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五▪P2

  ..续本文上一页上说,也就是称名是真实行,这个“行”中就摄有“信”了。如果五逆十恶的人十念都能往生,那我们就更不用怀疑自己称名念佛不能往生了。

  三、与“信心”和“乃至十念”相关联的疑问

  疑问一:“乃至十念”往生是专指临终呢?还是平时也可以呢?

  答:信心即得往生,“乃至十念”是信相。那么平时念佛和临终念佛有什么差别呢?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终具足十念即得往生。这里体现了机法一体的相应。机是世间最恶的众生,法是至心具足十念的称名。法藏因地选择时是乃至十念,世间最恶的众生临终是具足十念;对照看有乃至和具足的差别。经文中特别说明十念的功用是念念中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也就是具足十念的功用之一是灭罪。因为此恶人有罪障生净土,故需要具足十念。也就是说,即使是最恶的人,具足十念也能消除往生的障碍,乘佛的誓愿获得往生。更参照下品中生的人,“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此品罪人是闻名灭罪,没有称念一声。比较起来就可以知道,往生是凭佛的本愿,闻名号与念名号体现的都是佛的本愿力。无论平时还是临终,佛的本愿力并无差别,乘佛愿力定得往生。如果说有差别,那是众生根机不同,但就是最恶的人,具足十念也决定得生彻底体现了佛的大悲本愿以恶人为正机的不可思议恩德。我们平时闻名念佛,由于往生的事实没有现前,就容易怀疑佛的本愿力。佛在《观经》告诉我们最恶的人临终具足十念即得往生,是告诉我们本愿力真实不虚,称名必往生。

  疑问二:有信心的人是不是不需要念佛?

  答:实际上从你有了信心开始,你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了,这个不一定时刻表之于口齿。有信心的念佛是阿弥陀佛的无量光照射在我们心上,我们就开始忆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如我们不间断的忆念自己,但并不是时刻都提醒或向别人说我在忆念自己。南无阿弥陀佛,是我们和佛在交相呼应,佛念我,我念佛,不间断的。佛在极乐世界中象一个不可思议的源动力,一念、一刹那都在呼唤着我们,我们被他催促,也一念一刹那的回应,没有间断。所以有信心的人一定是念佛的人,不要误会有信心的人不需要念佛。有信心的人不是不需要念佛,而是常念佛,就如凡夫常念自己一样,信心开显才是真正的念佛人。虽然这不一定表现为时刻在口念,也不一定要表现出天天要去念佛堂,要去闭关。净土法门的信心是一个果证,它具有不可思议的性质,如果说表现出来的“相”,那就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但口称并不就一定有信心。

  佛法毕竟是要落在心上,有信心是一定具有“行”的,但是“行”不一定具有信心,所以是信心必具名号。有信心的人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但是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不一定有信心。信心是机法一体,机是我们,法是阿弥陀佛,机法一体就是指我们跟阿弥陀佛已经是一体的,信心念佛人常在阿弥陀佛身边,在阿弥陀佛的保护中。有了信心你就有了真实行,在没有信心之前,你的念佛不能称为真实行。因为信心里面具备法藏菩萨回向给我们的一念一刹那的愿往生的心,欢喜的心,也叫本愿之行,叫信心“行”,所以有“信”一定有“行”,但是有“行”不一定有“信”。

  疑问三:没有信心之前要不要念佛?

  答:在阿弥陀佛的因愿选择上面,“信”和“行”两者是绑在一起的。有信心就有乃至十念,有乃至十念就有至心、信乐、欲生三心。信心是能信,行是所信,能所不离,也就是信心与名号不能分离。没有开显信心,依法藏本愿,称念名号是随顺佛愿的正行。

  如果要念佛,要怎么样的念呢?

  正行是念佛,但是我们要了解念佛有自力、他力的差异。从他力来讲,念佛就是指你专称名号忆念阿弥陀佛本愿离自力之心。从自力来讲,就是有很多自己的思维计度在称念里面。

  疑问四:有人问乃至十念就往生,那我为什么还不能往生?

  答:念佛没有得到往生,是信心没有开显,也就是没有信受本愿力。世亲菩萨说:“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念佛没有确定往生是称名却不如实修行,即是对名号本愿力有怀疑心。

  四、《佛说无量寿经》(大经)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与《佛说阿弥陀经》(小经)的“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的异同

  《佛说阿弥陀经》里说“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心不乱”,这里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和“乃至十念”都是指时节不定的意思。这里“一心不乱”有两方面的意思:

  一是指带有自力的一心,藕益大师曾说,即使念得风吹不透,雨打不湿,没有信愿,往生不决定。带自力的“一心不乱”是假的一心不乱。

  二是指他力的一心,是真的一心不乱,就是指信心,也就《大经》至心、信乐、欲生的法体三心,在我们是机受一心。信心是往生的正因,获得信心,往生决定,这叫平生业成,不需要等到临终,这就是两者主要的差异。

  

第二部分若不生者(证),不取正觉

  下面再看“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说南无阿弥陀佛是名号本尊,名号里面就总摄所有的净土教,而所有净土教的内容又全部都归到了这句话上面。

  “若不生者”有两个方面意思,从智慧门上来讲不生者就是不生不灭,往生极乐是无生;从悲门来讲,是莲花化生,无生之生。我们要得到这个果证,就是全凭法藏菩萨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一句话。

  一、法藏菩萨用弘誓大愿摄受众生

  前面的“设我得佛”是法藏菩萨立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立誓,联系在一起就是誓愿。阿弥陀佛跟我们的关系,关键就在立誓,如果十方众生不能生到净土里面去,他就不成佛,这是他对着我们立的弘誓。阿弥陀佛以弘誓大愿来摄受众生。愿誓是法藏菩萨的,但是他的发愿立誓和我们每个人都发生了关系。所以你不要光念佛,你要知道佛有愿要摄化我们,同时知道他和你立了誓约。阿弥陀佛说我用这个方式保证你往生,你要是不往生,我的愿就不圆满,我就不成佛;就是这样一个誓约,誓愿相连,你往生了,他的誓就达成了,他的愿才圆满。

  二、教行信证是净土教一个完整利益

  法藏立誓用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成就我们,用光明名号摄化十方。首先是名号,把他的修行回向给我们,回向的方式就是念佛,这是净土的真实“行”。通过这样的行,我们就得到真实信,你入了这个真实“信”,就“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有了净土的真实“证”。从此你今生和来生(到净土)就入于“正定聚”之中。在获得了信心同时,即使你还没有生到净土,你就已经进入到“正定聚”之中。“正定聚”是信心所获得的利益。住在“正定聚”也有“还相”的利益,自信劝人信,生到净土,就开显出究竟成佛的利益。

  所以《佛说无量寿经》开始说,佛之所以出生在我们世间,是为了“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这个真实之利就是“教行信证”完整的利益。对于我们来说你获得了信心,你就有“行”有“证”了,因为信心保证你的往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三、往生正觉,机法不二的果证

  净土宗的祖师对“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句话的体验特别深,他说“原来法藏菩萨成佛,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我一个人呀。法藏菩萨说我发了四十八愿,经过久远长劫的修行,其它的全部都圆满了,但是我还不能成佛,就是因为你还没有往生到我的净土来”。我们不能生到净土,他就不是阿弥陀佛,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意味着你什么时候生到净土去了,阿弥陀佛什么时候才能光明遍照,他才能成佛,我们的往生和阿弥陀佛的成佛是绑在一起的,是一体关系。

  说到这里,有些人就又会产生新的疑问:“那我现在还没有往生,但是我明明念的却是南无阿弥陀佛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地藏王菩萨因为地狱清空不了,所以他一直还是菩萨,而阿弥陀佛不是这样。虽然我们没有往生,但是已经有很多人已经往生的了。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解释说,这是菩萨的巧方便回向。巧方便者,谓菩萨以已智慧火,烧一切众生烦恼草木,若有一众生不成佛,我不作佛,而众生未尽成佛,菩萨已自成佛,譬如火栝,欲烧一切草木,烧令使尽,草木未尽,火栝已尽,以后其身而身先,故名巧方便回向。“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叫做机法不二的果证,这里有一个关系,我什么时候往生,法藏菩萨就什么时候成正觉,也就是所谓的“往生正觉,机法一体”,“机”就是指众生,“法”就是指弥陀。我们众生的往生和阿弥陀佛的正觉是一件事情,称为“一体”。我们众生的往生和阿弥陀佛的正觉分不开,阿弥陀佛的正觉,就是我们众生的往生。阿弥陀佛已修成了自身的正觉功德,也就是成就了众生的往生功德。因为“(众生)若不生者,(弥陀)不取正觉”。法藏菩萨在十劫之前已成佛了,成为正觉的南无阿弥陀佛,也是在十劫之前就已成就了我们十方众生的往生功德,它们是同时成就的。

  四、大慈悲父阿弥陀佛以利益我们为自利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还有一点很深的意思,大家用心去体会一下。法藏菩萨是以利他为自利,就是他以利益我们为自利的,所以阿弥陀佛确实是大慈悲父。阿弥陀佛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