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宗教程 第六編 淨土資糧 信、願、行▪P4

  ..續本文上一頁,其信可謂深矣。”(《 徹悟禅師語錄 》)徹悟大師如此推至極端的勸信,真是婆心切切。

  然凡夫衆生的信根願力,總是若有若無,或深或淺的。凡夫在漸信念佛法門的過程中,若有信願持名一日一夜不斷絕的修行,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接引此念佛人往生淨土。吾輩淨業行人應隨順佛願,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在彌陀光明照攝下,吾人的信根信力自然成就。稱念佛名,久之業消智朗,于西方淨土之確據,事理、性相、空有、因果等佛理,自有究暢了達之日,于時仰信即成智信。

  綜上所述,淨宗果教他力法門,信爲能入;淨業行人從初發心到往生成佛,唯信爲本。信乃無盡藏,直至佛地,方能究竟圓彰信藏功德。吾人應在盡形壽稱念佛名的修持中,領解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對彌陀悲心願力有一分領解,即有一分信心;有十分領解,即有十分信心。清淨信心,則生實相;信力圓時,全成佛力。故知淨宗具信者即真佛弟子,勸勉衆生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乃真報佛恩。吾人應仰遵佛敕,發菩提心,真爲生死,于難信法,生決定信,仗佛慈力,成辦往生大事。如是方不負釋迦彌陀兩土世尊的大悲垂救。

  

  

  

  

  第十六章 願門

  

  

  在信願行叁資糧中,願爲樞紐,力用莫測。願含志欲與好樂二義,如航海之船舵,趨向目標。唯一願字,具攝信願行叁種資糧。淨宗入道要門,信心爲首;淨業修持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淨業可成。叁界六道的因果循環,悉隨衆生的心願;諸佛如來的萬德莊嚴,亦從願生。是故儒家君子立德首重尚志,淨宗經典殷勤勸願。法藏菩薩由願導行,自致而成阿彌陀佛;淨業行人願往生心,正合阿彌陀佛攝生之願,是故直以發願,便可往生。真能發願,則信在其中;信願真切,念佛行持自然而起。故探究淨宗願門義蘊,信解彌陀悲智願心,用以校正吾人回向發願之鹄的,堅固願往生心,甚爲必要。

  

  

  第一節 生佛感應道交的原理

  

   吾人所處的宇宙空間彌散著諸多的能量輻射,地球與地外星體之間亦存在著縱橫交錯的能量互滲。在法界虛空,阿彌陀佛的願力即是一個巨能慈場,向法界無量刹土衍射光慈場力。阿彌陀佛五劫的發願,無量劫的踐行,圓滿大願,以威神願力加持十方衆生俾令往生。已發願已往生,今發願今往生,當發願當往生。十方衆生願往生心與阿彌陀佛攝生之願感應道交,成辦往生大業。克實而論,十劫前法藏菩薩自致而成阿彌陀佛之時,十方衆生往生淨土已竟。何以故?因爲法藏菩薩的成佛,是以十方衆生能往生爲條件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願文昭示:設若十方衆生信願持名不能往生淨土的話,我(法藏菩薩自稱)終不成佛。現在法藏菩薩已然成爲阿彌陀佛,那麼十方念佛衆生也就決定能夠往生,決定無一遺漏。生佛同體,感應道交。《 華嚴經 》亦雲:“如來成正覺時,于其身中,普見一切衆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衆生入涅槃。”十劫前的阿彌陀佛,亦于心光中酬願見證到十方淨業行人一時往生淨土成佛。彌陀大願已經圓成兌現,吾輩凡夫衆生往生淨土只是時間問題了(此從凡夫層面建言)。已願已生,今願今生,如果今生尚不能生信發願,那就屬于當願當生了。然無論吾人信願持名的遲速,悉由阿彌陀佛願海所護持,皆得不退轉于無上菩提。

  阿彌陀佛願力遍及法界一切處,吾人能否感通彌陀願力加持,取決于吾人的發願能否與彌陀願心慈力相應。當我們了解彌陀正定必至涅槃願的義蘊,便應發起往生成佛的無上勝心,不求人天福報,不冀聲聞小果,如是發願即與彌陀願心相應;當我們明了光明遍照十方願的義蘊,便應贊歎阿彌陀佛光明妙德,依阿彌陀佛光明智相修行,以十二光如來作大導師,如是信行即與彌陀願心相應;當我們明了十念皆生我國願的義蘊,便應信願執持名號,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如是願行即與彌陀願心相應,等等。我們討論阿彌陀佛大願,就是要以彌陀大願作爲參照系,將吾輩凡夫狹劣心志校正調順到與阿彌陀佛大願慈場相應。淨業行人能否因順彌陀大願而發願,直接影響著往生的成敗。差之毫厘,失之千裏,不可颟顸自欺。

  阿彌陀佛的宏誓願力,遍法界感,遍法界應,與十方念佛衆生感應道交,無少差殊。譬如一月普現衆水,隨人隨地各見全月。生佛感應之情狀,全在生佛願力互動耦合的程度。阿彌陀佛攝受衆生往生的大願猶如磁場,吾人願往生心則如鐵針,二者同質相應即具自然吸取之勢。生佛誓願相關,故能任運往生。如果宗門教下的修行人,輕視淨土,不願往生,雖然他們或有修行功德,亦不能往生,猶如磁不能吸銅攝玉。反之,五逆十惡罪惡凡夫,懇誠發願求生淨土,稱佛名號,亦能決定往生,托彌陀大願作增上緣故,猶如磁能吸針,一無遺漏。諸佛度衆生,衆生受度化,其中的效果成敗,全在緣之有無。阿彌陀佛與十方衆生,尤其是與娑婆衆生最有緣份,所以吾人與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最易感通,往生亦最穩當。韋提希夫人于十方無量淨土中選擇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即是佐證。

  感應之迹乃生佛因緣和合的産物,譬如水清月現。唯有我等衆生願往生心與阿彌陀佛的願心相耦合,才能顯現不可思議的感應瑞相。譬如電視接收節目信息,波段頻率調准,電視臺的發射信號當即轉換成圖像音聲。與此相類似,淨業行人信願持名,亦是在調准頻率波段,用以接收阿彌陀佛的大願慈力,一旦調頻相應,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便在吾人的心性屏幕上顯現,阿彌陀佛的威神願力即在吾人身心全體顯現,由是成辦往生大事。感應道交難思議,誠乃念佛法門之奧秘。

  古往今來,念佛行人信願持名與阿彌陀佛願力感應道交的事例不勝枚舉,茲舉二則:一、唐代懷玉禅師,精修淨業,一日見佛菩薩滿虛空中,一人執銀臺而入。懷玉禅師念曰:“吾一生精進,誓取金臺,何爲得此?”銀臺遂隱。懷玉感激,彌加精進。二十一日後,複見佛菩薩遍滿虛空,前持銀臺者易金臺而至,懷玉禅師說偈含笑而逝。二、唐代姚婆,因範婆之勸導,持齋念佛。一日精勤念佛時,見西方叁聖住立空中。姚婆歡喜禀佛:“我因範婆善友教導,今得往生之益,願佛慈悲,待我向她告假一聲,即隨佛去。”說完,即速去告範婆。範婆聞訊趕來,見阿彌陀佛還在空中等待。姚婆踴躍,站立合掌念佛而逝。

  淨業行人通過研習淨宗典籍,觀照阿彌陀佛本願威神之力,了知只要聞信彌陀大願,決定能獲真實大利,不會出現遇此法門而空過的現象。因爲阿彌陀佛因地願言:使我成佛時,值遇聞信我的名號者,悉皆速疾滿足無上大寶,一生究竟成佛。吾輩淨業行人欲得與彌陀大願感應道交,宜應隨順阿彌陀佛大願,以佛教敕爲修行指南,因順佛願,決定得生。

  

  

  第二節 厭離行

  

  淨宗願門的核心內涵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然娑婆世界衆生欲生起厭離心,殊爲不易,是故釋尊詳陳西方淨土依正莊嚴,極樂聖衆種種功德,意在由此參照系,反襯出娑婆世界的穢濁與敗壞,激活厭離娑婆、欣慕極樂之心。對娑婆世界五欲六塵的厭離,需要甚深般若智慧的觀照。或借助苦緣的逼迫,激揚娑婆衆生厭離心。娑婆衆生耽戀五欲六塵,無有休止。設使這個世間絕對沒有生老病死、刀兵水火等苦難,那麼,人人悉皆在放逸安樂中醉生夢死,誰還肯發出世心,修淨業以了生脫死

  !是故佛典常雲:叁世諸佛以八苦爲師,成無上道,是苦爲成佛之本。

  《 無量壽經 》中,釋尊開示濁世的惡苦,五惡五痛五燒的情狀,意在成就吾人的出離心。吾人只有對人生境況與生存環境的苦空無常具深刻認知,方能使願之欲樂具有真切的內涵。茲擬分述如下,略施討論。

  一、覺悟人生的苦空

  

  釋尊于娑婆世界示現八相成道,無非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我等凡夫于無明大夢中,種種顛倒,不淨計淨,無常計常,以苦爲樂,起惑造業,輪轉不休。釋尊以大悲心,循循開示,生命的常態乃是苦空無常無我,于此觀慧,契入解脫道。

  從苦的內容來看,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此八苦任何人都無能避免,所謂八苦交煎,只是隨各人業力有程度淺深的差異。從苦的性質來看,人生有叁苦:一者苦苦——受有漏身,已名爲苦,更加種種逼惱,則苦上加苦;二者壞苦——當快樂消失時,不勝憂苦;叁者行苦——介乎苦樂二受之中,不苦不樂,念念遷流。欲界衆生具足叁苦,所謂叁苦互滲,任何人無能避免。十方衆生,永劫以來,輾轉五道,憂苦不絕,惡臭不淨,無可樂者。對此觀照,尋思出離之道。

  這一期的業報身由妄心所聚集,起惑造業,勞役終生,無非一場苦樂交雜的夢。誠如《 金剛經 》所示:“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六如的觀照,從有爲的幻相體認無爲的真性,能伏斷煩惱。惜乎衆生處處執有,認假爲真,起惑造業,枉受苦痛。世人于此人生逆旅,共爭不急之務,于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爲心走使。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心悭意固,無能縱舍,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于此夢幻人生,當體識破,志求涅槃淨土,是爲覺悟。

  

  二、覺悟人生的無常無我

  

  有情衆生的業報身有生老病死,無情器界有生住異滅。人壽最多不過百年,如石火電光,轉瞬即逝。即便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總是到來。衆生無有智慧審察依正二報的無常敗壞,在這如夢如幻的人生舞臺上,蒙冥顛倒;迷于瞋恚,貪于財色;終不休止,哀哉可傷。

  凡夫迷惑顛倒,身見熾盛,執認此身爲我。自我中心,貪著五欲。貪財爲我受…

《淨土宗教程 第六編 淨土資糧 信、願、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