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厥功甚偉。
第叁節 于難信法生決定信
淨宗經典反複申言:淨土往生法門是極難信之法。因淨土法門全體是佛的果覺境界故。比較而言,菩薩聖衆智慧深厚,比凡夫衆生更易信受淨土法門。聽聞念佛法門,言下領悟,無須反複勸信。而對濁世凡夫衆生演說淨宗橫超頓法,需要反複開顯,重重誨勉。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方能對某些宿世有緣的衆生,産生效果。
與通途佛法相比,淨宗念佛法門更爲重信,亦更難起信。《 阿彌陀經 》中,十方諸佛稱贊釋迦牟尼佛不可思議功德,能爲二項甚難稀有之事:一是于娑婆五濁惡世得菩提佛果,二是爲娑婆衆生演說淨宗難信之法。難中之難,非大悲大智大勇何能臻此!蓮池大師曾以譬喻比況這二項難事:“譬如有人,身入大海,複乘破舟,複遇逆風,複沖巨浪,複值羅刹、魚王、毒龍,危在頃刻。而能于中,安隱得渡,是之謂難。不但自渡,並渡諸人,置之彼岸,是難中難。大海、破舟、逆風、巨浪及羅刹等,此喻五濁;自渡喻得道,渡人喻說法也。”于此五濁惡世,勇猛精進得成佛果,此屬難事;複于此濁染世間,宣說念佛法門,俾令一切衆生信願持名、求生淨土,是謂難中之難。《 無量壽經 》亦雲:“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可知淨宗念佛法門乃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
淨宗難信的主要原由乃是吾輩凡夫難于窺測佛菩薩不可思議悲智善巧。淨宗理事因果具有真空妙有的特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與無量壽名號是由真空藉助願力所生起的妙有,即第一義谛妙境界相。舉實相(無量光壽)之全體作西方淨土的依報正報、作法身作報身、作自佛作他佛,乃至能說的釋尊與所說的淨土法門、能度的阿彌陀佛與所度的九界衆生、能信的衆生與所信的名號光明、能發願求生的行人與所願生的安養淨土、能住持的彌陀教主與所主持的安泰佛刹、能往生的念佛人與所往生的西方淨土、能贊的十方諸佛與所贊的釋尊甚難稀有的功德,無一不是實相正印之所印持。此實相即是吾人靈知靈覺本具之一心,亦即是阿彌陀佛的願心。凡夫衆生以生滅心,于此妙境奧義不得其門而入,故雲難信。
對淨土念佛法門的難信,還來自叁種具體的原由:
其一,認知水平的狹劣。吾輩凡夫情執堅固、見聞有限,久居濁染的娑婆穢土,便難信界外嚴淨的西方淨土;此土種種逼迫、苦樂參半,便難信彼土無有衆苦、但受極樂的純樂;此土精血胎生,便難信彼土蓮花化生;此土壽命不過百年,便難信彼土壽命無量;此土辛勤營務方得溫飽,便難信彼土衣食宮殿應念而至。總之,吾輩娑婆衆生,乍聞西方極樂世界種種功德莊嚴,每以子虛烏有視之,或聞之稍生歡喜心者,繼思又覺渺茫,無足憑信,難以生起念佛求生淨土的勝心。
其二,驕慢懷疑的煩惱。娑婆衆生無明堅厚、貢高我慢、騁馳狂慧、目空一切,聞說他力救度,不生信樂,甚或輕談淨土,蔑視往生。另有一類衆生,帶著懷疑的眼光,審視淨宗念佛法門,用時行的科學懷疑精神、邏輯思維來求證念佛的理則,用以作爲是否采信的依據。然淨宗圓頓法門,肇立于佛地果覺,本自不可思議、難信難解,如果執著一定須用科學理性作出合理化的證明,其結局或永遠難以信入淨宗。淨土法門,叁根普被,利益超勝,唯信能入;信爲萬善之母,疑是衆罪之根。
其叁,以通途教理妄測特異法門。淨土法門是大乘佛法中的勝異方便,其義理境界殊勝超絕,娑婆衆生對此疑窦叢生,甚或誹謗,自誤誤人。曆代祖師大德悲愍衆生,廣作論疏,摧邪顯正,遣蕩疑網,俾令衆生鹹得念佛法益。
淨土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全收。唯有狐疑是棄材,疑根未斷,即是罪本。凡夫衆生對淨宗的懷疑,不出狂妄與愚癡二端。蓮池大師對衆生的淨宗疑點,于《 彌陀疏鈔 》歸納十種,茲錄如下:
1.現居娑婆穢土,習久心安,乍聞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疑無此事。
2.縱信有極樂世界,又疑十方佛刹皆可往生,何必一定要往生極樂淨土
3.縱信應當往生西方淨土,又疑娑婆世界離西方淨土有十萬億刹土之遙,如此極遠何能得到
4.縱信距離不是障礙,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重,雲何業障未除而得往生彼國
5.縱信帶業能生,又疑生到西方淨土,必有奇妙法門,多種功行,雲何但持名號,遂得往生
6.縱信持名得生,又疑執持名號,必須多曆年劫,才能成就,雲何一日七日,便得往生彼國
7.縱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離胎卵濕化,雲何淨土諸往生者悉是蓮華化生
8.縱信蓮華化生,又疑初心入道,多遇逆緣退轉,雲何一生彼國,便得入不退轉位
9.縱信一得往生便入不退轉位,又疑淨宗念佛法門主要是接引鈍機衆生,上智利根不必往生彼國。
10.縱信上根利智亦應求生極樂淨土,又疑其他經典,或說有佛,或說無佛,或有淨土,或無淨土,狐疑不決。
上述十種難信,前八種屬愚人高推聖境而不敢信,第九種是狂者蔑視西方而不屑信,第十種雙兼狂愚二病。可見凡夫衆生迷惑顛倒,觸途成滯,對淨宗不可思議圓頓大法,疑網重重,乃是衆生業力所障。吾人應深自檢省,盡捐狂愚二弊,虔誠笃信。
淨宗起信,類分有二,即頓信與漸信。頓信者乃是宿世淨土善根的發露。《 無量壽經 》(吳譯)雲:“聞阿彌陀佛聲,慈心歡喜,一時踴躍,心意淨潔,衣毛爲起,淚即出者,皆前世宿命作佛道,若他方佛故,菩薩非凡人。”宿世的信種外顯爲悲喜淚流,一念歸投彌陀願海,信願持名若決江河,沛然莫禦。此屬頓信,一信永信,決定得蒙彌陀願力加持,往生淨土。
頓信乃由般若善根所致,稀有難得。然漸信乃是多數衆生所由之路。《 觀經 》中,釋迦本師應韋提希夫人之請,在宣說定善十叁觀之前,爲令散動根機凡夫漸培淨宗信根,慈悲自開叁福之行。誠如《 無量壽經 》(宋譯)雲:“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是故汝等聞斯義。”釋迦本師隨機施教,以種種方便發起我等衆生的淨宗信心。于上根利智如舍利弗等,稱性和盤托出,俾令直下擔荷;于下根劣智如吾輩末法凡夫等,曲垂方便,循循善誘,由福培慧,由慧生信,亦欲令我等凡夫悉入彌陀願海而後已。
漸信根機者從仰信契入最佳。仰信類分就人立信與就法立信二種:
其一,就人立信。淨土念佛法門乃阿彌陀佛所肇立,由釋迦本師金口所說。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滿足大悲人,彌陀決無虛願,釋迦亦不會說诳語。當我們對自身貪瞋煩惱無力對治,對浩渺無際的生死大海深感怖畏,對水火二河中四五寸的狹小白道(喻念佛往生法門)亦半信半疑的時候,忽聞東岸釋迦佛的勸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又西岸上阿彌陀佛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總不畏墮于水火之難。”于此叁面遇敵、別無退路時,吾人宜應一心唯信兩土世尊的此遣彼喚,不顧身命,決定依循白道而行(喻信願持名)。由有兩土世尊護念加持故,于水火二河(喻貪瞋煩惱)中,安然直過,須臾即到極樂彼岸,永離叁界六道一切諸難,親炙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等諸上善人把手同行,慶樂無已。是爲就人立信,成辦淨業。
其二,就法立信。釋尊一代時教,隨衆生心,應所知量,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淨宗念佛法門乃彌陀肇立,釋迦開演,文殊、普賢之所指歸,馬鳴、龍樹、天親之所弘贊,慧遠、善導、永明、蓮池、蕅益、印光諸祖師之所赓續力行。古今賢哲,若聖若凡,如萬水無不朝東,似群星悉皆拱北,法爾自然地歸投彌陀願海。古聖先賢早已爲我們遍研經藏,特地抉擇出這不斷惑業、橫超生死的殊勝妙法。吾人仰信佛祖古德,依教奉行,即得現成受用。正如身嬰疾苦,恭請良醫診脈,立即按方服藥得愈。如不仰信良醫,非得親自遍閱醫書,知其藥性病原,按病情斟酌藥方,然後方肯服藥,其危疾或在這一耽擱延誤中,或轉重、或死亡。念佛法門乃現成的靈丹妙藥,入口即治。釋尊悲心急救衆生,唯恐不及,故無請自說念佛法門,俾令衆生由仰信而取用佛德,疾速了生死、成佛道。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爲自功德。
吾人信根深植,便會産生強勁信力,一切邪師莫能動搖迷惑。善導大師闡釋行人決定信相雲:縱使羅漢辟支地前菩薩等,“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皆引經論證言不生者,我亦不起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清淨信心。何以故
由佛語決定成就了義,不爲一切所破壞故……縱使化佛報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各各輝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說言,釋迦所說西方淨土,指贊勸發一切凡夫,專心念佛及修余善,回願得生彼淨土者,此是虛妄,定無此事也。我雖聞此等諸佛所說,畢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畏不得生彼佛國也。”(《 觀經四帖疏 》)善導大師早知後人心志飄蕩,這山望到那山高,故作此說,以死盡輾轉企慕之狂妄偷心。唯信佛語,不生疑悔。
徹悟大師亦闡釋決定信相雲:“若正修淨業時,倘達摩大師忽現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禅,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禅授汝。”但當向祖師作禮,謂:“我先已受釋迦如來念佛法門,發願受持,終身不易,祖師雖有深妙禅道,吾則不敢自違本誓也。”縱或釋迦如來,忽爾現身,謂曰:“吾先說念佛法門,特一時方便耳。今更有殊勝法門,超于彼者。汝當且置念佛,吾即爲說勝法。”亦只可向佛稽首陳白:“我先禀受釋尊淨業法門,發願一息尚存決不更張。如來雖有勝法,吾則不敢自違本願也。”雖佛祖現身,尚不改其所信,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豈足以搖惑之耶!能如是信…
《淨土宗教程 第六編 淨土資糧 信、願、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