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發殊勝菩提心
以大智慧現前勝涅槃,以大悲心住于輪回中,
以巧方便證輪涅無二,無等上師足下我頂禮。
大乘之根本——發殊勝菩提心之引導分叁:修四無量心,發殊勝菩提心,願行菩提心之學處。
修四無量心分四:修舍無量心,修慈無量心,修悲無量心,修喜無量心。
本來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中,最初應從慈心開始宣說,但這裏從修持方面來講依次修心時,如果沒有先修舍心,那麼慈心與悲心會偏墮一方,不能夠清淨,所以首先從舍心開始修心。
修舍無量心:所謂的舍心是指舍棄嗔恨怨敵、貪愛親友,對一切衆生無有親疏、愛憎,平等對待之心。對現世的父母親友等自方極其貪著、對怨敵他方嗔恨難忍,這也是未經觀察的過患所致。即現在這些怨敵在往昔生生世世中也曾作過自己的親友而互敬互愛、和睦相處、共同維護,所做的饒益也是不可思議的。現在被當作親友的這些人也是一樣,往昔生生世世中也有許多成爲過怨敵而對自己進行損害的。如前嘎達雅那尊者所說:“口食父肉打其母,懷抱殺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輪回之法誠希有。”不僅如此,而且從前法王赤松德贊的王女蓮明公主十七歲去世時,法王赤松德贊問阿阇黎仁波切(蓮華生大士):“我的這個王女蓮明公主看來是一個宿業清淨的人。因她轉生爲我國王赤松德贊的女兒,並遇到了您們這些猶如真佛般的大智者、大譯師,但爲什麼她的壽命如此短暫呢?”蓮師說:“您的這位王女蓮明公主並非因爲什麼宿業清淨而轉生爲您的王女,而是因爲以前我蓮花生、君王您以及菩提薩埵曾轉生爲叁個劣種兒子。在修建夏絨卡繡大塔時,蓮明公主轉爲一毒蜂。它叮入國王您的微血管,您無意中用手擦拭而殺死了那只毒蜂,所以是因爲當時的命債而轉生爲您的王女。”法王赤松德贊是真正的文殊菩薩,他也有這樣由業緣而生的後代,何況說其他衆生呢?所以現在我們這些人與父母有血緣關系,他們對我們的關懷、疼愛是不可思議的。如果我們發生了痛苦或不悅意的事,他們比自己出現這類事還悲傷,但實際上這全是往昔互相加害而轉生的宿緣。如今成爲自己怨敵的這些人也是同樣,他們在往昔世世代代中都曾做過我們的父母。現在也是一樣,雖然認爲他們是仇人,但他們也不一定對自己有害;雖然自己認爲他們是怨敵,但他們有的也不認爲自己是怨敵,即便將自己視爲怨敵,他們也沒有能力加害。也有以怨敵加害之因,使暫時今生的名譽增上,值遇正法,並成就究竟利樂的。如果自己以各種方便隨順他們的心意而說些相應的柔和話語,那麼成爲親友也並不困難。同樣,現在認爲是親友的這些人,也有子孫欺騙父母、甚至殘殺父母的;也有許多勾結反方的怨敵聯合搶奪自家財産而經常發生爭鬥的。如果他們與父母和睦的話,出現痛苦、不快等事情,則父母比自己出現這類事還哀傷。爲親友子孫等積累了廣大的罪業,後世被引入地獄中。雖然自己想修持正法,但卻受到他們的阻撓,或者對父母與後嗣等依依不舍而棄置正法,不能得到修持正法的空閑等等,比怨敵更加有害。同樣對來世也是如此,現在自己認爲是怨敵的這些人轉生爲自己的後代,親友轉生爲仇敵等都是不定的,所以對刹那親怨的顯現執爲實有,以貪心、嗔心積累惡業,使自己成爲惡趣的墮石,這樣做有什麼必要呢?因此自己應當對無邊的一切衆生生起父母與子孫之想,象往昔聖者前輩的傳記所說那樣平等看待親怨。
首先,應當千方百計修煉自心,使自己對那些自己不喜愛、生嗔恨心的人——嗔恨對境不生起嗔恨心,把他們看成無利無害的中等人。然後,再觀想這些中等人也從無始以來生生世世中無數次做過自己的母親,與現世的親生父母一模一樣,在沒有對他們生起慈愛心之前,應反複觀修自心。最後一切衆生無論顯現親怨中等叁者哪一種,都應看成與現世父母無有任何差別,對他們未生起如此慈憫心之前,應反複觀修。若未生起這樣的境界而對任何親怨既生不起悲心,也不生嗔心,只是平平淡淡,那是所謂的無利無害之愚舍,不屬于舍無量。所以舍無量應當是如仙人布施一樣。譬如,仙人們宴請賓客時,對于高貴卑賤、強大弱小、賢善惡劣、高級中等的一切人都無有差別而進行布施。同樣,我們應當對遍布虛空界的一切衆生——大悲心的對境平等相待,在沒有生起這樣的定解之前應反複修心。
修慈無量心:這樣已修了舍無量,對叁界的一切衆生——大慈心的對境,應當平等觀之。例如,孩子小時候被父母哺育,兒子反過來卻對父母進行反抗,父母不顧自己的一切艱辛,只是想方設法使兒子能生活在快樂幸福舒適之中。同樣,我們應當精勤尋求使那些衆生今生與來世安樂、善妙的各種方便。一切衆生都希望自己快樂幸福,唯一的追求便是自己的幸福快樂,誰也不希望痛苦哀傷,但是他們卻不知道安樂之因——修持善法,而行十不善,因此所求與所行已背道而馳。反複觀修:這些希求安樂反而唯受痛苦的所有衆生,都能得到各自所求的快樂幸福該多好啊!最後觀想:不僅自己希望安樂,一切衆生也同樣唯求安樂,與自己無有差別,生起這樣的定解之前應反複觀修。如諸經部中說:“慈身業、慈語業、慈意業。”口中之言、手中之事都不應有損于其它衆生,唯應真誠慈愛。如《入行論》雲:“眼看衆生時,誠慈而視之。”甚至目視其他衆生也應當以含笑悅意的表情,不能以嗔恨的表情怒目而視。從前,一位蠻橫的官員經常以怒目看別人,後世就轉生爲一戶俗家竈下吃剩飯的餓鬼。經中說:“反目視聖者,將墮入地獄。”身體的一切威儀也應溫文爾雅、寂靜調柔、不害他人、精勤利他;口中所說的每句話也不應藐視、破斥、譏諷他人,應說谛實、悅耳之語;意識也是同樣,如果饒益他人,不應希求自己得到好處,也不應以虛僞的調柔威儀、溫和語言等手段使他人將自己看作菩薩,而應內心唯求利他。觀想:願我生生世世不損害其他衆生,乃至連一根毛孔也不損害,唯行饒益。並反複發願。尤其是對依靠自己的眷屬、奴仆、傍生等唯行饒益,乃至門犬以上都不應以毆打、役使方式對其過分摧殘。隨時隨地行爲、言語、思維應當仁慈,如今生爲奴仆門犬而受到衆人欺淩、嫌憎的這些衆生也是往昔生爲有權有勢之人時,造了欺辱、藐視他人的惡業所成熟的果報。如果現在自己以地位顯赫、受用圓滿爲因而欺淩他人,那麼後世也將感受那樣的業果,自己也將成爲他人的奴仆,所以對低于自己的那些衆生更應當慈愛。尤其是對自己的父母、久病的患者等,自己以叁門盡力作饒益事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功德。如阿底峽尊者說:“若對遠方的客人、久病的患者、年邁的父母等慈愛行事,則與實修空性大悲藏者相同。”尤其是父母對兒女特別憐愛,恩重如山,所以在父母年邁之時,若刺傷他們的感情,則罪過特別嚴重。世尊也曾爲報母恩而前往叁十叁天爲母說法。佛在經中說:“兒子以將父母扛在左右雙肩上轉繞大地承侍也難報答父母之恩,若使父母趨入正法,則能回報恩德。”所以,應經常以身語意侍奉父母,想方設法使他們內心趨入正法。
此外,如邬金蓮花生大士說:“勿令老者憂,當以恭敬護。”我們應當身語慈愛、順其心意關心照顧所有比自己年長的人。本來,如今我們有些人說:“要維持生計,沒有辦法不害衆生。”但實際上,是有辦法的。從前,新疆地區的兩個沙彌修持聖文殊法,面見了文殊菩薩。文殊菩薩說:“你們二人與我沒有緣份,你們生生世世的具緣本尊是觀世音菩薩,現在觀音菩薩在西藏化現爲國王(松贊幹布)之相,你們去親近他吧。”于是他們二人來到了西藏。在拉薩藥王山98的後面,看到許多人被殺戮或被抓到監獄裏。他們問:“這是什麼原因呢?”人們告訴他們:“這是國王下令懲治的。”二人想:這位國王肯定不是觀世音菩薩,我們倆也很可能被懲治,爲了免受製裁,還是趕快逃走好!國王知道他們二人要逃跑,便命人將他們喊回來,叫到面前對他們說:“你們二人不要害怕,藏人剛強難調,所以我下命令砍殺的這些人全是我幻變的。實際上我自己對一個衆生的一汗毛孔也未曾加害過。”國王松贊幹布執掌西藏雪域的國政,並且統轄了局部的四部王國,征服了邊境的所有軍隊,他成辦那樣廣大滅敵護親的事業,但是卻連一個衆生的一汗毛孔也沒有加害,那麼如今我們建立猶如蟲穴般的低劣家庭怎麼會沒有辦法不害衆生呢?加害衆生的結果自己反遭傷害,並且成爲今生來世感受無邊痛苦之因。僅就今生而言,也不能成辦絲毫利益。因爲“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除了毀耗自己的財産受用之外,沒有能依靠造這些惡業而獲得財富的。
所以說慈無量就象雌鳥養育小鳥一樣,即:雌鳥養育小鳥時,首先建造一個柔軟舒適的窩,然後用羽翼覆蓋,給予溫暖,在小鳥能飛翔之前,都是以輕柔的舉止撫育小鳥。同樣,我們應當以身語意慈愛地對待叁界的一切衆生。
修悲無量心:是指緣一被猛烈痛苦逼迫的衆生,希望他(她)遠離痛苦之處。經中說:“觀想一名被關入監獄,最後接近被殺的罪犯,或在屠夫面前臨死的傍生等,以這樣遭受劇烈痛苦的一衆生爲慈愍的對境,對它生起母子之想。”譬如,看到一名被國王下令帶到刑場的囚犯,或者一只正被屠夫捆綁的綿羊時,舍棄他(它)是其它某某衆生的念頭,而觀想:若那是我自己,則該怎麼辦呢?專心意念那邊正感受痛苦的衆生是自己,現在該怎麼辦呢?既沒有逃脫處、隱蔽處,也沒有皈依者和救護者,不能逃跑,也不會飛行,以力量和武力也不能反抗,現在的一瞬間就要遠離今生的一切顯現,甚至自己珍愛保護的身體也要舍棄而步入後世的大道中,這是多麼悲慘啊!觀想那樣的痛苦落到自己身上而修心。或者看到一只羊被帶到屠宰場之後,觀想:若這是我的母親,該怎麼辦呢…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10· 1 修四無量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