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愿 第十七讲:任凭他力救度
讲解:纯祥法师
法藏菩萨发四十八愿建设西方极乐世界,根本上就是为了救度以阿阇世王为代表的凡夫恶人。他们的性质是恶业已经做下来了,欠了债,将来要结得恶果。特别是这一生做了比较严重恶行的人,马上就要报应,是最需要救度的。释迦佛灭度两千多年,我们现在的行为法则、身口意的守持都比较差,都属于做了很多恶业的人。末法时期的烦恼凡夫,恰恰就是法藏菩萨建设净土的主要救度对象。
恶人急需被救
依照释迦牟尼佛的律法、因果业报,我们并不是善人或菩萨,而是欠了债的即将要堕落的恶人。现在真正去做五戒、十善的持守是很难的,但戒法并不会因为我们不能持守,就没有因果业报。在不能真正持守情况下,也要认同尊重佛戒律的尊严性。能够持守佛说的五戒十善,才能得到未来的善报;如果不能,肯定就会得到恶报。当然对没有皈依佛法的人也同样,没有例外,如果杀盗淫妄也照样堕落。佛的律法实际上就是世间因果业报的自然法则,你要是真正信佛,就要尊重佛的律法,违犯了是要堕落的。
我们从佛法的标准中知道自己现在做得不好,将来要堕落、受苦,才能真正发起往生净土的愿望。如果往生净土的愿望不强,有多种原因,有些是菩萨在行持菩萨道、有些是勇猛精进修持声闻解脱道的圣人,他们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安心在善法中,即使有往生净土的愿望,也是从追求成佛圆满的角度想快速成佛;世间的善人也是,做善好比已经积累下了很多钱,就不是那么急迫再要更多。所以对于菩萨和善人来讲,往生净土并不是特别急迫。目前这种情况非常之少,大多数人本质上就是不相信佛法的恶人。现在违法的人多,变成了法不责众,大家不管对佛法还是对世间的法律,都不太尊重。善恶并不由自己裁定,因果业报真实不虚,违犯了佛的律法,不按照佛所说的善法,《无量寿经》里就叫做五恶五痛,终究是要堕落的。如果我们相信佛说的话,就能够确定自己的身份,就是欠了债的恶人,这种人不往生净土,一定是要堕落的。堕落三恶道是很恐怖的,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非往生不可!没有什么往后退、往旁边躲,这是不可能的!
阿阇世王就是被救的榜样
1.生起惭愧、忏悔之心
阿阇世王被救度,是他怎么样一步一步前往佛的身边的过程,其实就是念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对佛所说的因果信受很重要,他知道作五逆罪,依佛的金刚语,一定要堕落。我们现在居家生活,虽然大家不是去杀人,但杀生的情况还是常见,不杀大的,杀小的。如果你有惭愧心,真的相信佛法、相信佛说的金刚语,杀生肯定就是要遭恶报的。从这样的惭愧心出发,在你作恶不能免的情况下,肯定就很想往生净土。这个时期不做恶人是非常难的,是否作恶,要按照佛法的因果标准。但是有很多人在做恶的情况下不承认,这第一步就虚假了。你不信佛说的因果善恶标准,明明是作恶的人却不承认,不承认后面的就没有了。我们烦恼凡夫的业障就是很深,虽然知道自己作恶会堕落、会遭报应,但由于自己持戒的种子、向善的根力不强,周围也没有什么人能够提携自己,有些人知道作恶,但是也不能够断除。
你解决的方法就像阿阇世这样,阿阇世被烦恼所催做了恶业,他承认这一点最重要。作恶虽难免,但要承担下来,不要不负责任。中国人有个蛮大的弱点,容易把过失不负责任往外推,对自己作恶后的承认、忏悔特别差。而且对恶不能够原谅、没有方法,如果真的有人做五逆,所有的人都会谴责,没有人怜悯,这是他不敢承认的一点,所以在做恶后,就极力遮掩。小恶是这样,大恶就更是,不会去承认,还作一些正面宣传找理由,狡辩说杀得有理,我们多数的情况就是这样。
如果我们做了恶事没有惭愧心、自己不承认、极力遮掩,第一步就没有承担,这些环节就回避了对因果的契入,这时你根本否认、不信因果,或者狡辩说相信因果、不承认做恶,这些都与佛教相违背。放在每个人身上,基本上都是这样,就是没有惭愧、忏悔之心、欺骗自己。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我将来怎么样搞不清楚,也不是很担心,这就是对自己的欺骗,往生的愿望也不是真正强。只有什么样的人才真正强?就是知道并承认自己做了恶,相信肯定是要堕落的,就要找到救度的方法。这些虽然好像很简单,真正落在每个人的身上特别困难。当然现在人们相对来讲比较真实,因为对恶的谴责力比较弱,佛教讲的杀盗淫妄没有多少人买账,而且是公开的,没有以前遮掩,行善止恶的是非界限不特别明显。如果信佛,依佛的教言来看自己,还是看得清楚自己是一个恶人的。
佛是医生为我们诊病,首先你要确定有病,如果很健康,就没必要急着找佛。如果你就是菩萨或阿罗汉,佛已经给你治得差不多,也用不着那么急迫去找。如果相信自己做了恶、马上就要堕落,就要立刻去找医生。阿阇世病已经爆发了,他就很需要去找医生。往生的心强不强,跟我们对佛的信心紧密相关。我们大多数人的处境平庸,没有什么特别好的,但是同样的处境,有人很愿意往生,有人往生心不强,这就在于对佛律法的信心。佛讲很实际的因果业报,落在你身口意上非常确实。你做了什么都在佛金口所说的笼罩之下,随顺了善的方面,就是得善果;违犯了就要遭受苦果。我们想要被救度,阿阇世就是榜样,他就是我们的代表,他是怎么样被救度的,依照他的情形,像镜子一样来对照,阿阇世王对我们来说就是有功德的,因为他能够起到帮助我们的作用。
2.凭靠佛力、信受善友
我们对佛帮助的过程也要注意,阿阇世王作五逆后悔,长了恶疮很难过,释迦牟尼佛先为他入月爱三昧,用清凉光照射诊治他,让身病暂时止息。先治身病,后治心病。身如果太难过,心则不安,思维法义就困难。圣道门的次序也是由身及心,要你在身业上不要去杀盗淫妄,因为做恶行非常污染粗暴,身受心指挥,心就很野蛮,法义听不进去,需要斋戒静下来。所以诵经或修学佛法时要斋戒一下,让外面的波涛逐渐平息,身宁静下来,心里面就安静一点。同理,如果生病发作痛得要死,这时跟他讲话,显然不起作用。我们要深究法义、闻法,也要老实一点,至少身体相对的来说要安定一点。
阿阇世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缘分,就是善友。《涅槃经》里说,一切众生成无上正等正觉的近因缘,就是善友。我们往生净土成佛的最先条件,就是身边要有提醒你的善友。学佛过程里,要么是家族影响、要么是朋友介绍,你对佛法有了解,都必须通过一个途径来接近,所以有没有善友就非常重要。当然亲近不亲近善友,是你内在的方面。阿阇世王听了耆婆的劝导没有杀害母亲,已经加害了父亲的情况下,听从劝导求佛忏悔并救治。释迦牟尼佛说,如果阿阇世王不听耆婆的劝导,在下个月的第七天,就会命终,命终后堕阿鼻地狱。非常危险的关头,善友的一句良言就非常非常重要了,好像得了必死的病,这时有人告诉正好可以救你病的医生。
当然有善友也就有恶友,阿阇世王生病后,不单有耆婆来劝他见佛,也有六师外道劝导他搞这搞那,做了恶以后,教他找各种理由狡辩、不承认不承担。好在阿阇世王过去还是有善根,虽然做了恶,但内因之中有对佛的因果业报的信受、也有对善友的信顺。佛陀在世的时候,跟阿阇世王同样境遇、灭释迦族的琉璃王就堕了地狱,另外有几个也是,作恶的情况虽然一样,但结果完全不同。有的人做恶,但遇到了佛法的救度;有的人做了恶,自身没有忏悔、没有善友的提醒,就堕落到阿鼻地狱里了。所以我们首先对自身的作恶,不要破罐子破摔,要相信不管什么样的恶业,佛都有金刚力可以救度你!阿阇世的恶业恐怕没有一个人可以比得上,他是跟佛作对、杀了自己的父亲、骂出家人,恶业非常强、五逆非常严重,但他遇到了佛的怜悯,就能够得度。
我们对别人作恶也要注意,凡夫见解颠倒,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就讲五浊里的见浊,见浊最主要的体现就是自己做的种种恶,在自己的心里面全部都是善的;别人种种没有什么不好,在自己心里全部都是不好的。依通常的标准,发现别人做了恶,就更谴责,一件恶事天下人知道后,多数都是谴责的声音,没有几个有慈悲的。像去年的大学生撞人、杀人;与红十字会名誉相关的小女孩在网上炫耀,我们都以谴责的声音为主,当然也有一部分是狡辩,这都不对。作恶,首先要承认,承认之后不能光是谴责,谴责对做恶的人来讲没有什么好处,要有办法来救度。佛法恰恰就是这样,首先承认作恶,之后去救度,这才最重要。如果光是谴责,就让他去死,做了恶就没有前途,死亡无论是对作恶的人还是对谴责的人,都不是一个好的结果,因为死亡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只是轮回的一个转折点,能够救度才是最重要的,分寸是在这里。
阿阇世王在没死之前,在耆婆的劝导之下去见佛,佛用光明治疗了他的身病,耆婆讲了二个跟他作恶差不多的人,到佛前获得了救治,说佛是大医王,要他信佛。阿阇世听了还没有特别的确定,就跟着耆婆一起去见佛,他听说得道之人不堕地狱。古代印度国王是坐大象的,他说要跟耆婆坐一个大象,如果要堕地狱就抓着他,使自己不堕下去。我们有些莲友也是这样的,临终的时候希望有善友来助念、生病希望有善友来诵经,这跟阿阇世的想法差不多。阿阇世要堕地狱,去见佛的路上胆战心惊,怕路上恶业成熟堕到地狱里,所以他非常恐怖,要拉着耆婆的手,因为耆婆是得道的人,拉着他掉地狱就好像有个人帮忙、能够扯住不会掉下去,这就是对善友的相信。
善友的作用就是当你觉得不行的时候,僧就是守护者。我们都是像阿阇世做了恶业,恶果将要成熟的人,在修学佛法的道路上有非常多的障碍,有的时候自己没有力量排…
《四十八愿 第十七讲:任凭他力救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