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宗教程 第六编 净土资粮 信、愿、行

  第六编

  净土资粮

  信、愿、行

  

  

  第六编

  净土资粮:信、愿、行

  信门、愿门、行门

  

  

  

  净土念佛法门的原理、方法肇起于佛地果觉,其奥义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就众生接受层面,净土法门的内涵可概述为信愿行三门。信愿行三者具有内在钩锁、相辅相成的关系。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信愿行成,必得往生净土,证不退转,直至无上菩提。从性质上分,信愿属般若智慧门,称念佛名为行持之法。信愿慧行如眼目,导引行持直趋宝所;称名行持如践履,精进不懈感生净土。信愿行乃净业修持之宗要,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本编谨按净宗经典圣言量与历代祖师的法语作为立论依据,阐释净宗信愿行的本质内涵,为现代净业行人的修持提供契理契机的建言,明辨是非邪正,建入净宗正信正见。兹分述如下:

  

  

  

  第十五章 信门

  

  

  净土法门与大乘通途法门相比较,特重信愿。大乘通途法门修行次第是信解行证,由信生解,由解起行,由行得证。而净土法门,由信启愿,由愿导行,在进修次第中,头一步是信,后一步是行,这与大乘通途法门相同。只中间一步,在通途法门要生解,在净宗要发愿,于此显出差异。通途法门信解行证中,最难通过的一关是开圆解。而净宗念佛法门则以发愿代替圆解,便将这最难的一关通过了。通途法门行门深广,净宗念佛法门行门简易。净宗特别法门与大乘通途法门相比,只有信之一关,仍旧是难。由于净宗超情离见,属佛的果觉境界,于此信入尤难。只要能透过信关,一切将迎刃而解。所以净宗被称为难信之法,是有根据的。信之一字贯彻于世出世间法,世间法重信,佛法更重信,大乘圆教尤重信,净宗念佛法门特别重信。兹拟从信的内涵与功用、祖师诠信隐显互成、于难信法生决定信三方面加以讨论。

  

  

  第一节 信的内涵与功用

  

  净宗念佛法门从发心念佛到成办往生圆成佛道,无不依信力而得成就。信赅果海,果彻信源,表证着净宗信心的内核与功能。兹分述如下:

  

  一、信之涵义

  

  信有信仰、尊敬、热望、恩惠、仁慈等涵义,是对如来的恩惠与慈悲产生净信与欢喜。信心状态即是得到大安乐的状态。《 成唯识论 》对信的内涵有三点精要的概述:一者于诸法实事实理,能深信冥契,忍可于心,不为虚妄事理之所转;二者于佛法僧三宝清净法身般若解脱之真净德中,深信好乐,不为妄染邪德之所惑;三者于一切世出世间善,深信有力,能得善报,能成道果,起希望心,求之必得。此种信不独自体清净,复能清净一切心及心所,如极香物,不独自香,复能熏香一切余物。如水清珠,不独自清,复能澄清一切浊水,其力最胜。而不信的业相以染秽为性,不仅自体染秽,复能秽浊一切心法与心所有法,如极臭之物,能熏染它物。信则自净净他,不信则自秽秽他,所以信以清净为相状。可见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此净心即是万有的本来面目。

  

  二、信之功用

  

  如来一代时教,智慧深广如大海,功德宏博如宝山。八万四千法门,渐顿各称所宜,众生随缘信受奉行,皆蒙解脱。于中能否契入佛法,获益的有无与浅深,皆取决于信心。是故原始佛教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法相宗的十一善法,皆以信为先。五根中以信根为本元,肇起精进、念、定、慧四根。大乘圆教五十五个修证阶位,亦以十信为始,信位之前别无圣位。《 华严经 》中,文殊师利等十大菩萨表信门,以信为首,具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诸阶位。于生死海中创发信心,最为妙吉祥(文殊又称妙吉祥)。《 华严经 》极赞信心功德:“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信为法藏第一财,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信心如师子频申制伏疑兕,信心如清水珠能澄清邪见浊染,信心如智慧日能破烦恼冰霜。信心一法乃入佛道之要门。

  信心属于般若智慧,来自宿世多生的积功累德。《 涅槃经 》云:“若人过去已曾供养半恒河沙诸佛,复经发心,而能于恶世中闻说大乘经教,但能不谤,未有余功;若经供养一恒河沙诸佛及经发心,然后闻大乘经教,非直不谤,复加受乐。”《 妙法莲花经 》亦云:其有众生闻佛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于此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求佛慧,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波罗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可见信心之慧,远胜福德,稀有难得。

  净宗作为他力门果教派,较之于佛教通途法门,更为重视信愿。信愿二门是净业修持的重大科目,决定能否往生的关键。信愿功能的重要性,谨以数位净宗祖师的法语为证。

  莲池大师云:“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则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终无再住阎浮之法 。”(《 弥陀疏钞 》)

  幽溪大师云:“苟有信心,往生极易,如渡大海,既得巨航(弥陀本愿——注),仍有良导(释尊劝赞——注),加以顺风(诸佛护念——注),必能速到彼岸矣。若其不肯登舟,迟留险道者,谁之过欤?”(《 圆中钞 》)

  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又云:“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弥陀要解 》)

  印光大师云:“念佛一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

  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不知此义故也。”

  净宗祖师大德以具佛之眼,深知末代众生少善根多狐疑,痛下药石,指点迷津,苦口婆心,慈悲之极。反复申言,净业成败端在信愿。净业行人一念信力,契入阿弥陀佛本愿之海,便与阿弥陀佛光明愿力相接,得佛力加持,成办往生大事。如果狐疑不信,则与阿弥陀佛光明愿力隔离绝缘而得不到法益。净土法门的胜妙在于不必求解,自能深解;只要深信,绝无错路。信愿持名如风帆扬于顺水,疾速稳妥。一念净信,渗入念佛成佛的全过程。而佛果的证得亦不离初始的一念净信。比如种子堕地,及至开花结果,不异原初的种子。这与《 华严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的玄义异曲同唱。

  

  

  第二节 祖师诠信,隐显互成

  

  净宗之信藏,浩博无涯,愚夫愚妇可以造入,及其究竟处,虽圣人亦有所不能了知者。净宗经论与祖师著述,对净宗的信藏内涵力用多有详明而精辟的阐释,兹分述如下:

  净土法门以乘佛愿力往生安养为本质内涵,所以深信佛力救度乃是净宗不共的诠释。纵观中国净宗教理史,这种信心诠释与实践,自初祖慧远大师到近代印光大师一脉相承,灯灯续焰。诸祖师对信心内涵的诠释,随着当时的修学背景与众生根机,或有契入角度与详略缓急的差异,然在深信佛力的本质点上,并无二致。

  远公大师从深信神识不灭、生死轮回,契入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启建莲社,焚修净业。三睹弥陀圣相的远公大师必定深契阿弥陀佛本愿功德,了达念佛之殊胜,并以此自行化他,遂使莲社缁素123人皆有往生瑞相,临终多有称念佛号往生者。远公大师随顺当时般若禅定盛行的修学背景,以禅观念佛的善巧方便,以《 无量寿经 》作为正修的准则,将众生导入阿弥陀佛弘誓愿海,往生净土,出离生死险道。我们应如是体会慧远大师的悲心权智。远公真可谓善体佛心、巧作佛事之智慧深远者也。

  昙鸾大师是阐扬净宗他力本愿理念的承前启后者。他上继古印度龙树、天亲二尊菩萨的净土教义,下开道绰、善导二位大师的思想先河。其净宗力作《 往生论注 》首以龙树的难行道与易行道之判教作为立论依据,开衍净宗“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之心要,勖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昙鸾大师立足弥陀本愿立场,展示阿弥陀佛普度九界众生的威神愿力,俾令行人生起决定的他力信心。这种超越凡情的净宗思想确实是一道惊心动魄的奇丽景观,直接影响着道绰、善导净宗思想的形成,并渗入中国人的修行实践中。迄至今日,仍余音缭绕,动人襟怀。

  道绰踵昙鸾之教,专修净业,从机教相应的角度,力倡净土念佛法门乃末法众生出离生死之要道。道绰之门出善导,以至承远、法照、少康,则莲风普扇于中外。及至永明大师,以古佛身,乘愿出世,极力说出一“四料简”偈,作末法人天之眼目,其“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的偈颂,令后代净业行人信心倍增。自后莲池、蕅益、截流、省庵、梦东、印光等诸大祖师,无不因时制宜,随机彰显净宗他力本愿的核心理念,传达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威神愿力。祖师们的信心诠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春兰秋菊,各擅其美。兹拟撷取善导与蕅益二位祖师的诠信文句,用作对比性讨论。

  

  一、善导大师的二种深信

  

  善导继承昙鸾、道绰的净土理念,融汇自己净业修持的证悟,著述五部九卷,敷衍出以他力本愿为核心的净宗思想体系。其对信心的阐释,渗透着净业行人特有的宗教情怀,恍若劫外之音,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请看…

《净土宗教程 第六编 净土资粮 信、愿、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