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宗教程 第六编 净土资粮 信、愿、行▪P12

  ..续本文上一页一句佛号是念。早起到念佛堂,念赞佛偈后,即开始念佛。晚上结束时,作一简单回向即可。日日如是。结七时作大回向。经行念佛时,佛号与步子要配合。一句佛号走四步:南无一步,阿弥一步,陀一步,佛一步。如是步子与佛号统一,加上以低沉缓慢哀亮的音声持念佛号,能澄清心地,法喜充满。

   (2)十日百万佛号闭关

  经云:若人念阿弥陀佛,得百万遍已去,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当发勇猛精进心,一人一间寮房,不看书,禁语,斋戒清净,过午不食,每日不少于十万声佛号,计入功课册。这一修行方法,断绝外缘,面对自我。透过六字洪名能明察自己的念头,接纳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令人油生惭愧心与感恩心,刻骨铭心。

   (3)般舟行法

  依照《 佛说般舟三昧经 》所示行法,常行不坐不卧,或一日一夜,或七日七夜,乃至三月,至诚信托阿弥陀佛的威神愿力,超越我等凡夫的昏沉、掉举、疼痛等障碍。由佛的功德力、三昧力与自性功德力的整合,获得不可思议的法益。般舟行法现已为诸多净业同修已修今修,成效颇佳,有机缘可发心行之。

  闭关念佛可随自意制订章程,亦可仿照净宗祖师大德的懿范而行。截流大师《 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 》、印祖所订《 灵岩念诵仪规 》、律航法师《 百日闭关念佛方法 》等文献,均可作为有益的参考资料。

  

  

  第三节 净业助行,培福载道

  

  净宗以信愿持名为宗,以往生西方净土为趣。念佛法门虽是大乘特别法门,然并不违异于大乘通途之因果律。西方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净业所成,所以净业行人亦应在信愿持名的前提下,随分随力地修诸菩萨净业,用以增上往生的品位。净宗正助双行,如顺风扬帆,再加橹桨,既稳且速。净业助行甚众,兹拟就三方面略施讨论:一、净业三福,利导众生;二、普贤十大行愿;三、般若导引净业修持。分述如下:

  

  一、净业三福,利导众生

  

  净业三福是释尊无问自说,旨在利导末法凡夫的散善之法。《 观经 》中,韦提希夫人于十方无量净刹中,别选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志乐往生。“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韦提希致请的乃是定善往生之法。释尊观机逗教,深知定善一门,难以普摄众生,为方便摄受散动下劣凡夫渐入弥陀愿海,遂以无尽悲心,自开三福散善之行:“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净业三福含摄五乘佛法(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的一切善行功德。三福依浅深次第,可例分为:一、人天福(世善),二、二乘福(戒善),三、大乘福(行善)。此三种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诸佛净土莫不由此净业以为正因而得以成就,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亦复如是。故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由阿弥陀佛威神愿力加持故,于此三福中,或单行世善,回向亦得往生;或单行戒善,回向亦得往生;或单行大乘福善,回向亦得往生;或具行三福,回向亦得往生。或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之人。净业三福的义理广大深邃,具涵一代时教之法要,融通净土与圣道,为净宗的广泛弘传以及三, , 根普被、利钝全收的功能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兹简述如下:

  

  1、人天福(世善)

  凡有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分述如下:

  (1)孝养父母

  孝道是我国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百善孝为先;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尧舜圣人之德,无非孝悌而已矣。古人崇信《 孝经 》,身体力行,移孝作忠,爱敬一切。孝悌作为一切仁义道德的根本,得到国人的广泛认同与践履。

  佛教倡导知恩报恩的人文理念,对孝道尤加重视。《 梵网经 》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证知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然与儒家孝道孝行相比,佛教的孝更具深远博大的内涵。佛教的孝不仅应报答今生的父母之恩,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的一切父母之恩。孝行不仅停留在赡养承欢的世间善法层面,并且提升到令父母出离生死轮回的出世法的高度。“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莲池大师语),能劝勉父母念佛生到西方净土,即是大孝。

  孝道亦是菩萨从初发心到圆证菩提的不竭原动力。地藏菩萨因地为婆罗门女及光目女,皆因救母,始发弘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藏菩萨由孝心引发的广大悲愿,助成心地宝藏的无限开启。释尊将入涅槃,以人天之众,嘱累地藏菩萨,救群迷于末世,待弥勒以当来。此与孔门心法传承给以孝著称的曾子,若合符节。《 孝经 》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证知孝养父母不仅是做人学佛的基石,亦是开显自性功德的金钥匙。

  (2)奉事师长

  尊师重道是我国优良的人文教育理念。谚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儒家有程门立雪之恭谨,禅宗有断臂求法之至诚。师长开显吾人法身慧命,是故吾人应竭诚尽敬。在佛门,师长亦称善知识,即善知法要、导引众生于菩提正道者。善知识的首要标准是具正信正见,心不住相;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学人奉事师长,莫念其短,应对师长常生敬畏。如夜行险道,有一粗弊人手执火炬,不能由于此人粗弊故,而不取火炬之光照。学人亦应如是,于师长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若学人不恭敬和尚阿阇黎(曾授一四句偈即是),命终将堕地狱。地狱受报已,生畜生中,作虎狼野干。畜生受报已尽,复生人中,具足众恶,身形色力,不类常人。常被恶谤,远离诸佛。生生愚痴,暗钝无智,速堕地狱。是故欲得法益,应对师长具至诚恭敬心,如教奉行,以自己的修行成就来报答师恩,方是奉事师长的本质内涵。

  (3)慈心不杀

  慈悲心是成就佛道的种因。慈心的培植,宜从戒杀放生入手。一切众生,皆具爱惜生命、趋乐避苦之本能。人与禽畜,同为血肉之躯,同具如来性德。且自无始以来,同在六道流转,互为父母眷属,今以善恶业殊,升沉各异。幸为人者,宜应怜愍飞禽走兽,不加杀食。若论杀业,无论胎卵湿化诸类众生,皆能招罪,障生净土。但于一切生命生起慈悲恻隐心,即是施一切众生寿命安乐,亦是最上胜妙戒。

  爱惜物命,乃儒道释三家圣人所共倡。儒家有钓而不纲(钓鱼而不撒网捕鱼)、弋不射宿(带有绳子的箭不射归巢歇宿的鸟)及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之训示。道家《 太上感应篇 》云:射飞逐走,发蛰惊栖,纵暴杀伤,非理烹宰,乃至行住坐卧,举动施为,所伤杀物,其于天地虚空中,必有司命神,钦承上帝好生之德,随其善恶的轻重,悉笔记之,毫发无失。使杀生者现生减寿,招不如意;死则堕狱,备受众苦。释尊开示:宇宙间一切有情,循业生死,由恩怨业力故,讨债还债,负命偿命,无有穷尽。《 楞严经 》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吾人了知众生冤冤相报的生命情状,自应戒杀放生,培植慈悲佛种。如是便能截断互杀互食的恶性因果循环,世间的天灾人祸亦将大减。

  有鉴于此,中国净宗祖师力行倡导戒杀放生。永明延寿大师出家前作县吏时,挪用库钱买物放生,论罪当判死刑。永明大师临刑颜色不变,言曰:“我放活万万生命,今虽死,径往西方矣,岂不乐哉!”钱王闻而怜之,释其罪,听许出家为僧。莲池大师作《 戒杀放生文 》,慈悲心切,感动慈圣皇太后遣内侍前来供养并恭请法要。其文彰显如来同体大悲,万代之下,尤能感发人心。印光大师有见于近代兵连祸结之惨痛,竭力倡导戒杀吃素念佛:“凡有欲家门清泰、身心康宁、天下太平、人民安乐者,请皆于戒杀放生吃素念佛中求之,则求无不得矣。”面对当代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戒杀放生亦不啻一剂上妙良方,而慈悲仁爱心,正是消弭战火仇怨之清凉甘露。是故净业行人宜应谨奉慈心不杀之教敕。

  (4)修十善业

  十善业的内容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悭贪,九不瞋恚,十不邪见。十善业相,若持而不犯,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持,则为十恶。十善分上中下三品,分别招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十恶亦分上中下三品,分别招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善恶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决定不虚。

  十善业不仅是世间的善行,亦是一切世出世间善行之大总持。经云:“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释尊对一类不能出家具足众戒的行人,指出行十善、念佛求生净土的快捷方式,即世善为净因,具足信愿,皆可往生。

  

  2、二乘福(戒善)

  凡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分述如下:

  (1)受持三皈

  吾辈众生在无明长夜生死苦海中,惟依佛法僧三宝方可解脱困苦厄难,圆成本具佛性。是故众生归信佛门,首先得受持三皈依,后受众戒,如法修持,菩提可即。既皈依佛,当以佛为师,始自今日,直至命终,虔诚敬礼,再不得皈依天魔外道;既皈依法,当以法为师,自今至终,不得皈依外道典籍;既皈依僧,当以僧为师,自今至终,不得皈依外道徒众。

  三宝有住持三宝与一体三宝二种。住持三宝者:释尊在世,则为佛宝,佛灭度后,所有木…

《净土宗教程 第六编 净土资粮 信、愿、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