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宗教程 第五編 西方極樂世界 依正莊嚴▪P9

  ..續本文上一頁善談法要德,供佛如意德等。天親菩薩從西方淨土菩薩聖衆的利他功德中,撷取四項爲代表,茲分述如下。

  

  1.不動應化德

  

  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

  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

  

  阿彌陀佛因地,見有佛土,只有小菩薩(凡夫菩薩),不能于十方世界廣作普渡衆生的佛事。或只是聲聞人天只求自了,利益衆生狹小。是故法藏菩薩興願,願我國中,有無量大菩薩衆,其報身在極樂世界安住不動,如須彌山常恒住持,而其化身示現十方世界,常轉無垢*輪,應機攝化衆生,使有緣衆生離煩惱垢染,度生死苦海。

  極樂世界諸大菩薩所有應化的佛事,譬如月印千江,無來亦無不來。就好比太陽在空中不動,而能光照大地,一切衆生,普見天日。其諸菩薩,遍遊佛刹,演說正法,無相無爲,無縛無脫,無諸分別,遠離顛倒,于所受用,皆無攝取,于諸衆生得大慈悲饒益之心;不欣世語,樂在正論;于叁界中,平等勤修;究竟菩薩,一切所行。

  極樂菩薩的不動應化德,深契阿彌陀佛的“轉相教授,轉相度脫”的慈誨。古往今來,極樂菩薩在娑婆本土的應化,多有所聞。淨宗祖師中,善導、永明、印光等大師,有迹象表證是極樂淨土佛菩薩示現。而見諸史籍記載的亦不勝枚舉,茲有一例以證。《 西方確指 》記載:明末有八人扶乩,感西方淨土覺明妙行菩薩臨壇,勸示念佛法門。菩薩自述:“我昔于晉明帝時(公元321—325年),受貧子身,爲貧苦故,七日七夜舍命念佛,便得心開,見阿彌陀佛相好光明,遍十方世界,我于佛前,親蒙授記,後至七十五歲而坐脫,竟生極樂。後以度生願重,再來此土,隨方顯化。或爲比丘、或爲居士、或爲國王、或爲臣宰、或爲女人、或爲屠丐、或隱或顯、或順或逆、皆隨順說法,導諸群品。”可見,西方菩薩在本土的示現神妙莫測。

  

  2.同時遍至德

  

  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

  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阿彌陀佛因地,見到有些如來座下的菩薩法眷在未登地以前,想要供養他方世界無量諸佛,或想到其他佛國助佛教化衆生。不能同時遍至,功用不大。是故法藏菩薩發願,願我成佛的世界,諸往生者,個個破無明、證法身,乃至一生補處的大菩薩。都能分身十方世界,普供無量諸佛,作種種度生佛事。經典記載:觀世音大勢至,威神光明,普照叁千大千世界,常在阿彌陀佛左右,欲至十方無量佛所,隨心則到。從修證位次看,初地以上菩薩,具不動應化德;八地以上菩薩,具同時遍至德。不動應化德是空間的打破,同時應化德是時間的消泯。橫遍十方,豎窮叁際,分身同時遍至他方佛國,乃佛菩薩自證功德自然流露,法爾自然。

  極樂世界菩薩聖衆,得阿彌陀佛威神願力加持,圓證叁不退,一時遍至十方世界,上供諸佛,下化衆生,顯現出他們自由灑脫的修持生活,自利利他,殊勝超絕。

  

  3.無余供贊德

  

  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

  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阿彌陀佛因地,見到有的佛土,其中菩薩人天大衆,沒有廣大的志願及意樂,更沒有神通智慧,所以不能平等地供養贊歎十方無量的諸佛及大衆僧。尤其是心存分別,或以自己所處的是穢土,不敢到諸佛淨土去修供養。或認爲自己是淨土的菩薩,怎麼可以去穢土供佛呢?這樣作種種局限分別,當然不可能普遍供養一切諸如來,也就不能發起普賢行願的廣大善根。此即爲不善行菩薩道。是故法藏菩薩發願:我成佛時,願我國土一切菩薩聲聞天人大衆,遍至十方一切諸佛大會處所,悉能雨一切莊嚴供具,如音樂、天華、寶衣、妙香等,供養贊歎十方諸佛,無一遺漏。無論對淨刹諸佛還是對穢土諸佛,平等供養贊歎,無有分別心。雖然贊歎穢土如來大慈謙忍,不見佛土有雜穢相;雖然贊歎淨刹如來無量莊嚴,不見佛土有清淨相。

  極樂世界菩薩聖衆,承阿彌陀佛威神願力加持,于一食頃,往詣十方無量世界,恭敬供養諸佛世尊,華香幢幡,供養之具,自然化生,應念即至,珍妙殊特,非世所有,以奉諸佛及菩薩衆,于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歎佛德,聽受經法,歡喜無量。供養佛已,未食之前,忽然輕舉,還其本國。極樂世界菩薩聖衆契證諸法平等空性,圓修普賢廣修供養的行願,成就稱法界供贊諸佛的功德。

  

  4.遍示叁寶德

  

  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

  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阿彌陀佛因地,見到他方世界怯弱的軟心菩薩,但樂在有佛國土,修行聲聞道。唯念空、無相、無作,于菩薩法,遊戲神通、莊嚴國土、成熟衆生,不生一念好樂之心。是故法藏菩薩興願:願我成佛時,我土菩薩悉皆慈悲勇猛,誓願廣大,到十方無佛法僧之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叁寶,教化衆生,如實修行,使佛種不斷,如佛無異。

  極樂世界菩薩聖衆到十方世界住持叁寶,垂範世人,其心正直,善巧決定;論法無厭,求法不倦;戒若琉璃,內外明潔;其所言說,令衆悅服。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癡暗。淳淨溫和,寂定明察;爲大導師,調伏自他;引導群生,舍諸愛著;永離叁垢,遊戲神通。以自行德業,感化衆生。

  佛法僧叁寶是長夜明燈,苦海慈航。發菩提心的菩薩,都應自覺擔荷續佛慧命的使命。《 華嚴經 》雲:“縱使頂戴經塵劫,身爲床座遍大千,若不說法度衆生,畢竟無能報佛恩。”在所有善德之中,住持叁寶,弘法利生的功德甚大。

  西方淨土菩薩聖衆到十方世界弘揚佛法,當以淨宗念佛法門爲首選。無量壽法會上,釋尊已將念佛法門咐囑彌勒菩薩以及賢劫諸大菩薩,勸令作大守護,爲未來衆生廣爲演說。推知彌勒下生成佛,龍華叁會必將演說念佛法門,賢劫千佛亦將弘揚淨土經典。西方淨土菩薩聖衆,到他方世界弘揚佛法,亦必將以淨宗念佛法門爲主。以念佛法門最契十方衆生之機,最暢諸佛度生出世之本懷故。

  上述極樂世界菩薩聖衆四種功德成就,皆是一心稱性修行功德。成德殊勝,慈悲廣大,代佛弘化,內證化他功德,不可思議。淨土諸經,只是略說淨土菩薩聖衆的真實功德,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吾人念佛求生淨土,亦能獲得如極樂菩薩聖衆相類的功德,何幸如之。

  本章闡述的西方極樂世界叁類二十九種莊嚴,悉由阿彌陀佛因地所發四十八願的願心莊嚴成就。相即相入,廣略互攝。淨土種種莊嚴事相會歸理體,只是一法;一法者即是清淨一心;清淨一心,即真實智慧無爲法身,真實智慧屬廣,隨緣起用,能生萬法;無爲法身屬略,清淨本然,一味空寂。此廣略相入,即是緣起而性空,性空而緣起;性空即是無量壽,緣起即是無量光。廣略相即互入,淨業行人若不知廣略相入,則不能自利利他,亦不能了達淨土成立之因。

  究而言之,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廣),凝聚在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中(略),六字洪名含攝著西方淨土叁類二十九種乃至無盡的功德莊嚴。淨業行人信願持名時,當下即成就佛身淨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截了當,至極圓頓,故得十方恒沙諸佛同贊淨宗念佛往生法門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第十四章 淨宗與現代自然科學

  

  

  淨土法門,修持方法極爲簡易,而其義理與境界卻無限深邃。西方極樂世界既是淨業行人的終極歸宿,又含攝著宇宙法界的無窮奧秘;既具清淨莊嚴的美質,又不乏科學認知的價值。淨宗內蘊的潛質,勢將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而彰顯。

  近代西方工業化以來,科學技術獲得迅猛的發展,科技在當代社會扮演主角,俨然以真理的化身接受世人的崇仰。在以科技爲主幹的現代,淨宗的弘揚不可避免地要應對來自科學的挑戰。實言之,淨宗可以圓融地含攝科學,而科學則難以究達淨宗的理念與境界。何以故

  淨宗乃現量把握宇宙人生實相,是甚深般若的外顯;科學則是第六識分析比較,提出假設猜測,接受實驗證明,屬于比量的推理。現量開顯的淨宗,至善而圓滿;比量推理的科學則往往偏離真實,時或産生謬誤(有介于此,波普提出科學的標准——證僞原則)。因而,淨宗與科學不能在同一層面作簡單化的類比。

  在價值目標與思維方式上,淨宗與科學存在著諸種差異。然而,二者面對著一個層次不同然相近的對象——法界(宇宙)的真相,故而,二者展示的理念圖式又有諸多相近會通之處。現代科學思維方式的調整與高科技的運用,極大地拓寬了人類認知宇宙人生的視野,加深了對宇宙人生奧秘的認知。現代科學成果改變著人類的思維方式與宇宙觀。自20世紀七十年代以來,西方科技出現向東方智慧(尤其是佛教)靠攏的趨勢,淨宗與現代前衛科技的內在關聯,已日漸受到有識之士的關注。本章擬從淨土妙嚴與科學美、淨宗玄門與前衛科學兩方面,予以討論。

  

  

  第一節 淨土妙嚴與科學美

  

  科學以觀察現象、提出假設、建構數學模型、經由實驗證明等爲特點,大多由人的第六分別識來完成。淨土則是離心意識以無分別的智慧觀照的對象,因此淨宗可以說是一種超驗的科學,是以心性般若爲前提的。淨宗與科學難以作簡單的類比,而美或能充當溝通二者的信使。

  西方科學經曆著從重視美到傾向經驗最後又回歸美的螺旋式的發展。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與柏拉圖認爲形式美是世界的本原實相,美具有先天性。柏拉圖說:“靈魂一見到美的東西就感到敬畏而戰栗,因爲它感到有某種東西在其中被喚起,那不是感官從外部曾經給予它的,而是早已一直安放在深沈的無意識的境域之中。”由此理念,衍生出美的兩種定義:其一,美是“一”的永恒光輝透過物質現象的朦胧顯現;其二,美是部分同部分、部分同整體之間固有的協調。

  而亞裏士多德開辟的注重經驗、邏輯與分類的科學路向把美看作是觀察者的個人特性,…

《淨土宗教程 第五編 西方極樂世界 依正莊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