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刻、雕鑄、塑畫的佛像,名爲佛寶;黃卷赤軸諸經典,名爲法寶;比丘等五衆(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和合無诤,名爲僧寶。末法時,佛寶與法寶端賴僧寶得以住持與傳承,是故當殷勤恭敬僧寶。一體叁寶者:即心本具離念靈知之真如佛性,名爲佛寶;即心本具道德仁義之懿範,名爲法寶;即心本具清淨無染和合的性能,名爲僧寶。由知一體叁寶,則克己省察,戰兢惕厲;再求住持叁寶及十方叁世一切叁寶,則可消除惡業,增長善根,即生成辦道業,永脫生死輪回。佛門朝暮課誦,悉以叁皈依爲終結,自歸依佛、自歸依法、自歸依僧,但令歸自,不說歸他,念念還歸自心,是名真叁皈。叁皈是淨業修持的必要前提。末法衆生欲證自性彌陀叁德秘藏,亟須從事相生信發願,稱念彌陀名號,求生西方淨土,舍此別無捷徑。
(2)具足衆戒
戒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亦是念佛往生的重要條件。世尊爲道製戒,製控身口七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成辦道業。是故戒律是修行的先決前提,亦是佛法住世之幢相。《 觀經 》雲:“若有衆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隨願往生。佛戒的種類甚多,有五戒、八關齋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十無盡戒等。佛戒種類層次雖多,然皆以五戒爲基礎,即殺盜淫妄酒戒。古德常雲:五戒法是叁世諸佛之父,依五戒出生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世間法中,個人品德、家庭幸福、社會安甯、國家治亂等,悉與五戒法的持犯相關。
戒律的精神,一是防非止惡而遠離身口意叁業的過患,一是修善利他積功累德。印光大師開示持戒要領:“但于心中常存一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之心,凡起心動念,不許萌一念之不善,如此則諸戒自可圓持。”吾輩淨業行人宜應攝心念佛,精持衆戒,以清淨戒德,回向往生,增高往生品位。持戒念佛,不虛所望。
(3)不犯威儀
曆來以禮儀之邦著稱的我國,甚爲注重社群與個體的禮節威儀,所謂禮儀叁百,威儀叁千。威儀製心調心,防非止惡,身口意叁業,行住坐臥,皆與一切戒作方便威儀,若輕重粗細,悉能護持,犯即忏悔,常時行持,熏習成性。儒家禮儀以誠敬爲核心,佛家尤以尊重、恭敬、贊歎作爲威儀的基本精神。相傳宋代理學家程子,一日偶至寺院,見院內寂靜無人,踅至香積廚,見數百比丘用齋,竟無一點音聲。齋畢,衆比丘唱贊回向,音聲和雅嘹亮。程子見聞此景,大爲慨歎:“不意叁代禮樂,于此複見!”淨業行人能如是護持身口意叁業威儀,冰清玉潔,定能得到諸佛護念,人天恭敬,成辦淨業。
3、大乘福(行善)
凡有四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分述如下:
(1)發菩提心
菩提心是萬善中王,是諸佛之本源,衆生之慧命,大事因緣,莫過于發菩提心。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若修證出現,則爲一切導師;若會歸本源,則是密嚴淨土。不起于座,能成辦一切佛事。此菩提心,必有因緣,方得發起。省庵大師例列十種因緣: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叁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衆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八者忏悔業障故,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爲令正法得久住故。就淨宗而言,深信切願即是無上菩提心。由厭娑婆苦、欣淨土樂往生淨土,得阿彌陀佛願力加持,速滿菩薩大悲願行,還入生死苦海,普度衆生。如是心行即是淨宗圓滿殊勝之菩提心。如是層遞發心,具無量功德,消多劫業垢,破無數魔網,永爲成佛真種。吾輩淨業行人宜應拓大心量,以上求下化爲己任,弘毅精進。以持戒念佛功德,回向法界衆生,普願一切怨親同生淨土,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2)深信因果
萬有因果律是釋尊對宇宙人生性相事理的智慧概括。從類型上分,有世間因果與出世間因果二種:其一,世間苦樂因果,即叁世善惡因果報應。世間苦樂因果的錯綜相狀,展現于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弘闊的生命背景中。前因定業,被命數所拘囿,甚或怨天尤人,乃怯弱凡夫被動消極之人生境況。苟能深知業由心造、命由心轉之理,力修道德,則前因不足恃,現因之善業心力轉變往世的業力,由此重鑄命運,體現人的主體性。佛教因果律惠迪吾人積極的人生觀。其二,出世間苦樂因果,通途佛法以勤修戒定慧爲因,息滅貪瞋癡爲果;淨宗特別法門以信願持名爲因,九品往生爲果。以佛地果覺爲吾人修行之因心。攬果爲因,超出通途修因證果範疇。妙因妙果,唯信能入,唯證方曉。
深信善惡苦樂因果報應是取得佛教徒資格的必要條件,亦是修因證果的不竭原動力。若深信叁界六道生死輪轉苦者,罪業畢竟不敢觸犯。若深信極樂淨土無爲法性樂者,信心一發,永無退失。明信因果亦是改善世道人心、重建道德倫理的必要基石。而因果報應之吉凶禍福,乃道德仁義依違真僞之實驗,令人敬畏因果律而建立自我調控機製。可見提倡因果報應,乃仰承天地聖人之心,以成全世人道德仁義之性德。吾人宜應仰遵佛言祖語,明因慎果,戰兢惕厲,現生力做道德君子,命終直入安樂淨土。
(3)讀誦大乘
諸大乘經典,乃諸佛之母,菩薩之師,叁世如來的法身舍利,十方衆生脫離暗夜險途之慧炬。釋尊一代時教,悉從妙明真心所流出,具有超時空的永恒價值。而對念佛圓頓法門的信解,深探教海,尋繹精要,甚爲必要。讀誦大乘經典,開發智慧,即能油生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勝心,獲得往生淨土、圓證菩提之實益。讀誦經典,宜應至誠恭敬,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念誦或默閱,一直閱去,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讀誦經典,能開顯自性慧光。恒時讀誦淨宗經典,常得西方妙境淨相之熏陶,以真如熏無明,轉識成智,法喜充滿。如需研討經典義理,可在讀誦之余時進行。讀誦經典乃淨業行人重要的修持科目。
(4)勸進行者
淨宗念佛法門惠予九法界衆生離苦得樂之究竟大利,是故弘揚念佛法門,勸令衆生信願持名,求生西方淨土,稱佛本懷,功德甚大。善導大師雲:“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叁惡道苦等,聞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爲說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報佛恩。”(《 觀經四帖疏 》)淨業行人應以知恩報恩之心,隨分隨力弘揚宣說念佛法門,自信教人信,自行令他行;作阿彌陀佛使者,爲娑婆衆生之勝友。《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雲:“于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爲他演說,乃至于一晝夜,思惟彼刹及佛身功德,此人命終速得生彼,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證知自行化他的弘法者,佛予授記,速生淨土,速證菩提。弘揚念佛法門的方式不拘一格,或升座講法,或隨緣勸化,或印送經論,或臨終助念,或往生現瑞啓人信心等。勸進行者,諸佛歡喜,淨業行人當隨分隨力行之。
綜上所述:淨業叁福含攝著十方叁世諸佛教化法界衆生的主要內容,其義理境界超逸地球文明之外,同時亦與地球文明具有互滲相即的密切關聯,爲淨宗在閻浮提的弘揚提供了強勁的生命力與圓融無礙的發展空間。茲將淨業叁福的內在價值,略標五點如下:
其一,淨業叁福融和淨宗與本土文化(儒家與道家)。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便成爲我國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側重于經邦濟世的實踐理性,而淨宗念佛往生的思想卻是出世的超越精神。作爲異質文化的淨土教能否融和儒家文化,便直接影響到其在中國生根開花的可能性。正是淨業叁福中的孝親尊師、慈心善業提供了淨宗與儒家相互融洽的基本理念。而道家對仙界靈境、洞天福地的神往以及對長生不老的追求,在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的信仰中,亦能獲得高程度的耦合與超越性的滿足。淨宗文化即世而超世的特質,爲其融和儒家與道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受儒道文化浸潤的中國人,亦以博大的襟懷,將淨宗文化納入華夏文明體系中,使中華文化更爲深邃與超越。
其二,淨業叁福會通淨土門與聖道門。淨宗念佛法門仰仗佛力,往生淨土,深具他力果教之特質,然亦含攝奉持戒律、廣修六度萬行等聖道門的內涵。由此俾令淨業行人不至流于恃淨宗帶業往生而安心造惡之邪見。于娑婆穢土修持叁福之行,難能可貴,功德甚深。《 無量壽經 》雲:“齋戒清淨一日一夜者,勝在無量壽國,爲善百歲。”可見信願持名、仗佛慈力往生的淨土門與慈心專一、齋戒作善的聖道門可以並行不悖。明了正助關系,亦可相得益彰。叁福修持的淺深亦影響到往生品位的高低與淨土獲益的優劣。淨業叁福體現出自力他力相即互滲的特質。
其叁,淨業叁福滋培淨宗信根。淨宗念佛法門乃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聞即信受者,皆宿世善根深厚之人,甚爲稀有。釋尊爲使障深慧淺的下凡衆生,漸培淨宗信根,是故勸修叁福之行。經雲:“若于福德初未修,終不聞斯微妙法。勇猛能成諸善利,常聞如是甚深經。”培福載道,福至心靈,方堪聞信念佛妙法,成辦往生淨業。釋尊悲心利導十方衆生,尤其是末法罪苦凡夫的善巧方便,可謂周全備至。
其四,淨業叁福締造人間淨土。淨宗雖以橫超叁界六道爲終極目標,然亦以同體悲心關顧淨化現世依正二報。吾人如能奉行孝養父母,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自然會營造出一個風調雨順、祥和安樂的太平盛世。如能進而奉行戒善與大乘行善,即可轉娑婆穢土爲人間淨土。證知淨業叁福內具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大乘菩薩精神,對當代道德文明建設,具有深廣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其五,淨業叁福莊嚴西方淨土。吾人一念心性周遍法界,與西方淨土交光互攝。吾人信願持名,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便有一朵蓮苞綻放。蓮苞的光色大小,與念佛人的行持呈正比例相關。…
《淨土宗教程 第六編 淨土資糧 信、願、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