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愿 第十八讲:凡夫以“阿阇世王被救”为例,破执获信
讲解:纯祥法师
一、凡夫首先要解佛心,佛于罪者是心则偏重
阿弥陀佛在因地发下了弘誓大愿,要救度十方众生前往净土,而在十方众生中,佛于罪者,心则偏重,于放逸者,佛则慈念,《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经文说得很清楚“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并有《观经》为证。早在佛陀时代,就上演了一出以阿阇世王为代表的五逆恶人被佛救度的事例,阿阇世王因贪嗔心很重,造下了杀父的严重恶果,他虽然做了恶事,但是后来他心生惭愧,并听从了善友(耆婆)的劝导(得救的机缘),向佛求救,最终他选择佛作为了自己最后的依靠,究竟皈依处(内在信心的根没有完全断掉),结果其最终获得了究竟的解脱,这一事例也正是古德破解“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句经文如来真实义的有力证据。
二、凡夫要想疗治心病的根,则首先应选择佛为究竟皈依之处
对照末法时期的我们,烦恼深重的凡夫不也正是现世的阿阇世王吗?未法时期由于我们内在没有信仰(信心),愚痴成了我们的根本,我们时时被强烈贪心、嗔心的烦恼所扰乱,生死的根也没有断掉,那我们还有什么希望,还有什么未来呢?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究竟的依靠和实质的皈依,那我们选谁作为自己的皈依处呢?阿阇世王获救的重点就是因为有了正确的皈依和依靠,所以说你是善人或是恶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归宿的选择。那念佛的我们,在这一点上跟阿阇世王有了一致性,那就是我们都选择皈依佛法。
三、凡夫只有“闻”佛说法,才能破执疗心
但是在我们皈依了佛法之后,口里虽然念着佛,内心的烦恼并没有真正解决?生死的大事也没有确实着落?那下面我们重点的用心就是要听佛说法,也就是念佛。而念佛最重要的就是要念佛的心,佛的心是清净、智慧、功德的,我们的心则是贪嗔痴的,所以感召到了很多苦恼。释迦牟尼佛示现在五浊恶世来救度我们,我们通过听闻释迦牟尼佛说法,选择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要相信佛有不可思议的威德神力,能够把我们从苦恼海中解救出来。
下面我们一起重新回顾一下阿阇世王身心被救的经过,重温佛陀智慧的说法。当阿阇世王了解到自己造下了杀父的五逆罪,这种心行是必堕地狱时心中产生了极大的恐惧,而生出后悔之心,在他国中六师都不能疗治的情况下,最后在善友耆婆指引下来到释迦牟尼佛法座前求救。佛先放“月爱三昧”之光疗治好他的身病,但他对造五逆罪定入地狱之事仍然十分执实,佛再针对其心病为其开出一味味法药,破除他的执情,彻底疗治好他的心病。
1、第一味法药——约杀父因缘破执情
佛首先从外缘上入手,指出阿阇世王不正确的因果观念(见地),破除他的邪见,重罪变轻。佛说你认为你「定入地狱」,其实并非如此,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杀父成就有很多因缘,你父亲由于过去世杀了你,在他杀你时,你发了以心口还杀他的恶愿,因为你没有解脱,你这一世来杀他(因果关系);另外你父亲因为供养佛,得到国王的位置,而你为夺国王的位置,才杀你父亲,如果佛不接受你父亲的供养,那么你也就不会有机会杀害你的父亲,如果说有罪的话,那佛也有罪。佛一方面解说因果,另一方面还解说因果中有因缘的力量,任何事情并非独立存在,事情的成立不是你所能主宰,外在的行为主要由因缘的力量所决定。而我们很多人学了佛法看问题,仍然只看因果,不考虑因缘。比如阿阇世杀父一事,我们会认为责任全在他,跟别的没有关系,这种想法就是归因,只归到一点上,这种的想法就不正确;还有人认为,有一个实有的“自我”在自作自受,过去世有一个我,做了坏事,造了恶业,到现世我来承受这恶果,这也不是正确的因果观念。佛法讲凡事有因必有果,但同时还有因缘的力量在其中,很多事情的发生只是一个因缘、因果的相续,实质上并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从过去延续到现在,所以我们对待一些事情的思考和观察要依佛法的缘起观树立正见,来做正思考,破除心中的邪见,断除烦恼的执情。
2、第二味法药——约造罪心地破执情
接着佛进一步深入,从内在发心入手,进一步破除阿阇世王执情的烦恼。佛说:“大王!众生狂惑,凡有四种:一者贪狂,二者药狂,三者咒狂,四者本业缘狂。大王!我弟子中,有是四狂,虽多作恶,我终不记「是人犯戒」。”佛说如果按照佛的律法,在佛弟子里,如果发了这四种狂,那么即使他做了很多的恶业,佛也不记此人犯戒。就像我们现在的法律,精神病犯罪不承担责任,因为他心身不统一,他所做的行为没有本心主宰。佛又说:“王本贪国,逆害父王,贪狂心与作,云何得罪?大王!如人耽醉,逆害其母,既醒悟已,心生悔恨,当知是业,亦不得报。王今贪醉,非本心作,若非本心,云何得罪?”你现在杀了你的父亲是贪狂心发作,你是在提婆达多挑唆下,在狂乱的状态中把你父亲给杀了,就好像人喝醉了一样,这种业并不是你本心所做,因此你为什么会有罪呢?所以我们看待事情的好坏不能以表面现象一概而论,关键是要看其内在的发心。
①以“幻师喻”提醒(阿阇世王)我们
发了狂的人,就像什么一样呢?佛首先打了一个幻师的比喻,“大王!譬如幻师,于四衢道头,作种种男女、象马、璎珞、衣服,愚痴之人谓为真实,有智之人知非真有;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这一比喻是佛说给阿阇世听的,也就是说给像阿阇世一样的我们听的,我们从这一比喻中来观察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其实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也都是我们妄想心幻变的,整个世界也是从妄心中变现出来的,并不真实,但是凡夫在妄想中执着,看个电影也会非常沉迷,哇,演的很好,眼泪哗啦哗啦地流,明明是演戏也当成是真的,在妄想中执着着、痴迷着。
②以“梦欲喻”提醒(阿阇世王)我们
发了狂的人,还像什么一样呢?佛后面又打了一个“梦”的比喻,“大王!如人梦中受五欲药,愚痴之人谓之为实,智者了达知其非真;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佛说阿阇世是在狂心、妄想心的情况下,做了这个杀父的行为,它并不是真正有,就好象在梦中一样。梦最主要的意思是指什么?就是他是假的,并不是真的。那我们关键是要认识到什么?要认识到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就好像一场梦,而梦是虚妄的。那么你在这个梦中的善恶就不是最重要的,你在梦里做了好事也罢,坏事也罢,看到天堂也罢,下了地狱也罢,它都是假的。那什么才是最重要?醒过来才最重要,而不是执着于梦里的好坏,更不是在梦中拼命的求取。我们在梦里所求是什么?都是所求如愿,天天幸福安乐。在梦中,不管你是如意,还是不如意,它的本质都是在虚妄之中。在这个世界你所求的东西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最重要的是什么?重要的是你要认识到这个世界整体都是迷妄的,最重要的是你要醒过来,所以我们往生净土就是要醒过来,而不是追求这个世界中的好与坏,这里的好坏终究是梦一场,而我们就是认假作真,整天在贪狂、药狂中做出种种恶业,引来种种痛苦和烦恼,在恶梦中我们就是醒不过来。
③以“谷响喻”提醒(阿阇世王)我们
发了狂的人,还像什么一样呢?佛又打了一个“山谷响声”的比喻,“大王!譬如山谷响声,愚痴之人谓之实声,有智之人知其非真;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发了狂的人所做行为的实质就如同山谷的声音一样,这个声音到底在哪里?你去找,你去抓,抓不来,因为它不是真有。而我们的耳朵、耳根、耳识,通过声波传播振动你的耳膜(科学的解释),你就听到了声音,听到了声音中的种种名词和内容,但是你想抓住声音的实质,它哪有什么实质?其实发了狂的人所做的行为,以及世间事物也都如此,并没有什么你能够真正抓得到的东西。
佛通过这一系列的比喻,就告诉阿阇世王(我们),外在是因缘所生法,每一件事情上你都不能一个人做主,它都是过去和现在的因缘的相续显现,并没有一个真正实体,你的烦恼是出在心上,心出了问题,心发了狂。我们也跟阿阇世一样,心也会发狂,为什么会发狂?我们也搞不清楚,你想了解你的心到底是什么?怎么回事?你也不能弄明白。阿阇世先前是信有罪,信自己一定要下地狱,他很执实,把它当成真,那我们没有造罪的人,或者没有造这么严重罪的人,我们信的是什么呢?我们其实也是信罪、信福,信自己去修福将来就能得到幸福美好,耽著现世的幻境。佛的这些比喻即是提醒阿阇世,更是提醒我们,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因果业报并不是最后的真实,它只是一个因缘所显的幻境。佛说这些比喻的真正目的都是为了发起阿阇世信(佛的)心,最终破除他烦恼的执情。而我们信佛,皈依佛,目标就是要往生净土,而在你没有往生净土前,你是被什么所控制着呢?你是被因果业报所控制,而你往生了净土,你就能够于因果业报之中获得解脱,那么你才能真正从这个恶梦中醒来,不然你就一直被妄想执着缠覆在这里,不断地受着因果业报,流浪生死不能解脱。
3、第三味法药——约见解不同破执情
因为阿阇世是做杀业,基于这种情况,所以佛继续说:“大王!杀法、杀业、杀因、杀果、及以解脱,我皆了之,则无有罪;”佛说如果你去找罪,你找不到。“大王!譬如涅槃,非有非无,而亦是有;杀亦如是,虽非有非无,而亦是有。”譬如涅槃(极乐世界),涅槃也就是佛的不可思议境界,极乐净土是极乐无为涅槃界,而涅槃(极乐世界)不是有也不是没有,但是还是有,杀也是这样子的。那…
《四十八愿 第十八讲:凡夫以“阿阇世王被救”为例,破执获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