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定和尚說故事 第叁章 佛典妙喻▪P3

  ..續本文上一頁來過,您不知道我生來就是愛財如命的嗎?就算是葉子尖端的油滴,我也不曾施與誰的,請大王召喚那行施舍的人來查問一下。」

  國王差人去請帝釋天來,但是他與大臣們都分辨不出二人有何不同。那吝啬的長者道:「大王,覺得如何?他是依裏沙,還是我是依裏沙?」國王道:「我們不曉得,有曉得的人嗎?」吝啬長者道:「大王,我的妻子會曉得的。」

  說著,國王就命人召喚妻子過來,大家問她:「哪一個是你的丈夫呢?」她道:「是這一個。」就去站在帝釋天身邊。喚了孩子與仆人們來詢問,也都認定是帝釋天。吝啬長者思忖道:「我頭上有一個瘤,被頭發掩住,理發師應該知道,去喚他來吧。」于是他向國王說道:「大王,理發師知道我甚深,請差人去叫他來吧。」

  國王差人喚了理發師來,問道:「能認出誰是依裏沙長者嗎?」理發師道:「大王,看了頭就可明白。」國王道:「那麼你看一看兩人的頭吧。」在這一瞬間,帝釋天在自己頭上造了瘤,理發師檢查二人的頭,見都有瘤,便道:「大王啊,兩人頭上都有瘤,我分辨不出這兩人中,誰是依裏沙長者。」接著就唱出偈語來:「兩人都跛腳,都伛偻,都是獨眼;頭上都有瘤,我不知誰是依裏沙。」

  長者聽了理發師的話,就戰栗起來,因擔心財産被人取光,當場就昏暈過去,撲倒在地。這時,帝釋天道:「大王啊,我非依裏沙,我是帝釋天。」說著就示大慈愛心,立在空中。衆人用冷水把依裏沙澆醒,大衆向諸天之王的帝釋天作著敬禮站著。

  帝釋天向依裏沙說道:「依裏沙啊,這財産是我所有,不是你的,我是你的父親,你是我的兒子,我積了施舍等善行,故得生爲帝釋天,但你破壞了我的家規,成爲吝啬之人,貪婪無厭,燒毀慈善堂,驅逐乞丐,一味守著財産,自己既不用,也不施予他人,恰如羅刹鬼管領了東西,置之不用。你如果能將我的慈善堂重建,施行慈善就好,否則我就要使你的財産化爲烏有,而且要用這金剛杵割斷你的頭,使你喪命。」

  依裏沙長者因爲怕死,發起抖來,立誓道:「我從今以後當力行慈善。」帝釋天聽他如此發誓,便坐在虛空中說法,使他堅守五戒,然後回到天宮。依裏沙亦因行了施舍等慈善事業,後來得生于天界。

  佛陀最後將貪欲豪商的前生——依裏沙的事迹串聯起來,作了總結:佛道:「比丘們啊,目犍連調禦貪欲長者,並不始于今日,前生也曾調禦過。那時的依裏沙就是那個貪欲長者,帝釋天是目犍連,國王是阿難,理發師就是我。」

  弟子們聽了滿心歡喜,對佛陀的教法信受奉行。

  棄老國緣

  這部經的故事內容,是要我們大家孝順父母,敬老尊賢。

  佛陀在舍衛國的時候,有一次這麼說:「恭敬耆宿長老,有大利益。有什麼利益呢?就是可以聽到一些不曾聽的事,以前不了解的,現在了解了。名聲遠達、有智慧的人都會尊敬。」在座的比丘們說:「如來世尊總是經常贊歎恭敬父母耆德長老。」佛陀說:「不但今日,就是在過去無量劫中,我也一直恭敬父母,敬老尊賢。」諸比丘們說:「佛陀在過去恭敬父母尊長的情形,是怎樣的啊?」

  佛陀說了以下的故事:過去久遠以前,有一個國家名叫棄老國。在那個國家,如果年齡老了,就會被趕出家門,抛棄在外,任憑自生自滅。當時有一位大臣,他的父親年齡老了,如果依照國法,就應該將他遺棄了。但是大臣因有孝順心,所以不忍心這麼做,就挖掘一個地下密室,安置父親,隨時供奉叁餐飲食。

  由于此不仁道的政策,觸怒了天神,有一天,一位天神到了王宮,捉了兩條蛇,放在國王面前,說:「如果能辨別兩條蛇的雌雄,你的國家就可以得到平安,否則七日之後,你和國家都要滅亡。」國王聽了之後,心中非常懊惱,便和群臣參議這件事。每位大臣都說無法辨別,只好通告國內賢能之士,誰能辨別的,當厚加爵賞。此時,大臣立刻回家,請問他的父親。父親就告訴兒子:這件事容易辨別,只要以細軟的物品丟到蛇背,觀察急躁動亂的,當知是雄的;安住不動的,當知是雌的。大臣依此方法,趕回王宮禀告國王,果然分出雄雌。

  天神立刻又問一個問題:「有哪一種人,別人看他是沒有睡覺,但是另外一個人看他,他還是睡著不醒,這是哪一種人呢?」國王與群臣,又不能辨別,只好又通告國內的賢能之士。此時,大臣又回去問父親。父親說:「這種人叫做學人,就是修行證到初果、二果、叁果的人,凡夫看他是不迷,但以阿羅漢來看他們,仍有煩惱習氣未斷。」

  大臣依此回報國王,問題雖已解答,但天神又變現一頭大白象,並問國王能不能知道大象有幾斤兩。群臣共同商議,沒有人能知道。國王又要通告國內賢能之士,仍然沒有人知道,因爲古時候還沒有地磅。大臣又回去問父親,父親說:「把大象放到船上,將船身穩定後,在水位的地方,船身畫個記號,然後牽出大象,再找大石頭安放到船上,重量到達水位與船齊,再稱石頭,加起來後便可知斤兩。」

  大臣即以此智慧之言,回報國王。天神又提出一個問題:「有怎樣的一杯水比大海之水還多?誰能知道?」群臣共同商議,又無法理解。國王又准備通知國內賢能之士,仍然無法知道。大臣又回去問父親:「這是什麼樣的水?」父親回答說:「這件事容易解答,如果有人能夠信心清淨,以一杯水供養佛陀或僧寶,或供養生病中的父母,以此功德,數千萬劫,受福無窮。海水雖然很多,但世界末日,地球毀壞就沒水啦!以此推論,一杯水孝敬父母、供養叁寶,多過海水百千萬倍的功德。」

  大臣就以此回報國王,解決了問題,但天神又變化作一個饑餓的人,只剩皮包著骨頭,指著國王說:「你可以找到一個比我更加饑餓瘦苦的人嗎?」群臣思量良久,都不敢說話。大臣又以此狀況,回去請問父親,父親回答說:「世間有人,悭貪嫉妒,不信叁寶,不能供養父母師長,將來之世,墮到鬼道中,百千萬歲,不聞水谷之名,身如大山,腹如大鼓,咽喉卻如細針,頭發如錐刀,纏身到腳部,舉動的時候,支節冒火,像這種人,比你饑餓痛苦,百千萬倍。」大臣就以此話回報國王,而回答天神。

  天神又變化作一種人,手腳杻械,脖子又帶著鎖鏈,身中冒火,整個身體焦爛,然後又問國王說:「世間有比我這個樣子更苦的嗎?」國王及諸大臣,都沒有辦法回答。大臣又回去問他的父親。父親立刻回答:「如果世間有人,不孝父母,逆害師長,誹謗叁寶,將來之世,墮于地獄,刀山劍樹,火車爐炭,刀道火道,如此衆苦,無量無邊,不可計數,以此推論譬喻,可知比你困苦百千萬倍。」大臣又以此言,禀報國王而回答天神。

  天神又變化作一位非常美麗的女人,端正莊嚴,舉世無雙,可以說是絕世佳人。天神再問國王:「世間還會有比我美麗的人嗎?」國王與大臣們,看得目瞪口呆,無法回答。大臣又回去請問父親,父親回答說:「世間有人敬信叁寶,孝順父母,喜好布施、忍辱、精進、持戒,將來得生天上,端正殊特,比你美麗莊嚴百千萬倍,你和他比就像一只瞎彌猴了!」大臣以此回報國王,以此回答天神。

  天神又以一塊香檀木,四四方方,每一面都很平正,拿著給國王和群臣看過,並問:「誰可以告訴我,哪一面是樹根的部分,哪一面是樹梢的部分?」國王與大臣們都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大臣又回去請問父親,父親回答說:「問題簡單,派人將這塊木頭用力投擲到水中,向樹根的部分因爲比較結實,會沈下去;向樹梢的會浮在水面。」大臣即以這樣的說法,回答天神。

  天神又變現兩匹白馬,形色沒有多大的差別,問國王說:「哪一匹是母親?哪一匹是女兒?」國王和大臣仍然沒有辦法回答。同樣的,大臣又回去請問父親,父親回答說:「派人拿一些牧草,放在兩匹馬面前,如果是母親,會推草給女兒先吃,後吃的是母親。」

  諸如此類,所有的問題,都一一回答完畢。天神非常歡喜,並且說:「你的國中一定有大智慧的人,所以我不消滅你,如果以後仍不以仁政治理國家,愛戴百姓,我仍然會來消滅你,以及你的國家。」說後就消失不見。

  此時,國王心中才松了一口氣,並且問那位大臣說:「今天國家保住平安,都是靠你的智慧,是你自己的智慧,或是有人教你呢?」大臣說:「不是臣民的智慧,如果能赦免我無罪,我才敢實說。」

  國王說:「今天如果你有罪該萬死之罪,也不過問,何況是一些小過失,你盡管放心說出來。」大臣說:「國家政令,不准孝養年老父母,臣有老父,博學多聞,經驗豐富,臣不忍遺棄,冒犯王法,藏在地下室。今天回答問題,都是老父的智慧,臣不敢居功。只是誠心建議,唯願陛下,重新發布政令,准許國中孝養父母,並且敬老尊賢。」

  國王大爲贊歎,心生歡喜,對大臣說:「今天靠你父親的智慧,得以保全我們的國家,老人的智慧,非常寶貴,你可以好好孝養父親,我也要請他做老師。」

  國王並且宣達政令,所有百姓,必須孝養父母,尊敬老人,如果有不孝父母、不敬師長的,要處以重罪。

  此後國王施行仁政,感得天神庇佑,從此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放下情欲,身心自在

  唯有「痛念無常,放下情欲」,才能真正解脫自在!

  《初曜經》的第一卷記載:從前佛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時,有一位比丘時常到城外曠野的墓園,每次都必須走過人家的田地,才能到達那墳場。地主看見這種情形,便很生氣地對那位比丘說:「你是一個出家人,不好好修身養性,天天在這土地上走來走去,到底是在幹什麼?你瞧!你已經在我的田地上走出一條小路了!」

  那位比丘回答說:「我遇到爭吵和訴訟,常在打官司,爲了追尋證人,所以才會走過這塊土地!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跟著我去看個究竟,不就明白了?」

  于是那地主就隨著比丘來到墳場,看到墳場到處布滿了屍體和殘骸,有的腫脹,有的發臭,有的腐爛了,許多鳥獸都…

《心定和尚說故事 第叁章 佛典妙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