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十八願 第十二講:無真實信心,則心、行不一

  

四十八願 第十二講:無真實信心,則心、行不一

  

講解:純祥法師

  傳統淨土教特別注重專念,《佛說無量壽經》講“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佛說阿彌陀經》也講“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依經文要有正確的理解。淨土法門依阿彌陀佛的本願有往向回向的真實行、真實信,念佛有時指“心”;有時指“行”,一心一行,“心”屬于安心,“行”屬于起行,我們容易在“安心”和“起行”上混淆。

  沒有真實信心時“心”和“行”不一

  因願文和成就文重點都是信心,沒有成就信心前,念佛的行不能稱爲“真實行”。淨土教次第特殊在佛的“行”在前,信心的獲得從“真實行”上成就,是倒過來的次第。其它通常修法是先通過教理、再自己修行、證果,是先行後證的次第。“真實行”屬于佛的純他力。獲得信心進入到“真實行”,才“信”、“行”合一。佛的“行”成就了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攝持你,就叫做“行”,念佛是佛用願力把你攝到名號裏,“行”是佛已經成就的。沒有信心就是心口不一,即使是念佛也沒有進入到“真實行”裏。開顯了信心才是跟“行”合一起來,就是有“心”、有“行”。不知道次第就會依常識慢慢地修行,淨土法門是果教,是佛已經“行”好給你的。關鍵就在于對佛“行”的信心,反而不在于你的修行。有信才能夠進入到佛的真實行中,沒有信,佛的真實行已經成就,但你並沒有真實的。

  信心就是一心,進入到一心一行。沒有成就信心,雖然口裏念佛,由于有懷疑帶有自力的原故,就沒有真實的信心,這是需要明確認知的。當成就信心以後,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念佛,叫做專心專念。信心是念佛的成就,是佛用“行”來救度我們,你被救度了,佛的“行”也就落實在身、心上,跟佛的“行”合一,就是念佛人。如果沒被救度,佛的“行”在運行,但你還沒有跟佛的“行”合一,佛是在救你,還在救度的過程裏,好像還沒有把你救起來。

  往生極樂淨土要發無上菩提心,大菩提心就是念佛獲得“即得往生”的信心,所以“是心做佛,是心是佛”。菩提心是佛道的正因,是度衆生的心、成佛的心。念佛最後還是要落在心的上面,所以說“心外無佛”。念佛成就在信心,信心就是信佛的心,也就是念佛的心。信佛的心是真實的心,念佛的心由于真實信佛,念的心就是真實的,不是假的。我們通常念佛,口裏像打工一樣,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心裏念得再怎麼樣,如果還有懷疑、沒有成就信心,心口還是不一。只有被阿彌陀佛所救度,得到法藏菩薩回向的信心,才是一心一向、一心專念、專心專念。念佛是法藏菩薩發願讓你來口念,口念要回向給你的是信心,在沒有成就之前,念佛就是佛用“真實行”在攝取你,用誓願力、光明力把真實心給你,你獲得就跟佛合一了,就是被救度了,不單只是保證。念佛有的時候可以指口念,但更真實的念佛是指信心念佛,誰成就了信心就是真正的念佛人。如果沒有成就信心,還只是阿彌陀佛在救度你,在阿彌陀佛的願力攝取中,保證你一定獲得往生,只有獲得了一心,你的行與佛的行合一,才是你真實的修行。不然還是帶有自力懷疑的,就是帶有虛假的、谄曲的,所以“一心專念”就是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

  佛的誓願是保證,即得往生是信心。

  首先確定佛肯定要救你,並且救你的“誓”、“願”力量已經成就,佛力可以保證你一定往生。知道佛一定要救你,還不是信心,這是佛的誓願,你還沒有到達“即得往生”,要救你還是落在佛的這邊。被救起來了就“即得往生”,就是“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佛的保證才落實在你的身上,自己明確知道,已經被救度,獲得了往生,這才是信心。一個是保證,一個是落實,保證的東西不見得就是落實。知道佛肯定會救你,並不代表你就被救起來了。比量屬于道理的層次,現量是經驗。佛的保證已經拿到,獲得了救度才叫真實的信心,但信心一定要在保證的基礎上。這樣我們應該非常清楚地知道有沒有被救,保證是保證,得救是得救,是兩回事。當然如果得救了,這兩回事就是一回事,保證就落實了,這是細微的地方要理清楚,不然容易混淆。佛的誓願很多人都知道,比較歡喜。以前不相信能夠往生,現在相信了,但是什麼時候得到往生還是不知道。真正的要得到,現在就已經得到了,不是未來時。不是說佛給我保證,我就往生了,是現在已經得到往生才叫信心,得到了就是得到了,沒有就是沒有。

  獲得“即得往生”才是真實的念佛人

  善導大師解釋深心就是深信之心,是堅固不動搖的決定心,“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就是深信的、堅固不動搖的“一念”,“一念”是佛回向給你的,並不是你自己聽了這個道理覺得很相信的一念。深心、決定心必須是已經被救度,得到了往生的信心,就是無上上心、真實的心,是相續、不間斷、什麼時候都是往生的。相續是因爲“心”與佛的“行”合一了,佛的“行”是淳一、相續、決定的,真實心也是憶念佛的心,成就了就不離開你,口裏面沒有念時,信心也沒有間斷。憶念並不是要故意去念,信心成就自然就憶念,所以這個心叫真實一心,真實一心就明確地知道叁界六道已經結束,已經不再輪回,這時就是大慶喜心。只有得到才能體會,自己得到了別人都沒有的寶藏、真正的利益,知道無窮的苦惱要結束了,而不單只得到了保證。就像證得阿羅漢果,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已經“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有”,知道不會再輪回了。獲得往生自己也非常清楚,生死輪回要結束了就非常歡喜,是發自于內心深處、非常真實的。

  大慶喜心平常是不可能生起來的,只有獲得了阿彌陀佛的救度,“即得往生”才有這種真實的金剛不動搖的信心,也就是願做佛的心,獲得了願做佛的心多少大阿僧祇劫都不動搖,超出了時空的界限!我們在時空中的緣起心全部都是動搖的,只有獲得了佛回向給你的往生決定的信心,就金剛不可動搖。願做佛的心也就是度衆生的心,度衆生的心也就是攝取衆生生有佛國土的心,你自動的就生起了願一切衆生往生淨土的願望,對別人的最大的關懷就是勸他往生淨土,勸他皈于佛願就是你生命的目的。

  如果你還沒有這個,就是沒有獲得,至少沒有這麼殊勝。拿到了最珍貴的東西以後向別人介紹,就像把家裏最好的寶藏拿出來,把獲得最大、最真實的利益介紹給別人,歡歡喜喜地向別人介紹往生淨土成爲你的自然本性和價值觀,而不是世間人說的這個經好、那個咒好、哪個法會很好、朝山有多殊勝,到這時,什麼也沒有獲得了金剛不動搖的信心殊勝!見到了這個寶藏,任何東西往這上面一碰,全部都沒有價值,不能比較。這時就是真正的念佛人,勸導別人也具有力量,這就是信心的功用和德用。

  信心就是大菩提心、大慈悲心,因爲你已經跟佛的心連在一起了。《觀無量壽經》裏說,“以見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通過名號被阿彌陀佛救度後,就見到了佛的心,佛心者即是大慈悲,就成爲你的菩提心,這個心由無量光生起,信心中就生起了對衆生平等的慈悲。獲得了信心是非常殊勝的大成就,是阿彌陀佛要給我們的真實利益。名號落實到你的身上就是信心,沒有獲得之前,名號就是佛保證一定要救度你的金剛誓願力,救度了就是攝取不舍,跟你合一、入了你的心,在心上已經放出光來。

  念佛人必定成佛

  信心的獲得不分賢愚貴賤、造罪多少,信心跟深信心、金剛心、真實心、菩提心一體,有了信心,後面的種種心都會有。裏面包含這麼多寶藏,獲得了信心,這些寶貝都是你家裏的了,極樂世界就是你的家,家裏所有的寶藏都是你的。開始可能有點陌生,通過一段時間就會慢慢地熟悉起來。信心是阿彌陀佛願力所成,願是平等的,“願海平等故發心等,發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大慈悲者是佛道的正因故。”獲得了平等的真實就是進入到佛道的正因,你就真實地知道自己可以成佛,是真正的佛子了。

  法藏菩薩本願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就是信心,就是“信心歡喜,乃至一念”,所以“叁心”即“一心”,“一心”即“信心”。獲得了真實的信心就橫超、斷除了生老病死,阿彌陀佛的光明力量幫你過了死魔關,現生就住于正定聚之中,來生往生報土決定成佛。本願是“超發無上殊勝之願”,所有的法門裏,淨土法門是最爲殊勝、頓超的,五逆十惡臨終一念就往生淨土進入到正定聚。真正的生死凡夫惡人通過信心馬上就入正定聚,來生成佛,非常快速,沒有什麼法門比淨土教應機更廣。像我們這種沒有智慧、沒有福報、充滿了罪業的衆生,其它法門不要說成佛,證得小果都很難。本願力就直接進入大乘不退轉的阿鞞跋致位,發起菩提心轉生就成佛,非常殊勝。是阿彌陀佛經過五劫思維,超發無上殊勝的本願。“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就是要把成佛的果實給你,所以法藏菩薩的成佛跟你的成佛是一體的,《無量壽經》說“會當成佛道,廣度生死流”,《平等覺經》說,“會當作世尊,將度一切生老死”,獲得信心成就的人,就是要成佛,念佛成佛。

  凡夫生死不可貪而不厭;彌陀淨土不可輕而不忻。

  不過我們可惜就是對生死生不起厭離之心,善導和尚說,“凡夫生死不可貪而不厭;彌陀淨土不可輕而不忻”。我們在六道輪回的生死苦海中,長劫以來受盡了痛燒,但還是很貪著這個地方,並不覺得討厭,所以每個人都怕死,還是希望好死不如賴活著,活著爲了什麼也不知道,凡夫就是顛倒得不得…

《四十八願 第十二講:無真實信心,則心、行不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