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願 第十五講:五逆惡人阿阇世王的皈命之路
講解:純祥法師
佛果的力量救度最底層的惡人爲先
淨土法門念佛的次第從佛開始,《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都是先介紹淨土的殊勝,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念佛修行最先從認識佛果和佛國的功德莊嚴起步,與其它法門次第完全相反。其它法門通常是先從衆生開始,先認識衆生苦惱因果輪回,再經過人天、聲聞、菩薩最後到佛。修學次第的認知非常重要,很多蓮友念佛學淨土教,但按照其它法門的次第來修行,沒有完全把心力用在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上,這就違反了淨土教的修學次第。淨土教先有佛的成就,然後從果向因回向來救度我們,必須承認先有佛和佛的國土的存在再念佛,如果佛都不存在,念佛就與真實教不相應。
阿彌陀佛成佛要救度的是十方世界所有衆生,所有衆生裏以惡人爲主,就是十八願的“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通常佛法是“諸惡莫做,衆善奉行。”要稱揚善的方面、摧毀惡的方面。阿彌陀佛的救度不是以菩薩、阿羅漢、善人爲主,反而是以惡人爲主。最高、最大的力量反而是從最底層超度起,就是要救度五逆謗法的惡人。所以本願的第一條說極樂世界沒有叁惡道,建設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先要把叁惡道摧毀、清除掉!這是以惡人爲對機的次第,今天就講講佛陀時期具體的救度事例:
五逆惡人阿阇世王的皈命之路
1.作惡緣起——惡心追逐五欲之樂
佛陀在世時有救度惡人的具體事例,一個是女人的代表韋提希夫人。在某些方面與男人相比,女人有業障深、多疑的弱點,跟惡人是同種性質,所以把女人和惡人放在陰性的力量裏。韋提希遇到了災難,當國王的丈夫被她的兒子阿阇世政變,囚禁害死了,也遷怒到她,並要殺她,處在苦惱裏面,所以她憶佛、祈禱佛幫忙。佛就在王宮裏出現,給她講了《觀經》。另一個惡人就是她的兒子阿阇世王,阿阇世在身口意上造了五逆的罪行。在這個事例裏面,我們可以參照一下,他是怎樣被救度的,我爲什麼念佛不得利?
《大般涅磐經》說阿阇世王喜歡殺戮,身口意都比較惡,體現就是貪著現世的五欲樂,其實阿阇世就是我們的代表。我們應該問下自己願望是什麼?我想多數人都是計劃著今年、明年或者幾十年的事情,沒有考慮到來世、或者出離輪回,這和阿阇世一樣,如果你發願往生淨土就跟他不一樣了。阿阇世爲了追求現世五欲樂、要去做國王,他處在太子的位置上,有機會殺他的父親做國王。我們沒有這個機會,因爲定位不一樣,獲得五欲樂的方法就不同,我們去好好的學習、找工作、交朋友、幹這幹那的,目的都是爲了獲得現世五欲的快樂,只是因緣不同。阿阇世的父親在因緣顯現上並沒有什麼過失,所以他說“父王無辜,橫加逆害”。
我們的惡行是由于貪著五欲、貪著今生,內在的發心就是你的信仰。信錢、信官其實就是信自身的感受、欲樂。阿阇世內在的想法只是其中的內因,作惡還需要有外緣,有雨水來澆灌種子才能結出果實。他在惡友提婆達多的挑撥之下,內因外緣結合就把父親給殺了。提婆達多也是爲了現世的權利,在殺父的事情上,作主的是阿阇世,提婆達多是幫手、鼓動、挑唆他的人,使他做下了五逆業,他以惡心貪著現世安樂,爲了當國王去殺父,而且這個行爲已經成就了。所以我們要皈依佛、法、僧、要結交善友。
2.作惡之後心生忏悔
下面環節是我們更需要借鑒的地方,五逆惡業成就之後,阿阇世“心生悔熱,心悔熱故,遍體生瘡,其瘡臭穢”,他不像有些人做了之後千方百計給自己找理由,覺得應該殺、死不認帳。阿阇世在惡心發動、惡人挑唆下做了惡行,內在的善根發現之後就後悔了,俗話就是良知未泯,心裏一生悔熱馬上就生了花報,遍體生瘡,五逆惡報現前。從因緣上看,做惡由于後悔,花報現前不見得就是壞事。爲什麼我們往生的心不強?我們的惡心也都是存在的,都是貪著現世的安樂。雖然沒有阿阇世的地位,也沒有提婆達多這麼壞的朋友挑唆,可能做的惡沒有那麼大,但惡心和惡源都隨時存在,只是程度不同,從貪著現世五欲樂、做各種行爲的追求上和阿阇世沒有什麼差別,都蘊藏著做五逆的種子,如果因緣推你,也有可能去殺自己的父母親,當然沒有因緣可能不會去幹,但都具有潛在做惡的可能性。阿阇世不但是潛在,他已經做了,但是他的轉變很重要。
其實在作惡方面,我們也是作了很多,只是程度沒有那麼強,這個彎很難轉。我們沒有像阿阇世這樣後悔,佛法通常的次第是心生慚愧,善根就是慚愧,要對自己的行爲有分辨,知道是非、善惡、對錯的標准。阿阇世內在還是有這個標准的,知道做得不對,所以他後悔了。我們在媒體上面經常看到一些人做了很大的惡事,但不後悔,還堅持自己是對的、有好多理由應該這樣做,就是沒有給自己回轉的余地。做過皈依的人就知道,第一個環節就是忏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皆有無始貪瞋癡。”忏悔就是承認生死輪回是惡的,要熄滅惡的、轉向善的。
佛法必須先從忏悔心開始,阿阇世有了悔心就生重病。我們生不起後悔心的原因,一是認爲沒有做那麼強的惡事;另外沒有遇到很大的困難。比如說檢查得了癌症、遇上了死難,或者財産一下子就沒了,在極強烈的沖擊下,就會去思維和追究一下原因。我們就是追求表面的安樂,爲了延續這個安樂不去反思苦樂的原因。遇到了苦難不見得是壞事,沒有苦難,我們這種鈍根的人就不懂得去預防,中國人講“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有善根的人在身體很健康的時候就先保健、預防了,“生而知之”預先知道要出問題,就做好准備。很多人不學佛法的原因,是覺得心裏面好像沒有什麼煩惱,實際上不是沒有問題,是沒有發現問題,不是上根利質;中根的人通過學法還是可以知道,應該解決生來死去的問題;下根的人學了都不行,就是不見棺材不落淚,非得要苦難現前,其實我們都是下根、鈍根的人。女人和老人學佛多,主要是感受的苦痛要比別人多和深,你就是一個果,已經墮在這樣的環境,困在這裏面了;人老了已經沒有多少力量,小孩子年輕感受不到這種困境,還在往前沖,只有在特別明顯的情況下,他才能感受到這種困境。
修習佛法的人不應該更去祈求世俗的安樂,如果學佛法是爲了保平安、保健康長壽,就完全把佛法世間化,與佛教真正目的背道而馳。佛法當然具有這些功能,但只止于現世間,根本不是佛教的究竟目的。真正上道是“了生死”、出離對現世安樂的貪求、生起出離之心,不能因爲學佛而更貪戀這個世間。
很多時候由于學佛反而會發現各種苦惱問題。按道理學佛法,已經忏悔了,罪過減輕就應該安樂,但也不是絕對,因果業報特別複雜。阿阇世悔了以後就生了病,發了病惡報現前不見得是壞事。很多人做了五逆的惡一直不忏悔,像木頭一樣,可能現在反而沒有什麼問題、沒有什麼報應的迹象,一直沒問題就直接砸到地獄裏面。《無量壽經》裏說“便頓奪之”,作人的福報還沒有用完,即使作了惡,感覺好像還不錯,等到用完了,一下子就奪命。不去忏悔好像沒什麼問題,像有了病不去理它就好像不會爆發,如果搞一點藥調理一下就發出來了,吃藥可能反而會把病發出來。
3.心生慚愧,花報現前。
阿阇世做了惡,後悔就立刻花報現前。他前世是修行人,實際上是有善根的,都會去作五逆惡業,看他後面的因果,我們未必有他這種善根,照他還差得遠。他畢竟是在佛陀的時代,因果觀念還是比較清晰。他想“現在的身今已受花報,地獄果報將近不遠。”煩惱發作做了惡,花報提醒就後悔了,馬上想到是做五逆惡業而留下的花報,現身開了花還沒有結果,離墮地獄的果不遠了。這每一個環節跟人的用心有關,如果我們在生病或遇到困難的時候,有這種提醒,生病的結果肯定是要死,死了去哪裏呢?量一量自己的行爲,繼續做人肯定是夠嗆,那就是下惡道。但是我們太貪著現世的安樂,遇到問題點支香、磕個頭希望好起來,念佛也是希望健康、安樂,病痛馬上好。阿阇世就沒有這樣想,他很清晰花報現前要墮地獄了。我們在這個環節上就糊裏糊塗的,生了病、老了還要做佛事繼續延壽,就沒有想到肯定是要死、要墮地獄的。要是生起這樣的認知,往生就特別容易。如果沒有,你就根本不想往生,就還是想這麼苦惱的活著延續下去、不面對現實,所以對于鈍根的人,苦難並不是壞事。當然苦難肯定不好,都不希望降臨在自己身上,但是很多人就是因爲出了事、遇到大病才來學佛法的,說明這就是鈍根的人,沒有病痛和災難的加持,都不能夠來學佛。其實你就應該感謝病痛災難帶來的因緣,如果沒有這些因緣,對于我們這種遲鈍的人來說,就渾渾噩噩,病不發作,永遠不會去根治。什麼是大病?一定要墮地獄、輪回才是真正的大病,現在無論得了什麼病都是小病,因爲小病而把大病治好了,無論得什麼病都是幸運值得的。
我們是生了病也沒有覺醒,就只好生了再生,什麼時候實在受不了、覺醒了,就想要往生了,這麼想就是正念。阿阇世雖然是五逆,也是這麼一想。韋提希這時已經在釋迦牟尼佛的加持下見到了阿彌陀佛,獲得了喜忍、悟忍、無生法忍,對佛有信心,是念佛人。對待這個五逆的兒子,還是照顧他,找種種藥幫他塗,但是病並沒有好,反而加劇。阿阇世就對她說,這是業障病,衆生不能治,從業力産生,用什麼藥都不好使。當然不是所有的病都是業障病,一般四大不調的病,服點藥調和一下就好了。生病一方面要知道産生的因緣,有的以業力爲主、有的業力性質不明顯,但歸根到底還是業力。念佛就是接受佛的救度過程,內在觀念很重要,在病怎麼來的、生病之後怎麼對待上,每一環節都有可能是錯誤的想法。阿阇世就知道平常的方法治不了,…
《四十八願 第十五講:五逆惡人阿阇世王的皈命之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