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願 第十八講:凡夫以“阿阇世王被救”爲例,破執獲信
講解:純祥法師
一、凡夫首先要解佛心,佛于罪者是心則偏重
阿彌陀佛在因地發下了弘誓大願,要救度十方衆生前往淨土,而在十方衆生中,佛于罪者,心則偏重,于放逸者,佛則慈念,《無量壽經》第十八願經文說得很清楚“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並有《觀經》爲證。早在佛陀時代,就上演了一出以阿阇世王爲代表的五逆惡人被佛救度的事例,阿阇世王因貪嗔心很重,造下了殺父的嚴重惡果,他雖然做了惡事,但是後來他心生慚愧,並聽從了善友(耆婆)的勸導(得救的機緣),向佛求救,最終他選擇佛作爲了自己最後的依靠,究竟皈依處(內在信心的根沒有完全斷掉),結果其最終獲得了究竟的解脫,這一事例也正是古德破解“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句經文如來真實義的有力證據。
二、凡夫要想療治心病的根,則首先應選擇佛爲究竟皈依之處
對照末法時期的我們,煩惱深重的凡夫不也正是現世的阿阇世王嗎?未法時期由于我們內在沒有信仰(信心),愚癡成了我們的根本,我們時時被強烈貪心、嗔心的煩惱所擾亂,生死的根也沒有斷掉,那我們還有什麼希望,還有什麼未來呢?所以我們需要一個究竟的依靠和實質的皈依,那我們選誰作爲自己的皈依處呢?阿阇世王獲救的重點就是因爲有了正確的皈依和依靠,所以說你是善人或是惡人,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對歸宿的選擇。那念佛的我們,在這一點上跟阿阇世王有了一致性,那就是我們都選擇皈依佛法。
叁、凡夫只有“聞”佛說法,才能破執療心
但是在我們皈依了佛法之後,口裏雖然念著佛,內心的煩惱並沒有真正解決?生死的大事也沒有確實著落?那下面我們重點的用心就是要聽佛說法,也就是念佛。而念佛最重要的就是要念佛的心,佛的心是清淨、智慧、功德的,我們的心則是貪嗔癡的,所以感召到了很多苦惱。釋迦牟尼佛示現在五濁惡世來救度我們,我們通過聽聞釋迦牟尼佛說法,選擇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要相信佛有不可思議的威德神力,能夠把我們從苦惱海中解救出來。
下面我們一起重新回顧一下阿阇世王身心被救的經過,重溫佛陀智慧的說法。當阿阇世王了解到自己造下了殺父的五逆罪,這種心行是必墮地獄時心中産生了極大的恐懼,而生出後悔之心,在他國中六師都不能療治的情況下,最後在善友耆婆指引下來到釋迦牟尼佛法座前求救。佛先放“月愛叁昧”之光療治好他的身病,但他對造五逆罪定入地獄之事仍然十分執實,佛再針對其心病爲其開出一味味法藥,破除他的執情,徹底療治好他的心病。
1、第一味法藥——約殺父因緣破執情
佛首先從外緣上入手,指出阿阇世王不正確的因果觀念(見地),破除他的邪見,重罪變輕。佛說你認爲你「定入地獄」,其實並非如此,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你殺父成就有很多因緣,你父親由于過去世殺了你,在他殺你時,你發了以心口還殺他的惡願,因爲你沒有解脫,你這一世來殺他(因果關系);另外你父親因爲供養佛,得到國王的位置,而你爲奪國王的位置,才殺你父親,如果佛不接受你父親的供養,那麼你也就不會有機會殺害你的父親,如果說有罪的話,那佛也有罪。佛一方面解說因果,另一方面還解說因果中有因緣的力量,任何事情並非獨立存在,事情的成立不是你所能主宰,外在的行爲主要由因緣的力量所決定。而我們很多人學了佛法看問題,仍然只看因果,不考慮因緣。比如阿阇世殺父一事,我們會認爲責任全在他,跟別的沒有關系,這種想法就是歸因,只歸到一點上,這種的想法就不正確;還有人認爲,有一個實有的“自我”在自作自受,過去世有一個我,做了壞事,造了惡業,到現世我來承受這惡果,這也不是正確的因果觀念。佛法講凡事有因必有果,但同時還有因緣的力量在其中,很多事情的發生只是一個因緣、因果的相續,實質上並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我從過去延續到現在,所以我們對待一些事情的思考和觀察要依佛法的緣起觀樹立正見,來做正思考,破除心中的邪見,斷除煩惱的執情。
2、第二味法藥——約造罪心地破執情
接著佛進一步深入,從內在發心入手,進一步破除阿阇世王執情的煩惱。佛說:“大王!衆生狂惑,凡有四種:一者貪狂,二者藥狂,叁者咒狂,四者本業緣狂。大王!我弟子中,有是四狂,雖多作惡,我終不記「是人犯戒」。”佛說如果按照佛的律法,在佛弟子裏,如果發了這四種狂,那麼即使他做了很多的惡業,佛也不記此人犯戒。就像我們現在的法律,精神病犯罪不承擔責任,因爲他心身不統一,他所做的行爲沒有本心主宰。佛又說:“王本貪國,逆害父王,貪狂心與作,雲何得罪?大王!如人耽醉,逆害其母,既醒悟已,心生悔恨,當知是業,亦不得報。王今貪醉,非本心作,若非本心,雲何得罪?”你現在殺了你的父親是貪狂心發作,你是在提婆達多挑唆下,在狂亂的狀態中把你父親給殺了,就好像人喝醉了一樣,這種業並不是你本心所做,因此你爲什麼會有罪呢?所以我們看待事情的好壞不能以表面現象一概而論,關鍵是要看其內在的發心。
①以“幻師喻”提醒(阿阇世王)我們
發了狂的人,就像什麼一樣呢?佛首先打了一個幻師的比喻,“大王!譬如幻師,于四衢道頭,作種種男女、象馬、璎珞、衣服,愚癡之人謂爲真實,有智之人知非真有;殺亦如是,凡夫謂實,諸佛世尊知其非真。”這一比喻是佛說給阿阇世聽的,也就是說給像阿阇世一樣的我們聽的,我們從這一比喻中來觀察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其實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也都是我們妄想心幻變的,整個世界也是從妄心中變現出來的,並不真實,但是凡夫在妄想中執著,看個電影也會非常沈迷,哇,演的很好,眼淚嘩啦嘩啦地流,明明是演戲也當成是真的,在妄想中執著著、癡迷著。
②以“夢欲喻”提醒(阿阇世王)我們
發了狂的人,還像什麼一樣呢?佛後面又打了一個“夢”的比喻,“大王!如人夢中受五欲藥,愚癡之人謂之爲實,智者了達知其非真;殺亦如是,凡夫謂實,諸佛世尊知其非真。”佛說阿阇世是在狂心、妄想心的情況下,做了這個殺父的行爲,它並不是真正有,就好象在夢中一樣。夢最主要的意思是指什麼?就是他是假的,並不是真的。那我們關鍵是要認識到什麼?要認識到這個世界所發生的一切就好像一場夢,而夢是虛妄的。那麼你在這個夢中的善惡就不是最重要的,你在夢裏做了好事也罷,壞事也罷,看到天堂也罷,下了地獄也罷,它都是假的。那什麼才是最重要?醒過來才最重要,而不是執著于夢裏的好壞,更不是在夢中拼命的求取。我們在夢裏所求是什麼?都是所求如願,天天幸福安樂。在夢中,不管你是如意,還是不如意,它的本質都是在虛妄之中。在這個世界你所求的東西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最重要的是什麼?重要的是你要認識到這個世界整體都是迷妄的,最重要的是你要醒過來,所以我們往生淨土就是要醒過來,而不是追求這個世界中的好與壞,這裏的好壞終究是夢一場,而我們就是認假作真,整天在貪狂、藥狂中做出種種惡業,引來種種痛苦和煩惱,在惡夢中我們就是醒不過來。
③以“谷響喻”提醒(阿阇世王)我們
發了狂的人,還像什麼一樣呢?佛又打了一個“山谷響聲”的比喻,“大王!譬如山谷響聲,愚癡之人謂之實聲,有智之人知其非真;殺亦如是,凡夫謂實,諸佛世尊知其非真。”發了狂的人所做行爲的實質就如同山谷的聲音一樣,這個聲音到底在哪裏?你去找,你去抓,抓不來,因爲它不是真有。而我們的耳朵、耳根、耳識,通過聲波傳播振動你的耳膜(科學的解釋),你就聽到了聲音,聽到了聲音中的種種名詞和內容,但是你想抓住聲音的實質,它哪有什麼實質?其實發了狂的人所做的行爲,以及世間事物也都如此,並沒有什麼你能夠真正抓得到的東西。
佛通過這一系列的比喻,就告訴阿阇世王(我們),外在是因緣所生法,每一件事情上你都不能一個人做主,它都是過去和現在的因緣的相續顯現,並沒有一個真正實體,你的煩惱是出在心上,心出了問題,心發了狂。我們也跟阿阇世一樣,心也會發狂,爲什麼會發狂?我們也搞不清楚,你想了解你的心到底是什麼?怎麼回事?你也不能弄明白。阿阇世先前是信有罪,信自己一定要下地獄,他很執實,把它當成真,那我們沒有造罪的人,或者沒有造這麼嚴重罪的人,我們信的是什麼呢?我們其實也是信罪、信福,信自己去修福將來就能得到幸福美好,耽著現世的幻境。佛的這些比喻即是提醒阿阇世,更是提醒我們,我們眼睛所看到的因果業報並不是最後的真實,它只是一個因緣所顯的幻境。佛說這些比喻的真正目的都是爲了發起阿阇世信(佛的)心,最終破除他煩惱的執情。而我們信佛,皈依佛,目標就是要往生淨土,而在你沒有往生淨土前,你是被什麼所控製著呢?你是被因果業報所控製,而你往生了淨土,你就能夠于因果業報之中獲得解脫,那麼你才能真正從這個惡夢中醒來,不然你就一直被妄想執著纏覆在這裏,不斷地受著因果業報,流浪生死不能解脫。
3、第叁味法藥——約見解不同破執情
因爲阿阇世是做殺業,基于這種情況,所以佛繼續說:“大王!殺法、殺業、殺因、殺果、及以解脫,我皆了之,則無有罪;”佛說如果你去找罪,你找不到。“大王!譬如涅槃,非有非無,而亦是有;殺亦如是,雖非有非無,而亦是有。”譬如涅槃(極樂世界),涅槃也就是佛的不可思議境界,極樂淨土是極樂無爲涅槃界,而涅槃(極樂世界)不是有也不是沒有,但是還是有,殺也是這樣子的。那…
《四十八願 第十八講:凡夫以“阿阇世王被救”爲例,破執獲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