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故,受叁途身、卑賤身、醜陋身、八難身、流轉身,如是等衆生,見阿彌陀如來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種種身業系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身業。
口業:衆生以驕慢故,誹謗正法,毀訾賢聖,捐庳尊長,如是人應受拔舌苦、喑啞苦、言教不行苦、無名聞苦,如是等種種諸苦衆生,聞阿彌陀如來至德名號,說法音聲,如上種種口業系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口業。
意業:衆生以邪見故,心生分別,若有若無,若非若是,若好若醜,若善若惡,若彼若此,有如是等種種分別,以分別故,長淪叁有,受種種分別苦、取舍苦,長寢大夜,無有出期。是諸衆生,若遇阿彌陀如來平等光照,若聞阿彌陀如來平等意業,是等衆生,如上種種意業系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意業。
阿彌陀佛身口意叁業功德即凝聚在六字洪名中,淨業行人執持名號,即能以佛功德淨化、轉換凡夫染穢的身口意叁業,香光莊嚴,與佛德氣息相溝通。
5.大衆功德
天人不動衆,清淨智海生。
阿彌陀佛因地,見有如來說法時,座下的弟子們根性願欲各有不同。有求人天福樂的,有求自了生死的,有不求自度先度人的,有正直舍方便,但求無上道的。其中有的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成大妄語,墮落無間地獄,如提婆達多者是。或得少爲足,或遇緣退轉等。又有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叁類的不同,所以佛的弟子種種,既不純一無雜,也就不會有清淨海衆的莊嚴。是故法藏菩薩興願,願我成佛,所有天人,皆從如來智慧清淨海生,不宿二乘雜善中下死屍。不動者,表言極樂世界天人成就大乘根性,不可傾動。
阿彌陀佛住持西方極樂世界,願力廣大,普度衆生,十方世界若天若人若聖衆,如衆星拱北辰,似百川赴巨海,得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悉皆往生彼土。阿彌陀佛初會的往生者無央數,成佛十劫的時間內,西方淨土的天人聖衆,非是算計譬喻所能知。
西方極樂世界諸往生者,悉是入正定聚的不退轉菩薩,純一無雜,智慧清淨,悟諸法實相,得六神通,修行具足,爲諸佛所稱贊。其中如彌勒菩薩一樣的一生補處菩薩,數量也極多,不是算數所能算得清的。可見,西方極樂世界蓮池海會,聖衆無量,聖德無極,佛中之王的阿彌陀佛所感召的菩薩眷屬,功德殊勝亦複最尊第一。
6.上首功德
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
阿彌陀佛因地,見有如來弟子種種良莠不齊,或有剛強不調,如提婆達多之流;或有請佛在其國境內結夏安居,應當日日送飲食供養,可是這位阿耆達國王竟然廢忘不記,使得佛陀及五百比丘,叁月中唯食馬麥度日。有如是等事發生,似佛的上首弟子,沒有足夠的德行,盡到助佛教化的職責。所以法藏菩薩發願:我成佛的極樂世界,唯有佛爲法王。沒有一般世俗的天王人王,個個虛心而往,得道而歸。絕沒有生心敢與佛抗禮齊等者。
上首弟子的德業如須彌山王,高大勝妙,巍峨不動,一切世間無能超勝。在無數上首弟子中,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叁千大千世界。此二菩薩于娑婆界,修菩薩行,往生極樂世界,作阿彌陀佛的二大脅士,襄助阿彌陀佛廣作佛事。在極樂世界,觀音勢至兩菩薩常在阿彌陀佛左右坐侍正論。佛常與是兩菩薩,共對坐議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事。觀世音菩薩大悲救苦,十方衆生若遇急難恐怖,但自皈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大勢至菩薩以智慧光普照十方衆生,令離叁途險道,尤其以智光攝受十方念佛衆生,歸于西方淨土。西方叁聖叁位一體的聖格,寓意深廣。
西方叁聖內具甚深的表法內涵,阿彌陀佛表本覺,觀音勢至表始覺。佛是果覺性德,菩薩是因地修德;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修德的二大科目:慈悲與智慧,慈悲即是尋聲救苦,廣行六度(觀世音);智慧即是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大勢至)。悲智雙運,抵達阿彌陀佛所(無量光壽),始覺契合本覺,成究竟覺,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7.主功德
天人丈夫衆,恭敬繞瞻仰。
阿彌陀佛因地,見到有的國土中,其教主雖有大衆弟子,但其中往往有對教主不恭敬的事。例如:釋迦本師有一次在說法中,一位從外道來入佛門的比丘,便站起來向佛提出十四難問,並對佛說:“如果不給我解答,我當脫離僧團,去學其他的教門。”因爲這十四難問,是外道的邪計邪見,無有事實,所以佛沒有解答(置答)。這位比丘,便舍戒還俗。又如居迦離比丘誹謗舍利弗,佛叁度呵責他不要誹謗,居迦離叁次皆不接受佛的呵責。再如佛世,有些外道假裝信佛,來到僧團出家,經常伺求佛及弟子的短處,要想破壞僧團毀滅佛教。還有此土的第六天魔經常對佛作種種障礙留難之事。有如是種種對佛不恭敬的事相。所以法藏菩薩發願:使我成佛,國中天人大衆,對教主恭敬無倦。
西方淨土天人聖衆,皆具叁十二種大丈夫相,對教主阿彌陀佛恭敬奉侍,無有疲厭。在阿彌陀佛座下,或聆聽妙法,或以華香伎樂散作供養。極樂聖衆對阿彌陀佛威德的恭敬瞻仰,顯現出主伴圓融俱德的妙用。
阿彌陀佛願力廣大,吸攝菩提眷屬之力也極強,無量劫與衆生廣結法緣,故往生彼國的衆生也甚衆。十方世界諸菩薩衆,鹹以尊重心,往詣極樂國;奉諸珍妙供養,暢發和雅音聲,歌贊阿彌陀佛。前後往來,絡繹不絕。阿彌陀佛的菩薩眷屬恭敬圍繞,法爾自然,不可思議。
阿彌陀佛的主功德,除了因緣與法爾自成外,還體現出阿彌陀佛攝化衆生的方便。一切衆生從初發心到圓成佛道的全過程,皆須從恭敬叁寶中獲益。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阿彌陀佛願求天人聖衆恭敬圍繞,並非虛榮心,而是爲諸往生者速證菩提作增上緣。
8.不虛作住持功德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阿彌陀佛因地,見到有的佛只有聲聞僧,沒有菩薩僧,也就沒有求無上佛道的大心衆生,這是不圓滿不究竟的。又有遇佛出世,隨佛出家,非但沒有證果了生死,反而墮落叁惡道,如善星、提婆達多、居迦離等是。又有人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後遇惡因緣,退入聲聞辟支佛地,如舍利弗往昔之事。法藏菩薩見到諸佛化迹中,有如是等缺失,所以發願:使我作佛時,凡有見聞者,皆悉速疾成就無上佛果。觀察阿彌陀佛成就不虛作住持功德,乃在因地由法藏菩薩所發四十八大願,願願圓滿成就。這種本願力是安樂國土一切依正莊嚴功德成就的基本因。若無本願功德力,則無阿彌陀佛的佛身淨土,菩薩眷屬,及叁輩往生所得利益。
阿彌陀佛住持西方極樂世界,廣攝十方衆生,欲令自國他方九法界衆生,幸聞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信願持名求生者,隨其根器,悉能獲得世出世間多層面的利益,速疾圓成佛道,決不至出現空過的情形。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以十念皆生我國願爲核心,饒益他方凡夫衆生;以皆得法忍總持願爲核心饒益他國菩薩;以正定必至涅槃願與菩薩一生補處願饒益自國的天人聖衆,欲令諸往生者速疾成就叁身四智、五眼六通,究竟成佛。阿彌陀佛並以光明遍照十方願普攝法界衆生,有緣遇到佛光者,疾苦頓除,慈心作善,念佛求生淨土。
阿彌陀佛之所以能爲善住持,能爲不虛作者,即在阿彌陀佛因地本願,果地神力。如此因果,無不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依本願以成神力,以神力而酬本願。本願與神力,畢竟因果符合無差。以如是因得如是果,故曰成就。信願持名諸往生者,但見阿彌陀佛,畢竟都能證得平等法身。假如已證淨心的地上菩薩,往生彼土見阿彌陀佛,便可與八地以上大菩薩,同證諸佛清淨法身(法身德),圓滿報身(般若德)、千百億化身(解脫德),同入如來大寂滅(涅槃)海。阿彌陀佛願力廣大,惠予衆生的利益也亦廣大,如函大蓋大。阿彌陀佛由大慈悲心流現出的不虛作住持功德,恩德弘深。
綜上所述:觀察阿彌陀佛八種莊嚴功德成就,即是阿彌陀佛自利利他的功德。總觀察的次第是:先觀前十七種莊嚴國土功德成就,既知國土之相狀,次應觀國土之教主,是故依次觀阿彌陀佛莊嚴功德。觀佛莊嚴時,先觀佛的坐處,即是無量寶蓮華座。再觀佛莊嚴的身口意叁業。佛有了不可思議的叁業教化衆生,所以接著應觀受化大衆的莊嚴。在大衆中,必有上首,故次觀上首。既知所化大衆及上首,應知能化主,故次觀主莊嚴。如是八種莊嚴之前後次第,符合此有故彼有之緣起律,法爾圓滿成就。阿彌陀佛八種功德中前四種(座功德、身、口、意功德),屬自利功德;後四種(大衆功德、上首功德、主功德、不虛作住持功德)屬利他功德,自利與利他乃有機整體,自利已足,利他則廣,自他不二,心境一如。廣度衆生即是成就自己,成就自己則更能普救衆生。所以,阿彌陀佛的自身功德最後以不虛作住持功德爲圓滿。
阿彌陀佛八種功德與《 觀經 》第七觀至第十六觀大致對應。《 觀經 》的華座觀(第七)、像觀(第八)、佛身觀(第九)對應阿彌陀佛四種自利功德;《 觀經 》的觀世音菩薩觀(第十),大勢至菩薩觀(第十一),對應阿彌陀佛的上首功德。《 觀經 》上輩生觀(第十四),中輩生觀(第十五),下輩生觀(第十六)類似于不虛作住持功德。可見阿彌陀佛功德成就即是成就衆生往生淨土圓成佛果。
二、彼諸菩薩莊嚴功德
譬如世間一個國家,既有聖明的君主,必有賢能的輔臣。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有無量無邊的大菩薩,都是像觀音勢至一樣的補處菩薩。悉皆六通自在,福慧二嚴、四智具足。《 無量壽經 》中以二十種譬喻,來形容淨土菩薩聖衆福慧的勝妙。諸如:身相具足德,光明殊妙德,究竟補處德,聞法不絕德,智慧辯才德,…
《淨土宗教程 第五編 西方極樂世界 依正莊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