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宗教程 第六編 淨土資糧 信、願、行▪P12

  ..續本文上一頁一句佛號是念。早起到念佛堂,念贊佛偈後,即開始念佛。晚上結束時,作一簡單回向即可。日日如是。結七時作大回向。經行念佛時,佛號與步子要配合。一句佛號走四步:南無一步,阿彌一步,陀一步,佛一步。如是步子與佛號統一,加上以低沈緩慢哀亮的音聲持念佛號,能澄清心地,法喜充滿。

   (2)十日百萬佛號閉關

  經雲:若人念阿彌陀佛,得百萬遍已去,決定得生極樂世界。當發勇猛精進心,一人一間寮房,不看書,禁語,齋戒清淨,過午不食,每日不少于十萬聲佛號,計入功課冊。這一修行方法,斷絕外緣,面對自我。透過六字洪名能明察自己的念頭,接納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令人油生慚愧心與感恩心,刻骨銘心。

   (3)般舟行法

  依照《 佛說般舟叁昧經 》所示行法,常行不坐不臥,或一日一夜,或七日七夜,乃至叁月,至誠信托阿彌陀佛的威神願力,超越我等凡夫的昏沈、掉舉、疼痛等障礙。由佛的功德力、叁昧力與自性功德力的整合,獲得不可思議的法益。般舟行法現已爲諸多淨業同修已修今修,成效頗佳,有機緣可發心行之。

  閉關念佛可隨自意製訂章程,亦可仿照淨宗祖師大德的懿範而行。截流大師《 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 》、印祖所訂《 靈岩念誦儀規 》、律航法師《 百日閉關念佛方法 》等文獻,均可作爲有益的參考資料。

  

  

  第叁節 淨業助行,培福載道

  

  淨宗以信願持名爲宗,以往生西方淨土爲趣。念佛法門雖是大乘特別法門,然並不違異于大乘通途之因果律。西方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淨業所成,所以淨業行人亦應在信願持名的前提下,隨分隨力地修諸菩薩淨業,用以增上往生的品位。淨宗正助雙行,如順風揚帆,再加橹槳,既穩且速。淨業助行甚衆,茲擬就叁方面略施討論:一、淨業叁福,利導衆生;二、普賢十大行願;叁、般若導引淨業修持。分述如下:

  

  一、淨業叁福,利導衆生

  

  淨業叁福是釋尊無問自說,旨在利導末法凡夫的散善之法。《 觀經 》中,韋提希夫人于十方無量淨刹中,別選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志樂往生。“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韋提希致請的乃是定善往生之法。釋尊觀機逗教,深知定善一門,難以普攝衆生,爲方便攝受散動下劣凡夫漸入彌陀願海,遂以無盡悲心,自開叁福散善之行:“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叁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正因。”

  淨業叁福含攝五乘佛法(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的一切善行功德。叁福依淺深次第,可例分爲:一、人天福(世善),二、二乘福(戒善),叁、大乘福(行善)。此叁種業是叁世諸佛淨業正因,叁世諸佛淨土莫不由此淨業以爲正因而得以成就,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亦複如是。故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由阿彌陀佛威神願力加持故,于此叁福中,或單行世善,回向亦得往生;或單行戒善,回向亦得往生;或單行大乘福善,回向亦得往生;或具行叁福,回向亦得往生。或有叁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惡邪見闡提之人。淨業叁福的義理廣大深邃,具涵一代時教之法要,融通淨土與聖道,爲淨宗的廣泛弘傳以及叁, , 根普被、利鈍全收的功能實施,提供了可靠的保證。茲簡述如下:

  

  1、人天福(世善)

  凡有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分述如下:

  (1)孝養父母

  孝道是我國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百善孝爲先;天地之性,人爲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堯舜聖人之德,無非孝悌而已矣。古人崇信《 孝經 》,身體力行,移孝作忠,愛敬一切。孝悌作爲一切仁義道德的根本,得到國人的廣泛認同與踐履。

  佛教倡導知恩報恩的人文理念,對孝道尤加重視。《 梵網經 》雲:“孝順父母師僧叁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爲戒,亦名製止。”證知世出世間,莫不以孝爲本。然與儒家孝道孝行相比,佛教的孝更具深遠博大的內涵。佛教的孝不僅應報答今生的父母之恩,並當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的一切父母之恩。孝行不僅停留在贍養承歡的世間善法層面,並且提升到令父母出離生死輪回的出世法的高度。“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蓮池大師語),能勸勉父母念佛生到西方淨土,即是大孝。

  孝道亦是菩薩從初發心到圓證菩提的不竭原動力。地藏菩薩因地爲婆羅門女及光目女,皆因救母,始發弘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藏菩薩由孝心引發的廣大悲願,助成心地寶藏的無限開啓。釋尊將入涅槃,以人天之衆,囑累地藏菩薩,救群迷于末世,待彌勒以當來。此與孔門心法傳承給以孝著稱的曾子,若合符節。《 孝經 》雲:“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證知孝養父母不僅是做人學佛的基石,亦是開顯自性功德的金鑰匙。

  (2)奉事師長

  尊師重道是我國優良的人文教育理念。諺雲: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儒家有程門立雪之恭謹,禅宗有斷臂求法之至誠。師長開顯吾人法身慧命,是故吾人應竭誠盡敬。在佛門,師長亦稱善知識,即善知法要、導引衆生于菩提正道者。善知識的首要標准是具正信正見,心不住相;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有諸過,贊歎梵行。學人奉事師長,莫念其短,應對師長常生敬畏。如夜行險道,有一粗弊人手執火炬,不能由于此人粗弊故,而不取火炬之光照。學人亦應如是,于師長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若學人不恭敬和尚阿阇黎(曾授一四句偈即是),命終將墮地獄。地獄受報已,生畜生中,作虎狼野幹。畜生受報已盡,複生人中,具足衆惡,身形色力,不類常人。常被惡謗,遠離諸佛。生生愚癡,暗鈍無智,速墮地獄。是故欲得法益,應對師長具至誠恭敬心,如教奉行,以自己的修行成就來報答師恩,方是奉事師長的本質內涵。

  (3)慈心不殺

  慈悲心是成就佛道的種因。慈心的培植,宜從戒殺放生入手。一切衆生,皆具愛惜生命、趨樂避苦之本能。人與禽畜,同爲血肉之軀,同具如來性德。且自無始以來,同在六道流轉,互爲父母眷屬,今以善惡業殊,升沈各異。幸爲人者,宜應憐愍飛禽走獸,不加殺食。若論殺業,無論胎卵濕化諸類衆生,皆能招罪,障生淨土。但于一切生命生起慈悲恻隱心,即是施一切衆生壽命安樂,亦是最上勝妙戒。

  愛惜物命,乃儒道釋叁家聖人所共倡。儒家有釣而不綱(釣魚而不撒網捕魚)、弋不射宿(帶有繩子的箭不射歸巢歇宿的鳥)及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之訓示。道家《 太上感應篇 》雲:射飛逐走,發蟄驚棲,縱暴殺傷,非理烹宰,乃至行住坐臥,舉動施爲,所傷殺物,其于天地虛空中,必有司命神,欽承上帝好生之德,隨其善惡的輕重,悉筆記之,毫發無失。使殺生者現生減壽,招不如意;死則墮獄,備受衆苦。釋尊開示:宇宙間一切有情,循業生死,由恩怨業力故,討債還債,負命償命,無有窮盡。《 楞嚴經 》雲:“以人食羊,羊死爲人,人死爲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吾人了知衆生冤冤相報的生命情狀,自應戒殺放生,培植慈悲佛種。如是便能截斷互殺互食的惡性因果循環,世間的天災人禍亦將大減。

  有鑒于此,中國淨宗祖師力行倡導戒殺放生。永明延壽大師出家前作縣吏時,挪用庫錢買物放生,論罪當判死刑。永明大師臨刑顔色不變,言曰:“我放活萬萬生命,今雖死,徑往西方矣,豈不樂哉!”錢王聞而憐之,釋其罪,聽許出家爲僧。蓮池大師作《 戒殺放生文 》,慈悲心切,感動慈聖皇太後遣內侍前來供養並恭請法要。其文彰顯如來同體大悲,萬代之下,尤能感發人心。印光大師有見于近代兵連禍結之慘痛,竭力倡導戒殺吃素念佛:“凡有欲家門清泰、身心康甯、天下太平、人民安樂者,請皆于戒殺放生吃素念佛中求之,則求無不得矣。”面對當代日趨惡化的生態環境問題,戒殺放生亦不啻一劑上妙良方,而慈悲仁愛心,正是消弭戰火仇怨之清涼甘露。是故淨業行人宜應謹奉慈心不殺之教敕。

  (4)修十善業

  十善業的內容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绮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悭貪,九不瞋恚,十不邪見。十善業相,若持而不犯,則爲十善;若犯而不持,則爲十惡。十善分上中下叁品,分別招感天、人、阿修羅叁善道身;十惡亦分上中下叁品,分別招感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身。善惡因果報應,如影隨形,決定不虛。

  十善業不僅是世間的善行,亦是一切世出世間善行之大總持。經雲:“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複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鹹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釋尊對一類不能出家具足衆戒的行人,指出行十善、念佛求生淨土的快捷方式,即世善爲淨因,具足信願,皆可往生。

  

  2、二乘福(戒善)

  凡有叁句: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分述如下:

  (1)受持叁皈

  吾輩衆生在無明長夜生死苦海中,惟依佛法僧叁寶方可解脫困苦厄難,圓成本具佛性。是故衆生歸信佛門,首先得受持叁皈依,後受衆戒,如法修持,菩提可即。既皈依佛,當以佛爲師,始自今日,直至命終,虔誠敬禮,再不得皈依天魔外道;既皈依法,當以法爲師,自今至終,不得皈依外道典籍;既皈依僧,當以僧爲師,自今至終,不得皈依外道徒衆。

  叁寶有住持叁寶與一體叁寶二種。住持叁寶者:釋尊在世,則爲佛寶,佛滅度後,所有木…

《淨土宗教程 第六編 淨土資糧 信、願、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