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果念佛怠荒,行持退失,蓮苞亦隨之萎悴。此外,吾人念佛音聲,經由名號光明的媒介,彙入西方淨土的妙音交響樂中。由是,淨業叁福不僅積累往生資糧,淨化現實世間,同時亦在莊嚴西方淨土。
由上五點可見,淨業叁福功德力用甚爲深廣。淨業叁福是叁世諸佛淨業正因,貫攝因地菩薩自利利他的淨土行。釋尊引聖人之行業激勵吾輩凡夫,勉行叁福,以福顯慧,助成信願持名往生之淨業。淨業叁福內具法界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住持佛法、續佛慧命之命脈,是圓滿理想人格、轉凡成聖之航標,亦是淨業行人增上往生品位的重要參數。吾人宜在信願持名之前提下,隨分隨力行之。
二、普賢十大行願
普賢十大行願是修學大乘佛法的基本准則。普賢十大行願,約因來說,就是正因佛性(即上求佛道、下化有情的大菩提心);約緣來說,即是緣因佛性(十大行願具足離染行、方便行與大悲行);約果來說,十大行願即是了因佛性(每一行願具足與佛性相應的無分別智)。
普賢十大行願是淨宗修持的重要科目。淨土經典記載:參與無量壽如來法會的四衆弟子、諸菩薩聲聞以及天龍八部等,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 普賢行願品 》中,普賢菩薩又以十大願王,勸進華藏海衆,導歸西方極樂世界。互文證知:普賢行願與淨宗因緣甚深。
十大行願的內容是: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茲分述如次:
1.禮敬諸佛
禮敬諸佛旨在生起敬信善,格除我慢障。內存恭敬之心,運于身口而遍禮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禮敬過去佛與現在佛,稍具善根者皆能做得到;而禮敬未來佛,非有相當的智慧平等心難以做到。因爲禮敬未來佛,即是禮敬現在一切衆生。吾人驕慢之罪不在過去佛與現在佛上,皆在當來佛上。是故當于一切衆生,生世尊想。若生輕慢心,則爲自傷。
《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 》,是釋迦本師對大勢至菩薩所宣示,對淨宗修持尤具深意。此品講述有一比丘名常不輕,當他在路上遇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時,悉皆禮拜贊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可是有些人覺得他太啰嗦,有些人則認爲他是在諷刺而生氣,有人傲慢地認爲你有什麼資格爲我授記,于是便向他投擲棍棒、石頭或土塊。然而常不輕比丘不生瞋恚,只是退到受攻擊的範圍之外,更大聲地重複那些話,一生如是行持。常不輕比丘臨欲終時,于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 法華經 》二十千萬億偈,獲得六根清淨,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命終之後,得值千萬億佛。釋迦本師就是那位常不輕菩薩。
常不輕菩薩爲身口意叁業禮敬諸佛提供了一個典範。不輕衆生而深敬,即是坐如來座;忍于打罵,即是著如來衣;以慈悲心常行不替,即是入如來室。又深敬是意業,贊歎汝等皆當作佛是口業,故往禮拜是身業。常不輕菩薩不專讀誦經典,但以禮拜作爲自己的修行,凡夫衆生只具理性佛,尚且禮敬;況修因證果的佛陀,更會禮敬。常不輕菩薩的行持,對初心菩薩降伏我慢,培植忍辱慈悲、正直平等的心態,是一付良藥。此良方以大勢至菩薩爲當機,實爲淨宗修持之所必備。能具常不輕菩薩平等恭敬心,則念佛叁昧不速而成。
禮拜在淨宗修持中不可或缺。經雲,至心禮佛一拜,罪滅恒沙。宋代王龍舒居士每日禮佛一千拜,臨終站著往生。拜佛引發行者的虔敬心、降伏我慢。又拜佛儀式通過單純相同形式的無限重複,容易令雜亂的心念有序化。拜佛時眼觀佛像,以佛像的莊嚴引發自心的莊嚴,依現量(直覺)的集起(綜合)獲致對自性妙心的體悟,故淨宗行人每日行持,禮佛一項,不可或缺。
此行願最後以四無盡作譬(虛空無盡,衆生無盡,衆生業無盡,衆生煩惱無盡),禮敬諸佛亦無有窮盡,顯示菩薩行者捍勞忍苦的長遠道心,在虔敬禮佛中,消除業障,開顯慧光,成就淨業,禮佛境界與自性開顯呈正相關。
2.稱贊如來
如來即是不生不滅的性德理體,稱贊如來功德甚爲殊勝。釋尊的因地,因以“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一偈贊歎弗沙佛,而功超九劫,先于彌勒之前成佛。證知修持稱贊如來這一行願,可以速增福德智慧。如來的本迹理事,具無量功德,須有甚深的如理智與廣大的如量智,方堪稱述贊揚。譬如自在天王,有一名叫善口的天女,口具五百妙舌根,一一舌根能出百千種音聲,一一音聲與百千種音樂相應。其聲清澈,旋律和雅,贊佛功德。普賢菩薩稱贊如來的妙辯,以大海般深廣磅礴的音聲,無有間斷地廣贊諸佛如來無盡的功德。從“刹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人能說佛功德”偈頌可見,諸佛如來功德,贊莫能窮。
稱贊如來,弘宣佛法,需要辯才。所謂四無礙辯,即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詞無礙辯,樂說無礙辯。如是四種辯才,九地菩薩方得具足。吾輩凡夫如欲速具如是辯才,唯有往生西方淨土,得阿彌陀佛神力加持,便應時可得。
吾輩學人,欲發大心,弘揚淨土法門,自愧辯才欠缺,應懇請佛力加持,施以辯才。諸大乘經提示,若不得如來神力加持,而能說法,無有是處。由是,釋尊殷勤勸勉行人,或誦經,或誦八十八佛,久之便可得妙辯。站在淨宗角度,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乃總持陀羅尼,含攝萬德,如至心持念久久,無礙辯才自得顯現。古往今來,由念佛發辯才的事例甚衆。淨業行人隨時隨機廣說阿彌陀佛因行果報,大願功德,即是稱贊如來的殊勝體現。稱贊如來這一行願修持純熟時,則風聲雨聲、車聲馬聲、木魚引磬聲,皆是稱贊如來之音聲,如西方淨土水鳥樹林,皆演法音,由心回轉故。
3.廣修供養
這一行願離悭貪,與前二行願並修,能令現行叁業清淨。一切菩薩道人皆修供養,如釋尊因地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阿彌陀佛因地,爲圓滿成就大願,無量劫來積功累德,于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又諸菩薩,常以種種上妙供具,供養諸佛。如是供養,一一皆有廣大殊勝果報。在吾輩凡夫份上,無福報置辦上妙供物,亦應隨分隨力,每日最少以長燈一盞、檀香一枝、清水一杯,而作供養。供養功德,在心不在事。以至誠心供養一華一水,亦是功德圓滿。或以一華供佛時,當作觀想,身諸毛孔,令一一毛孔,出無數華雲,運想擬意,供一切佛;一一佛上,化成華臺,諸佛受之,于十方界,施作佛事。其它供養,亦複如是。是知但運一心,廣大無際,功德智慧二種莊嚴,六度萬行,無不圓滿。
無量供養按性質分,可分爲財供養與法供養兩種,而以法供養最爲殊勝。何以故
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修行出生諸佛故。法供養的內涵,凡有七種:一者如說修行供養,二者利益衆生供養,叁者攝受衆生供養,四者代衆生苦供養,五者勤修善根供養,六者不舍菩薩業供養,七者不離菩提心供養。法供養的內涵與功德,甚深甚廣,茲不詳述。在衆生份上,財供養不及法供養功德大,如能叁輪體空,財供養即是法供養。《 維摩诘經 》記載:維摩诘大士接受長者善德的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隨即告知善德長者及與會大衆:“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爲具足法施。”行人作財布施時,應持平等無相之心,深觀能供所供,皆是實相。如是供養,理事圓融,財供養與法供養,並無二致。
財供養又分外財與內財,內財(頭目腦髓)供養,難能可貴,若能稱性,亦是法供養。《 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中,過去日月淨明德佛,爲一切衆生喜見菩薩說《 法華經 》。喜見菩薩樂修苦行,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叁昧。心生歡喜,即念我得叁昧,皆是聞《 法華經 》力。即入叁昧,從虛空中雨種種華香,滿千二百歲,以香油塗身,于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願力而自燃身,光明遍照八千億恒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聲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若以華香璎珞,燒香末香塗香,天缯幡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于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可見融通財供養與法供養,廣修供養的行願方臻圓滿。
4.忏悔業障
這一行願能離愚癡,能令過去、未來身口意叁業清淨。行人首應慧心覺照,自己無量劫來,獨頭無明爲煩惱種,受無數業報身,一一身造無量業。所幸業力無形,不見相貌,如果業力有體相面積的話,盡虛空界容受不下。菩薩尚且如是,何況悠悠凡夫。吾人生此娑婆濁世,必是業重之人,由煩惱故,造諸惡業;複由惡業,結諸苦果。輾轉相因,喻如連環。諸佛慈悲,教令忏悔,切斷惡性循環鏈。自知有罪當忏悔,垢障除滅,諸苦自息,任修何法,皆易成就。忏悔有能忏十心與所忏十心。所忏即所治順生死十心。此心如廁蟲樂廁,不知不覺。所忏十心是:一、妄計人我,起于身見;二、具足煩惱,外遇惡緣,我心增盛;叁、內外既具,滅善心事,不喜他善;四、縱恣叁業,無惡不爲;五、事雖不廣,惡心遍布;六、惡心相續,晝夜不斷;七、覆諱過失,不欲人知,八、虜扈抵突,不畏惡道,九、無慚無愧、不懼凡聖;十、撥無因果,作一闡提。以上十種順生死心,致使長在苦海,永無出期。
既知所治之病,宜知能治之藥,故須明了能治逆生死十心:一、明信因果;二、自愧自責;叁、怖畏惡道;四、不覆瑕疵;五、斷相續心;…
《淨土宗教程 第六編 淨土資糧 信、願、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