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十八願 第十七講:任憑他力救度▪P2

  ..續本文上一頁除,就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依靠善友。淨土教就是修學叁皈依的過程,這個過程也非常具體,如果你有真正的善友,在求道見佛的路上,有哪些墮落的可能、有業障困難的時候就去依靠他。你直接去念佛,即使有對佛的信任,因爲佛離我們比較遙遠,凡夫都是有情感的,有些人更注重身邊的朋友,這很具體。比如在你的心裏,覺得他學佛法學得很好,就産生了適當的依賴,善友的主要作用就是幫你掃清見佛路上的障礙,陪著你一起去見佛,但不是說要完全皈依善友。

  韋提希夫人往生願望的發起

  韋提希在見到釋迦牟尼佛的時候,說我怎麼這麼倒黴呀,遇到這樣的兒子。本來兒子是自己最親近的依靠,現在不但不能依靠還把父親殺了,還要來殺我,問佛爲什麼會遇到這種兒子?遇到苦難對人有加持作用,痛得要死、很難忍時會有一個想法,就是爲什麼會遭受到這麼嚴重的報應呢?所以痛苦也有好的方面,就會去追究原因。但韋提希只是這麼想了一下,想不通就算了,她就直接跟佛說:哎呀,這個地方太糟糕了。“唯願世尊,爲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此濁惡世,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我希望不要再看到惡人、不要再聽到惡的聲音,願意生到無憂惱的地方去。她因爲兒子作惡,生起了不見惡人、不聞惡聲的願望,認識到娑婆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惡的本性。本來自己的兒子對于女人來說,是最愛、最好的,這最好的都不可依靠,都要來殺她,她就頓舍所有的恩愛,這起到了很大加持作用。

  我們絕對不可能無緣無故的啥都不要,一下子就要往生極樂世界。韋提希是最尊貴的人,最大的依靠一下子倒了,兒子還要來殺她,感到這地方沒有什麼呆頭,所以就頓舍恩愛,馬上生起了出離心。女人的想法就是追求一個好結果,現在什麼兒子呀、國家呀,什麼都不要了,反正這個世界我都不呆了,就要生一個無憂惱處,這就是通請淨土之行。因爲韋提希的請求,釋迦牟尼佛就給她示現了十方淨土,西方極樂淨土最鮮明,韋提希就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觀無量壽經》的緣起。韋提希也是代表我們,她發起往生的願望是遇到了倒黴的事情,而不是像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要在臨命終時沒有障礙,普賢菩薩是現前發十大願要往生極樂淨土,他是爲了圓成佛果。我們都是遇上了倒黴的事情,忍不了逼迫,都是惡果臨頭了,以厭苦爲主。並不是要做到善的最極處、要成佛,不是以欣樂爲主。阿阇世是作惡的人,韋提希是遭受惡果的人,其實遭受惡果肯定也是有原因的,是過去做的惡業成熟了。這個世界所有的惡都是大家承擔的,我們跟韋提希和阿阇世的處境非常相近。

  佛開解宿昔因果療治心病

  阿阇世王擔心要墮地獄,前面的搞不清楚也不去問了,釋迦牟尼佛就如理的給他開解,佛語都是真實的。說罪業分兩種“一者輕,二者重”,一切衆生所做的罪業都是有輕有重。這跟阿阇世的情況有關,阿阇世王殺父並沒有親自動手,他是發命令,動口動心,沒有動手。佛說“若心口作則爲輕。身口心作,則名爲重”。阿阇世王是“心念口說,身不作者,所得報輕。”他叁業裏面身業沒有去做,這是非常具體的環節。我們對因果業報搞不清楚,所以審定自己的因果也要依佛法。阿阇世王下命令把父親的腿斬斷、不讓父親吃飯,並幽閉置于七重室內,所有的大臣都不能去看。在殺父的過程裏沒有直接動手,下的命令也不是要直接砍頭,是削腳。如果跟身口意一起來做相比,罪還是要輕一點的。阿阇世王殺父的動機是要得到國王的位置,佛就說,你父王的位置是因爲過去供養佛種了善根,現在才做了國王,如果他過去世或今世不供養佛,就不能得王。如果說你奪國王的位置有罪,那麼佛也應該有罪,因爲這個事情跟佛有關。這樣搞來搞去,搞到佛身上來了,等于是由佛來承擔了。

  《觀無量壽經》裏善導大師講了宿昔因緣,頻婆娑羅王和韋提希想要一個兒子,一直得不到,有個算命的占星家技術很高明,他說深山裏有個修道的仙人,有緣來做你的兒子,但要等到叁年以後。頻婆娑羅王年紀大了,等叁年也太晚了一點,他等不得,就派使者去跟修道的人說,反正你要當我兒子,幹脆早點來。修道的人現在去不願意,頻婆娑羅王也是自私強橫,爲了自己有兒子就不講道理,他說現在好好的跟你說,你不來,這個國家都是我的,于是派大臣再跟他說,如果不同意就把他殺了,反正死了就給我當兒子來了。使者把國王的話一說,仙人不同意也沒辦法,就發了惡願,你現在這樣用心口對待我,我將來也就這樣回報你,不增不減,你怎麼對我,我就怎麼對你,然後就死了,死後做了頻婆娑羅王的兒子。阿阇世王的前世就是山裏修道的人,等到韋提希要生他的時候,又找相師看了一下,相師說這是個男孩,但對國王有損,就是現在講的克父。這事就變得喜中有憂,兒子是求到了,就是求得太勉強,要傷害他。人畢竟還是自私的,頻婆娑羅王就讓韋提希在天井上生,生完之後孩子沒人接就會掉到地上,就是要摔死他的意思,所以阿阇世對媽媽也遷怒,因爲韋提希也參與了這個過程。雖然搞了這麼一通,這個孩子有福,還是沒有死,只是指頭折了一點,所以叫折指太子。本來這事遮掩住了,等到阿阇世王長大,提婆達多惡友把因緣揭露出來,這個果報就成熟了,這就是阿阇世王要造反殺他父親的原因。

  佛又講了另一個往昔因緣,頻婆娑羅王的過去世在山裏打獵,什麼都沒打到,見到一個大仙在修行,這個修行人神通具足,他見到就生起了惡心,我什麼都沒打到,就是因爲這個修行人在這裏,于是讓左右殺掉了修行人。我們往往也是這樣,爲了自己的五欲之樂,貪嗔癡慢作惡。打獵就是殺心濁劣,我們雖然不是打獵,但現在社會就講叢林規則,大家都跟獵人差不多。雖然不用弓箭、刀槍去打,討價還價時也一樣,打掉一個是一個,講價也不講道理,占到便宜就是。頻婆娑羅王也一樣,沒打到獵,跟人家毫無關系,卻遷怒于人。衆生就是顛倒見、煩惱多,關鍵是他有力量,看不順眼就要把你殺了。這個修行人也沒修行到家,不像釋迦牟尼佛當年修行時就有忍辱的發心,雖然殺了我,我還不加害你,將來成佛還要度你。修行人雖然有五神通,遇到人要殺他,生起了嗔惡報複心退失了五通,發誓說,我在這裏修行,實在沒有過失,你以心口橫加逆害,讓人來殺我,我于來世也要以心口來害你。

  這兩個故事比較接近,要他做兒子就是貪心,我們都是這樣,把好東西拿過來歸于自己所有,跟兒子的道理差不多。我們追逐什麼東西,追逐不到,看著人不順眼,也要把他除掉。遇到了對方還都是修行人,都發了惡願,你怎麼樣對我,我就怎麼樣對你。當時頻婆娑羅王聽了修行人臨終惡誓,也後悔了,開始供養死屍。國王在前世是這麼做的,他做這個惡事的報應也接近,就是報也報了,但沒有那麼嚴重,國王也沒墮地獄。

  這是佛給阿阇世講的因果業報,主要開導阿阇世王可以不墮地獄的因緣,他的惡業是心口所做,沒有加身,另外也有過去的因緣,就是兩兩相報,你父親過去害你,現在你害你父親。阿阇世原來的想法父親是沒有過失的,現在殺他,過失全部在自己。佛說,實際上你父親並不是沒有過失,他過去世先殺了你,你現在就來殺他,叫冤冤相報。遭受惡報也有原因,當然阿阇世自己不知道,因爲因果很深奧,方方面面有好多。《觀經》講頻婆娑羅王雖然現世遭受了惡報,因爲遇到了佛,證得了叁果阿羅漢,也沒有墮地獄。從這個角度說,作惡也不一定就會墮地獄。這是釋迦牟尼佛給阿阇世開示外在的因緣,我們遇不到佛,確實對所做的很多事情的宿昔因緣不清楚,不清楚就很難審定,就像法院斷案要講證據,要環環相扣,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定罪。

  南無阿彌陀佛!

  錄音:白蓮花 整理:隨順 編輯:如意 審核:純祥師

  

《四十八願 第十七講:任憑他力救度》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