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因願文五
此稿依純祥師十八願因願文五、六錄音合並整理,經純祥師重新校訂,內容有增減,特此說明。
第十八願的願文: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前一節我們介紹了十八願的叁心是往生的正因,法體叁心在我們身上體會到的就是機受一心(信心)。在阿彌陀佛的願心中有叁種心,叫至心、信樂心、欲生心。前幾節就叁心給大家作了介紹,今天接著學習這條願文中的“乃至十念”。
阿彌陀佛有叁條攝生願,十八願,十九願,二十願,叁條攝生願的相關經文是:
十八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十九願: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不取正覺。
二十願: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從上面叁條願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只有在十八願中才出現了“乃至十念”,這十念是“念”什麼?就是念佛,那它出現在這裏有什麼意義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和體會阿彌陀佛在這裏選擇“乃至十念”的真實用心。
第一部分乃至十念(信)
一、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它是從哪裏來的?它是從叁心中來,因爲有了至心、信樂,欲生的內在叁心,然後就表現出乃至十念。
1、乃至釋
乃至是什麼意思?古德有二種解釋:
①下至,少至的意思
少至十念,至少是十念。
②一多包容的意思
一個是從多到少的意思,多到一生、一形,它包含著一生到一年,一個月,一個星期,十念,一念;二是同時還有從少到多的意思,從一念,十念,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到一輩子。
善導大師《觀經疏》言:
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從多向少)
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從少向多)
綜上所述,乃至有“不定”的意思。
2、乃至十念釋
在“十念”前面加上“乃至”兩字,這一點非常重要,這裏就不單純是“十念”的意思。親鸾大師在真相銘文裏面解釋說,乃至十念是不拘遍數,不拘時節的,不分時間長短,也就是說你念不到十聲,只念八九聲也可以,時間延長的話,你念十一聲、十二聲也算。十念是指什麼意思?就是從一到十,十是一個圓滿數,念念功德成滿的意思,一念,百千萬念,念念功德圓滿,也都叫做十念。昙鸾大師說:“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不必須知頭數也”,就是說只要往生之業成辦,都叫十念,而不是限定在這個數字上。如果你聞到這個法門時間長久,可能念十年,如果你聞到這個法門時間很短,臨終時才聞到,就像《觀經》下下品往生的人,他遇到這個法門之後,很快就斷氣了,他只念了十句佛就往生了,這就叫做“乃至十念”。因爲這裏有了“乃至十念”,所以往生變得極爲容易,這是佛爲我們選擇的易行,在此處我們可以好好地去體會一下,佛要給予我們的真實利益和他對我們的最大慈悲。
很多念佛的人認識是念佛要念得越多越好,至少我要念一天,或者是我要念到某種程度,總之往生是靠我念的力量,這種想法就跟乃至十念的意思不相應,與佛心也是不相應的。
二、“乃至十念”與“信心”的關系
1、“乃至十念”是信心的相,信相不離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這裏面是兩個內容,一個是叁心(至心、信樂、欲生),一個是乃至十念,實際上這裏幾乎是可以省略“乃至十念”的,爲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引用密教的一些觀念,密宗裏面講究叁密加持,叁密是指身口意的叁密。至心信樂欲生是意業,屬于信心;這個“乃至十念”它是口業,是信的相,信相與信心是不離的,有信心就有信相。我們往生的正因是信心,淨土法門是念佛,往生靠的是佛的力量成就,不是靠你念佛的修行。
禅宗有個公案叫“磨磚作鏡”。是講馬祖道一當年在南嶽常習坐禅,懷讓祖師看見,就問他:“大德坐禅是圖什麼”,道一說“圖作佛”。懷讓禅師就拿起磚頭用力磨,磨的久了,道一禁不住問:“磨磚做什麼?”懷讓說:“磨磚做鏡。” 道一問:“磨磚哪能成鏡子呢?”懷讓說:“磨磚不能成鏡,枯坐就能成佛嗎?”道一又問:“那怎樣成佛呢?”懷讓反問,車要是不走,打牛還是打車,馬祖說那當然是要打牛了。這則公案講修行要善用“心”。
作爲不同法門,淨土和禅宗是有差異的,核心的差異就在“乃至十念”。禅宗不立一切相,但是淨土宗它有念佛的相,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而“乃至”的意思就是要你別執著在一念或多念的“念”上,不是一念或多念,而是念佛,重點在佛。禅宗六祖當年曾說:“我此法門,不論禅定解脫”。淨土也是不立次第,阿彌陀佛給你往生的信心,直接獲得,不需要你慢慢修,雖然它有一個相,但是“乃至十念”就破這個相,它的意思是讓你不要拘泥于念一聲或者念一輩子,而是時節不定;也不在于你念得多,念得深,而在于你是否有信願。藕益大師曾說,即使你念得風吹不透,雨打不濕,沒有信願,往生不能決定。所以如果說要執著,也是執著在佛號,不在自己的一念或多念上。
2、“真實行”就攝有“真實信”
那麼“信心”和“乃至十念”是什麼關系?說信心重要,有的人就會理解成,那我不念佛了,我去找信心,信心怎麼找?到哪找呢?信心就在名號裏面,“乃至十念”就是信心的相,信心必具名號,也就是說信心必具念佛的,信心就“常念”。
信心和乃至十念是“信”和“行”的關系。我們聽到有些人勸導說,“你念佛,聽到了佛的名號,一聲就一定可以往生”,他強調一聲或者一念,實際上是在強調阿彌陀佛選擇的“相”。從阿彌陀佛的法體上來說,誓願是念佛必生淨土,少到一念。這是從“真實行”上說,“真實行”就攝“真實信”,因爲阿彌陀佛選擇了念佛的方式,還在名號裏面打包放了至心、信樂、欲生的叁心。
信心(他力)念佛與自力念佛的差異
信心念佛和自力念佛是不一樣的。信心念佛叫做他力、弘願力,阿彌陀佛用無量光攝受我們,我們被攝取,就安住在攝取不舍中,有了這樣的信心,對佛的憶念,是淳一、相續、決定的。而自力的念佛是監督自己修行,定時來念,念一萬遍、二萬遍……。有信心的人不是不念佛,而是在信心中常念,和自力有所不同。
五逆十惡“十念”往生之啓示
道綽大師和善導大師在解釋這個“乃至十念”時都引用《觀經》下品的內容。
《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的經文說:
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曆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種五逆十惡的人一輩子沒有遇到過佛法,只在臨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告訴他阿彌陀佛的本願,佛有十力威德,是無量光、無量壽,念佛就可以往生淨土。這時他的境遇很苦,心不能起思維力,聽了善知識的教導,合掌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具足十念,他就往生了。從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知道:
第一,「口稱」利益不可思議
臨終的人地獄之火已經燒到他的面前了,他的心中只有慌亂和恐懼,這個時候,要他回頭去行善積德,做佛法的修行,拜忏、誦經、打坐……,在時間上已經不容許了,以他的心境來講,也不可能靜下心來好好地思維阿彌陀佛救度的慈悲功德(救度的內容),也不可能以閑暇的心來憶念阿彌陀佛,那這個時候他怎麼辦呢?阿彌陀佛就有一個選擇的相,你只要念佛就可以,而且在觀經裏面特別說口稱,就是出聲念,口稱區別于觀想和憶念。他是至心口稱,連著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這裏專門說“十聲”,後來淨土宗祖師法然上人解釋說,“念”和“聲”是一個。這裏是阿彌陀佛口業的利益,念佛是一個暗號,它裏面有秘密,你念就有利益。口稱是阿彌陀佛的選擇,是一個相,口業跟心業、身業相連,至心稱十念(聲)南無阿彌陀佛,以口業爲主,這樣每一念都消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臨終蓮花出現,他就坐著金蓮花,一刹那之間往生極樂世界去了。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口稱利益不可思議。
第二,名號功能不可思議
至心口稱念佛沒有觀想,也沒有思維,只是以慌亂的心盡全力(至心)來念「南無阿彌陀佛」,卻能達到這個效果,顯示這並不是他的功力,也不是他所累積的德行,完全是這句名號的功能。因爲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是阿彌陀佛與我們的約定,裏面就有強大的力量,乘著這個力量,在成就文中說“乃至一念”你就可以往生。其實這句名號就是阿彌陀佛本身,是阿彌陀佛的無量光,因此能夠消除極重罪業。
爲什麼口稱名號有這麼大的力量,能得這麼大利益呢?這裏的“具足十念”,就是“乃至十念”的體現。從法體上來說,阿彌陀佛在發願時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這裏就有二個內容,一是至心、信樂、欲生的叁心,它是指真實信,二是乃至十念,它是指真實行,所念即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個真實行中是攝有真實信的。“叁心”和“乃至十念”(稱名)的“信行”組合是法藏菩薩爲我們往生選擇的精要,也是淨土法門與其他法門最根本的區別,他將信心放入名號中回施給我們,因名號中有信心,所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下品下生,五逆十惡者臨終,合掌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十聲,即得往生,全是佛的願力信心使然。古德說:“稱名必往生,依佛本願故”,即是從名號法體成就…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因願文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