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十八愿 第十七讲:任凭他力救度▪P2

  ..续本文上一页除,就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依靠善友。净土教就是修学三皈依的过程,这个过程也非常具体,如果你有真正的善友,在求道见佛的路上,有哪些堕落的可能、有业障困难的时候就去依靠他。你直接去念佛,即使有对佛的信任,因为佛离我们比较遥远,凡夫都是有情感的,有些人更注重身边的朋友,这很具体。比如在你的心里,觉得他学佛法学得很好,就产生了适当的依赖,善友的主要作用就是帮你扫清见佛路上的障碍,陪着你一起去见佛,但不是说要完全皈依善友。

  韦提希夫人往生愿望的发起

  韦提希在见到释迦牟尼佛的时候,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呀,遇到这样的儿子。本来儿子是自己最亲近的依靠,现在不但不能依靠还把父亲杀了,还要来杀我,问佛为什么会遇到这种儿子?遇到苦难对人有加持作用,痛得要死、很难忍时会有一个想法,就是为什么会遭受到这么严重的报应呢?所以痛苦也有好的方面,就会去追究原因。但韦提希只是这么想了一下,想不通就算了,她就直接跟佛说:哎呀,这个地方太糟糕了。“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世,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我希望不要再看到恶人、不要再听到恶的声音,愿意生到无忧恼的地方去。她因为儿子作恶,生起了不见恶人、不闻恶声的愿望,认识到娑婆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恶的本性。本来自己的儿子对于女人来说,是最爱、最好的,这最好的都不可依靠,都要来杀她,她就顿舍所有的恩爱,这起到了很大加持作用。

  我们绝对不可能无缘无故的啥都不要,一下子就要往生极乐世界。韦提希是最尊贵的人,最大的依靠一下子倒了,儿子还要来杀她,感到这地方没有什么呆头,所以就顿舍恩爱,马上生起了出离心。女人的想法就是追求一个好结果,现在什么儿子呀、国家呀,什么都不要了,反正这个世界我都不呆了,就要生一个无忧恼处,这就是通请净土之行。因为韦提希的请求,释迦牟尼佛就给她示现了十方净土,西方极乐净土最鲜明,韦提希就说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观无量寿经》的缘起。韦提希也是代表我们,她发起往生的愿望是遇到了倒霉的事情,而不是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要在临命终时没有障碍,普贤菩萨是现前发十大愿要往生极乐净土,他是为了圆成佛果。我们都是遇上了倒霉的事情,忍不了逼迫,都是恶果临头了,以厌苦为主。并不是要做到善的最极处、要成佛,不是以欣乐为主。阿阇世是作恶的人,韦提希是遭受恶果的人,其实遭受恶果肯定也是有原因的,是过去做的恶业成熟了。这个世界所有的恶都是大家承担的,我们跟韦提希和阿阇世的处境非常相近。

  佛开解宿昔因果疗治心病

  阿阇世王担心要堕地狱,前面的搞不清楚也不去问了,释迦牟尼佛就如理的给他开解,佛语都是真实的。说罪业分两种“一者轻,二者重”,一切众生所做的罪业都是有轻有重。这跟阿阇世的情况有关,阿阇世王杀父并没有亲自动手,他是发命令,动口动心,没有动手。佛说“若心口作则为轻。身口心作,则名为重”。阿阇世王是“心念口说,身不作者,所得报轻。”他三业里面身业没有去做,这是非常具体的环节。我们对因果业报搞不清楚,所以审定自己的因果也要依佛法。阿阇世王下命令把父亲的腿斩断、不让父亲吃饭,并幽闭置于七重室内,所有的大臣都不能去看。在杀父的过程里没有直接动手,下的命令也不是要直接砍头,是削脚。如果跟身口意一起来做相比,罪还是要轻一点的。阿阇世王杀父的动机是要得到国王的位置,佛就说,你父王的位置是因为过去供养佛种了善根,现在才做了国王,如果他过去世或今世不供养佛,就不能得王。如果说你夺国王的位置有罪,那么佛也应该有罪,因为这个事情跟佛有关。这样搞来搞去,搞到佛身上来了,等于是由佛来承担了。

  《观无量寿经》里善导大师讲了宿昔因缘,频婆娑罗王和韦提希想要一个儿子,一直得不到,有个算命的占星家技术很高明,他说深山里有个修道的仙人,有缘来做你的儿子,但要等到三年以后。频婆娑罗王年纪大了,等三年也太晚了一点,他等不得,就派使者去跟修道的人说,反正你要当我儿子,干脆早点来。修道的人现在去不愿意,频婆娑罗王也是自私强横,为了自己有儿子就不讲道理,他说现在好好的跟你说,你不来,这个国家都是我的,于是派大臣再跟他说,如果不同意就把他杀了,反正死了就给我当儿子来了。使者把国王的话一说,仙人不同意也没办法,就发了恶愿,你现在这样用心口对待我,我将来也就这样回报你,不增不减,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然后就死了,死后做了频婆娑罗王的儿子。阿阇世王的前世就是山里修道的人,等到韦提希要生他的时候,又找相师看了一下,相师说这是个男孩,但对国王有损,就是现在讲的克父。这事就变得喜中有忧,儿子是求到了,就是求得太勉强,要伤害他。人毕竟还是自私的,频婆娑罗王就让韦提希在天井上生,生完之后孩子没人接就会掉到地上,就是要摔死他的意思,所以阿阇世对妈妈也迁怒,因为韦提希也参与了这个过程。虽然搞了这么一通,这个孩子有福,还是没有死,只是指头折了一点,所以叫折指太子。本来这事遮掩住了,等到阿阇世王长大,提婆达多恶友把因缘揭露出来,这个果报就成熟了,这就是阿阇世王要造反杀他父亲的原因。

  佛又讲了另一个往昔因缘,频婆娑罗王的过去世在山里打猎,什么都没打到,见到一个大仙在修行,这个修行人神通具足,他见到就生起了恶心,我什么都没打到,就是因为这个修行人在这里,于是让左右杀掉了修行人。我们往往也是这样,为了自己的五欲之乐,贪嗔痴慢作恶。打猎就是杀心浊劣,我们虽然不是打猎,但现在社会就讲丛林规则,大家都跟猎人差不多。虽然不用弓箭、刀枪去打,讨价还价时也一样,打掉一个是一个,讲价也不讲道理,占到便宜就是。频婆娑罗王也一样,没打到猎,跟人家毫无关系,却迁怒于人。众生就是颠倒见、烦恼多,关键是他有力量,看不顺眼就要把你杀了。这个修行人也没修行到家,不像释迦牟尼佛当年修行时就有忍辱的发心,虽然杀了我,我还不加害你,将来成佛还要度你。修行人虽然有五神通,遇到人要杀他,生起了嗔恶报复心退失了五通,发誓说,我在这里修行,实在没有过失,你以心口横加逆害,让人来杀我,我于来世也要以心口来害你。

  这两个故事比较接近,要他做儿子就是贪心,我们都是这样,把好东西拿过来归于自己所有,跟儿子的道理差不多。我们追逐什么东西,追逐不到,看着人不顺眼,也要把他除掉。遇到了对方还都是修行人,都发了恶愿,你怎么样对我,我就怎么样对你。当时频婆娑罗王听了修行人临终恶誓,也后悔了,开始供养死尸。国王在前世是这么做的,他做这个恶事的报应也接近,就是报也报了,但没有那么严重,国王也没堕地狱。

  这是佛给阿阇世讲的因果业报,主要开导阿阇世王可以不堕地狱的因缘,他的恶业是心口所做,没有加身,另外也有过去的因缘,就是两两相报,你父亲过去害你,现在你害你父亲。阿阇世原来的想法父亲是没有过失的,现在杀他,过失全部在自己。佛说,实际上你父亲并不是没有过失,他过去世先杀了你,你现在就来杀他,叫冤冤相报。遭受恶报也有原因,当然阿阇世自己不知道,因为因果很深奥,方方面面有好多。《观经》讲频婆娑罗王虽然现世遭受了恶报,因为遇到了佛,证得了三果阿罗汉,也没有堕地狱。从这个角度说,作恶也不一定就会堕地狱。这是释迦牟尼佛给阿阇世开示外在的因缘,我们遇不到佛,确实对所做的很多事情的宿昔因缘不清楚,不清楚就很难审定,就像法院断案要讲证据,要环环相扣,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罪。

  南无阿弥陀佛!

  录音:白莲花 整理:随顺 编辑:如意 审核:纯祥师

  

《四十八愿 第十七讲:任凭他力救度》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