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因願文五▪P2

  ..續本文上一頁上說,也就是稱名是真實行,這個“行”中就攝有“信”了。如果五逆十惡的人十念都能往生,那我們就更不用懷疑自己稱名念佛不能往生了。

  叁、與“信心”和“乃至十念”相關聯的疑問

  疑問一:“乃至十念”往生是專指臨終呢?還是平時也可以呢?

  答:信心即得往生,“乃至十念”是信相。那麼平時念佛和臨終念佛有什麼差別呢?觀經下品下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臨終具足十念即得往生。這裏體現了機法一體的相應。機是世間最惡的衆生,法是至心具足十念的稱名。法藏因地選擇時是乃至十念,世間最惡的衆生臨終是具足十念;對照看有乃至和具足的差別。經文中特別說明十念的功用是念念中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也就是具足十念的功用之一是滅罪。因爲此惡人有罪障生淨土,故需要具足十念。也就是說,即使是最惡的人,具足十念也能消除往生的障礙,乘佛的誓願獲得往生。更參照下品中生的人,“下品中生者,或有衆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衆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爲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爲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此品罪人是聞名滅罪,沒有稱念一聲。比較起來就可以知道,往生是憑佛的本願,聞名號與念名號體現的都是佛的本願力。無論平時還是臨終,佛的本願力並無差別,乘佛願力定得往生。如果說有差別,那是衆生根機不同,但就是最惡的人,具足十念也決定得生徹底體現了佛的大悲本願以惡人爲正機的不可思議恩德。我們平時聞名念佛,由于往生的事實沒有現前,就容易懷疑佛的本願力。佛在《觀經》告訴我們最惡的人臨終具足十念即得往生,是告訴我們本願力真實不虛,稱名必往生。

  疑問二:有信心的人是不是不需要念佛?

  答:實際上從你有了信心開始,你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了,這個不一定時刻表之于口齒。有信心的念佛是阿彌陀佛的無量光照射在我們心上,我們就開始憶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如我們不間斷的憶念自己,但並不是時刻都提醒或向別人說我在憶念自己。南無阿彌陀佛,是我們和佛在交相呼應,佛念我,我念佛,不間斷的。佛在極樂世界中象一個不可思議的源動力,一念、一刹那都在呼喚著我們,我們被他催促,也一念一刹那的回應,沒有間斷。所以有信心的人一定是念佛的人,不要誤會有信心的人不需要念佛。有信心的人不是不需要念佛,而是常念佛,就如凡夫常念自己一樣,信心開顯才是真正的念佛人。雖然這不一定表現爲時刻在口念,也不一定要表現出天天要去念佛堂,要去閉關。淨土法門的信心是一個果證,它具有不可思議的性質,如果說表現出來的“相”,那就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但口稱並不就一定有信心。

  佛法畢竟是要落在心上,有信心是一定具有“行”的,但是“行”不一定具有信心,所以是信心必具名號。有信心的人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但是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不一定有信心。信心是機法一體,機是我們,法是阿彌陀佛,機法一體就是指我們跟阿彌陀佛已經是一體的,信心念佛人常在阿彌陀佛身邊,在阿彌陀佛的保護中。有了信心你就有了真實行,在沒有信心之前,你的念佛不能稱爲真實行。因爲信心裏面具備法藏菩薩回向給我們的一念一刹那的願往生的心,歡喜的心,也叫本願之行,叫信心“行”,所以有“信”一定有“行”,但是有“行”不一定有“信”。

  疑問叁:沒有信心之前要不要念佛?

  答:在阿彌陀佛的因願選擇上面,“信”和“行”兩者是綁在一起的。有信心就有乃至十念,有乃至十念就有至心、信樂、欲生叁心。信心是能信,行是所信,能所不離,也就是信心與名號不能分離。沒有開顯信心,依法藏本願,稱念名號是隨順佛願的正行。

  如果要念佛,要怎麼樣的念呢?

  正行是念佛,但是我們要了解念佛有自力、他力的差異。從他力來講,念佛就是指你專稱名號憶念阿彌陀佛本願離自力之心。從自力來講,就是有很多自己的思維計度在稱念裏面。

  疑問四:有人問乃至十念就往生,那我爲什麼還不能往生?

  答:念佛沒有得到往生,是信心沒有開顯,也就是沒有信受本願力。世親菩薩說:“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念佛沒有確定往生是稱名卻不如實修行,即是對名號本願力有懷疑心。

  四、《佛說無量壽經》(大經)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與《佛說阿彌陀經》(小經)的“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的異同

  《佛說阿彌陀經》裏說“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二日,叁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心不亂”,這裏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和“乃至十念”都是指時節不定的意思。這裏“一心不亂”有兩方面的意思:

  一是指帶有自力的一心,藕益大師曾說,即使念得風吹不透,雨打不濕,沒有信願,往生不決定。帶自力的“一心不亂”是假的一心不亂。

  二是指他力的一心,是真的一心不亂,就是指信心,也就《大經》至心、信樂、欲生的法體叁心,在我們是機受一心。信心是往生的正因,獲得信心,往生決定,這叫平生業成,不需要等到臨終,這就是兩者主要的差異。

  

第二部分若不生者(證),不取正覺

  下面再看“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說南無阿彌陀佛是名號本尊,名號裏面就總攝所有的淨土教,而所有淨土教的內容又全部都歸到了這句話上面。

  “若不生者”有兩個方面意思,從智慧門上來講不生者就是不生不滅,往生極樂是無生;從悲門來講,是蓮花化生,無生之生。我們要得到這個果證,就是全憑法藏菩薩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一句話。

  一、法藏菩薩用弘誓大願攝受衆生

  前面的“設我得佛”是法藏菩薩立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立誓,聯系在一起就是誓願。阿彌陀佛跟我們的關系,關鍵就在立誓,如果十方衆生不能生到淨土裏面去,他就不成佛,這是他對著我們立的弘誓。阿彌陀佛以弘誓大願來攝受衆生。願誓是法藏菩薩的,但是他的發願立誓和我們每個人都發生了關系。所以你不要光念佛,你要知道佛有願要攝化我們,同時知道他和你立了誓約。阿彌陀佛說我用這個方式保證你往生,你要是不往生,我的願就不圓滿,我就不成佛;就是這樣一個誓約,誓願相連,你往生了,他的誓就達成了,他的願才圓滿。

  二、教行信證是淨土教一個完整利益

  法藏立誓用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成就我們,用光明名號攝化十方。首先是名號,把他的修行回向給我們,回向的方式就是念佛,這是淨土的真實“行”。通過這樣的行,我們就得到真實信,你入了這個真實“信”,就“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就有了淨土的真實“證”。從此你今生和來生(到淨土)就入于“正定聚”之中。在獲得了信心同時,即使你還沒有生到淨土,你就已經進入到“正定聚”之中。“正定聚”是信心所獲得的利益。住在“正定聚”也有“還相”的利益,自信勸人信,生到淨土,就開顯出究竟成佛的利益。

  所以《佛說無量壽經》開始說,佛之所以出生在我們世間,是爲了“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這個真實之利就是“教行信證”完整的利益。對于我們來說你獲得了信心,你就有“行”有“證”了,因爲信心保證你的往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叁、往生正覺,機法不二的果證

  淨土宗的祖師對“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句話的體驗特別深,他說“原來法藏菩薩成佛,所有的努力都是爲了我一個人呀。法藏菩薩說我發了四十八願,經過久遠長劫的修行,其它的全部都圓滿了,但是我還不能成佛,就是因爲你還沒有往生到我的淨土來”。我們不能生到淨土,他就不是阿彌陀佛,這意味著什麼?這就意味著你什麼時候生到淨土去了,阿彌陀佛什麼時候才能光明遍照,他才能成佛,我們的往生和阿彌陀佛的成佛是綁在一起的,是一體關系。

  說到這裏,有些人就又會産生新的疑問:“那我現在還沒有往生,但是我明明念的卻是南無阿彌陀佛了,這又是爲什麼呢?”地藏王菩薩因爲地獄清空不了,所以他一直還是菩薩,而阿彌陀佛不是這樣。雖然我們沒有往生,但是已經有很多人已經往生的了。昙鸾大師在《往生論注》裏解釋說,這是菩薩的巧方便回向。巧方便者,謂菩薩以已智慧火,燒一切衆生煩惱草木,若有一衆生不成佛,我不作佛,而衆生未盡成佛,菩薩已自成佛,譬如火栝,欲燒一切草木,燒令使盡,草木未盡,火栝已盡,以後其身而身先,故名巧方便回向。“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叫做機法不二的果證,這裏有一個關系,我什麼時候往生,法藏菩薩就什麼時候成正覺,也就是所謂的“往生正覺,機法一體”,“機”就是指衆生,“法”就是指彌陀。我們衆生的往生和阿彌陀佛的正覺是一件事情,稱爲“一體”。我們衆生的往生和阿彌陀佛的正覺分不開,阿彌陀佛的正覺,就是我們衆生的往生。阿彌陀佛已修成了自身的正覺功德,也就是成就了衆生的往生功德。因爲“(衆生)若不生者,(彌陀)不取正覺”。法藏菩薩在十劫之前已成佛了,成爲正覺的南無阿彌陀佛,也是在十劫之前就已成就了我們十方衆生的往生功德,它們是同時成就的。

  四、大慈悲父阿彌陀佛以利益我們爲自利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還有一點很深的意思,大家用心去體會一下。法藏菩薩是以利他爲自利,就是他以利益我們爲自利的,所以阿彌陀佛確實是大慈悲父。阿彌陀佛所有的修行都是爲了…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因願文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