本愿的力量。
第三部分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机)
第十八愿最后是“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所有四十八愿中只有这条愿才出现这个内容。这一愿有誓愿,再加上“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实际上它是指根机,因此这条愿是最圆满的,把整个净土教从机法两个方面的誓愿和因果全部都含摄在其中。
法藏发愿要成佛,要给予我们的是往生成佛的利益,但是“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从文字上看,五逆和谤法的人他们是没有这种利益的。但在《观经》下品下生章中,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却得往生。那为什么这两部经说法不一致呢?我们应该听谁的呢?
一、五逆诽法之除取
十八愿的“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后代曾有人推断说这可能是释迦牟尼佛加上的,也有人不同意此观点,认为整个四十八愿都是法藏菩萨在说话,没有释迦牟尼佛在说话,如果说是要另外加上,难道是四十八愿还不够圆满吗?所以从《大经》来看,这里是法藏菩萨发愿的原文,而不是释迦牟尼佛另外加上的。
①昙鸾大师逆谤具否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对此解释说,《大经》上说是五逆和谤法,两罪是复罪,所以不能往生;而《观经》里面就只有五逆,未提谤法,所以摄取。
②善导大师的抑止门和摄取门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下品下生章中就专门针对这个问题设了“逆谤除取”的问答。
问曰:如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往生。今此观经下品下生中,简谤法摄五逆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
是因为这两种罪业、罪障太严重了,众生如果造了的话是肯定要入阿鼻地狱的,一旦入了阿鼻地狱,很长时间,就没有办法出来了。
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
如来恐怕众生造这样的罪过,所以方便说不能往生,也不是说不摄你往生。
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谤法者,它的道理是什么?
是因为“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转,还发大悲摄取往生”。
是因为这个人已经造下了五逆十恶的罪,不能让他流转,所以还用大悲的力量摄取他。就是说你造了五逆的罪,佛的大慈悲还是不舍你,只要你回心也还是摄取你,还是可以往生的。
然谤法之罪未为,又止言:若起谤法,即不得生。
但是在下品下生里面,没有说那个人造谤法的罪。因为如果你在谤法的当下,你是不信佛法的,谤法和摄取是相对的。如果你说没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誓愿是不存在的,没有六道轮回,没有善恶因果,你根本不相信这些,这时你显然是不可能念佛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所以说谤法的人不能往生。
此就未造业而解也。若造,还摄得生。
这是对未造业的人来说的,但是如果你造了谤法,只要你能够回心,象五逆一样,都是可以往生的。这是从已造和未造的两个角度来说的。
虽得生彼,华合经于多劫。此等罪人在华内时,有三种障。一者不得见佛及诸圣众。二者不得听闻正法。三者不得历事供养。
虽然五逆十恶的人,乘佛的愿力可以生往净土,但是他要在莲花里面住很长时间,下品中生是六大劫,下品下生是十二大劫,在莲花里面有三种障碍,一个是不能见佛,及诸圣众;二是不能听闻正法;三是不得历事供养。
除此已外,更无诸苦。经云犹如比丘入三禅之乐也。应知。虽在华中多劫不开。可不胜阿鼻地狱之中,长时永劫受诸苦痛也。此义就抑止门解竟。
除了有这个障碍,他没有诸苦,犹如比丘入三禅之乐,在世间法中三禅之乐是最乐的,即使在莲花里多劫不开,那还有三禅之乐,比你在地狱里多生累劫永远不出来、长时受苦,不知道要好多少倍。所以,我们还是要求生西方极乐净土。这个就是善导大师解释为什么《无量寿经》里面说要除掉五逆谤法的人,而观经下品又把他摄取来,这就是对未造的抑止,对已造的摄取,因此抑止是方便暂时的,而摄取是真实永远的,佛对我们永远都是爱护和慈悲的。
二、十八愿真正要救度的正是“五逆谤法”之人
但是更深的意思是“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佛特别加上的,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发愿要帮助的众生恰恰正是那些五逆诽法的人。
十八愿里面包含真实的教,真实的行,真实的信,真实的证,它是佛要给我们的一个完整利益。这就好比佛是一个医生,他制订了一整套的救人方案,那么首先他要学最高的本领,寻找最好的药方,采用最佳的治疗方式,那么这些又都是为了谁呢?主要就是为了救度那些五逆和谤法的恶人,所以“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出现在这里,最能体现十八愿是所有愿中最圆满的,也充分体现了阿弥陀佛的大慈悲。
这个愿文前面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这里的“十方众生”没有说是凡夫还是圣者?但从后面“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却让人体会到阿弥陀佛建立净土,摄受众生,主要就是为了十方众生中凡夫,凡夫又分成善凡夫和恶凡夫,阿弥陀佛要帮助的恰恰正是凡夫中的恶人。
因此这个地方和“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联系起来就特别令人感动,为什么呢?法藏菩萨说我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发四十八愿兆载永劫的修行,建设这个地方,我要给的是什么样的人?从根“机”上来讲,不是那些菩萨们和很善良的人,而最主要的是要给予那些最恶的凡夫,他要用最好的药来治疗那些最重的病人。阿弥陀佛的力量非常无碍圆满,大慈大悲,他所要帮助的正是那些最需要帮助的恶凡夫。
所以古德往往是把阿弥陀佛的誓愿和五逆十恶的人直接联系起来,充分展现出阿弥陀佛的智慧和慈悲。昙鸾大师在做《赞阿弥陀佛偈》和在解释十八愿的时候,他都把“唯除”两个字拿掉了,说法藏菩萨要救度的恰恰就是这些要除掉的人。
道绰大师在解释十八愿时说,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里用的是“纵令一生造恶”,他这样解释的原因就是引用了《观经》下品的人,下三品的人都是一辈子造恶的根机,十恶、五逆,道绰大师就是以十方众生里边最恶的、临终的、没遇到佛法的众生,来显示阿弥陀佛真正要救度的人正是这些要除掉的五逆谤法的人。
这里面还有两个含义,一是体现阿弥陀佛的无量光,光明即是真正的智慧,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就是他是最有智慧的,最有力量的;二是这么大的力量最后要落在谁的身上?就是要落在“五逆谤法”的人身上,这么大的力量就是要救度那些在地狱中最深处的众生。所以只有大智慧,才能具有强大的力量,才能产生真正的大慈悲,因为悲智是相连的。
三、保护念佛人,与世间法安立
另外它还有一个保护的意思,这跟我们的实际情形相应。十方世界造恶的地方少,而娑婆世间是一个造恶很多的地方,我们这里叫秽恶之界,浊乱之世。地藏王菩萨说我们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
阿弥陀佛发这样的弘誓大愿,只要你有至心、信乐、欲生的三心,乃至十念,我就一定可以让你往生到我的国土里面来。佛给我们最大的利益,并给我们下了保证。有些人就认为,我有了依靠,有了信心,我就胆大了,反正我也不会堕地狱了,我即使是造了很多的恶,我也不怕,因为有阿弥陀佛的保证了,这个就叫因药而好毒,佛说这样也不行。从诸佛的通法来说,都是止恶向善的,所以这里还是要“抑止”。虽然有阿弥陀佛的保证,但是你也不能因此就去造五逆十恶的业,这样就可以保护念佛的人。阿弥陀佛就象慈父一样,所有的爱都给了我们,但是我们也不能太过份了,要有个限度,不能造到五逆十恶的那里去。所以这里用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他有保护念佛人,抑止他不乱来的意思,这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
善法中有世间善法和出世间善法两种。往生净土是出世间的善,出世间的善包含着世间善,两个不矛盾。佛法是要你得到究竟的解脱,不是要你贪世间的有为法,世间的好人好事,善因善果,有为法的善它始终还是不究竟。我们要把这两者划清,阿弥陀佛的善是出世间的善,是上上善。而象我们没有得到空性智,没有证到无为解脱的圣果,平常所做的都属于世间的善因,你凭这个世间善因,你是不能得到出世间往生净土的果证,所以往生就只有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的行,他是属于出世间的善法,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这里的“唯除五逆,诽法正法”,是为了安立世间善和出世间的上上善之间,相同相对。佛是大慈悲,他不象我们去分别、取舍,他发愿要去救度那些我们认为最讨厌、罪恶最大的人,用他所有的力量来帮助他们,救度他们,但是不能因此就把世间的善恶破坏掉,所以佛法和世间法是相依关系。
四、从此处入“机的深信”
在末法时期,我们虽然造五逆的机率较小,但是造谤法的机率却很大。有很多人虽然听闻了,但是没有获得往生决定,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没有信受,也就是对阿弥陀佛还有怀疑,这实际上就是“舍”法,也可以说是谤法。所以法门到这个地方是非常的简单和现实,它和我们的心紧紧相连,我们不正是那些恶人吗?名号不正是我们最需要的吗?谁不需要慈悲怜悯呢?越恶的人越需要慈悲怜悯,越是需要弘大力量的慈悲怜悯。
我们最初获得净土法门的利益通常都是从机的深信上面进入的,你能够体会到阿弥陀佛的慈悲,深感自己是一个恶人,你就有了信心,从此进入“机的深信”,也是净土教获得信心的标志。你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能够把往生决定真正地建立在佛的身上,对佛产生依赖和信靠。你没有对自己是恶人的自觉,你不可能获得往生的信心,获得信心跟你认识自己是一个恶人是连在一起的。你只有承认自己是恶人,阿弥陀佛才是无量光,才是真正可以依赖和信靠的人。所以真正获得往生净土信心的人绝对不会说自己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凡是说我是一个很好的人,你就没有信心。
善导大师说“机的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我们从阿弥陀佛的大誓愿中就能够照见自己的罪恶,所以念佛的人有两种信,一个是从机的深信来讲,信自己确实是一个恶人,但是只有你念佛,你才能有这种自觉;二是法的深信,有了机的深信才会对阿弥陀佛的大慈悲产生出一种依赖和信靠。
所以净土宗的信心与通途的信心是正好相反的。通途的信心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彼既丈夫我亦尔。他们认为释迦牟尼佛能成佛,我也能成,他能成菩萨道,我也能行,别人能够修行,我也能修,别人能做好人,我也能做。而净土法门的信心就不是这样,它把一切好都归到阿弥陀佛那里,而自己就只是一个念佛的人,对佛依赖、信靠的人。就象得了癌症的病人,对阿弥陀佛的渴仰,相信他就是能救自己命的医王,你要是这样去念佛,想要你忘了他都不可能。
这些都是属于体验,不是道理,念佛是有真证的,不是单纯的读书和学道理。你要用你全部的生命力量去追求他,阿弥陀佛已经用他全部的力量来救度我们了,我们也要用全部的力量来回应他,如果你的回应是不平等的,没有全部归命,那就暂时没有信心。阿弥陀佛不舍一切众生,本来这条愿把究竟的利益、所有的因果全部给了我们,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进入到这条愿里,所以紧接着又发下了第十九条愿。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五》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