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願 第十叁講:念佛人應以真佛弟子爲“鏡”
講解:純祥法師
我們這次學習是以信心的本願(第十八願)來總攝其它的願力。這樣的學習就有明確的線索,同時也有清晰的次第。
一、淨土法門修學的次第——信從聞生,聞從名號生
大家只要通過“信從聞生,聞從名號生”這句話,就能夠知道修學的次第。淨土法門,信心是成就,信心獲得主要是通過聽聞,這個是依成就文“諸有衆生,聞其名號”。
“信從聞生 ,聞從名號生”所以是聞其名號。在這裏名號就是總持。“聞從名號生”,名號本身有說法的功能,主要體現在諸佛咨嗟願(第十七條本願)。“聞從名號生”,同時也包含了第十八願。更全面的理解是:名號就是淨土,也就是佛所有的因果功德。
所以大家首先應該記住的就是“信從聞生,聞從名號生”這樣的一個次第。這是第一個需要回顧的。
我們現在學習的方式,是以第十八願來總持的,以這條線索,按照一定的次第來學習。因爲這種學習是帶有逐漸深入的性質,這樣我們在一些階段是容易聽懂的。比如說在介紹本願的基礎知識,介紹佛根本的誓願,這個容易聽懂。但是到了後面,特別是到了信心的獲得、信心的本質、信心成就者的利益,由于很多蓮友沒有獲得信心的經驗,同時,它也是很微細的知識,所以大家聽起來就不容易懂,這個很正常。雖然現在聽不懂,可是你知道淨土法門的修學次第,就會對你的修學有正確的指引作用,也就是有一定的方向,如果你聽不懂請盡力來聽。這是我們回顧的第二個方面。
信心的成就者就是真正的佛弟子,已經是成就了。就像禅宗的開悟,還有密宗的即生成佛。淨土宗的信心,它的定位是類似于成就,清楚地認識信心的定位比較重要。
爲什麼要認識信心的性質?由于大家佛法知識缺乏,修學次第不清,在修學過程中容易産生錯解。就好象我們參觀一個景區,由于我們對整個的景區總體狀況不了解,你走到了哪裏,這個地方在整個景區中處于什麼樣的位置,你自己並不清楚。所以我在這裏專門對信心的性質以及“信心”和“證”的次第關系做一個說明。
信心是成就,它不代表“證”,它並不是直接獲證。信心是成就,是不退轉,但並不代表你一下就獲得了很大的神通、很大的智慧、很有威神。獲得信心是成就的階段,它成就了你的往生,成就了你的不退轉。成就和“證”還是有所不同的,佛法裏面分成戒、定、慧叁學。成就類似于“定”,“定”並不代表已經解脫了,“證”才代表已經解脫了。在大小乘裏面,證果都表示這個人已經成爲聖人。在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說法裏,無論修學哪個法門,獲得了成就並不代表已經解脫了。同樣淨土宗的信心是一個成就,它不等于說你證入小乘初果,或者大乘初地等神聖的果位,現在已經解脫了,但是如果你這一生成就了信心,那將一定會得到解脫,一定會成佛不退轉。從這個角度來說,信心跟解脫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行,通常的修學次第是通過自己的理解,然後依照理解去修行,然後去證入。而淨土法門它是先由佛來成就的,所以“行”在前面,然後才是獲得信心,信心是由佛 “行”的成就,是這樣的一種關系。所以,大家應該對于念佛和信心的關系有明確的認知。
“信從聞生”,是從聞教,也就是從念佛而生。“信從聞生,聞從名號生”,這個是依經文來說的,並不是我們自己的說法。因爲成就文裏面說,“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信心的前面是“諸有衆生,聞其名號”,所以信從聞生,那麼“聞”什麼呢?是“聞其名號”,所以“聞從名號生”。你聞,當然是用我們的心,用我們的耳根去聞,但是你能聞的心,和所聞的對境,都是從名號上面産生的。所以叫做“信從聞生,聞從名號生”,這是以十八願爲核心的用心方法。
二、以真佛弟子爲“鏡”,審視我們的念佛
1、真佛弟子聞法的心——引證道綽《安樂集》
聞法要有思維。信心成就者即真佛弟子,真正佛弟子的聽法,是要對說法的人“做醫王想,做拔苦想,把所說之法作爲甘露想,做醍醐想。其聽法者,作增長勝解想,做愈病想。”我們聽法能夠得到什麼利益?通過聽法,能夠增長殊勝的見解?因爲你理解了阿彌陀佛的功德,這個理解是非常殊勝的,所以叫勝解。我們的懷疑是由于不理解而産生的障礙,如果你理解了,就能夠去除懷疑的心,聽法就能增長你的勝解。
“聞從名號生”,因爲名號真正體現的是:釋迦牟尼佛及十方諸佛,正在給大家贊歎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也就是說真佛弟子,當然是聽佛說法,依經說。我們現在去佛遙遠,而佛經是佛親說的,所以我們的學習應盡量依經。
當然經文的意思我們不見得能夠完全地理解,所以,我們在聽法過程中,學經過程中,要把佛作爲醫王想,作爲能夠賜給我們無上妙藥的救助者,以這樣的一種信心和恭敬心,這樣聽法就能夠增長勝解。如果你一直沒有正確的聞到名號,沒有去除懷疑,那麼你雖然念佛,由于沒有信心的原故,邪知的原故,很多障礙都不能清除,念佛就沒有什麼感應。而佛的誓願,是無有障礙的,如果你真正有信心,入于佛的誓願,那就是無有障礙的。如果你邪知邪見,見解不正確,有很重的懷疑,那這個懷疑就會産生障礙。這個懷疑的清除就是通過聽法(念佛)來清除,這樣才能夠增長你的勝解,然後就能治愈你的病症。我們的貪嗔癡,就是病因,還有五惡,這些都已經造成了惡果,因此你在聽法的過程中要有一種對治的意思。
爲什麼我們聽法也要有思維?當然有一些老人家的思維能力不行,但是也可以用渴仰的心、恭敬的心來聞法,對法要尊重,不能夠很傲慢。如果你不恭敬,傲慢,法你就會聽不進去。平常我們跟別人說話,相互之間,你在聽別人講話時,你都要把心凝聚起來,聚精會神去聽,這樣你才能聽明白對方的話音,有智慧的人就能聽明白別人的心意。平常聽(聞)法也如此,你要想聽得完整,就要把所有的精神全部凝聚在聽法上,內心充滿對法渴仰的心,就象很渴了,想找水喝,餓了,想找飯吃,病了,要去治病一樣,要以這樣恭敬之心和需求之心來聞法。如果你沒有這樣的發心,你自身就會有很多的障礙,這樣即使別人跟你說法,他說得很清楚,但是你根本沒有聽清楚,即使聽清楚了,也沒有聽周全,聽了前面忘了後面,即使聽周全了,也沒有深思維,不能完全領會。像這樣,和平常人說話你都難以正確的理解,那佛法有很多的內容,超出我們平常的境界,你就更需要靜心,凝聚精神來聽,如果能夠這樣聽法,佛法就能夠在你的身心上生根發芽,就能産生功用。不然就算你聽了很長時間,你還是沒有信心。
信心是什麼?信心就是包容的心。對于聽法者來講,信,你才能夠把所聽到的法裝進你的心裏,你的信心越好,包容的心就得越好。你就能夠把很細微、很微妙的意思都裝入心中。如果你信心不行,那麼在聽的過程裏,你就會有非常多的障礙,所以信心的人非常柔軟,這種柔軟不單是你的身體,主要是指你的心。比如說我們人與人之間彼此非常信任,不管對方出現了什麼怪異的現象和問題,你都能以一種包容的心去理解他,因爲心非常柔軟,有很大的空間,所以空性就是最柔軟的,當然這是個比喻。空性是無礙的,所以佛對我們的包容是非常無礙的,我們並不能好好信受佛的功德,因此真正的障礙就是你懷疑的心,貪嗔癡的心。貪、嗔病症發作時,你就沒心思聽法,而被煩惱所擾亂著。所以真正的佛弟子要把佛想像成醫王,而自己是病人,法就像是無上的甘露妙藥。自己通過念佛這個藥,就能夠治愈無始劫以來的大病,這可不是小的利益,而是世間最大的利益,比任何利益都要大,說到底信心最重要。
2、真佛弟子念佛的利益,諸佛護念——依《涅槃經》
依《涅槃經》:佛言:說若人但能至心,常修念佛叁昧者,就是說,我們獲得了信心,就是在佛的叁昧之中,真正的信心成就者就是在阿彌陀佛的叁昧海中。叁昧就是佛定,是佛果地上的大定。所以我們說念佛,獲得信心,就是在修念佛叁昧,這是佛地的念佛叁昧。當然這不是你自己自力禅定的心,他是佛發願立誓,要把你攝入到他的禅定之中。中國的神話故事《西遊記》中,有人拿著一個帶有魔力的鏡對著妖精一照,他就馬上被攝了進來,或者是出家人拿一個缽一照,就把妖攝了進來,這個鏡子和缽都是帶有魔力的。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與此類似,它帶有不可思議的力量,但它不是魔力,而是佛光明的力量,這個光明的力量就是叁昧力,大的叁昧力量,而這個叁昧力量就能把你攝進去,所以你獲得了信心,佛的光就照到你,佛心是發光的,是無量光。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你獲得了信心,就好比你的心也發了光,然後你內在的心光和外在的佛光交相輝映,所以信心成就者有自動念佛的功能。這個信心是什麼?信心就是信佛的心,就是跟佛的叁昧不相離的心。所以到“信心”這個地方,內因和外緣全部都是攝入在阿彌陀佛的誓願之中。
所以“但能至心(信心),常修念佛叁昧者,十方諸佛,恒見此人,如現在前”,信心的念佛人,因爲你的心已經跟佛心不會分開了,所以你念佛,十方的諸佛都能看得到你。“恒見”就是常見,即常見你。如現在前,就是信心的人,他已經跟十方的佛在一起了。
《涅槃經》雲,“佛告迦葉菩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專念佛者,若在山林,若在聚落,若晝若夜,若坐若臥,諸佛世尊常見此人如現目前,恒與此人而作受施。”。
如果有信心,專念佛的…
《四十八願 第十叁講:念佛人應以真佛弟子爲“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