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願 第十四講: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顯明惡人正機之本願
講解:純祥法師
一、明本願(18願)救度之廣大對境
阿彌陀佛在因地做法藏菩薩時發願說“設我得佛,十方衆生”,首先是“我要成佛”,而我成佛又是爲了誰呢?是爲了十方衆生,所以成佛跟度衆生是緊密相連的。十八願一開始就把佛跟衆生放在了一起,而十方衆生是包括了所有的衆生,依佛教的分類,衆生是指在佛以下的,只要還沒有成佛,乃至菩薩也算作衆生,甚至是佛,示現爲化身,像釋迦牟尼佛也是衆生之一,從相對的角度來說,除了佛以外其他的都是衆生。在十八願因願文的前面首先顯示出要救度的廣大對境。
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方法是通過“乃至十念”,就是用光明名號來攝取我們。18願成就了佛,而佛就是名號,名號是什麼?就是“乃至十念”,就是念佛(南無阿彌陀佛),誰念南無阿彌陀佛,誰就進入了南無阿彌陀佛的本願中,他直接用名號把你攝了進來,“乃至十念”就是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方法。
然後他立誓“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你(衆生)不往生,我(法藏菩薩)就不成佛,衆生和佛兩者是互相成就。就是我要成佛,成佛以後,我要用我的名號來救度十方的衆生,如果衆生稱念了我的名號不能往生,那我就立誓發願決不成佛。
下面我們來學十八願的最後八個字“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唯除”就是把這個除掉,什麼樣的人除掉呢?就是“五逆”和“謗法”的人。這麼殊勝的利益,這麼容易的方法,那麼什麼人不能得到這個利益呢?就是“五逆”和“誹謗正法”的人。
二、明五逆、誹法之罪相
1、“五逆”的心行
注意這個“逆”的形成是有心、有行的,那這個“五逆”是什麼?(以下五逆只舉了叁乘的五逆)五逆之一二是殺父、殺母,父母是恩田,對我們有恩的,是我們最大的恩人,而我們卻以惡心殺父、殺母,內在有惡心,外在有惡行,則屬于五逆,如果沒有惡心,是誤殺或誤傷,這就不是完全的“五逆”。五逆之叁是殺阿羅漢,故意以惡心殺害聖人,包括菩薩、佛;五逆之四就是倒見破和合僧,比如說我們在這裏學習佛法,但是有人出于惡心來破壞,破壞佛教主持的僧團,叫破和合僧。最後一個是出佛身血,是指有人以惡心出佛身血。現在佛已經涅槃了,我們基本上也遇不到什麼阿羅漢,現在的僧團跟過去也不太一樣,所以這幾個五逆罪中對我們來講可能會犯的就是殺父、殺母。
“五逆”,逆就是不順。因爲父母對我們有最大的恩德,他們生養我們,養育之恩,這叫恩田,另外出世的叁寶(佛、法、僧)叫福田。背恩田,違福田爲“逆”,與天地的道理、與自然的道理相違背。中國人過去對此非常注重的,當父母激烈指責孩子時,則會說忤逆不孝。
2、五逆是墮無間地獄的定業
五逆是定業(一定受報的業),如果你這一世犯了“五逆”罪,你這一世結束後,身壞命終,到下一世必定要墮無間地獄,時間是一大劫,受“無間苦”。因爲“五逆”的業力叫無間業,就是無間地獄的罪業。《俱舍論》中在解釋無間業時說:“言無間業者,謂五無間。其五者何?一者、害母。二者、害父。叁者、害阿羅漢。四者、破和合僧。五者、惡心出佛身血”,五無間跟五逆相類似。《俱舍論》在解釋無間業時還說:“此無間名,爲目何義?約異熟果決定,更無余業余生能爲間隔。故此唯目無間隔義”。而異熟果又是指諸衆生現世作不善業,則招來世惡趣之果。若作有漏善業,則招來世善趣之果。以其異世成熟,是名異熟果。你此世種了五逆的這個種子(因),即爲異熟果,下一世則必得墮無間地獄之惡果。
3、“誹謗正法”的心行
大乘佛法是講究發心,講動機,那什麼是誹謗正法?誹謗正法主要是你發心不好,你以惡心對叁寶,對佛法進行誹謗。誹是指你惡心對佛、法、僧,對佛的本願起邪見,還不以爲然,認爲哪有什麼淨土?哪有佛這麼大的慈悲呢?謗就是不單自己這麼想,而且對衆宣說,這就叫誹謗正法。
4、誹謗正法的過失
在現代社會誹謗正法情況比較複雜。很多人由于受到當前社會主流思想的影響,沒有敬信佛法,會誤認爲佛法是迷信,並有一些攻擊的言說,很容易造成謗法。很多人即使皈依以後,由于善根缺乏,自己的見解不清淨,又不懂自我約束,說話不慎重,隨便論說,論說又不如理,也很容易造成謗法。誹謗正法不單僅限于普通的人,即使是學者、有智慧的人包括我自己都非常容易造作,而誹謗正法的過失比五逆的過失更爲嚴重。爲什麼當前社會會有那麼多五逆的人,根源就是因爲很多人在心中對正法誹謗,而另一些人資助這種風氣,由于誹謗正法才鼓動起了五惡五逆的惡業。如果大家都恭敬正法,尊敬聖人,那沒有什麼人敢做五惡五逆之事了,所以五逆是由誹謗正法而助成。五逆只是影響一個人,你自作自受,但是誹謗正法就會汙染了一群聽到的人,所以誹謗正法的罪過比五逆更爲嚴重。
對我們學淨土教的人來說“誹謗正法”尤其要注意。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你不了解佛的淨土、誓願,沒有信心就會有懷疑,對自己的懷疑不太確定,但不要以攻擊的態度,以惡心來攻擊佛的願力,來攻擊淨土的教法。你在懷疑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慢慢聞教消除這種懷疑,而很多人煩惱比較重,有懷疑不說出來,懷疑也就很難消除。特別是在相互爭論時,由于凡夫貪嗔熾盛,爲了貶低對方,壓倒對方,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在佛法上很容易造成過失,非理的去論說,惡心的裏面包藏了禍心,就造成了罪過,這是很難免的。語言他是一個智慧的體現,因爲我們都沒有智慧,你一旦出于汙染的心,非理的作意和想法,去攻擊正法,那就後果嚴重。
5、“五逆謗法”之因果真實不虛
“五逆”的人,身壞命終,要墮到阿鼻地獄裏一大劫的時間,而“誹謗正法”則是墮入在阿鼻地獄曆劫周章。誹謗正法的後果遠比五逆的後果更爲嚴重,所以佛的本願裏面說“唯除”。因爲這兩條罪一造,阿鼻地獄是你一定要去的地方。
學了佛法的人,實際情況是真正殺父、殺母的人很少。而誹謗正法呢?很多人他也不是真正從惡心裏去否定、攻擊佛法。大多數人只是擦邊,因爲他們帶有些習氣,帶有一些懷疑和憎恨。對于十方衆生來說,這兩個就是最大的罪業。誹謗正法(佛法)就是佛法的敵人,或者用口宣傳,或者出書宣傳攻擊佛法,這就是佛法的敵人。殺僧人和殺阿羅漢的,則是從身體上跟佛法做對,也是佛法的敵人。實際上佛本身不存在什麼敵人,佛去除了自我,又不要産業,佛是不跟你計較的,但不跟你計較並不代表你就沒有罪過,如果你以惡心種下惡因,産生的惡果就是真實不虛的。阿彌陀佛雖然建設好了淨土,他要救度所有的衆生,如果你造了這個罪過,那你自然有了去處,你就不能同時去地獄又去淨土,而又因爲你不信正法,所以你就只能去地獄了。
叁、明“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之真實願義
1、彰抑止意——抑止中攝取,攝取中抑止
過去的大德,對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都有細致的解說。我們先看昙鸾大師的解釋,他是結合經文來解說的。大經裏說“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而《觀經》裏說五逆之人,臨終遇到善知識,勸導他念南無阿彌陀佛,然後他念佛就往生了。前面說唯除,而這裏怎麼又救度他呢?昙鸾大師解釋爲單複說,本願文中說“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是指你又犯了五逆,又犯了誹謗正法,兩個罪放在一起,二罪並罰,那就不救,如果只造五逆,沒有誹謗正法,那你遇到了阿彌陀佛的本願,你還是可以得救的,這叫單複說。因爲誹謗正法的罪嚴重,如果只造了五逆罪,但是沒有誹謗正法,那麼他回心,他是可以得到往生的;但是他只造了誹謗正法,而沒有造別的罪,這種也就不行,因爲誹謗正法,意味著你不相信,你內心不相信這個正法,你是不可能求生淨土的。所以只要有誹謗正法這一條,你就不能夠往生。
不過後來的善導大師又解釋說,如果已經造了誹謗正法,只要我現在忏悔了,回心了,以前我不相信,但是我現在信了,這個也還是可以往生的,叫做回心皆往。因五逆和誹謗正法,這兩個罪是非常大的,因果真實不虛,惡果非常嚴重的,墮無間地獄的定業,沒有任何情面可講,佛見到了這個情況嚴重,爲了抑止我們造,從預防的角度,給你打預防針,在這裏警告你不能造,因爲後果你承受不了的,特別在這裏用“唯除”二字,所以叫做抑止門。
我們學佛法的人,就是要清楚明確這一點,五逆、誹謗正法是最大的罪業,這兩種事情千萬不能去幹的。我們是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惡衆生,在極爲濁亂的這個時期,有人造了該怎麼辦呢?如果他能夠回心,這個回心需要因緣,需要善知識的引導。凡是造了這種惡業的人,這一生造了,但他可能還要活個幾十年的,由于他的業力已成,雖然活著,但他已經屬于地獄的人了,他的心境如地獄的心境一樣是很黑暗的,沒有什麼安樂可言,《觀無量壽經》裏面說,這種人叫如此愚人。而我們往生淨土與此正好相反,我們的往生淨土的定業若成,你雖然還有這個業報身,但是極樂已經是你的家了,你雖然也跟別人一樣,但是將來你就是淨土的菩薩,即將成佛,心裏時常歡喜,所以念佛人就是心常歡喜意。
2、明機分齊(界限、範圍)——本願名號以惡人爲正機
在《涅槃經》中說,迦葉世有叁人,其病難治,一謗大乘,二五逆罪,叁一闡提,這叁種人是世中極重之罪人,斷了善根的人,是難治之機,非聲聞、緣覺、菩薩之所能治。那這種病什麼樣的藥能治,什麼樣的人能治呢?如果普通人隨意醫藥,定不可治,此人定死不疑。比如你對馬上要下地…
《四十八願 第十四講: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顯明惡人正機之本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