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宗教程 第六編 淨土資糧 信、願、行▪P11

  ..續本文上一頁八願的意趣,爲事務忙碌者所立,實爲無論僧俗閑忙均可奉持之法。楚石禅師晨朝十念,終身不缺;幽溪大師奉爲日課,至老不休。古崑法師亦虔持此法。此法能製心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

  

  2.十念記數法

  印光大師爲對治妄波沸湧而立。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叁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爲難,或分爲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叁,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叁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久自當得之。此十念記數法與晨朝十念法,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爲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爲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叁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十念記數,以全心力量施于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3.高聲念

  若神志昏沈,或妄想紛起時,振作精神,高聲念佛。聲聲快足,乃至高亢入雲,別具一番境界。聲之振厲,拔茅連茹,長謝無憂。聲光所及,萬禍冰消。功德叢林,千山松茂。如牽木石,重而不前,洪音發號,飄然輕舉。高聲念佛能護耳根而啓心靈,滌蕩五陰之塵垢。觀音入心,則心易專而雜念少。《 業報差別經 》雲:高聲念佛誦經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驚怖,叁、聲遍十方,四、叁途息苦,五、外聲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叁昧現前,十、往生淨土。又經雲: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高聲念佛一法,願常行之。

  

  

  4.金剛念

  若心氣不適,或人地有礙,但動口唇,用金剛持法。不拘多少,總要字字從心裏過,心憶而動于舌,舌動而後返于心。舌既有聲,耳還自聽,綿綿密密,曆曆分明,口耳相傳,自他不隔,是爲心念心聽。心念心聽,則目不妄視,鼻不妄嗅,身不妄動,一個主人翁被阿彌陀佛四字請將出來。

  

  5.隨息念佛

  或于氣靜心平時,先想己身在圓光中,默想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吸氣時念南無,呼氣時念阿彌陀佛),方便調息,不緩不急,心息相依,隨其出入,行住坐臥,皆可行之。勿令間斷,縱令昏寐,含佛而寢。覺即續之,常自密持。攝心既久,息念兩忘。即此身心,與虛空等。持至純熟,心眼開通,叁昧忽爾現前,得大受用。

  

  6.系緣念

  行往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系念佛號。雖事務忙碌,內心亦不忘于佛及憶念淨土。譬如世人切事系心,雖經曆語言,去來坐臥,種種作務,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應如是。或若失念,數數攝還,久久成性,任運常憶。但于潔淨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潔淨處(如登廁等),或不恭敬時(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非此時處不可念也。系緣念佛不妨礙世間法,例如,耕田、經商、造飯、洗衣、一切土木金石種種行業,悉皆可以隨著工作,或默持佛號,或出聲念佛,其功德相等。作工用的是手,念佛用的是心,心之于手,各司其事,日久純熟,製心一處,相得益彰,事無不辦。如黃打鐵念佛往生,葛濟之夫人織布念佛見佛等,足資佐證。系緣念佛即塵勞而道場,在家人尤宜著力。

  

  7.觀字念

  當徐徐稱念佛號時,隨每字音聲,內觀字形,或觀中文字形南無阿彌陀佛,或觀梵文字形Namo Amitabha,或觀梵書—— (即阿字),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意根觀照字形清清楚楚,聲與字相應不亂,耳根與意根並攝。攝心顯著,淨念易成。

  

  8.持名與觀想合修

  凡于行住坐臥時,則一心執持名號;凡于蒲團上跏趺靜坐時,則心心觀想佛像與淨土莊嚴。經行疲乏則趺坐以觀佛,坐久則經行以稱名。如能于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如是循環善巧修行,久之自得大利。

  持名方法有上述諸種可資采用,趺坐觀想之方,略舉數端:

  (1)自坐蓮花想

  在念佛心中默下觀想,想目前生一大蓮華,不拘青黃赤白,狀如車輪之大,觀想華狀分明,仍想自身坐在華中須臺之上,端然不動。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當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我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蓮華化生,得未曾有。作眼目開想,見佛菩薩及國土想,即于佛前,坐聽妙法,及聞一切音聲,皆說所樂聞法,所聞悉與十二部經相合。

  (2)白毫觀

  觀想阿彌陀佛丈六金身,趺坐勝寶蓮臺,端正無比。兩眉之間,有白毫一根,長丈五尺,周圍五寸,白如珂雪,外有八棱,右旋宛轉,中則虛空,放淨光明,瑩淨明徹,不可具說,顯映金顔,分齊分明。作此想時,停心住念,堅固勿移。心內憶念白毫相光四字,愈久愈妙。《 觀經 》雲:“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

  (3)阿彌陀佛觀

  阿彌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無不照見,如黃金山,出于海面。其中萬物,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有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另外亦可對西方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若德風華雨,若妙香天樂,若泉池樓閣,若林樹寶網,一一憶念,一境一幕,神遊淨域。先送心歸極樂,臨終定得蓮華化生。

  

  9.存想攝心法

  有一雲水僧書壁念佛攝心偈,開示念念存想蓮華,即西方勝境而安心,攝六根而念淨。昔德森法師將此呈似印光大師,印祖亦贊妙善。其偈雲:

  

  若問念佛法,攝心自有方。每念一聲佛,口作蓮華香。

  因我清淨心,所以有此香。華從口中出,朵朵向西方。

  一佛華一朵,有色複有光。念到一聲佛,青色放青光;

  念到二聲佛,黃色放黃光;念到叁聲佛,赤色放赤光;

  念到四聲佛,白色放白光。如是輪轉想,念念不可忘。

  不必記其數,但想色香光。果能心不亂,決見大願王。

  

  10.臨睡觀念法

  修淨土人,凡欲入觀及臨睡時,一心合掌,正面西向,若坐若立若跪,十聲念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衆竟,發願雲: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識,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舍,哀憐攝受。弟子某甲,不識佛身相好光明,願佛示現,令我得見,及見觀音、勢至、諸菩薩衆,彼世界中清淨莊嚴,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見。發願已,正念而寢,不得雜語,不得雜想。或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睡夢中得見。

  此法系善導大師所立。蓮池大師雲:“善導大師古稱阿彌陀佛化身,今此願文,修淨土人所宜深信,慎勿以暫時無驗而辄廢惰,務必久遠行持,必于淨土,功不唐捐。”此臨睡觀念佛法,能有效地提高睡眠質量,獲致身心健康。彌陀名號亦是世間療效極佳的安眠藥。

  上述十種念佛方法,只是以對末法衆生契機實用的標准作采撷。衆生根機各異,方法亦衆多,諸如畫格記數法、追頂念法等,不一而足。淨業行人可尋閱相關資料,茲不繁引。

  

  五、淨業修持儀軌

  

  初學佛者,功課繁簡,可依閑忙酌定,並無一定之規。茲擬通行早晚功課儀式,列舉簡易之一例,以作行人參考。

  

  1.朝暮簡課念法

  每天早晨及黃昏,須洗手漱口,到佛像前(如無佛像,面西恭敬亦可),虔誠焚香,頂禮叁拜,先行十念法,接念: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一稱一拜)。

  《 阿彌陀經 》一卷(或《 無量壽經 》),往生咒叁遍,贊佛偈一遍。

  南無阿彌陀佛(百聲、千聲、萬聲,以個人閑忙而定)。

  南無觀世音菩薩(叁稱)。

  南無大勢至菩薩(叁稱)。

  南無清淨大海衆菩薩(叁稱)。

  回向文: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念叁皈依,禮拜而退。課畢。

  

  2.專修儀規

  大抵修淨業人,行住坐臥,起居飲食,俱宜西向,則機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一佛、一經、一爐、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余對象。庭中亦宜掃除潔淨,使經行無礙。要使此心一絲不挂,萬慮俱忘。空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並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則與道日親,與世日隔,可以趨向淨業。

  晨起,即誦《 阿彌陀經 》一卷,持阿彌陀佛一千聲,向佛前回向,念一心歸命發願文,此爲一時之課。若初起,或身心未甯,日止四時,稍甯,漸增至六時,又漸增至十二時,合誦經十二卷、佛名一萬二千聲。更于回向時,禮佛百拜,此爲每日常課。其余功夫不必計數,或默或聲,但攝心谛念而已。又持名之法,必要字字句句,聲心相依,不雜分毫世念。久久成熟,決定得生極樂,坐寶蓮華,登不退地。(此法爲覺明妙行菩薩所立)

  

  3.克期取證

  末法衆生,修諸功德,信願不堅,廢弛恒易,尤應克期,精進辦道,用以成就淨業。對克期念佛的日期,淨宗諸經開示或一晝夜念佛,或七日、十日、二十一日、四十九日乃至百日之全封閉念佛,或十萬、叁十萬往生咒持念等。淨業行人可視自己境況,選擇而行。諸經所示期限與方法雖有不同,然冀克期求證(或證往生,或證叁昧)的用意則同,茲節錄古德精進佛七規式,以便遵循,而期現證。

  (1)共修佛七規製

  凡參與佛七共修者,均分爲兩班,一班經行唱念佛號,另一班皆靜坐隨聞隨默念,以半小時爲限,循環往複。佛聲不斷,則妄想不生,如相呼相喚,不昏不散,動靜一如,自他不二。七日或四十九日,唯…

《淨土宗教程 第六編 淨土資糧 信、願、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