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十八願 第二十講:校量因果,十念者重,能出叁有▪P2

  ..續本文上一頁、實相、法身發用了,這就是立場根本的不同之處。知道念佛時內心的依止,心的指揮官是佛性在發用,至少要確定念佛與其它任何的起心動念都是不同的,其它的在無明上,而念佛在實相上。

  

你說,我念佛時也在打妄想,也不知道名號是實相。現在告訴你,打妄想也罷,不知道也罷,六字弘名是已經做成的實相法,你妄想也不用管。你的妄想自己是做不了主的,現在你心的歸屬放在名號上面,這就叫聞善知識實相法,你就要皈依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告訴你實相。方便法身跟法性法身不同,法身的方便顯現叫方便法身。

  

一實、一虛是不能相比的!這使你的種子不同,心的種子就是業種,種子決定結什麼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以前心的依止全部都是屬于叁界輪回的業種;現在念佛的種子是實相、佛性,念佛就是成佛的業種。所以,“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念佛就是佛性啓用。

  

“譬如千歲暗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好比一千年黑暗的房子,光明照過來,一下子就亮了。我們無始劫以來到現在,心一直是無明黑暗、顛倒妄想的。但是現在念佛,佛的光明願力就是實相法,這就是燈照過來了,心住在光明名號上,就亮了,這就是爲什麼會具有這種力量的原因。雖然到現在你的心都是黑暗的,但並不能阻止光明照過來!這就是兩個力量的對比。

  

無論你黑了多長時間,聞到實相法就是以光明爲依止,名號是實相法最根本的力量。心是種子,要想獲得,用心就在要依善知識。“佛種從緣起”,要依釋迦牟尼佛的緣才能夠發用的,你自己發不起來。光有種子還不行,你念佛的心是“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我們爲什麼要學經?很多人在種種的因緣中,也聽到了名號,但是他不知道名號是實相,心至少沒有完全的依止在名號上面,這樣就不能開啓,所以依止是最重要的方面。

  

結論:“在心”,你在造罪時是虛妄、顛倒、無明的心;念佛時的心是“依善知識聞實相法”。這是第一個力量對比。

  

② 校量二:在緣

  

雲何在緣: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煩惱虛妄果報衆生生;此十念者,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

  

首先你造罪時內心是依止妄想心,無明做其它事情時,就是依止妄想心的種子;外緣是“依煩惱虛妄果報衆生生”,其它作爲的性質是煩惱、虛妄、果報的衆生産生的。衆生內心妄想念頭的産生,都是過去煩惱、虛妄的果報力量。

  

我們在這個世間出生,延續生命,心的念念流轉,全部都是依止煩惱虛妄,心是煩惱虛妄的果報。我們的身體是很多的蟲子組成、我們的心是很多的妄想組成,這叫煩惱虛妄的果報,所以肯定是要痛苦煩惱難過的。因爲你不是觀世音菩薩或阿彌陀佛的金剛不壞的佛性身,是煩惱、虛妄、有漏的業報之身。這叫苦瓜連根苦,種子苦,結的就是苦果,想安樂是很難的。我們不斷的感受痛苦,就是因爲平常的身心是煩惱、虛妄的果報,在這種情況下去說話做事,內心想法和外面所緣,眼睛所看到的東西、心念所想都是虛妄的。凡夫心的本體就是無明的狀態,在無明狀態下本體的啓用也全部是煩惱虛妄的。總之,衆生的緣無論從整體還是到局部分支,全部都是虛妄的。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都叫緣,虛妄産生的衆生,看到自己和別人的想法,都不是真實的。這是煩惱産生的世界,所以在緣上所有作爲性質的歸屬,是“依煩惱虛妄果報衆生”。你內在是煩惱虛妄果報産生的衆生,別人也是,這樣,造罪的作爲都屬于罪性。

  

念佛是聞到佛性實相法,這就是佛性啓用,叫做信心。十念心是“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由于你聞了實相法,那麼能生的心就是佛性,所生的就是名號。名號是在佛性上的發願,所以發願要見到佛性,才能夠發真實願。法藏菩薩是在佛性的基礎上發四十八願莊嚴淨土的。“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的本體就是佛性、就是實相,實相法都是真實、不虛妄的。名號起的種種的運行,都是“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我們無明的心裏面産生的種種的作爲,都是虛妄顛倒、煩惱妄想的果報。一個是從“體”、一個是從“用”;也就是一個是“因”,一個是“緣”。我們因緣裏的“因”全部是無明虛妄顛倒,“緣”也是依止無明産生的煩惱虛妄果報的衆生,整個的運行都是不清淨的;念佛是依止無上信心,依止信佛性、信名號的心,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依“阿彌陀佛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念佛心的種子已改成佛性發用,這個種子是真實種,澆的水和陽光也是依清淨性所産生。衆生性發用就是叁界惡業的流轉,佛性發用就莊嚴淨土,二者截然不同,一個是衆生界,一個是佛之國,因緣不一樣。

  

“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聞滅除藥故,即箭出毒除。”如果用“滅除”藥塗鼓,就能治療箭毒。我們聞善知識講實相法産生了信心,就是內在佛性的發用。佛性發用有不一樣的功用,佛性可以成爲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也可以成爲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還有十方其他的佛,我們現在佛性的發用主要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功用重點就是方便莊嚴淨土的願力。

  

“在心”的重點在于要確定佛性的實相性,“在緣”就是發願莊嚴淨土,莊嚴淨土是爲了拔出我們的毒性。我們無始劫以來中毒太深了,身心裏面積累了無量的毒性,你現在佛性發用後,還只是一個種子,毒性還在,通過阿彌陀佛的願力強緣,把毒拔除掉。所以四十八願從你心裏面的妄想執著(內),到大地、虛空(外)全部淨化莊嚴了,你念佛就被這種力量所攝入,所以我們念佛不要把重點放在念得多少的上面,要放在“在心”、“在緣”上。

  

結論:“在緣”,我們就是佛性顛倒不淨的;淨土全部是佛性清淨、莊嚴的。這是第二個力量的對比。

  

③ 校量叁:在決定

  

雲何在決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後心、有間心生;此十念者,依止無後心、無間心生,是名決定。

  

“在決定”是非常重要的,就像種田,種子種下去,水也澆了、肥也放了,如果不往上長,就是缺少一些因素,每一件事情的成就最後都要有機會,這叫“在決定”。阿彌陀佛並不是發了四十八願馬上就成佛了,他要經過久遠長劫的修行,才長出名號的果來的。我們現在念“南無阿彌陀佛”,主要就是爲了往生,那麼無始劫以來到現在,你還沒有往生淨土,一直還在這裏輪回,什麼原因呢?如果說我們一直沒有遇到過佛法、沒有遇到一些方便的修法,也不能完全這麼講。能夠得遇佛法還是跟佛有緣的,但是到現在最主要的地方就是我們還沒有獲得一個決定性,你還沒有結果,所以果是很重要的。

  

你念佛,一個是內因,一個是外緣;一個是實相,一個是願力莊嚴,這兩個都知道了。當然沒有“在心、在緣”,就沒有後面的“在決定”,最重要的還在“決定”,不決定至少沒有保證。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依阿彌陀佛的誓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就是最有力量的決定性!立誓就産生了決定性,定在這裏了。你想,我念佛能不能往生?念到什麼程度才能往生?阿彌陀佛說,我給你做的這個果,乃至十念,如果你不能往生,我就不成佛。這叫決定性!

  

你自己要去找決定性,找得都不知道住在哪裏,凡夫的心就是不決定的。哎呀,我的心妄想紛飛呀,怎麼看你心的性質呢?就是無明虛妄顛倒不淨,産生惡念、惡行,無論怎麼審定,你都是不夠格的。只有南無阿彌陀佛說“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就産生了金剛決定心,這個力量是不動搖的,叫做“依止無後心,無間心生,是名決定”。

  

攝取我們的名號,不單是佛性、不單是發願,是佛性已經結果了。禅宗的參禅還只是因,六祖大師還坐在那裏跟我們結緣,他還是要成佛的。而阿彌陀佛跟他不一樣,阿彌陀佛是成佛的果。所以阿彌陀佛有淨土,六祖大師有淨土嗎?阿彌陀佛不但見到了佛性,而且還不斷的起四十八願的莊嚴,並結了果。所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在念佛性的果,佛性果的功用就是在決定性。佛已經決定:我有淨土了,要來幫助你,要用佛性的果來度你,給你吃下去,你吃了這個果,我保證你一定能往生,乃至十念,如果你不能往生,我就不成佛!所以你依佛發誓的力量,這個心就叫“無後心”。

  

結論:“在決定”,我們輪回流轉至今都從無決定心;依靠“南無阿彌陀佛”,佛就可以幫我們作出離輪回的決定。這是第叁個力量的對比。

  

  

  

  

  

造罪人

  

依止虛妄顛倒見

  

依妄心、煩惱虛妄果報衆生生

  

  

結果

  

  

  

輪回流轉

  

念佛人

  

依善知識聞實相法

  

依無上信心、名號誓願力生

  

金剛心決定

  

結果

  

至心信樂欲生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校量叁義,十念者重,重者先牽,能出叁有。

  

你吃了“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果以後,念著吞下去了,這是不間斷、決定性的。從此以後別的地方你不能去了,由佛的力量決定,你只能去極樂世界。因爲阿彌陀佛已經不但把種子種下去了,水也澆了,肥也上了,還一定保證要結果的,這是阿彌陀佛的發願。不結出果,我都不成佛,我的佛果跟你一起都廢了。所以我們要知道阿彌陀佛的果性,到了我們這裏的往生,就是阿彌陀佛成佛的果上面産生的果。如果阿彌陀佛成佛了,你還沒成果,你念佛就好像阿彌陀佛還沒成佛。你就好好的想一想,審視一下,天天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你的心裏面成沒成佛呢?阿彌陀佛成佛了,你就能往生!

  

南無阿彌陀佛!

  

錄音:白蓮花 整理:隨順 如意 審核:純祥法師

  

《四十八願 第二十講:校量因果,十念者重,能出叁有》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