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十八愿 第十三讲:念佛人应以真佛弟子为“镜”

  

四十八愿 第十三讲:念佛人应以真佛弟子为“镜”

  

讲解:纯祥法师

  我们这次学习是以信心的本愿(第十八愿)来总摄其它的愿力。这样的学习就有明确的线索,同时也有清晰的次第。

  一、净土法门修学的次第——信从闻生,闻从名号生

  大家只要通过信从闻生,闻从名号生这句话,就能够知道修学的次第。净土法门,信心是成就,信心获得主要是通过听闻,这个是依成就文“诸有众生,闻其名号”

  “信从闻生 ,闻从名号生”所以是闻其名号。在这里名号就是总持。“闻从名号生”,名号本身有说法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诸佛咨嗟愿(第十七条本愿)。“闻从名号生”,同时也包含了第十八愿。更全面的理解是:名号就是净土,也就是佛所有的因果功德。

  所以大家首先应该记住的就是“信从闻生,闻从名号生”这样的一个次第。这是第一个需要回顾的。

  我们现在学习的方式,是以第十八愿来总持的,以这条线索,按照一定的次第来学习。因为这种学习是带有逐渐深入的性质,这样我们在一些阶段是容易听懂的。比如说在介绍本愿的基础知识,介绍佛根本的誓愿,这个容易听懂。但是到了后面,特别是到了信心的获得、信心的本质、信心成就者的利益,由于很多莲友没有获得信心的经验,同时,它也是很微细的知识,所以大家听起来就不容易懂,这个很正常。虽然现在听不懂,可是你知道净土法门的修学次第,就会对你的修学有正确的指引作用,也就是有一定的方向,如果你听不懂请尽力来听。这是我们回顾的第二个方面。

  信心的成就者就是真正的佛弟子,已经是成就了。就像禅宗的开悟,还有密宗的即生成佛。净土宗的信心,它的定位是类似于成就,清楚地认识信心的定位比较重要。

  为什么要认识信心的性质?由于大家佛法知识缺乏,修学次第不清,在修学过程中容易产生错解。就好象我们参观一个景区,由于我们对整个的景区总体状况不了解,你走到了哪里,这个地方在整个景区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你自己并不清楚。所以我在这里专门对信心的性质以及“信心”和“证”的次第关系做一个说明。

  信心是成就,它不代表“证”,它并不是直接获证。信心是成就,是不退转,但并不代表你一下就获得了很大的神通、很大的智慧、很有威神。获得信心是成就的阶段,它成就了你的往生,成就了你的不退转。成就和“证”还是有所不同的,佛法里面分成戒、定、慧三学。成就类似于“定”,“定”并不代表已经解脱了,“证”才代表已经解脱了。在大小乘里面,证果都表示这个人已经成为圣人。在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说法里,无论修学哪个法门,获得了成就并不代表已经解脱了。同样净土宗的信心是一个成就,它不等于说你证入小乘初果,或者大乘初地等神圣的果位,现在已经解脱了,但是如果你这一生成就了信心,那将一定会得到解脱,一定会成佛不退转。从这个角度来说,信心跟解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行,通常的修学次第是通过自己的理解,然后依照理解去修行,然后去证入。而净土法门它是先由佛来成就的,所以“行”在前面,然后才是获得信心,信心是由佛 “行”的成就,是这样的一种关系。所以,大家应该对于念佛和信心的关系有明确的认知。

  “信从闻生”,是从闻教,也就是从念佛而生。“信从闻生,闻从名号生”,这个是依经文来说的,并不是我们自己的说法。因为成就文里面说,“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信心的前面是“诸有众生,闻其名号”,所以信从闻生,那么“闻”什么呢?是“闻其名号”,所以“闻从名号生”。你闻,当然是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耳根去闻,但是你能闻的心,和所闻的对境,都是从名号上面产生的。所以叫做“信从闻生,闻从名号生”,这是以十八愿为核心的用心方法。

  二、以真佛弟子为“镜”,审视我们的念佛

  1、真佛弟子闻法的心——引证道绰《安乐集》

  闻法要有思维。信心成就者即真佛弟子,真正佛弟子的听法,是要对说法的人“做医王想,做拔苦想,把所说之法作为甘露想,做醍醐想。其听法者,作增长胜解想,做愈病想。”我们听法能够得到什么利益?通过听法,能够增长殊胜的见解?因为你理解了阿弥陀佛的功德,这个理解是非常殊胜的,所以叫胜解。我们的怀疑是由于不理解而产生的障碍,如果你理解了,就能够去除怀疑的心,听法就能增长你的胜解。

  “闻从名号生”,因为名号真正体现的是:释迦牟尼佛及十方诸佛,正在给大家赞叹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也就是说真佛弟子,当然是听佛说法,依经说。我们现在去佛遥远,而佛经是佛亲说的,所以我们的学习应尽量依经。

  当然经文的意思我们不见得能够完全地理解,所以,我们在听法过程中,学经过程中,要把佛作为医王想,作为能够赐给我们无上妙药的救助者,以这样的一种信心和恭敬心,这样听法就能够增长胜解。如果你一直没有正确的闻到名号,没有去除怀疑,那么你虽然念佛,由于没有信心的原故,邪知的原故,很多障碍都不能清除,念佛就没有什么感应。而佛的誓愿,是无有障碍的,如果你真正有信心,入于佛的誓愿,那就是无有障碍的。如果你邪知邪见,见解不正确,有很重的怀疑,那这个怀疑就会产生障碍。这个怀疑的清除就是通过听法(念佛)来清除,这样才能够增长你的胜解,然后就能治愈你的病症。我们的贪嗔痴,就是病因,还有五恶,这些都已经造成了恶果,因此你在听法的过程中要有一种对治的意思。

  为什么我们听法也要有思维?当然有一些老人家的思维能力不行,但是也可以用渴仰的心、恭敬的心来闻法,对法要尊重,不能够很傲慢。如果你不恭敬,傲慢,法你就会听不进去。平常我们跟别人说话,相互之间,你在听别人讲话时,你都要把心凝聚起来,聚精会神去听,这样你才能听明白对方的话音,有智慧的人就能听明白别人的心意。平常听(闻)法也如此,你要想听得完整,就要把所有的精神全部凝聚在听法上,内心充满对法渴仰的心,就象很渴了,想找水喝,饿了,想找饭吃,病了,要去治病一样,要以这样恭敬之心和需求之心来闻法。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发心,你自身就会有很多的障碍,这样即使别人跟你说法,他说得很清楚,但是你根本没有听清楚,即使听清楚了,也没有听周全,听了前面忘了后面,即使听周全了,也没有深思维,不能完全领会。像这样,和平常人说话你都难以正确的理解,那佛法有很多的内容,超出我们平常的境界,你就更需要静心,凝聚精神来听,如果能够这样听法,佛法就能够在你的身心上生根发芽,就能产生功用。不然就算你听了很长时间,你还是没有信心。

  信心是什么?信心就是包容的心。对于听法者来讲,信,你才能够把所听到的法装进你的心里,你的信心越好,包容的心就得越好。你就能够把很细微、很微妙的意思都装入心中。如果你信心不行,那么在听的过程里,你就会有非常多的障碍,所以信心的人非常柔软,这种柔软不单是你的身体,主要是指你的心。比如说我们人与人之间彼此非常信任,不管对方出现了什么怪异的现象和问题,你都能以一种包容的心去理解他,因为心非常柔软,有很大的空间,所以空性就是最柔软的,当然这是个比喻。空性是无碍的,所以佛对我们的包容是非常无碍的,我们并不能好好信受佛的功德,因此真正的障碍就是你怀疑的心,贪嗔痴的心。贪、嗔病症发作时,你就没心思听法,而被烦恼所扰乱着。所以真正的佛弟子要把佛想像成医王,而自己是病人,法就像是无上的甘露妙药。自己通过念佛这个药,就能够治愈无始劫以来的大病,这可不是小的利益,而是世间最大的利益,比任何利益都要大,说到底信心最重要。

  2、真佛弟子念佛的利益,诸佛护念——依《涅槃经》

  依《涅槃经》:佛言:说若人但能至心,常修念佛三昧者,就是说,我们获得了信心,就是在佛的三昧之中,真正的信心成就者就是在阿弥陀佛的三昧海中。三昧就是佛定,是佛果地上的大定。所以我们说念佛,获得信心,就是在修念佛三昧,这是佛地的念佛三昧。当然这不是你自己自力禅定的心,他是佛发愿立誓,要把你摄入到他的禅定之中。中国的神话故事《西游记》中,有人拿着一个带有魔力的镜对着妖精一照,他就马上被摄了进来,或者是出家人拿一个钵一照,就把妖摄了进来,这个镜子和钵都是带有魔力的。阿弥陀佛的名号就与此类似,它带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但它不是魔力,而是佛光明的力量,这个光明的力量就是三昧力,大的三昧力量,而这个三昧力量就能把你摄进去,所以你获得了信心,佛的光就照到你,佛心是发光的,是无量光。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你获得了信心,就好比你的心也发了光,然后你内在的心光和外在的佛光交相辉映,所以信心成就者有自动念佛的功能。这个信心是什么?信心就是信佛的心,就是跟佛的三昧不相离的心。所以到“信心”这个地方,内因和外缘全部都是摄入在阿弥陀佛的誓愿之中。

  所以“但能至心(信心),常修念佛三昧者,十方诸佛,恒见此人,如现在前”,信心的念佛人,因为你的心已经跟佛心不会分开了,所以你念佛,十方的诸佛都能看得到你。“恒见”就是常见,即常见你。如现在前,就是信心的人,他已经跟十方的佛在一起了。

  《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专念佛者,若在山林,若在聚落,若昼若夜,若坐若卧,诸佛世尊常见此人如现目前,恒与此人而作受施。”。

  如果有信心,专念佛的…

《四十八愿 第十三讲:念佛人应以真佛弟子为“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