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刻、雕铸、塑画的佛像,名为佛宝;黄卷赤轴诸经典,名为法宝;比丘等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和合无诤,名为僧宝。末法时,佛宝与法宝端赖僧宝得以住持与传承,是故当殷勤恭敬僧宝。一体三宝者:即心本具离念灵知之真如佛性,名为佛宝;即心本具道德仁义之懿范,名为法宝;即心本具清净无染和合的性能,名为僧宝。由知一体三宝,则克己省察,战兢惕厉;再求住持三宝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宝,则可消除恶业,增长善根,即生成办道业,永脱生死轮回。佛门朝暮课诵,悉以三皈依为终结,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僧,但令归自,不说归他,念念还归自心,是名真三皈。三皈是净业修持的必要前提。末法众生欲证自性弥陀三德秘藏,亟须从事相生信发愿,称念弥陀名号,求生西方净土,舍此别无捷径。
(2)具足众戒
戒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亦是念佛往生的重要条件。世尊为道制戒,制控身口七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成办道业。是故戒律是修行的先决前提,亦是佛法住世之幢相。《 观经 》云:“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随愿往生。佛戒的种类甚多,有五戒、八关斋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十无尽戒等。佛戒种类层次虽多,然皆以五戒为基础,即杀盗淫妄酒戒。古德常云:五戒法是三世诸佛之父,依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世间法中,个人品德、家庭幸福、社会安宁、国家治乱等,悉与五戒法的持犯相关。
戒律的精神,一是防非止恶而远离身口意三业的过患,一是修善利他积功累德。印光大师开示持戒要领:“但于心中常存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心,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如此则诸戒自可圆持。”吾辈净业行人宜应摄心念佛,精持众戒,以清净戒德,回向往生,增高往生品位。持戒念佛,不虚所望。
(3)不犯威仪
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的我国,甚为注重社群与个体的礼节威仪,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威仪制心调心,防非止恶,身口意三业,行住坐卧,皆与一切戒作方便威仪,若轻重粗细,悉能护持,犯即忏悔,常时行持,熏习成性。儒家礼仪以诚敬为核心,佛家尤以尊重、恭敬、赞叹作为威仪的基本精神。相传宋代理学家程子,一日偶至寺院,见院内寂静无人,踅至香积厨,见数百比丘用斋,竟无一点音声。斋毕,众比丘唱赞回向,音声和雅嘹亮。程子见闻此景,大为慨叹:“不意三代礼乐,于此复见!”净业行人能如是护持身口意三业威仪,冰清玉洁,定能得到诸佛护念,人天恭敬,成办净业。
3、大乘福(行善)
凡有四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分述如下:
(1)发菩提心
菩提心是万善中王,是诸佛之本源,众生之慧命,大事因缘,莫过于发菩提心。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会归本源,则是密严净土。不起于座,能成办一切佛事。此菩提心,必有因缘,方得发起。省庵大师例列十种因缘: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令正法得久住故。就净宗而言,深信切愿即是无上菩提心。由厌娑婆苦、欣净土乐往生净土,得阿弥陀佛愿力加持,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苦海,普度众生。如是心行即是净宗圆满殊胜之菩提心。如是层递发心,具无量功德,消多劫业垢,破无数魔网,永为成佛真种。吾辈净业行人宜应拓大心量,以上求下化为己任,弘毅精进。以持戒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普愿一切怨亲同生净土,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深信因果
万有因果律是释尊对宇宙人生性相事理的智慧概括。从类型上分,有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二种:其一,世间苦乐因果,即三世善恶因果报应。世间苦乐因果的错综相状,展现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弘阔的生命背景中。前因定业,被命数所拘囿,甚或怨天尤人,乃怯弱凡夫被动消极之人生境况。苟能深知业由心造、命由心转之理,力修道德,则前因不足恃,现因之善业心力转变往世的业力,由此重铸命运,体现人的主体性。佛教因果律惠迪吾人积极的人生观。其二,出世间苦乐因果,通途佛法以勤修戒定慧为因,息灭贪瞋痴为果;净宗特别法门以信愿持名为因,九品往生为果。以佛地果觉为吾人修行之因心。揽果为因,超出通途修因证果范畴。妙因妙果,唯信能入,唯证方晓。
深信善恶苦乐因果报应是取得佛教徒资格的必要条件,亦是修因证果的不竭原动力。若深信三界六道生死轮转苦者,罪业毕竟不敢触犯。若深信极乐净土无为法性乐者,信心一发,永无退失。明信因果亦是改善世道人心、重建道德伦理的必要基石。而因果报应之吉凶祸福,乃道德仁义依违真伪之实验,令人敬畏因果律而建立自我调控机制。可见提倡因果报应,乃仰承天地圣人之心,以成全世人道德仁义之性德。吾人宜应仰遵佛言祖语,明因慎果,战兢惕厉,现生力做道德君子,命终直入安乐净土。
(3)读诵大乘
诸大乘经典,乃诸佛之母,菩萨之师,三世如来的法身舍利,十方众生脱离暗夜险途之慧炬。释尊一代时教,悉从妙明真心所流出,具有超时空的永恒价值。而对念佛圆顿法门的信解,深探教海,寻绎精要,甚为必要。读诵大乘经典,开发智慧,即能油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胜心,获得往生净土、圆证菩提之实益。读诵经典,宜应至诚恭敬,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念诵或默阅,一直阅去,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读诵经典,能开显自性慧光。恒时读诵净宗经典,常得西方妙境净相之熏陶,以真如熏无明,转识成智,法喜充满。如需研讨经典义理,可在读诵之余时进行。读诵经典乃净业行人重要的修持科目。
(4)劝进行者
净宗念佛法门惠予九法界众生离苦得乐之究竟大利,是故弘扬念佛法门,劝令众生信愿持名,求生西方净土,称佛本怀,功德甚大。善导大师云:“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 观经四帖疏 》)净业行人应以知恩报恩之心,随分随力弘扬宣说念佛法门,自信教人信,自行令他行;作阿弥陀佛使者,为娑婆众生之胜友。《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云:“于此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为他演说,乃至于一昼夜,思惟彼刹及佛身功德,此人命终速得生彼,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知自行化他的弘法者,佛予授记,速生净土,速证菩提。弘扬念佛法门的方式不拘一格,或升座讲法,或随缘劝化,或印送经论,或临终助念,或往生现瑞启人信心等。劝进行者,诸佛欢喜,净业行人当随分随力行之。
综上所述:净业三福含摄着十方三世诸佛教化法界众生的主要内容,其义理境界超逸地球文明之外,同时亦与地球文明具有互渗相即的密切关联,为净宗在阎浮提的弘扬提供了强劲的生命力与圆融无碍的发展空间。兹将净业三福的内在价值,略标五点如下:
其一,净业三福融和净宗与本土文化(儒家与道家)。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便成为我国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侧重于经邦济世的实践理性,而净宗念佛往生的思想却是出世的超越精神。作为异质文化的净土教能否融和儒家文化,便直接影响到其在中国生根开花的可能性。正是净业三福中的孝亲尊师、慈心善业提供了净宗与儒家相互融洽的基本理念。而道家对仙界灵境、洞天福地的神往以及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在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的信仰中,亦能获得高程度的耦合与超越性的满足。净宗文化即世而超世的特质,为其融和儒家与道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受儒道文化浸润的中国人,亦以博大的襟怀,将净宗文化纳入华夏文明体系中,使中华文化更为深邃与超越。
其二,净业三福会通净土门与圣道门。净宗念佛法门仰仗佛力,往生净土,深具他力果教之特质,然亦含摄奉持戒律、广修六度万行等圣道门的内涵。由此俾令净业行人不至流于恃净宗带业往生而安心造恶之邪见。于娑婆秽土修持三福之行,难能可贵,功德甚深。《 无量寿经 》云:“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者,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可见信愿持名、仗佛慈力往生的净土门与慈心专一、斋戒作善的圣道门可以并行不悖。明了正助关系,亦可相得益彰。三福修持的浅深亦影响到往生品位的高低与净土获益的优劣。净业三福体现出自力他力相即互渗的特质。
其三,净业三福滋培净宗信根。净宗念佛法门乃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闻即信受者,皆宿世善根深厚之人,甚为稀有。释尊为使障深慧浅的下凡众生,渐培净宗信根,是故劝修三福之行。经云:“若于福德初未修,终不闻斯微妙法。勇猛能成诸善利,常闻如是甚深经。”培福载道,福至心灵,方堪闻信念佛妙法,成办往生净业。释尊悲心利导十方众生,尤其是末法罪苦凡夫的善巧方便,可谓周全备至。
其四,净业三福缔造人间净土。净宗虽以横超三界六道为终极目标,然亦以同体悲心关顾净化现世依正二报。吾人如能奉行孝养父母,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自然会营造出一个风调雨顺、祥和安乐的太平盛世。如能进而奉行戒善与大乘行善,即可转娑婆秽土为人间净土。证知净业三福内具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大乘菩萨精神,对当代道德文明建设,具有深广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其五,净业三福庄严西方净土。吾人一念心性周遍法界,与西方净土交光互摄。吾人信愿持名,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便有一朵莲苞绽放。莲苞的光色大小,与念佛人的行持呈正比例相关。…
《净土宗教程 第六编 净土资粮 信、愿、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