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五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五

  此稿依纯祥师十八愿因愿文五、六录音合并整理,经纯祥师重新校订,内容有增减,特此说明。

  第十八愿的愿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前一节我们介绍了十八愿的三心是往生的正因,法体三心在我们身上体会到的就是机受一心(信心)。在阿弥陀佛的愿心中有三种心,叫至心、信乐心、欲生心。前几节就三心给大家作了介绍,今天接着学习这条愿文中的“乃至十念”。

  阿弥陀佛有三条摄生愿,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三条摄生愿的相关经文是:

  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十九愿: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不取正觉。

  二十愿: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从上面三条愿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在十八愿中才出现了“乃至十念”,这十念是“念”什么?就是念佛,那它出现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和体会阿弥陀佛在这里选择“乃至十念”的真实用心。

  

第一部分乃至十念(信)

  一、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它是从哪里来的?它是从三心中来,因为有了至心、信乐,欲生的内在三心,然后就表现出乃至十念。

  1、乃至释

  乃至是什么意思?古德有二种解释:

  ①下至,少至的意思

  少至十念,至少是十念。

  ②一多包容的意思

  一个是从多到少的意思,多到一生、一形,它包含着一生到一年,一个月,一个星期,十念,一念;二是同时还有从少到多的意思,从一念,十念,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到一辈子。

  善导大师《观经疏》言: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从多向少)

  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从少向多)

  综上所述,乃至有“不定”的意思。

  2、乃至十念释

  在“十念”前面加上“乃至”两字,这一点非常重要,这里就不单纯是“十念”的意思。亲鸾大师在真相铭文里面解释说,乃至十念是不拘遍数,不拘时节的,不分时间长短,也就是说你念不到十声,只念八九声也可以,时间延长的话,你念十一声、十二声也算。十念是指什么意思?就是从一到十,十是一个圆满数,念念功德成满的意思,一念,百千万念,念念功德圆满,也都叫做十念。昙鸾大师说:“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就是说只要往生之业成办,都叫十念,而不是限定在这个数字上。如果你闻到这个法门时间长久,可能念十年,如果你闻到这个法门时间很短,临终时才闻到,就像《观经》下下品往生的人,他遇到这个法门之后,很快就断气了,他只念了十句佛就往生了,这就叫做“乃至十念”。因为这里有了“乃至十念”,所以往生变得极为容易,这是佛为我们选择的易行,在此处我们可以好好地去体会一下,佛要给予我们的真实利益和他对我们的最大慈悲。

  很多念佛的人认识是念佛要念得越多越好,至少我要念一天,或者是我要念到某种程度,总之往生是靠我念的力量,这种想法就跟乃至十念的意思不相应,与佛心也是不相应的。

  二、“乃至十念”与“信心”的关系

  1、“乃至十念”是信心的相,信相不离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这里面是两个内容,一个是三心(至心、信乐、欲生),一个是乃至十念,实际上这里几乎是可以省略“乃至十念”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引用密教的一些观念,密宗里面讲究三密加持,三密是指身口意的三密。至心信乐欲生是意业,属于信心;这个“乃至十念”它是口业,是信的相,信相与信心是不离的,有信心就有信相。我们往生的正因是信心,净土法门是念佛,往生靠的是佛的力量成就,不是靠你念佛的修行。

  禅宗有个公案叫“磨砖作镜”。是讲马祖道一当年在南岳常习坐禅,怀让祖师看见,就问他:“大德坐禅是图什么”,道一说“图作佛”。怀让禅师就拿起砖头用力磨,磨的久了,道一禁不住问:“磨砖做什么?”怀让说:“磨砖做镜。” 道一问:“磨砖哪能成镜子呢?”怀让说:“磨砖不能成镜,枯坐就能成佛吗?”道一又问:“那怎样成佛呢?”怀让反问,车要是不走,打牛还是打车,马祖说那当然是要打牛了。这则公案讲修行要善用“心”。

  作为不同法门,净土和禅宗是有差异的,核心的差异就在“乃至十念”。禅宗不立一切相,但是净土宗它有念佛的相,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而“乃至”的意思就是要你别执着在一念或多念的“念”上,不是一念或多念,而是念佛,重点在佛。禅宗六祖当年曾说:“我此法门,不论禅定解脱”。净土也是不立次第,阿弥陀佛给你往生的信心,直接获得,不需要你慢慢修,虽然它有一个相,但是“乃至十念”就破这个相,它的意思是让你不要拘泥于念一声或者念一辈子,而是时节不定;也不在于你念得多,念得深,而在于你是否有信愿。藕益大师曾说,即使你念得风吹不透,雨打不湿,没有信愿,往生不能决定。所以如果说要执著,也是执著在佛号,不在自己的一念或多念上。

  2、“真实行”就摄有“真实信”

  那么“信心”和“乃至十念”是什么关系?说信心重要,有的人就会理解成,那我不念佛了,我去找信心,信心怎么找?到哪找呢?信心就在名号里面,“乃至十念”就是信心的相,信心必具名号,也就是说信心必具念佛的,信心就“常念”。

  信心和乃至十念是“信”和“行”的关系。我们听到有些人劝导说,“你念佛,听到了佛的名号,一声就一定可以往生”,他强调一声或者一念,实际上是在强调阿弥陀佛选择的“相”。从阿弥陀佛的法体上来说,誓愿是念佛必生净土,少到一念。这是从“真实行”上说,“真实行”就摄“真实信”,因为阿弥陀佛选择了念佛的方式,还在名号里面打包放了至心、信乐、欲生的三心。

  信心(他力)念佛与自力念佛的差异

  信心念佛和自力念佛是不一样的。信心念佛叫做他力、弘愿力,阿弥陀佛用无量光摄受我们,我们被摄取,就安住在摄取不舍中,有了这样的信心,对佛的忆念,是淳一、相续、决定的。而自力的念佛是监督自己修行,定时来念,念一万遍、二万遍……。有信心的人不是不念佛,而是在信心中常念,和自力有所不同。

  五逆十恶“十念”往生之启示

  道绰大师和善导大师在解释这个“乃至十念”时都引用《观经》下品的内容。

  《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的经文说:

  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种五逆十恶的人一辈子没有遇到过佛法,只在临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告诉他阿弥陀佛的本愿,佛有十力威德,是无量光、无量寿,念佛就可以往生净土。这时他的境遇很苦,心不能起思维力,听了善知识的教导,合掌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具足十念,他就往生了。从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知道:

  第一,「口称」利益不可思议

  临终的人地狱之火已经烧到他的面前了,他的心中只有慌乱和恐惧,这个时候,要他回头去行善积德,做佛法的修行,拜忏、诵经、打坐……,在时间上已经不容许了,以他的心境来讲,也不可能静下心来好好地思维阿弥陀佛救度的慈悲功德(救度的内容),也不可能以闲暇的心来忆念阿弥陀佛,那这个时候他怎么办呢?阿弥陀佛就有一个选择的相,你只要念佛就可以,而且在观经里面特别说口称,就是出声念,口称区别于观想和忆念。他是至心口称,连着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这里专门说“十声”,后来净土宗祖师法然上人解释说,“念”和“声”是一个。这里是阿弥陀佛口业的利益,念佛是一个暗号,它里面有秘密,你念就有利益。口称是阿弥陀佛的选择,是一个相,口业跟心业、身业相连,至心称十念(声)南无阿弥陀佛,以口业为主,这样每一念都消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临终莲花出现,他就坐着金莲花,一刹那之间往生极乐世界去了。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口称利益不可思议。

  第二,名号功能不可思议

  至心口称念佛没有观想,也没有思维,只是以慌乱的心尽全力(至心)来念「南无阿弥陀佛」,却能达到这个效果,显示这并不是他的功力,也不是他所累积的德行,完全是这句名号的功能。因为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是阿弥陀佛与我们的约定,里面就有强大的力量,乘着这个力量,在成就文中说“乃至一念”你就可以往生。其实这句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本身,是阿弥陀佛的无量光,因此能够消除极重罪业。

  为什么口称名号有这么大的力量,能得这么大利益呢?这里的“具足十念”,就是“乃至十念”的体现。从法体上来说,阿弥陀佛在发愿时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这里就有二个内容,一是至心、信乐、欲生的三心,它是指真实信,二是乃至十念,它是指真实行,所念即是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个真实行中是摄有真实信的。“三心”和“乃至十念”(称名)的“信行”组合是法藏菩萨为我们往生选择的精要,也是净土法门与其他法门最根本的区别,他将信心放入名号中回施给我们,因名号中有信心,所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下品下生,五逆十恶者临终,合掌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声,即得往生,全是佛的愿力信心使然。古德说:“称名必往生,依佛本愿故”,即是从名号法体成就…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