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編
淨土資糧
信、願、行
第六編
淨土資糧:信、願、行
信門、願門、行門
淨土念佛法門的原理、方法肇起于佛地果覺,其奧義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盡。就衆生接受層面,淨土法門的內涵可概述爲信願行叁門。信願行叁者具有內在鈎鎖、相輔相成的關系。非信不足啓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無願行不名真信,無行信不名真願,無信願不名真行。信願行成,必得往生淨土,證不退轉,直至無上菩提。從性質上分,信願屬般若智慧門,稱念佛名爲行持之法。信願慧行如眼目,導引行持直趨寶所;稱名行持如踐履,精進不懈感生淨土。信願行乃淨業修持之宗要,如鼎之叁足,缺一不可。
本編謹按淨宗經典聖言量與曆代祖師的法語作爲立論依據,闡釋淨宗信願行的本質內涵,爲現代淨業行人的修持提供契理契機的建言,明辨是非邪正,建入淨宗正信正見。茲分述如下:
第十五章 信門
淨土法門與大乘通途法門相比較,特重信願。大乘通途法門修行次第是信解行證,由信生解,由解起行,由行得證。而淨土法門,由信啓願,由願導行,在進修次第中,頭一步是信,後一步是行,這與大乘通途法門相同。只中間一步,在通途法門要生解,在淨宗要發願,于此顯出差異。通途法門信解行證中,最難通過的一關是開圓解。而淨宗念佛法門則以發願代替圓解,便將這最難的一關通過了。通途法門行門深廣,淨宗念佛法門行門簡易。淨宗特別法門與大乘通途法門相比,只有信之一關,仍舊是難。由于淨宗超情離見,屬佛的果覺境界,于此信入尤難。只要能透過信關,一切將迎刃而解。所以淨宗被稱爲難信之法,是有根據的。信之一字貫徹于世出世間法,世間法重信,佛法更重信,大乘圓教尤重信,淨宗念佛法門特別重信。茲擬從信的內涵與功用、祖師诠信隱顯互成、于難信法生決定信叁方面加以討論。
第一節 信的內涵與功用
淨宗念佛法門從發心念佛到成辦往生圓成佛道,無不依信力而得成就。信赅果海,果徹信源,表證著淨宗信心的內核與功能。茲分述如下:
一、信之涵義
信有信仰、尊敬、熱望、恩惠、仁慈等涵義,是對如來的恩惠與慈悲産生淨信與歡喜。信心狀態即是得到大安樂的狀態。《 成唯識論 》對信的內涵有叁點精要的概述:一者于諸法實事實理,能深信冥契,忍可于心,不爲虛妄事理之所轉;二者于佛法僧叁寶清淨法身般若解脫之真淨德中,深信好樂,不爲妄染邪德之所惑;叁者于一切世出世間善,深信有力,能得善報,能成道果,起希望心,求之必得。此種信不獨自體清淨,複能清淨一切心及心所,如極香物,不獨自香,複能熏香一切余物。如水清珠,不獨自清,複能澄清一切濁水,其力最勝。而不信的業相以染穢爲性,不僅自體染穢,複能穢濁一切心法與心所有法,如極臭之物,能熏染它物。信則自淨淨他,不信則自穢穢他,所以信以清淨爲相狀。可見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此淨心即是萬有的本來面目。
二、信之功用
如來一代時教,智慧深廣如大海,功德宏博如寶山。八萬四千法門,漸頓各稱所宜,衆生隨緣信受奉行,皆蒙解脫。于中能否契入佛法,獲益的有無與淺深,皆取決于信心。是故原始佛教叁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法相宗的十一善法,皆以信爲先。五根中以信根爲本元,肇起精進、念、定、慧四根。大乘圓教五十五個修證階位,亦以十信爲始,信位之前別無聖位。《 華嚴經 》中,文殊師利等十大菩薩表信門,以信爲首,具攝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諸階位。于生死海中創發信心,最爲妙吉祥(文殊又稱妙吉祥)。《 華嚴經 》極贊信心功德:“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信爲法藏第一財,信能歡喜入佛法,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信能永滅煩惱本,信能專向佛功德。信心如師子頻申製伏疑兕,信心如清水珠能澄清邪見濁染,信心如智慧日能破煩惱冰霜。信心一法乃入佛道之要門。
信心屬于般若智慧,來自宿世多生的積功累德。《 涅槃經 》雲:“若人過去已曾供養半恒河沙諸佛,複經發心,而能于惡世中聞說大乘經教,但能不謗,未有余功;若經供養一恒河沙諸佛及經發心,然後聞大乘經教,非直不謗,複加受樂。”《 妙法蓮花經 》亦雲:其有衆生聞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于此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爲求佛慧,于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五波羅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可見信心之慧,遠勝福德,稀有難得。
淨宗作爲他力門果教派,較之于佛教通途法門,更爲重視信願。信願二門是淨業修持的重大科目,決定能否往生的關鍵。信願功能的重要性,謹以數位淨宗祖師的法語爲證。
蓮池大師雲:“往生淨土,要須有信,千信則千生,萬信即萬生。信佛名字,諸佛即救,諸佛即護;心常憶佛,口常稱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終無再住閻浮之法 。”(《 彌陀疏鈔 》)
幽溪大師雲:“苟有信心,往生極易,如渡大海,既得巨航(彌陀本願——注),仍有良導(釋尊勸贊——注),加以順風(諸佛護念——注),必能速到彼岸矣。若其不肯登舟,遲留險道者,誰之過欤?”(《 圓中鈔 》)
蕅益大師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又雲:“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 彌陀要解 》)
印光大師雲:“念佛一法,重在信願。信願真切,雖未能心中清淨,亦得往生。何以故
以心中有佛爲能感,故致彌陀即能應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無動相,但無狂風巨浪,則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現矣。感應道交如母子相憶,彼專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不知此義故也。”
淨宗祖師大德以具佛之眼,深知末代衆生少善根多狐疑,痛下藥石,指點迷津,苦口婆心,慈悲之極。反複申言,淨業成敗端在信願。淨業行人一念信力,契入阿彌陀佛本願之海,便與阿彌陀佛光明願力相接,得佛力加持,成辦往生大事。如果狐疑不信,則與阿彌陀佛光明願力隔離絕緣而得不到法益。淨土法門的勝妙在于不必求解,自能深解;只要深信,絕無錯路。信願持名如風帆揚于順水,疾速穩妥。一念淨信,滲入念佛成佛的全過程。而佛果的證得亦不離初始的一念淨信。比如種子墮地,及至開花結果,不異原初的種子。這與《 華嚴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的玄義異曲同唱。
第二節 祖師诠信,隱顯互成
淨宗之信藏,浩博無涯,愚夫愚婦可以造入,及其究竟處,雖聖人亦有所不能了知者。淨宗經論與祖師著述,對淨宗的信藏內涵力用多有詳明而精辟的闡釋,茲分述如下:
淨土法門以乘佛願力往生安養爲本質內涵,所以深信佛力救度乃是淨宗不共的诠釋。縱觀中國淨宗教理史,這種信心诠釋與實踐,自初祖慧遠大師到近代印光大師一脈相承,燈燈續焰。諸祖師對信心內涵的诠釋,隨著當時的修學背景與衆生根機,或有契入角度與詳略緩急的差異,然在深信佛力的本質點上,並無二致。
遠公大師從深信神識不滅、生死輪回,契入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啓建蓮社,焚修淨業。叁睹彌陀聖相的遠公大師必定深契阿彌陀佛本願功德,了達念佛之殊勝,並以此自行化他,遂使蓮社缁素123人皆有往生瑞相,臨終多有稱念佛號往生者。遠公大師隨順當時般若禅定盛行的修學背景,以禅觀念佛的善巧方便,以《 無量壽經 》作爲正修的准則,將衆生導入阿彌陀佛弘誓願海,往生淨土,出離生死險道。我們應如是體會慧遠大師的悲心權智。遠公真可謂善體佛心、巧作佛事之智慧深遠者也。
昙鸾大師是闡揚淨宗他力本願理念的承前啓後者。他上繼古印度龍樹、天親二尊菩薩的淨土教義,下開道綽、善導二位大師的思想先河。其淨宗力作《 往生論注 》首以龍樹的難行道與易行道之判教作爲立論依據,開衍淨宗“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之心要,勖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昙鸾大師立足彌陀本願立場,展示阿彌陀佛普度九界衆生的威神願力,俾令行人生起決定的他力信心。這種超越凡情的淨宗思想確實是一道驚心動魄的奇麗景觀,直接影響著道綽、善導淨宗思想的形成,並滲入中國人的修行實踐中。迄至今日,仍余音缭繞,動人襟懷。
道綽踵昙鸾之教,專修淨業,從機教相應的角度,力倡淨土念佛法門乃末法衆生出離生死之要道。道綽之門出善導,以至承遠、法照、少康,則蓮風普扇于中外。及至永明大師,以古佛身,乘願出世,極力說出一“四料簡”偈,作末法人天之眼目,其“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的偈頌,令後代淨業行人信心倍增。自後蓮池、蕅益、截流、省庵、夢東、印光等諸大祖師,無不因時製宜,隨機彰顯淨宗他力本願的核心理念,傳達阿彌陀佛普度衆生的威神願力。祖師們的信心诠釋,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春蘭秋菊,各擅其美。茲擬撷取善導與蕅益二位祖師的诠信文句,用作對比性討論。
一、善導大師的二種深信
善導繼承昙鸾、道綽的淨土理念,融彙自己淨業修持的證悟,著述五部九卷,敷衍出以他力本願爲核心的淨宗思想體系。其對信心的闡釋,滲透著淨業行人特有的宗教情懷,恍若劫外之音,萬代之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請看…
《淨土宗教程 第六編 淨土資糧 信、願、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