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善谈法要德,供佛如意德等。天亲菩萨从西方净土菩萨圣众的利他功德中,撷取四项为代表,兹分述如下。
1.不动应化德
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
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阿弥陀佛因地,见有佛土,只有小菩萨(凡夫菩萨),不能于十方世界广作普渡众生的佛事。或只是声闻人天只求自了,利益众生狭小。是故法藏菩萨兴愿,愿我国中,有无量大菩萨众,其报身在极乐世界安住不动,如须弥山常恒住持,而其化身示现十方世界,常转无垢*轮,应机摄化众生,使有缘众生离烦恼垢染,度生死苦海。
极乐世界诸大菩萨所有应化的佛事,譬如月印千江,无来亦无不来。就好比太阳在空中不动,而能光照大地,一切众生,普见天日。其诸菩萨,遍游佛刹,演说正法,无相无为,无缚无脱,无诸分别,远离颠倒,于所受用,皆无摄取,于诸众生得大慈悲饶益之心;不欣世语,乐在正论;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菩萨,一切所行。
极乐菩萨的不动应化德,深契阿弥陀佛的“转相教授,转相度脱”的慈诲。古往今来,极乐菩萨在娑婆本土的应化,多有所闻。净宗祖师中,善导、永明、印光等大师,有迹象表证是极乐净土佛菩萨示现。而见诸史籍记载的亦不胜枚举,兹有一例以证。《 西方确指 》记载:明末有八人扶乩,感西方净土觉明妙行菩萨临坛,劝示念佛法门。菩萨自述:“我昔于晋明帝时(公元321—325年),受贫子身,为贫苦故,七日七夜舍命念佛,便得心开,见阿弥陀佛相好光明,遍十方世界,我于佛前,亲蒙授记,后至七十五岁而坐脱,竟生极乐。后以度生愿重,再来此土,随方显化。或为比丘、或为居士、或为国王、或为臣宰、或为女人、或为屠丐、或隐或显、或顺或逆、皆随顺说法,导诸群品。”可见,西方菩萨在本土的示现神妙莫测。
2.同时遍至德
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
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阿弥陀佛因地,见到有些如来座下的菩萨法眷在未登地以前,想要供养他方世界无量诸佛,或想到其他佛国助佛教化众生。不能同时遍至,功用不大。是故法藏菩萨发愿,愿我成佛的世界,诸往生者,个个破无明、证法身,乃至一生补处的大菩萨。都能分身十方世界,普供无量诸佛,作种种度生佛事。经典记载:观世音大势至,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常在阿弥陀佛左右,欲至十方无量佛所,随心则到。从修证位次看,初地以上菩萨,具不动应化德;八地以上菩萨,具同时遍至德。不动应化德是空间的打破,同时应化德是时间的消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分身同时遍至他方佛国,乃佛菩萨自证功德自然流露,法尔自然。
极乐世界菩萨圣众,得阿弥陀佛威神愿力加持,圆证三不退,一时遍至十方世界,上供诸佛,下化众生,显现出他们自由洒脱的修持生活,自利利他,殊胜超绝。
3.无余供赞德
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
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阿弥陀佛因地,见到有的佛土,其中菩萨人天大众,没有广大的志愿及意乐,更没有神通智慧,所以不能平等地供养赞叹十方无量的诸佛及大众僧。尤其是心存分别,或以自己所处的是秽土,不敢到诸佛净土去修供养。或认为自己是净土的菩萨,怎么可以去秽土供佛呢?这样作种种局限分别,当然不可能普遍供养一切诸如来,也就不能发起普贤行愿的广大善根。此即为不善行菩萨道。是故法藏菩萨发愿:我成佛时,愿我国土一切菩萨声闻天人大众,遍至十方一切诸佛大会处所,悉能雨一切庄严供具,如音乐、天华、宝衣、妙香等,供养赞叹十方诸佛,无一遗漏。无论对净刹诸佛还是对秽土诸佛,平等供养赞叹,无有分别心。虽然赞叹秽土如来大慈谦忍,不见佛土有杂秽相;虽然赞叹净刹如来无量庄严,不见佛土有清净相。
极乐世界菩萨圣众,承阿弥陀佛威神愿力加持,于一食顷,往诣十方无量世界,恭敬供养诸佛世尊,华香幢幡,供养之具,自然化生,应念即至,珍妙殊特,非世所有,以奉诸佛及菩萨众,于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听受经法,欢喜无量。供养佛已,未食之前,忽然轻举,还其本国。极乐世界菩萨圣众契证诸法平等空性,圆修普贤广修供养的行愿,成就称法界供赞诸佛的功德。
4.遍示三宝德
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
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阿弥陀佛因地,见到他方世界怯弱的软心菩萨,但乐在有佛国土,修行声闻道。唯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庄严国土、成熟众生,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是故法藏菩萨兴愿:愿我成佛时,我土菩萨悉皆慈悲勇猛,誓愿广大,到十方无佛法僧之处,住持庄严佛法僧三宝,教化众生,如实修行,使佛种不断,如佛无异。
极乐世界菩萨圣众到十方世界住持三宝,垂范世人,其心正直,善巧决定;论法无厌,求法不倦;戒若琉璃,内外明洁;其所言说,令众悦服。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暗。淳净温和,寂定明察;为大导师,调伏自他;引导群生,舍诸爱著;永离三垢,游戏神通。以自行德业,感化众生。
佛法僧三宝是长夜明灯,苦海慈航。发菩提心的菩萨,都应自觉担荷续佛慧命的使命。《 华严经 》云:“纵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遍大千,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佛恩。”在所有善德之中,住持三宝,弘法利生的功德甚大。
西方净土菩萨圣众到十方世界弘扬佛法,当以净宗念佛法门为首选。无量寿法会上,释尊已将念佛法门咐嘱弥勒菩萨以及贤劫诸大菩萨,劝令作大守护,为未来众生广为演说。推知弥勒下生成佛,龙华三会必将演说念佛法门,贤劫千佛亦将弘扬净土经典。西方净土菩萨圣众,到他方世界弘扬佛法,亦必将以净宗念佛法门为主。以念佛法门最契十方众生之机,最畅诸佛度生出世之本怀故。
上述极乐世界菩萨圣众四种功德成就,皆是一心称性修行功德。成德殊胜,慈悲广大,代佛弘化,内证化他功德,不可思议。净土诸经,只是略说净土菩萨圣众的真实功德,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吾人念佛求生净土,亦能获得如极乐菩萨圣众相类的功德,何幸如之。
本章阐述的西方极乐世界三类二十九种庄严,悉由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四十八愿的愿心庄严成就。相即相入,广略互摄。净土种种庄严事相会归理体,只是一法;一法者即是清净一心;清净一心,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实智慧属广,随缘起用,能生万法;无为法身属略,清净本然,一味空寂。此广略相入,即是缘起而性空,性空而缘起;性空即是无量寿,缘起即是无量光。广略相即互入,净业行人若不知广略相入,则不能自利利他,亦不能了达净土成立之因。
究而言之,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广),凝聚在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中(略),六字洪名含摄着西方净土三类二十九种乃至无尽的功德庄严。净业行人信愿持名时,当下即成就佛身净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截了当,至极圆顿,故得十方恒沙诸佛同赞净宗念佛往生法门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第十四章 净宗与现代自然科学
净土法门,修持方法极为简易,而其义理与境界却无限深邃。西方极乐世界既是净业行人的终极归宿,又含摄着宇宙法界的无穷奥秘;既具清净庄严的美质,又不乏科学认知的价值。净宗内蕴的潜质,势将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而彰显。
近代西方工业化以来,科学技术获得迅猛的发展,科技在当代社会扮演主角,俨然以真理的化身接受世人的崇仰。在以科技为主干的现代,净宗的弘扬不可避免地要应对来自科学的挑战。实言之,净宗可以圆融地含摄科学,而科学则难以究达净宗的理念与境界。何以故
净宗乃现量把握宇宙人生实相,是甚深般若的外显;科学则是第六识分析比较,提出假设猜测,接受实验证明,属于比量的推理。现量开显的净宗,至善而圆满;比量推理的科学则往往偏离真实,时或产生谬误(有介于此,波普提出科学的标准——证伪原则)。因而,净宗与科学不能在同一层面作简单化的类比。
在价值目标与思维方式上,净宗与科学存在着诸种差异。然而,二者面对着一个层次不同然相近的对象——法界(宇宙)的真相,故而,二者展示的理念图式又有诸多相近会通之处。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调整与高科技的运用,极大地拓宽了人类认知宇宙人生的视野,加深了对宇宙人生奥秘的认知。现代科学成果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与宇宙观。自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科技出现向东方智慧(尤其是佛教)靠拢的趋势,净宗与现代前卫科技的内在关联,已日渐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本章拟从净土妙严与科学美、净宗玄门与前卫科学两方面,予以讨论。
第一节 净土妙严与科学美
科学以观察现象、提出假设、建构数学模型、经由实验证明等为特点,大多由人的第六分别识来完成。净土则是离心意识以无分别的智慧观照的对象,因此净宗可以说是一种超验的科学,是以心性般若为前提的。净宗与科学难以作简单的类比,而美或能充当沟通二者的信使。
西方科学经历着从重视美到倾向经验最后又回归美的螺旋式的发展。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与柏拉图认为形式美是世界的本原实相,美具有先天性。柏拉图说:“灵魂一见到美的东西就感到敬畏而战栗,因为它感到有某种东西在其中被唤起,那不是感官从外部曾经给予它的,而是早已一直安放在深沉的无意识的境域之中。”由此理念,衍生出美的两种定义:其一,美是“一”的永恒光辉透过物质现象的朦胧显现;其二,美是部分同部分、部分同整体之间固有的协调。
而亚里士多德开辟的注重经验、逻辑与分类的科学路向把美看作是观察者的个人特性,…
《净土宗教程 第五编 西方极乐世界 依正庄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