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故,受三途身、卑贱身、丑陋身、八难身、流转身,如是等众生,见阿弥陀如来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种种身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身业。
口业:众生以骄慢故,诽谤正法,毁訾贤圣,捐庳尊长,如是人应受拔舌苦、喑哑苦、言教不行苦、无名闻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闻阿弥陀如来至德名号,说法音声,如上种种口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口业。
意业:众生以邪见故,心生分别,若有若无,若非若是,若好若丑,若善若恶,若彼若此,有如是等种种分别,以分别故,长沦三有,受种种分别苦、取舍苦,长寝大夜,无有出期。是诸众生,若遇阿弥陀如来平等光照,若闻阿弥陀如来平等意业,是等众生,如上种种意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意业。
阿弥陀佛身口意三业功德即凝聚在六字洪名中,净业行人执持名号,即能以佛功德净化、转换凡夫染秽的身口意三业,香光庄严,与佛德气息相沟通。
5.大众功德
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
阿弥陀佛因地,见有如来说法时,座下的弟子们根性愿欲各有不同。有求人天福乐的,有求自了生死的,有不求自度先度人的,有正直舍方便,但求无上道的。其中有的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成大妄语,堕落无间地狱,如提婆达多者是。或得少为足,或遇缘退转等。又有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三类的不同,所以佛的弟子种种,既不纯一无杂,也就不会有清净海众的庄严。是故法藏菩萨兴愿,愿我成佛,所有天人,皆从如来智慧清净海生,不宿二乘杂善中下死尸。不动者,表言极乐世界天人成就大乘根性,不可倾动。
阿弥陀佛住持西方极乐世界,愿力广大,普度众生,十方世界若天若人若圣众,如众星拱北辰,似百川赴巨海,得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悉皆往生彼土。阿弥陀佛初会的往生者无央数,成佛十劫的时间内,西方净土的天人圣众,非是算计譬喻所能知。
西方极乐世界诸往生者,悉是入正定聚的不退转菩萨,纯一无杂,智慧清净,悟诸法实相,得六神通,修行具足,为诸佛所称赞。其中如弥勒菩萨一样的一生补处菩萨,数量也极多,不是算数所能算得清的。可见,西方极乐世界莲池海会,圣众无量,圣德无极,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所感召的菩萨眷属,功德殊胜亦复最尊第一。
6.上首功德
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
阿弥陀佛因地,见有如来弟子种种良莠不齐,或有刚强不调,如提婆达多之流;或有请佛在其国境内结夏安居,应当日日送饮食供养,可是这位阿耆达国王竟然废忘不记,使得佛陀及五百比丘,三月中唯食马麦度日。有如是等事发生,似佛的上首弟子,没有足够的德行,尽到助佛教化的职责。所以法藏菩萨发愿:我成佛的极乐世界,唯有佛为法王。没有一般世俗的天王人王,个个虚心而往,得道而归。绝没有生心敢与佛抗礼齐等者。
上首弟子的德业如须弥山王,高大胜妙,巍峨不动,一切世间无能超胜。在无数上首弟子中,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此二菩萨于娑婆界,修菩萨行,往生极乐世界,作阿弥陀佛的二大胁士,襄助阿弥陀佛广作佛事。在极乐世界,观音势至两菩萨常在阿弥陀佛左右坐侍正论。佛常与是两菩萨,共对坐议八方上下去来现在之事。观世音菩萨大悲救苦,十方众生若遇急难恐怖,但自皈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大势至菩萨以智慧光普照十方众生,令离三途险道,尤其以智光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归于西方净土。西方三圣三位一体的圣格,寓意深广。
西方三圣内具甚深的表法内涵,阿弥陀佛表本觉,观音势至表始觉。佛是果觉性德,菩萨是因地修德;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修德的二大科目:慈悲与智慧,慈悲即是寻声救苦,广行六度(观世音);智慧即是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大势至)。悲智双运,抵达阿弥陀佛所(无量光寿),始觉契合本觉,成究竟觉,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7.主功德
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阿弥陀佛因地,见到有的国土中,其教主虽有大众弟子,但其中往往有对教主不恭敬的事。例如:释迦本师有一次在说法中,一位从外道来入佛门的比丘,便站起来向佛提出十四难问,并对佛说:“如果不给我解答,我当脱离僧团,去学其他的教门。”因为这十四难问,是外道的邪计邪见,无有事实,所以佛没有解答(置答)。这位比丘,便舍戒还俗。又如居迦离比丘诽谤舍利弗,佛三度呵责他不要诽谤,居迦离三次皆不接受佛的呵责。再如佛世,有些外道假装信佛,来到僧团出家,经常伺求佛及弟子的短处,要想破坏僧团毁灭佛教。还有此土的第六天魔经常对佛作种种障碍留难之事。有如是种种对佛不恭敬的事相。所以法藏菩萨发愿:使我成佛,国中天人大众,对教主恭敬无倦。
西方净土天人圣众,皆具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对教主阿弥陀佛恭敬奉侍,无有疲厌。在阿弥陀佛座下,或聆听妙法,或以华香伎乐散作供养。极乐圣众对阿弥陀佛威德的恭敬瞻仰,显现出主伴圆融俱德的妙用。
阿弥陀佛愿力广大,吸摄菩提眷属之力也极强,无量劫与众生广结法缘,故往生彼国的众生也甚众。十方世界诸菩萨众,咸以尊重心,往诣极乐国;奉诸珍妙供养,畅发和雅音声,歌赞阿弥陀佛。前后往来,络绎不绝。阿弥陀佛的菩萨眷属恭敬围绕,法尔自然,不可思议。
阿弥陀佛的主功德,除了因缘与法尔自成外,还体现出阿弥陀佛摄化众生的方便。一切众生从初发心到圆成佛道的全过程,皆须从恭敬三宝中获益。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阿弥陀佛愿求天人圣众恭敬围绕,并非虚荣心,而是为诸往生者速证菩提作增上缘。
8.不虚作住持功德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阿弥陀佛因地,见到有的佛只有声闻僧,没有菩萨僧,也就没有求无上佛道的大心众生,这是不圆满不究竟的。又有遇佛出世,随佛出家,非但没有证果了生死,反而堕落三恶道,如善星、提婆达多、居迦离等是。又有人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后遇恶因缘,退入声闻辟支佛地,如舍利弗往昔之事。法藏菩萨见到诸佛化迹中,有如是等缺失,所以发愿:使我作佛时,凡有见闻者,皆悉速疾成就无上佛果。观察阿弥陀佛成就不虚作住持功德,乃在因地由法藏菩萨所发四十八大愿,愿愿圆满成就。这种本愿力是安乐国土一切依正庄严功德成就的基本因。若无本愿功德力,则无阿弥陀佛的佛身净土,菩萨眷属,及三辈往生所得利益。
阿弥陀佛住持西方极乐世界,广摄十方众生,欲令自国他方九法界众生,幸闻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信愿持名求生者,随其根器,悉能获得世出世间多层面的利益,速疾圆成佛道,决不至出现空过的情形。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以十念皆生我国愿为核心,饶益他方凡夫众生;以皆得法忍总持愿为核心饶益他国菩萨;以正定必至涅槃愿与菩萨一生补处愿饶益自国的天人圣众,欲令诸往生者速疾成就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究竟成佛。阿弥陀佛并以光明遍照十方愿普摄法界众生,有缘遇到佛光者,疾苦顿除,慈心作善,念佛求生净土。
阿弥陀佛之所以能为善住持,能为不虚作者,即在阿弥陀佛因地本愿,果地神力。如此因果,无不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依本愿以成神力,以神力而酬本愿。本愿与神力,毕竟因果符合无差。以如是因得如是果,故曰成就。信愿持名诸往生者,但见阿弥陀佛,毕竟都能证得平等法身。假如已证净心的地上菩萨,往生彼土见阿弥陀佛,便可与八地以上大菩萨,同证诸佛清净法身(法身德),圆满报身(般若德)、千百亿化身(解脱德),同入如来大寂灭(涅槃)海。阿弥陀佛愿力广大,惠予众生的利益也亦广大,如函大盖大。阿弥陀佛由大慈悲心流现出的不虚作住持功德,恩德弘深。
综上所述:观察阿弥陀佛八种庄严功德成就,即是阿弥陀佛自利利他的功德。总观察的次第是:先观前十七种庄严国土功德成就,既知国土之相状,次应观国土之教主,是故依次观阿弥陀佛庄严功德。观佛庄严时,先观佛的坐处,即是无量宝莲华座。再观佛庄严的身口意三业。佛有了不可思议的三业教化众生,所以接着应观受化大众的庄严。在大众中,必有上首,故次观上首。既知所化大众及上首,应知能化主,故次观主庄严。如是八种庄严之前后次第,符合此有故彼有之缘起律,法尔圆满成就。阿弥陀佛八种功德中前四种(座功德、身、口、意功德),属自利功德;后四种(大众功德、上首功德、主功德、不虚作住持功德)属利他功德,自利与利他乃有机整体,自利已足,利他则广,自他不二,心境一如。广度众生即是成就自己,成就自己则更能普救众生。所以,阿弥陀佛的自身功德最后以不虚作住持功德为圆满。
阿弥陀佛八种功德与《 观经 》第七观至第十六观大致对应。《 观经 》的华座观(第七)、像观(第八)、佛身观(第九)对应阿弥陀佛四种自利功德;《 观经 》的观世音菩萨观(第十),大势至菩萨观(第十一),对应阿弥陀佛的上首功德。《 观经 》上辈生观(第十四),中辈生观(第十五),下辈生观(第十六)类似于不虚作住持功德。可见阿弥陀佛功德成就即是成就众生往生净土圆成佛果。
二、彼诸菩萨庄严功德
譬如世间一个国家,既有圣明的君主,必有贤能的辅臣。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有无量无边的大菩萨,都是像观音势至一样的补处菩萨。悉皆六通自在,福慧二严、四智具足。《 无量寿经 》中以二十种譬喻,来形容净土菩萨圣众福慧的胜妙。诸如:身相具足德,光明殊妙德,究竟补处德,闻法不绝德,智慧辩才德,…
《净土宗教程 第五编 西方极乐世界 依正庄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