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僧功德處就是我真正的家,我皈依供養叁寶,也希望叁寶常住世間,願做種種功德的力量,破壞衆生的痛苦和種種的魔障。
做人在六道裏面還是有一點安樂的,雖然有樂,也是無常的苦中作樂,但是苦中作樂畢竟還有樂,你還有福可以欺負畜生之類的,還可以做一點惡事,有點選擇余地的空間。現在遇到了佛法就應該以究竟的安樂爲皈依處,在追求世間安樂的同時,更應該相信有極樂淨土永恒、清淨的快樂,這種快樂並不是世間快樂。世間的快樂最主要就是非常的不自在,快樂裏有很多的條件、很多的價碼,所以就有很多的苦相伴隨,並不是想樂就樂。追求快樂就要相信有更高的樂,不要就止在這裏。而往生淨土的樂是自然的,沒有這麼多的條件。要打破煩惱魔,五蘊魔、死魔、天魔,只有佛才能夠幫助到我們,相信佛能破壞苦的因素,給我們種善根,“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善根、福德、因緣,以此因緣就能結出真正安樂的果實。
5.忏悔叁世罪業,願衆生皆成佛道。
“我遇惡知識,造作叁世罪,今于佛前悔,願後更莫造。願諸衆生等,悉發菩提心,系心常思念,十方一切佛。複願諸衆生,永破諸煩惱,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等。”阿阇世過去遇到了惡知識造下了惡果,現在是遇到佛得到了善果。他在佛前忏悔,發願以後不再造惡,並希望衆生都念佛獲得解脫,永破煩惱,見到佛性,像文殊菩薩一樣,獲得不可思議的功德。這是阿阇世王得救後,結合自己的心得,給佛做的一篇贊詞。
我們生生世世以來,身口意造了很多的惡業,有緣遇到了佛法,也想獲得解脫,更多的人是中途半端,既舍不得這裏的快樂,又想追求極樂的樂,貪心大了點,兩個都想要,按說這個雜技是比較高的,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行,才不會被世間的五欲樂所迷惑,凡夫很難降服,占了便宜就要吃虧,有因就有果,我們在選擇上面還是要追求最究竟的,放舍不究竟的。
佛贊菩提心有無量的果報
阿阇世王贊佛,並希望一切衆生也能念佛得度,其實這就是菩提心。釋迦牟尼佛很贊許“善哉善哉!若有人能發菩提心,當知是人則爲莊嚴諸佛大衆。”能發菩提心,就能莊嚴諸佛大衆;皈依叁寶、發願成佛就是佛的接班人。阿阇世王做五逆罪,遇上釋迦牟尼佛治療身心,獲得了信心,不是小的因緣,我們都沒有這個福報。他有什麼善根?釋迦牟尼佛告訴他,過去在毗婆屍佛時,他就發了菩提心。釋迦牟尼佛往上數,七佛的第一個佛就是毗婆屍佛,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佛。長劫以來阿阇世王一直在輪回,因爲在毗婆屍佛時,他發菩提心的緣故,在這麼久的時間裏,一直到現在,從來沒有墮過地獄受苦,釋迦牟尼佛就贊歎菩提心的果報。
菩提就是佛果,菩提心就是要成佛的心。淨土宗念“南無阿彌陀佛”獲得往生,就有了菩提心。阿阇世王過去世也是發了菩提心的,成佛的種子就好比投資,阿阇世王是往成佛上投資。現在的人就是往升官、發財、健康、長壽上投資,你如果要投資成佛,就會不要別的;既要成佛,又要當官發大財,就有點不太對頭,你要認清楚,念佛實際上就是爲了成佛的。現在對你來講,就是離苦得樂,也就是往生。
阿阇世王能夠遇上釋迦牟尼佛,是因爲他過去在佛法上就已經有好多投資了,釋迦牟尼佛知道他是跟我一起來莊嚴佛土的。阿阇世雖然發心投資成佛,但也示現了惡心發懵,雖然發懵,由于投資的准確,就沒有真正的危險,還是得到了佛的救度。所以從這裏面可以知道,信佛得到佛的保護是最重要的,皈命後,即使做了一些壞事,由于佛保護的緣故就有作用,阿阇世王就是這樣的。當然佛並不是偏袒惡人,也是講因緣因果的。
菩提心能夠滅無量惡,因爲佛性是最究竟的善。佛性每個人都有,中國人說“人之初性本善”,性就是佛性,佛性本善。但是“性相近習相遠”,你習慣都做壞人了。現在阿彌陀佛的佛性已經結果,佛的立誓就是最善。由于你發心成佛要做最善的人,所以惡就被遮止。念佛皈依佛的人就是最善。並不是想幫助別人,你即使是善的想法,也沒有念佛善。比如你孝順父母、奉事師長、不殺生、布施別人財物等,這些是小善,“南無阿彌陀佛”才是最大的善。心裏面真正的信佛、皈依佛的誓言,對于你來說才是最大的善,有最大的善就有最大的功德,這個善就能夠滅惡。“南無阿彌陀佛”滅惡的力量最大,無論滅你心裏的惡,還是滅衆生的惡,都是最大的。比如自己不殺生,但家裏人要做什麼,你馬上又去做了;這邊送人家一點錢,那邊又拼命地去討價還價。我們做一點好事,要做蠻多的壞事。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佛的發心透徹、純善,是從佛的本性上面發用的,這是“人之初”最初善的發用,所以我們念佛就是最善。
我們能夠得到佛的關懷照顧還是挺有福報的,雖然不知道自己過去做了什麼好事、發了什麼心,但現在能夠來念佛,還是跟佛很有緣、得到佛的關照。
佛開示往昔的因果業緣——無明的可怕
佛說阿阇世貪心發作殺了他的父親,是貪國王的位置。另外做惡還有本業因緣的原因,他父親在過去世殺過他,他現在也想殺他父親,因爲過去世發了願,種了這個種子,加之又得到了提婆達多的蠱惑。所以我們做壞事,自己的願是主要方面,另一方面還有因緣的成就,提婆達多在阿阇世殺父的環節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提婆達多蠱惑阿阇世用盡心思,同時他也想害釋迦牟尼佛。他們兩個組合在一起,一個是想殺父、一個是想害佛。阿阇世還是太子時,提婆達多用顯神通的方式,獲得了阿阇世的信任。阿阇世提出想見天上的曼陀羅花,讓提婆達多到天上去摘,提婆達多就去向天人要,因福報不夠,天人不給,他就産生妄想“曼陀羅樹無我我所,我若自取當有何罪?”花反正也是沒有主的,我拿了也是一樣的,就類似于去偷。他本來是通過神通入定才上天的,獲得神通在禅定之中不能打妄想,他妄念一動,馬上神通就失去了,又回到人間。花沒拿來,回去沒法交差,他想讓阿羅漢幫他,因爲阿羅漢能拿到。他就到佛那裏跟佛說,你已經年紀老了,退休算了,把這些弟子都交給我來管。這就是對面向佛要領導權,就是要造反了。佛就呵責他“癡人!舍利弗等,聰明大智,世所信伏,我猶不以大衆付囑,況汝癡人食唾者乎!”就憑你這個愚癡食唾的人還想教導這些阿羅漢?提婆達多沒要到大衆,還被佛呵責一頓,心裏很煩惱,就去蠱惑阿阇世,見到阿阇世,阿阇世問他爲什麼心情不好?提婆達多說,我心情不好就是因爲你,別人都背後說你是“未生怨王”,接著就揭露了他跟父母過去的因緣,說你父母親過去是要害你的,阿阇世過去世就發了惡願,現在經提婆達多一蠱惑,火上澆油,加上還有一個大臣從旁加把火,就作出了五逆殺父的壞事。
阿阇世雖然外表做了五逆的殺業,但內在還是具備慚愧心,信心還是能夠發起來的。因爲過去發了菩提心,善根沒斷,就跟佛有緣,見佛就獲得了救度,這就是“唯除五逆”,其實阿阇世王就是代表我們,阿阇世能被救度,我們也一樣能被救度!
南無阿彌陀佛!
錄音:白蓮花 整理:隨順 如意 審核:純祥法師
《四十八願 第十九講:阿阇世王被救後信心歡喜贊頌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