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宗教程 第六編 淨土資糧 信、願、行▪P10

  ..續本文上一頁是敬,毋不敬。視佛像一如活佛,讀誦經典一如佛現前爲我說法,不敢稍萌怠忽。以恭敬心對待叁寶,以恭敬心待人接物,以敬畏心持佛名號。常恒如是,即能業障日消,慧光日顯。

  在法門的選擇與行持中,誠敬表現爲一門深入、專精不二。製心一處,無事不辦。《 大智度論 》將修一法、常一心集諸善法作爲阿鞞跋致菩薩的根本行持。是故念佛行門貴在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最忌夾雜。一心念佛即是一心集諸善法,即是入正定聚。我國上古《 陰符經 》雲:“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叁反晝夜,用師萬倍。”意謂盲人失去了視力,所以聽覺加倍地靈敏;聾子失去了聽覺,所以視力超常地銳利。以此類推,苟能杜絕一切利欲的誘惑,全身心專注于一個目標,就能獲得以一當十的效益;如果晝夜專之又專,即能獲得萬倍的效益。念佛法門亦複如是。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方法,昭示如能不間斷、不夾雜地直爾念去,心力勢能便會呈幾何級增大。以念佛心,入無生忍,由此念佛叁昧,成爲得大勢菩薩摩诃薩。大勢至菩薩的名號內涵,惠予我們的啓迪良深。

  念佛貴在專精。淨業祖師大德對此多有開示。覺明妙行菩薩雲:“大凡修淨土人最忌是夾雜。何謂夾雜

  即是又諷經,又持咒,又做會,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禅,又要談些吉凶禍福、見神見鬼的話,卻是夾雜也。既夾雜,則心不專一;心不專一,則見佛往生難矣。卻不空費了一生的事

  你如今一概莫做,只緊緊持一句阿彌陀佛,期生極樂,日久成功,方不錯卻。”覺明妙行菩薩對娑婆衆生的通病看得很准,對症下藥,實爲一劑難得的妙方。有見于一門深入的殊勝效用,善導大師首倡專修念佛法門,提出專修五正行:一、讀誦正行,一心專讀誦《 觀經 》、《 阿彌陀經 》、《 無量壽經 》。二、觀想正行,一心專注觀察憶念西方淨土依正莊嚴。叁、禮拜正行,一心專禮阿彌陀佛。四、稱名正行,一心專稱阿彌陀佛名號。五、贊供正行,一心專贊歎供養阿彌陀佛。五正行中又分正定業與助業二種。稱名是正定業,讀誦、觀想、禮拜、贊供四行名爲助業(助成稱名正行)。除此正助二行之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

  淨業修持能否專精,是決定能否往生的關鍵。善導大師殷切開示:專稱佛名,念念相繼,畢命爲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若欲舍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叁五。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系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回願不殷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無有慚愧忏悔心故。”此段法語將專修之殊勝與雜修之險難,揭示無遺。印祖贊許善導大師所示專雜二修:“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祖師所見,冥契佛心,吾輩淨業行人宜應奉爲淨業修持指南。

  祖師們殷勤勸勉淨業專修,不唯言傳,更重身教。善導大師叁十余年專精笃行念佛法門,每入室長跪唱佛,不到力盡終不休歇。寒冰天念佛入室長跪唱佛,直念到汗濕衣衫方止。從不與人聚談俗事,恐怕耽誤淨業。說法唯說淨土法門。道綽大師每日念佛七萬聲,爲衆講《 觀無量壽佛經 》將二百遍,聚衆念佛,散席之後,念佛的音聲回響于林谷間,長久不息。臨終往生瑞相昭然。蓮池大師自述:平生所務,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終生念佛,守志不二。亢旱年,村民懇請大師祈雨,大師循田埂敲木魚念佛,所經之處,雨下如注。蓮池大師對持名念佛具足六度萬行的驗證,激發後人信心良深。印祖于初出家曬經次,得讀《 龍舒淨土文 》殘本,對念佛法門産生信心,六十余年稱念佛名,自勵不懈,終于超凡入聖,位列淨宗十叁祖之尊。證知一門深入,專精不移,便能獲致殊勝法益。能將一句佛名盡形壽執持者,堪稱人中芬陀利華。

  專精辦道,首須遮除雜緣。蓮池大師曾略開七事,作爲自警之約:

  一、不得蓄資財,造房屋,買田地,置一切精致好物,即經像等傳自太古,出自名家,皆勿留戀,一心正念。

  二、不得作種種非緊要福德緣事,姑俟他日大事已明,作之未晚,今且權置萬行門,一心正念。

  叁、不得于好色好味好言等起貪愛心,不得于惡色惡味起瞋惱心,于惡言譏毀我者,惡口罵辱我者,種種拂逆我者,起瞋惱心,乃至過去未來事,或順或違,皆悉屏絕,堅壁固守,一心正念。

  四、不得吟詩作文,書寫真草,題帖對聯,修飾尺牍,泛覽外書,議論他人得失長短,乃至教憑臆見而高心著述,禅未悟徹而妄意拈評,緘口結舌,一心正念。

  五、不得交結親朋,應赴請召,遊山玩景,雜話閑談。凡種種世谛中事,除理所當爲,決不可已者,余悉休罷,一心正念。

  六、不得貪著放逸,恣縱睡眠,大事未明,捍勞忍苦,一心正念。

  七、不得與世人競才競能,爭名爭勢,未得言得,未證言證,诳稱知識,妄自尊高。惟應執卑守愚,終身居學地,而自鍛煉,常精常進,一心正念。

  蓮池大師以身作則,爲後人樹立了專精念佛的楷模。

  

  叁、念佛音聲格調

  

  音聲是自然界與人類行爲的神妙現象之一,于淨宗念佛法門關聯尤密。站在淨宗角度來體認音聲,將會獲得更宏闊的視野(音聲通法界),更精微的把握(音聲即實相),更親切的悟解(娑婆衆生的耳根最利)。

  吾輩淨業行人應以何種音質格調來持念佛號呢?《 無量壽經 》中描述西方極樂世界以音聲作佛事(就娑婆往生者的根性而言),風吹寶樹鈴铎聲、天樂自鳴聲、水揚波浪聲、珍鳥和諧聲等,均在演暢妙法,令往生者任運破惑顯慧。西方極樂世界音聲之美,德用之殊勝,十方世界最尊第一。西方淨土諸種音聲皆具八種特質,即爲:清、暢、哀、亮、微、妙、和、雅。茲分述如下:

  (1)清,清淨。自心性德一塵不染,梵音清越,如清水珠,能令聞者透體清涼,澄清濁染心。

  (2)暢,暢通不澀。自性是直心,不委屈彎曲,真谛俗谛一以貫之,和融無礙,能令聞者消融心地之渣滓,通達諸法實相。

  (3)哀,悲哀。悲愍衆生舍父流浪,備受輪回之苦痛。佛視衆生本來成佛,故哀而不傷。佛以願力加持衆生,浪子終將回歸慈母之懷,故哀而不怨。哀音能令聞者識取自性深層之美質,引發大悲心。

  (4)亮,明亮。自性光明湛然,音聲明亮透徹。如金玉振響,蕩滌心地邪穢,能令聞者顯發智慧光明。念佛往生即得成佛,故而念佛音聲充溢樂觀凱旋之亮色。

  (5)微,微密。音聲具滲透力,沁人心腑,直探性海,開顯秘藏,于介爾一念中,顯如來無量性德,能令聞者返本歸源,回味無窮。

  (6)妙,美妙。自性功德妙不可言,音聲能宣妙法,能令聞者心開意解,暗合道妙。淨業行人念佛成佛,即名妙音如來。

  (7)和,和諧。五音(宮商角徵羽)交暢,韻律克諧,恢宏如海潮音,能令聞者六根虛靜,躁心冰釋,折伏煩惱,性情安詳。

  (8)雅,雅正。自性功德正大謹嚴,無有邪靡低俗。雅正之樂,高貴肅莊,能令聞者欲心自平,遠離庸俗,自然而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上述八種音聲特質,乃是自性功德在聲塵層面上的顯露。西方淨土一一音聲均彰顯此八德之美,阿彌陀名號亦內具此八種美質。所以淨業行人應著力賦予六字洪名以清暢哀亮微妙和雅的特質。如是念佛,容易與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感應道交。吾人的聲聲佛號,彙入西方淨土的大交響樂中,同時,西方淨土的種種妙音,亦應和著吾人的聲聲佛號,相即相入。心光音聲,此土彼土,融成一片,妙感難思。

  故而吾人念佛的音聲格調應以清暢哀亮微妙和雅爲基准,以期達到與西方淨土音聲同構共振之效應。當念佛時,不求世間福報,唯冀一超直入極樂國,即爲清;當念佛時,萬緣放下,虛空無立,舒展胸臆,直心唱佛,即爲暢;當念佛時,生大慚愧,怖地獄苦,臨淵兢惕,落水呼救,心心痛切,求佛援手,即爲哀;當念佛時,生慶慰心,幸遇淨宗,得脫苦海,手舞足蹈,歡快踴躍,即爲亮;當念佛時,念念覺照,聲聲踏實,洗濯塵垢,心悅體健,慧光漸顯,即爲微;當念佛時,梵音入心,陣陣清涼,觸境會心,香光莊嚴,即爲妙;當念佛時,聲和韻穩,字正音圓,心平氣緩,外境協諧,即爲和;當念佛時,沈著安閑,不欣世語,端正身心,唯佛是念,即爲雅。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實爲念佛之軌範,吾輩淨業行人當如教奉行。

  

  四、念佛方法

  

  初具信願,當修念佛正行。至于念佛方法,淨宗經典與曆代祖師大德提供了諸多繁簡淺深的行儀。現代淨業行人可結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狀況,擇一相宜方法修持。

  念佛以往生淨土爲旨歸,亦以對治煩惱、遣除妄想雜念爲下手功夫。佛以六根爲六賊,賊衆則難以一網就擒。娑婆衆生,耳根最利,意根功德最全,故應在製服耳根與意根上下功夫。先用耳根聽佛聲,以意根或記數或作觀想。攝住耳根與意根,其它諸根自然臣服,所謂一根既返源,六根鹹解脫。古往今來諸多淨宗祖師大德在精修淨業中積累了諸多的方法,以作末法行人的軌範,茲擬采其重要且能令末法衆生依之獲益的十種方法,略作介紹。

  

  1.簡易十念法

  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爲一念。如是十氣,名爲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唯長唯久,氣極爲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續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爲功故。名爲十念者,顯是借氣束心,心自不散。但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只可十念,不可二十叁十,多亦傷氣。如加早晚十念,或早午晚叁次亦可。如家有淨室或佛堂,仍須對佛像焚香禮拜,立念跪念均可。十念法是慈雲忏主依據阿彌陀佛第十…

《淨土宗教程 第六編 淨土資糧 信、願、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