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爭搶吃屍體,骨肉四散,到處都有。有的已經被鳥獸啃啄幹淨了,有的還沒有吃完。比丘就舉手告訴那位地主說:「這些鳥獸就是我的證人!」
那位地主問說:「這些鳥獸爲什麼是你的證人呢?你到底在跟誰爭訟和打官司呢?」
比丘回答說:「妄念和情欲會惹來許多疾病、煩惱和束縛,心猿意馬總是愛追逐虛幻不實的色、聲、香味以及觸感柔軟細滑的事物,引誘我們墮落和受苦。我出家修道就是要斷除妄念和情欲的心賊,因爲我現在仍是一個還沒有解脫煩惱的凡夫,所以我打坐時,還會雜念紛飛,不斷跟妄念和情欲搏鬥,而且常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每當我覺得妄念和情欲這心賊難以調伏的時候,我就走到墳場,警告心賊不要再囂張,而且拆穿心賊的把戲。看到這些腐爛不淨的屍體,我便容易戰勝心賊,而將情欲克服!」
那位地主因爲根器不錯,聽到比丘的這番話,敬佩得心服口服,當下證得了初聖果。所以只要放下情欲,在家學佛,也可以證果的!
唯有痛念無常,才能放下情欲!《求離牢獄經》記載:阿育王的弟弟名叫做善容,有一段類似的故事。
有一次當善容入山狩獵的時候,他遇到了一群光著身子在修苦行的外道,修行了很久都沒有成就。于是阿育王的弟弟就問他們說:「你們修得這麼辛苦,到底什麼因素使你們不能得道呢?」那些外道回答:「我們靜坐時,時常會看見野鹿在交合,看了這種情景,心中就會動起情欲,而無法自我克製!」
阿育王的弟弟善容聽到這句話,心中就起了一個偏見。他想:「這些道人每天都很少吃東西,他們刻苦地餐風飲露,服食天地的精華,身體那麼瘦弱,仍然還有淫欲。那些出家的僧侶每天都吃那麼好的食物,穿好的衣服,坐好的床座,又時常有人供養香花給他們,怎麼可能會沒有欲望呢?」
阿育王聽到弟弟持著這種論調,心中非常憂愁。他想:「我只有一位弟弟,他現在突然産生這種邪見,恐怕會因爲輕視出家人而導致人格的墮落。我應當想法子來改變他的偏見。」
于是阿育王就設了一個計謀,命令幾個最美麗的宮女,化妝打扮得如花似玉,去勾引善容。並且預先告訴大臣說:「我有一個妙計,如果我下令要斬皇弟善容,你們就上谏求情,等待七天以後才殺他!」
宮女們依照阿育王的計策行事。當宮女去找善容娛樂,隔了半個時辰左右,阿育王也親自出發了。善容和宮女們正在娛樂的證據,被阿育王逮個正著。阿育王告訴他弟弟說:「你怎麼這樣大膽,竟然敢公然跟我心愛的妃子和宮女娛樂,這成何體統呢?」
阿育王假裝很生氣地摔擲物品,並且立刻召集朝中大臣和文武百官,告訴他們說:「衆卿知道嗎?我現在尚未年邁,也沒有賊寇和強敵來侵略我國。我曾聽說,如果一個人有福德,四海就會歸服。如果他福德減薄以後,臣子就會叛亂。我目前雖然尚未察覺到叛亂的迹象,可是我的弟弟居然敢誘惑我的妃子和宮女,而且還任情取樂。事情既然嚴重到這種地步,他眼中還有我這當國王的哥哥嗎?你們馬上把他推到街上去斬首示衆!」
朝中的大臣求情說:「請皇上聽微臣一個小小的建議,陛下只有這麼一位弟弟,目前又沒有皇子可以繼承王位,照理來說,他本來是應該繼承王位的。不如請您暫緩七天才行刑,讓他扮演一下國王的角色,享受七天的皇宮生活,然後再將他處死,他也比較能心滿意足!」
阿育王默然答應了。他命令善容穿上龍袍和皇冠,在宮中聽歌作樂,又命令一位武士,每天全副武裝拿著利劍,去警告善容說:「你的壽命頂多只剩七天而已,你不如好好享受一下五欲的快樂,以免七天後被處死刑,空留余恨!」
如此一直到了第六天,那位武士又去警告善容說:「已經過了六天啦!你的生命只剩下一天而已,明天你的死期就到了,還是想開一點,把握最後一次機會,享受五欲的快樂吧!」
到了第七天,阿育王派人來問他弟弟說:「這七天當中,你自由享受美妙的王宮生活,你到底快樂不快樂呢?」
善容回答:「被判死刑的人,雖然生命還沒有斷絕,那跟死亡究竟有什麼不同呢?在這種時刻,我哪有心情享受五欲呢?」
阿育王就告訴善容說:「其實這些事都是我安排的。我想要透過這件事來啓發你:當一個人恐懼死亡和懷著憂慮的時候,他縱使在美妙的五欲六塵當中,他也一點都不覺得快樂。更何況僧侶們時常想到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的叁世果報,一個人死了又會再受身,無量世和無數身都受極大的苦惱。雖然有時能僥幸出生做人,有時也難免過著卑賤貧窮和匮乏的日子。想到這些辛酸受苦的事情,所以才出家修道,尋求解脫和度化衆生的方法,萬一修行不夠精進勤奮,也還會多劫受輪回的痛苦!」
善容聽到阿育王的這段話,終于心開意解了。他對阿育王說:「我今天接受了您的教誨,才覺悟到生老病死的苦惱和恐怖,希望您能准許我出家修行!」阿育王告訴善容說:「放下物質的享受,而去出家修道是一件很高尚的事情,我應該成全你!」
于是善容就辭別了阿育王,到寺院去出家。由于他持戒精嚴,晝夜都不斷地修行。結果斷除了所有的煩惱而證得了阿羅漢果,具足了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漏盡通等六種神通,隨意通達自在,而沒有挂礙。
《阿育王傳》記載:阿育王聽說他弟弟出家得道,心裏非常高興,他不但禮拜出家得道的弟弟,而且想長期供養他。他弟弟喜歡山林而不愛居住在吵雜的城市,所以阿育王特地又爲他出家得道的弟弟,建造了一座數十丈高的假山和泉林,來供養他弟弟。這些遺迹現在還留在印度。
真能放下情欲,可以産生福德、給人帶來幸福,並能促使人格升華。
《增一阿含經》的第叁十四卷記載:從前印度毗舍離城中有一位長者,名叫做毗羅先。他的財寶多得不可計數,可是他非常吝啬,從不布施救濟貧窮。他只一味貪圖享受過去的福報而不再修造新的福德。正當他在後宮和許多美女飲酒作樂時,佛陀告訴弟子阿難說:「這位長者的壽命只剩下七天,他死後會出生在啼哭地獄受苦。唯一可以免除他到地獄受苦的方法就是請他趕緊放下情欲,出家修行!」
于是阿難就來到了這位長者的家裏,站立在門外。長者遙遠地望見阿難,就出來迎接阿難,請阿難進去客廳坐。
阿難告訴長者說:「佛陀是得到圓滿智慧的大聖人(一切智人),我聽他說您的壽命只剩下七天,而且死後會投生在啼哭地獄受苦!」長者聽了毛骨悚然,心中十分恐懼,他就問阿難說:「有沒有法子能使我七天後不會死呢?」阿難回答:「沒有!」長者又問說:「那有沒有能使我不會墮落地獄的方法呢?」阿難回答:「世尊說只要您能出家修道,就不會墮入地獄。您現在最好趕緊出家修道!」長者說:「阿難,你先走一步,我稍後馬上趕去!」阿難聽到長者這麼說就回寺院了。
長者心裏想:「七天還早得很呢!不如我再享受一下五欲的快樂,然後才出家修道。」結果就沒去寺院了,第二天阿難又到長者的家裏,對長者說:「已經過了一天,只剩下六天,您還是快點出家吧!」
長者又說:「阿難你先走,我隨後馬上就到!」結果長者還是染著五欲而沒去。阿難天天到長者家裏勸長者出家,長者一天拖過一天,又經過六天,到了第七天清晨,阿難又來勸長者出家:「您只剩最後一次機會了,如果您今天沒出家修道,死後投生在啼哭地獄,後悔就來不及了!」
于是長者放下了情欲,跟隨著阿難去拜見佛陀。佛陀吩咐阿難爲長者剃度,並且教他十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靜修、念數息、念身、念死),結果只修了一天就命終,死後神識投生在四王天。所以,能對佛陀有信心,放下情欲的人而又修行十念的人可以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德。
真正的放下,不但要放下身外之物,而且要舍棄所有錯誤的知見和煩惱。《楞嚴經》說得好:「妄念和煩惱平息的時候,真正的智慧就現前了。」
從前有一位道人兩手拿著合歡梧桐花要供養佛陀,佛陀教他放下,那位道人放下左手的一株花。佛又教那道人放下,他又放下了右手的花。佛陀又說:「放下!」那位道人回答:「我兩手已經都空了,還要放下什麼東西?」
佛陀說:「我不是教你放下花,你應當同時舍棄攀緣心,舍到無可舍處,就是你安身的地方!」那位道人聽了佛陀的話,當下明心見性,體悟到不生不滅的真理。
周利盤陀咖的本生故事
一個人如果長得莊嚴,那是前生修的好,今生就要繼續修,不可以因長得莊嚴而看不起別人,同樣的,一個人今生聰明,也是前世有修,就必須繼續修,不可以輕視比較笨、比較愚蠢的人,否則果報會使自己的來生很笨!很蠢!
佛陀時代的一位弟子——周利盤陀伽,情形就是這樣,依據經典的記載就將他的今生與前世的事迹說明如下:
王舍城某豪商,其女兒與家仆發生了私情。那女子怕別人知道,就對男的說道:「我們不能住在這裏了,假使我的父母曉得了這件事,怕會將我千刀萬剮呢。我們到別的國家去安身吧!」于是二人就卷了財物逃出家門,奔走各地,打算「住到無人知曉的地方去」。
他們在某處同居一段時間,妻子懷了孕,行將臨産,與丈夫商量道:「我就要臨産了,遠離了熟人親戚,在此地生産,在我們兩人都是苦事,不如回家去吧!」但丈夫只是說著:「今天去吧!明天去吧!」把日子虛度過去。于是她想:「這笨家夥因爲自己做了可恥的壞事,所以連回去也不敢了。在這世上,父母是無上的恩惠者,不管他回還是不回,我還是回去吧!」她把家裏整頓一番,將回娘家的事告訴了鄰人,便出發了。
她丈夫回到家中,不見了她,問鄰人,才得知妻子已經回娘家,乃急急在後追趕,在途中被他追著了,但妻子就在那裏産下孩子。丈夫問:「男孩還是女孩?」妻子答道:「生了一個男孩。」丈夫問:「那麼將怎樣呢?」妻子說:「我因爲要生産…
《心定和尚說故事 第叁章 佛典妙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