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願 第十七講:任憑他力救度
講解:純祥法師
法藏菩薩發四十八願建設西方極樂世界,根本上就是爲了救度以阿阇世王爲代表的凡夫惡人。他們的性質是惡業已經做下來了,欠了債,將來要結得惡果。特別是這一生做了比較嚴重惡行的人,馬上就要報應,是最需要救度的。釋迦佛滅度兩千多年,我們現在的行爲法則、身口意的守持都比較差,都屬于做了很多惡業的人。末法時期的煩惱凡夫,恰恰就是法藏菩薩建設淨土的主要救度對象。
惡人急需被救
依照釋迦牟尼佛的律法、因果業報,我們並不是善人或菩薩,而是欠了債的即將要墮落的惡人。現在真正去做五戒、十善的持守是很難的,但戒法並不會因爲我們不能持守,就沒有因果業報。在不能真正持守情況下,也要認同尊重佛戒律的尊嚴性。能夠持守佛說的五戒十善,才能得到未來的善報;如果不能,肯定就會得到惡報。當然對沒有皈依佛法的人也同樣,沒有例外,如果殺盜淫妄也照樣墮落。佛的律法實際上就是世間因果業報的自然法則,你要是真正信佛,就要尊重佛的律法,違犯了是要墮落的。
我們從佛法的標准中知道自己現在做得不好,將來要墮落、受苦,才能真正發起往生淨土的願望。如果往生淨土的願望不強,有多種原因,有些是菩薩在行持菩薩道、有些是勇猛精進修持聲聞解脫道的聖人,他們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安心在善法中,即使有往生淨土的願望,也是從追求成佛圓滿的角度想快速成佛;世間的善人也是,做善好比已經積累下了很多錢,就不是那麼急迫再要更多。所以對于菩薩和善人來講,往生淨土並不是特別急迫。目前這種情況非常之少,大多數人本質上就是不相信佛法的惡人。現在違法的人多,變成了法不責衆,大家不管對佛法還是對世間的法律,都不太尊重。善惡並不由自己裁定,因果業報真實不虛,違犯了佛的律法,不按照佛所說的善法,《無量壽經》裏就叫做五惡五痛,終究是要墮落的。如果我們相信佛說的話,就能夠確定自己的身份,就是欠了債的惡人,這種人不往生淨土,一定是要墮落的。墮落叁惡道是很恐怖的,對于我們來說,就是非往生不可!沒有什麼往後退、往旁邊躲,這是不可能的!
阿阇世王就是被救的榜樣
1.生起慚愧、忏悔之心
阿阇世王被救度,是他怎麼樣一步一步前往佛的身邊的過程,其實就是念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裏對佛所說的因果信受很重要,他知道作五逆罪,依佛的金剛語,一定要墮落。我們現在居家生活,雖然大家不是去殺人,但殺生的情況還是常見,不殺大的,殺小的。如果你有慚愧心,真的相信佛法、相信佛說的金剛語,殺生肯定就是要遭惡報的。從這樣的慚愧心出發,在你作惡不能免的情況下,肯定就很想往生淨土。這個時期不做惡人是非常難的,是否作惡,要按照佛法的因果標准。但是有很多人在做惡的情況下不承認,這第一步就虛假了。你不信佛說的因果善惡標准,明明是作惡的人卻不承認,不承認後面的就沒有了。我們煩惱凡夫的業障就是很深,雖然知道自己作惡會墮落、會遭報應,但由于自己持戒的種子、向善的根力不強,周圍也沒有什麼人能夠提攜自己,有些人知道作惡,但是也不能夠斷除。
你解決的方法就像阿阇世這樣,阿阇世被煩惱所催做了惡業,他承認這一點最重要。作惡雖難免,但要承擔下來,不要不負責任。中國人有個蠻大的弱點,容易把過失不負責任往外推,對自己作惡後的承認、忏悔特別差。而且對惡不能夠原諒、沒有方法,如果真的有人做五逆,所有的人都會譴責,沒有人憐憫,這是他不敢承認的一點,所以在做惡後,就極力遮掩。小惡是這樣,大惡就更是,不會去承認,還作一些正面宣傳找理由,狡辯說殺得有理,我們多數的情況就是這樣。
如果我們做了惡事沒有慚愧心、自己不承認、極力遮掩,第一步就沒有承擔,這些環節就回避了對因果的契入,這時你根本否認、不信因果,或者狡辯說相信因果、不承認做惡,這些都與佛教相違背。放在每個人身上,基本上都是這樣,就是沒有慚愧、忏悔之心、欺騙自己。可能有些人會覺得,我將來怎麼樣搞不清楚,也不是很擔心,這就是對自己的欺騙,往生的願望也不是真正強。只有什麼樣的人才真正強?就是知道並承認自己做了惡,相信肯定是要墮落的,就要找到救度的方法。這些雖然好像很簡單,真正落在每個人的身上特別困難。當然現在人們相對來講比較真實,因爲對惡的譴責力比較弱,佛教講的殺盜淫妄沒有多少人買賬,而且是公開的,沒有以前遮掩,行善止惡的是非界限不特別明顯。如果信佛,依佛的教言來看自己,還是看得清楚自己是一個惡人的。
佛是醫生爲我們診病,首先你要確定有病,如果很健康,就沒必要急著找佛。如果你就是菩薩或阿羅漢,佛已經給你治得差不多,也用不著那麼急迫去找。如果相信自己做了惡、馬上就要墮落,就要立刻去找醫生。阿阇世病已經爆發了,他就很需要去找醫生。往生的心強不強,跟我們對佛的信心緊密相關。我們大多數人的處境平庸,沒有什麼特別好的,但是同樣的處境,有人很願意往生,有人往生心不強,這就在于對佛律法的信心。佛講很實際的因果業報,落在你身口意上非常確實。你做了什麼都在佛金口所說的籠罩之下,隨順了善的方面,就是得善果;違犯了就要遭受苦果。我們想要被救度,阿阇世就是榜樣,他就是我們的代表,他是怎麼樣被救度的,依照他的情形,像鏡子一樣來對照,阿阇世王對我們來說就是有功德的,因爲他能夠起到幫助我們的作用。
2.憑靠佛力、信受善友
我們對佛幫助的過程也要注意,阿阇世王作五逆後悔,長了惡瘡很難過,釋迦牟尼佛先爲他入月愛叁昧,用清涼光照射診治他,讓身病暫時止息。先治身病,後治心病。身如果太難過,心則不安,思維法義就困難。聖道門的次序也是由身及心,要你在身業上不要去殺盜淫妄,因爲做惡行非常汙染粗暴,身受心指揮,心就很野蠻,法義聽不進去,需要齋戒靜下來。所以誦經或修學佛法時要齋戒一下,讓外面的波濤逐漸平息,身甯靜下來,心裏面就安靜一點。同理,如果生病發作痛得要死,這時跟他講話,顯然不起作用。我們要深究法義、聞法,也要老實一點,至少身體相對的來說要安定一點。
阿阇世王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緣分,就是善友。《涅槃經》裏說,一切衆生成無上正等正覺的近因緣,就是善友。我們往生淨土成佛的最先條件,就是身邊要有提醒你的善友。學佛過程裏,要麼是家族影響、要麼是朋友介紹,你對佛法有了解,都必須通過一個途徑來接近,所以有沒有善友就非常重要。當然親近不親近善友,是你內在的方面。阿阇世王聽了耆婆的勸導沒有殺害母親,已經加害了父親的情況下,聽從勸導求佛忏悔並救治。釋迦牟尼佛說,如果阿阇世王不聽耆婆的勸導,在下個月的第七天,就會命終,命終後墮阿鼻地獄。非常危險的關頭,善友的一句良言就非常非常重要了,好像得了必死的病,這時有人告訴正好可以救你病的醫生。
當然有善友也就有惡友,阿阇世王生病後,不單有耆婆來勸他見佛,也有六師外道勸導他搞這搞那,做了惡以後,教他找各種理由狡辯、不承認不承擔。好在阿阇世王過去還是有善根,雖然做了惡,但內因之中有對佛的因果業報的信受、也有對善友的信順。佛陀在世的時候,跟阿阇世王同樣境遇、滅釋迦族的琉璃王就墮了地獄,另外有幾個也是,作惡的情況雖然一樣,但結果完全不同。有的人做惡,但遇到了佛法的救度;有的人做了惡,自身沒有忏悔、沒有善友的提醒,就墮落到阿鼻地獄裏了。所以我們首先對自身的作惡,不要破罐子破摔,要相信不管什麼樣的惡業,佛都有金剛力可以救度你!阿阇世的惡業恐怕沒有一個人可以比得上,他是跟佛作對、殺了自己的父親、罵出家人,惡業非常強、五逆非常嚴重,但他遇到了佛的憐憫,就能夠得度。
我們對別人作惡也要注意,凡夫見解顛倒,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裏就講五濁裏的見濁,見濁最主要的體現就是自己做的種種惡,在自己的心裏面全部都是善的;別人種種沒有什麼不好,在自己心裏全部都是不好的。依通常的標准,發現別人做了惡,就更譴責,一件惡事天下人知道後,多數都是譴責的聲音,沒有幾個有慈悲的。像去年的大學生撞人、殺人;與紅十字會名譽相關的小女孩在網上炫耀,我們都以譴責的聲音爲主,當然也有一部分是狡辯,這都不對。作惡,首先要承認,承認之後不能光是譴責,譴責對做惡的人來講沒有什麼好處,要有辦法來救度。佛法恰恰就是這樣,首先承認作惡,之後去救度,這才最重要。如果光是譴責,就讓他去死,做了惡就沒有前途,死亡無論是對作惡的人還是對譴責的人,都不是一個好的結果,因爲死亡並不是真正的結束,只是輪回的一個轉折點,能夠救度才是最重要的,分寸是在這裏。
阿阇世王在沒死之前,在耆婆的勸導之下去見佛,佛用光明治療了他的身病,耆婆講了二個跟他作惡差不多的人,到佛前獲得了救治,說佛是大醫王,要他信佛。阿阇世聽了還沒有特別的確定,就跟著耆婆一起去見佛,他聽說得道之人不墮地獄。古代印度國王是坐大象的,他說要跟耆婆坐一個大象,如果要墮地獄就抓著他,使自己不墮下去。我們有些蓮友也是這樣的,臨終的時候希望有善友來助念、生病希望有善友來誦經,這跟阿阇世的想法差不多。阿阇世要墮地獄,去見佛的路上膽戰心驚,怕路上惡業成熟墮到地獄裏,所以他非常恐怖,要拉著耆婆的手,因爲耆婆是得道的人,拉著他掉地獄就好像有個人幫忙、能夠扯住不會掉下去,這就是對善友的相信。
善友的作用就是當你覺得不行的時候,僧就是守護者。我們都是像阿阇世做了惡業,惡果將要成熟的人,在修學佛法的道路上有非常多的障礙,有的時候自己沒有力量排…
《四十八願 第十七講:任憑他力救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