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宗教程 第六编 净土资粮 信、愿、行▪P4

  ..续本文上一页,其信可谓深矣。”(《 彻悟禅师语录 》)彻悟大师如此推至极端的劝信,真是婆心切切。

  然凡夫众生的信根愿力,总是若有若无,或深或浅的。凡夫在渐信念佛法门的过程中,若有信愿持名一日一夜不断绝的修行,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接引此念佛人往生净土。吾辈净业行人应随顺佛愿,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在弥陀光明照摄下,吾人的信根信力自然成就。称念佛名,久之业消智朗,于西方净土之确据,事理、性相、空有、因果等佛理,自有究畅了达之日,于时仰信即成智信。

  综上所述,净宗果教他力法门,信为能入;净业行人从初发心到往生成佛,唯信为本。信乃无尽藏,直至佛地,方能究竟圆彰信藏功德。吾人应在尽形寿称念佛名的修持中,领解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对弥陀悲心愿力有一分领解,即有一分信心;有十分领解,即有十分信心。清净信心,则生实相;信力圆时,全成佛力。故知净宗具信者即真佛弟子,劝勉众生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乃真报佛恩。吾人应仰遵佛敕,发菩提心,真为生死,于难信法,生决定信,仗佛慈力,成办往生大事。如是方不负释迦弥陀两土世尊的大悲垂救。

  

  

  

  

  第十六章 愿门

  

  

  在信愿行三资粮中,愿为枢纽,力用莫测。愿含志欲与好乐二义,如航海之船舵,趋向目标。唯一愿字,具摄信愿行三种资粮。净宗入道要门,信心为首;净业修持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净业可成。三界六道的因果循环,悉随众生的心愿;诸佛如来的万德庄严,亦从愿生。是故儒家君子立德首重尚志,净宗经典殷勤劝愿。法藏菩萨由愿导行,自致而成阿弥陀佛;净业行人愿往生心,正合阿弥陀佛摄生之愿,是故直以发愿,便可往生。真能发愿,则信在其中;信愿真切,念佛行持自然而起。故探究净宗愿门义蕴,信解弥陀悲智愿心,用以校正吾人回向发愿之鹄的,坚固愿往生心,甚为必要。

  

  

  第一节 生佛感应道交的原理

  

   吾人所处的宇宙空间弥散着诸多的能量辐射,地球与地外星体之间亦存在着纵横交错的能量互渗。在法界虚空,阿弥陀佛的愿力即是一个巨能慈场,向法界无量刹土衍射光慈场力。阿弥陀佛五劫的发愿,无量劫的践行,圆满大愿,以威神愿力加持十方众生俾令往生。已发愿已往生,今发愿今往生,当发愿当往生。十方众生愿往生心与阿弥陀佛摄生之愿感应道交,成办往生大业。克实而论,十劫前法藏菩萨自致而成阿弥陀佛之时,十方众生往生净土已竟。何以故?因为法藏菩萨的成佛,是以十方众生能往生为条件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愿文昭示:设若十方众生信愿持名不能往生净土的话,我(法藏菩萨自称)终不成佛。现在法藏菩萨已然成为阿弥陀佛,那么十方念佛众生也就决定能够往生,决定无一遗漏。生佛同体,感应道交。《 华严经 》亦云:“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十劫前的阿弥陀佛,亦于心光中酬愿见证到十方净业行人一时往生净土成佛。弥陀大愿已经圆成兑现,吾辈凡夫众生往生净土只是时间问题了(此从凡夫层面建言)。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如果今生尚不能生信发愿,那就属于当愿当生了。然无论吾人信愿持名的迟速,悉由阿弥陀佛愿海所护持,皆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

  阿弥陀佛愿力遍及法界一切处,吾人能否感通弥陀愿力加持,取决于吾人的发愿能否与弥陀愿心慈力相应。当我们了解弥陀正定必至涅槃愿的义蕴,便应发起往生成佛的无上胜心,不求人天福报,不冀声闻小果,如是发愿即与弥陀愿心相应;当我们明了光明遍照十方愿的义蕴,便应赞叹阿弥陀佛光明妙德,依阿弥陀佛光明智相修行,以十二光如来作大导师,如是信行即与弥陀愿心相应;当我们明了十念皆生我国愿的义蕴,便应信愿执持名号,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如是愿行即与弥陀愿心相应,等等。我们讨论阿弥陀佛大愿,就是要以弥陀大愿作为参照系,将吾辈凡夫狭劣心志校正调顺到与阿弥陀佛大愿慈场相应。净业行人能否因顺弥陀大愿而发愿,直接影响着往生的成败。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可颟顸自欺。

  阿弥陀佛的宏誓愿力,遍法界感,遍法界应,与十方念佛众生感应道交,无少差殊。譬如一月普现众水,随人随地各见全月。生佛感应之情状,全在生佛愿力互动耦合的程度。阿弥陀佛摄受众生往生的大愿犹如磁场,吾人愿往生心则如铁针,二者同质相应即具自然吸取之势。生佛誓愿相关,故能任运往生。如果宗门教下的修行人,轻视净土,不愿往生,虽然他们或有修行功德,亦不能往生,犹如磁不能吸铜摄玉。反之,五逆十恶罪恶凡夫,恳诚发愿求生净土,称佛名号,亦能决定往生,托弥陀大愿作增上缘故,犹如磁能吸针,一无遗漏。诸佛度众生,众生受度化,其中的效果成败,全在缘之有无。阿弥陀佛与十方众生,尤其是与娑婆众生最有缘份,所以吾人与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最易感通,往生亦最稳当。韦提希夫人于十方无量净土中选择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即是佐证。

  感应之迹乃生佛因缘和合的产物,譬如水清月现。唯有我等众生愿往生心与阿弥陀佛的愿心相耦合,才能显现不可思议的感应瑞相。譬如电视接收节目信息,波段频率调准,电视台的发射信号当即转换成图像音声。与此相类似,净业行人信愿持名,亦是在调准频率波段,用以接收阿弥陀佛的大愿慈力,一旦调频相应,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便在吾人的心性屏幕上显现,阿弥陀佛的威神愿力即在吾人身心全体显现,由是成办往生大事。感应道交难思议,诚乃念佛法门之奥秘。

  古往今来,念佛行人信愿持名与阿弥陀佛愿力感应道交的事例不胜枚举,兹举二则:一、唐代怀玉禅师,精修净业,一日见佛菩萨满虚空中,一人执银台而入。怀玉禅师念曰:“吾一生精进,誓取金台,何为得此?”银台遂隐。怀玉感激,弥加精进。二十一日后,复见佛菩萨遍满虚空,前持银台者易金台而至,怀玉禅师说偈含笑而逝。二、唐代姚婆,因范婆之劝导,持斋念佛。一日精勤念佛时,见西方三圣住立空中。姚婆欢喜禀佛:“我因范婆善友教导,今得往生之益,愿佛慈悲,待我向她告假一声,即随佛去。”说完,即速去告范婆。范婆闻讯赶来,见阿弥陀佛还在空中等待。姚婆踊跃,站立合掌念佛而逝。

  净业行人通过研习净宗典籍,观照阿弥陀佛本愿威神之力,了知只要闻信弥陀大愿,决定能获真实大利,不会出现遇此法门而空过的现象。因为阿弥陀佛因地愿言:使我成佛时,值遇闻信我的名号者,悉皆速疾满足无上大宝,一生究竟成佛。吾辈净业行人欲得与弥陀大愿感应道交,宜应随顺阿弥陀佛大愿,以佛教敕为修行指南,因顺佛愿,决定得生。

  

  

  第二节 厌离行

  

  净宗愿门的核心内涵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然娑婆世界众生欲生起厌离心,殊为不易,是故释尊详陈西方净土依正庄严,极乐圣众种种功德,意在由此参照系,反衬出娑婆世界的秽浊与败坏,激活厌离娑婆、欣慕极乐之心。对娑婆世界五欲六尘的厌离,需要甚深般若智慧的观照。或借助苦缘的逼迫,激扬娑婆众生厌离心。娑婆众生耽恋五欲六尘,无有休止。设使这个世间绝对没有生老病死、刀兵水火等苦难,那么,人人悉皆在放逸安乐中醉生梦死,谁还肯发出世心,修净业以了生脱死

  !是故佛典常云:三世诸佛以八苦为师,成无上道,是苦为成佛之本。

  《 无量寿经 》中,释尊开示浊世的恶苦,五恶五痛五烧的情状,意在成就吾人的出离心。吾人只有对人生境况与生存环境的苦空无常具深刻认知,方能使愿之欲乐具有真切的内涵。兹拟分述如下,略施讨论。

  一、觉悟人生的苦空

  

  释尊于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我等凡夫于无明大梦中,种种颠倒,不净计净,无常计常,以苦为乐,起惑造业,轮转不休。释尊以大悲心,循循开示,生命的常态乃是苦空无常无我,于此观慧,契入解脱道。

  从苦的内容来看,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此八苦任何人都无能避免,所谓八苦交煎,只是随各人业力有程度浅深的差异。从苦的性质来看,人生有三苦:一者苦苦——受有漏身,已名为苦,更加种种逼恼,则苦上加苦;二者坏苦——当快乐消失时,不胜忧苦;三者行苦——介乎苦乐二受之中,不苦不乐,念念迁流。欲界众生具足三苦,所谓三苦互渗,任何人无能避免。十方众生,永劫以来,辗转五道,忧苦不绝,恶臭不净,无可乐者。对此观照,寻思出离之道。

  这一期的业报身由妄心所聚集,起惑造业,劳役终生,无非一场苦乐交杂的梦。诚如《 金刚经 》所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六如的观照,从有为的幻相体认无为的真性,能伏断烦恼。惜乎众生处处执有,认假为真,起惑造业,枉受苦痛。世人于此人生逆旅,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心悭意固,无能纵舍,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于此梦幻人生,当体识破,志求涅槃净土,是为觉悟。

  

  二、觉悟人生的无常无我

  

  有情众生的业报身有生老病死,无情器界有生住异灭。人寿最多不过百年,如石火电光,转瞬即逝。即便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总是到来。众生无有智慧审察依正二报的无常败坏,在这如梦如幻的人生舞台上,蒙冥颠倒;迷于瞋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

  凡夫迷惑颠倒,身见炽盛,执认此身为我。自我中心,贪着五欲。贪财为我受…

《净土宗教程 第六编 净土资粮 信、愿、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