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宗教程 第六编 净土资粮 信、愿、行▪P11

  ..续本文上一页八愿的意趣,为事务忙碌者所立,实为无论僧俗闲忙均可奉持之法。楚石禅师晨朝十念,终身不缺;幽溪大师奉为日课,至老不休。古崑法师亦虔持此法。此法能制心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

  

  2.十念记数法

  印光大师为对治妄波沸涌而立。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久自当得之。此十念记数法与晨朝十念法,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十念记数,以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3.高声念

  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纷起时,振作精神,高声念佛。声声快足,乃至高亢入云,别具一番境界。声之振厉,拔茅连茹,长谢无忧。声光所及,万祸冰消。功德丛林,千山松茂。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高声念佛能护耳根而启心灵,涤荡五阴之尘垢。观音入心,则心易专而杂念少。《 业报差别经 》云:高声念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又经云: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高声念佛一法,愿常行之。

  

  

  4.金刚念

  若心气不适,或人地有碍,但动口唇,用金刚持法。不拘多少,总要字字从心里过,心忆而动于舌,舌动而后返于心。舌既有声,耳还自听,绵绵密密,历历分明,口耳相传,自他不隔,是为心念心听。心念心听,则目不妄视,鼻不妄嗅,身不妄动,一个主人翁被阿弥陀佛四字请将出来。

  

  5.随息念佛

  或于气静心平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默想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吸气时念南无,呼气时念阿弥陀佛),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勿令间断,纵令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常自密持。摄心既久,息念两忘。即此身心,与虚空等。持至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得大受用。

  

  6.系缘念

  行往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系念佛号。虽事务忙碌,内心亦不忘于佛及忆念净土。譬如世人切事系心,虽经历语言,去来坐卧,种种作务,而不妨密忆,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应如是。或若失念,数数摄还,久久成性,任运常忆。但于洁净处,恭敬时,或出声,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洁净处(如登厕等),或不恭敬时(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声,非此时处不可念也。系缘念佛不妨碍世间法,例如,耕田、经商、造饭、洗衣、一切土木金石种种行业,悉皆可以随着工作,或默持佛号,或出声念佛,其功德相等。作工用的是手,念佛用的是心,心之于手,各司其事,日久纯熟,制心一处,相得益彰,事无不办。如黄打铁念佛往生,葛济之夫人织布念佛见佛等,足资佐证。系缘念佛即尘劳而道场,在家人尤宜着力。

  

  7.观字念

  当徐徐称念佛号时,随每字音声,内观字形,或观中文字形南无阿弥陀佛,或观梵文字形Namo Amitabha,或观梵书—— (即阿字),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意根观照字形清清楚楚,声与字相应不乱,耳根与意根并摄。摄心显著,净念易成。

  

  8.持名与观想合修

  凡于行住坐卧时,则一心执持名号;凡于蒲团上跏趺静坐时,则心心观想佛像与净土庄严。经行疲乏则趺坐以观佛,坐久则经行以称名。如能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如是循环善巧修行,久之自得大利。

  持名方法有上述诸种可资采用,趺坐观想之方,略举数端:

  (1)自坐莲花想

  在念佛心中默下观想,想目前生一大莲华,不拘青黄赤白,状如车轮之大,观想华状分明,仍想自身坐在华中须台之上,端然不动。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当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我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莲华化生,得未曾有。作眼目开想,见佛菩萨及国土想,即于佛前,坐听妙法,及闻一切音声,皆说所乐闻法,所闻悉与十二部经相合。

  (2)白毫观

  观想阿弥陀佛丈六金身,趺坐胜宝莲台,端正无比。两眉之间,有白毫一根,长丈五尺,周围五寸,白如珂雪,外有八棱,右旋宛转,中则虚空,放净光明,莹净明彻,不可具说,显映金颜,分齐分明。作此想时,停心住念,坚固勿移。心内忆念白毫相光四字,愈久愈妙。《 观经 》云:“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

  (3)阿弥陀佛观

  阿弥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无不照见,如黄金山,出于海面。其中万物,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有无数声闻、菩萨,恭敬围绕。另外亦可对西方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若德风华雨,若妙香天乐,若泉池楼阁,若林树宝网,一一忆念,一境一幕,神游净域。先送心归极乐,临终定得莲华化生。

  

  9.存想摄心法

  有一云水僧书壁念佛摄心偈,开示念念存想莲华,即西方胜境而安心,摄六根而念净。昔德森法师将此呈似印光大师,印祖亦赞妙善。其偈云:

  

  若问念佛法,摄心自有方。每念一声佛,口作莲华香。

  因我清净心,所以有此香。华从口中出,朵朵向西方。

  一佛华一朵,有色复有光。念到一声佛,青色放青光;

  念到二声佛,黄色放黄光;念到三声佛,赤色放赤光;

  念到四声佛,白色放白光。如是轮转想,念念不可忘。

  不必记其数,但想色香光。果能心不乱,决见大愿王。

  

  10.临睡观念法

  修净土人,凡欲入观及临睡时,一心合掌,正面西向,若坐若立若跪,十声念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竟,发愿云:弟子某甲,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受。弟子某甲,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发愿已,正念而寝,不得杂语,不得杂想。或正发愿时即得见之,或睡梦中得见。

  此法系善导大师所立。莲池大师云:“善导大师古称阿弥陀佛化身,今此愿文,修净土人所宜深信,慎勿以暂时无验而辄废惰,务必久远行持,必于净土,功不唐捐。”此临睡观念佛法,能有效地提高睡眠质量,获致身心健康。弥陀名号亦是世间疗效极佳的安眠药。

  上述十种念佛方法,只是以对末法众生契机实用的标准作采撷。众生根机各异,方法亦众多,诸如画格记数法、追顶念法等,不一而足。净业行人可寻阅相关资料,兹不繁引。

  

  五、净业修持仪轨

  

  初学佛者,功课繁简,可依闲忙酌定,并无一定之规。兹拟通行早晚功课仪式,列举简易之一例,以作行人参考。

  

  1.朝暮简课念法

  每天早晨及黄昏,须洗手漱口,到佛像前(如无佛像,面西恭敬亦可),虔诚焚香,顶礼三拜,先行十念法,接念:

  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

  《 阿弥陀经 》一卷(或《 无量寿经 》),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

  南无阿弥陀佛(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闲忙而定)。

  南无观世音菩萨(三称)。

  南无大势至菩萨(三称)。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三称)。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念三皈依,礼拜而退。课毕。

  

  2.专修仪规

  大抵修净业人,行住坐卧,起居饮食,俱宜西向,则机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一佛、一经、一炉、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余对象。庭中亦宜扫除洁净,使经行无碍。要使此心一丝不挂,万虑俱忘。空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则与道日亲,与世日隔,可以趋向净业。

  晨起,即诵《 阿弥陀经 》一卷,持阿弥陀佛一千声,向佛前回向,念一心归命发愿文,此为一时之课。若初起,或身心未宁,日止四时,稍宁,渐增至六时,又渐增至十二时,合诵经十二卷、佛名一万二千声。更于回向时,礼佛百拜,此为每日常课。其余功夫不必计数,或默或声,但摄心谛念而已。又持名之法,必要字字句句,声心相依,不杂分毫世念。久久成熟,决定得生极乐,坐宝莲华,登不退地。(此法为觉明妙行菩萨所立)

  

  3.克期取证

  末法众生,修诸功德,信愿不坚,废弛恒易,尤应克期,精进办道,用以成就净业。对克期念佛的日期,净宗诸经开示或一昼夜念佛,或七日、十日、二十一日、四十九日乃至百日之全封闭念佛,或十万、三十万往生咒持念等。净业行人可视自己境况,选择而行。诸经所示期限与方法虽有不同,然冀克期求证(或证往生,或证三昧)的用意则同,兹节录古德精进佛七规式,以便遵循,而期现证。

  (1)共修佛七规制

  凡参与佛七共修者,均分为两班,一班经行唱念佛号,另一班皆静坐随闻随默念,以半小时为限,循环往复。佛声不断,则妄想不生,如相呼相唤,不昏不散,动静一如,自他不二。七日或四十九日,唯…

《净土宗教程 第六编 净土资粮 信、愿、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