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己不幸的命運時,她並不動怒,反而在遺囑上加了這樣的一段話:「我這不幸的意外變故,必將使這位致我于死的醫生,精神上和事業上,都受到極大的打擊!我將從我的遺産中,每年捐贈二千金幣給他,以補償他的損失,並衷心地盼望人人能像我一樣的寬恕他的錯誤。」
後來,這位醫生發奮圖強,在醫學界有極高的成就,但他把這些成就,全都歸于那位公主,公主也因而能享永垂不朽之名。如此偉大的寬恕精神,實爲社會上的榜樣。
再說一個中國民間有關寬恕的故事:清朝末年,湖南鄉下地方有一對林氏兄弟,靠祖上留上幾畝薄田務農過活。那個時候兵荒馬亂,什麼長毛、幫子會,兵匪不分,日子不好過。
林家老大耐不住苦,將自己的田賣了,隨友人做做小本生意。不料因爲經營不當,全部賠光了,倒回頭來投靠弟弟。老二並沒有嫌棄兄長,請他在田裏幫忙,得了的口糧,與兄長均分。倒是老大那不安份的性格不改,田的工作照例是叁天打魚二天曬網的。老二的性格剛正,看不過眼,兄弟間的語言磨擦就少不了。
每每有口舌之爭,老大就嚷著說:「都說長兄爲父,就算要你養我不過分,你還管我哩!找四方鄉鄰未評評理!」老二氣得幾次就差點和哥哥大打出手,還是妻子許氏賢慧,死活勸了下來。
這一年,兩兄弟都添了孩子,生活的擔子更加重了。老二湊了錢,買了一條牛,希望能把地犁好,增加收成。不料,買了牛不久,就遇上以起義爲名、沿途打家劫舍的匪幫,看上了老二的牛,亮出長明晃晃的長刀,硬是要把牛拖走。幸好許氏謊稱這是大伯的牛,大伯人不在家,牛被拖走了,兩夫婦要如何向兄長交待。婦人家苦苦哀求,終于說動了匪徒空手而去。
這話傳開了。老大高興得不得了,逢人就說:「老二把自家的牛送給我了。」聽到這番話,老二更氣了,于是找來老大談判,再也不找他幫忙耕田,兩人撇清關系,再不往來。老大耍賴說:「呵,做兄弟的嫌哥哥了。行,你說過牛是我的,把牛給我,就算我們兄弟之間清楚了賬!」
老二想:長痛不如短痛,咬了咬牙,把牛送給哥哥,自己再另外設法,兩家人自此行同陌路。倒是許氏常常想到大伯吊兒郎當,大嫂性格懦弱,日子難過,常暗地裏濟助她。
老大把牛賣了,隨著友人到鎮上去賭,竟然被他贏了幾手。也因此越賭越大,最後落得一身債回來。回到家裏面對妻小,想想自己不名一文,債主上門,一家子肯定受盡折磨,又沒有臉面再去求弟弟,因此萌生了短見。五月十五這天傍晚,老大到城隍廟禱告一番,回家逼著妻子抱孩子一起出門,准備投水而死。
老大的妻子不敢反抗,只能含淚哀求:「今天是十五,讓孩子過多一個十五,明天再走吧。」老大聽了無話,一家叁口睡到天剛破曉,老大叫妻子起床:「起來走吧,現在已經是十六了。」
兩夫妻走著,不經意經過老二的家。老二這幾天剛好出外趕集,恰好許氏晨起到戶外汲水,看見大伯和嫂嫂在晨風中急急趕路,臉帶戚容。許氏心地善良,雖是大伯常無理取鬧,她卻沒有婦道人家的氣器窄小,反能寬容看待。如今看到大伯夫婦二人從門前經過,便出聲邀二人進屋裏喝杯早茶。
老大覺得沒有臉見她,便拉著妻子快走。許氏看見二人在清晨中抱著孩子趕路,而且神色不對,心想別是發生了什麼事?得先把他們攔下來再說。于是連忙趕上去,拉住嫂子:「嫂子別忙著走,進來坐一回。」老大見狀,越是用力拉妻子走,叁人扭成一團。大嫂看見這是唯一求生的機會,連忙叫道:「嬸子救我!」
許氏聽了這話,知道必有重大的原故,趕緊撲前緊緊抱著老大的腳,說道:「大伯,你兄弟常語言上對你不敬,你是兄長,勿挂在心上。看在死去公公婆婆的面上,有什麼事進來說,千萬別做傻事呀!」老大聽了這番話不禁心中悔恨交加,淚如雨下。許氏說好說歹,把二人勸進屋子。
坐下說話,這才知道老大一家被債務所迫,准備投河自盡!許氏又是震驚又是同情,少不得說了許多勸慰的話,讓他們等老二回來,大家共商對策。只見大嫂又是羞愧又是傷心,緊緊抱著孩子,許氏對她說:「嫂子,勿驚了孩子,給我抱到坑上睡吧。」大嫂一直不肯放手,最後拗不過她,讓她把孩子抱過去。
許氏抱來一看:這不是自己的孩子嗎?趕緊跑到房裏細看,不知道是被誰掉包,老大的孩子正睡在坑上!
原來大嫂舍不得孩子年幼喪命,又不敢違逆丈夫的意思,只得借故拖延一夜。趁深夜老大睡下,偷偷摸到老二的家裏,將兩個襁褓中的嬰孩掉包,這是爲人母者因爲疼愛自己的孩子所犯下的過失!
事情揭穿了,老大夫婦更是羞愧得擡不起頭來。老二回來知道了這件事,痛斥兄嫂行止太欠思量,一家子也在淚水和忏悔之中和好。老二最慶幸的是自己娶了一位寬容待人,不計前嫌的好妻子,否則一場家庭悲劇勢難避免。
寬恕是難得的美德,也正是有了這種美德,失足者不至一錯再錯,世間上的許多悲劇也不會發生!
陽律有冤,陰譴難逃
星雲大師曾說:「爲人在世什麼都可以不信,但不能不信因果。」因果報應的故事,大家聽了很多,可是有沒有真正做到「深信因果」呢?
這裏再舉一則因果的故事,警惕大家:
過去中國有一名貴族,因爲婚後一直無子,于是便再娶了一名小妾,希望可以誕下一男半女繼承祖宗香火。過了一年,小妾不負所望,生下了一個男娃,這真是天大的喜事,母子二人都深得家人的寵愛。元配夫人表面上也很喜歡,不過,妻妾朝夕相處,終究難免因爲妒嫉而生起嗔恚之心。
正所謂日子久了,積怨越深,真的是什麼樣的惡念和計謀都想得出、做得出。果然,大婦裝著很疼愛小兒,常常懷抱小兒。有一天,她趁人不備,狠心對小兒暗下毒手,小兒啼哭不止,終至死去;但全家人皆不知小兒究竟因何而亡。小兒的母親悲痛欲絕,日久之後,略知是被大婦所害,心申含怨,不久也郁悒而死。
一年之後,大婦生了個容貌極美的女兒,可是未滿一歲時便夭折了,大婦喪女之哀痛,遠超過小妾喪子之悲。後來,大婦又産下一女,比前更加美麗,不過數載又亡;就這樣子:懷孕、流産,或生産之後又養不大,如此折磨,已經過了七胎。
當懷孕第八胎時,大婦更加小心翼翼,既怕流産,又慮夭折。胎兒在期盼中呱呱落地,但是卻得了難以醫治之病症,不能跌傷、碰傷,一旦刮傷就血流不止;身體贏弱,病痛不斷。從小就像被捧在手心一樣地呵護著,擔心她中途又夭折了。在孩兒身上所花的金錢,隨著她長大而增加,可是到了十四歲亭亭玉立的時候,又病死了。
大婦日夜哀傷,不眠不食,連棺木都不忍覆蓋,每天凝視著棺木裏的女兒,見她容顔始終姣美。
直到有一天,一位高僧經過,告訴她生死輪回的定律;高僧同時又告訴她:「『淫』與『殺』是造成一切衆生死生循環,輪回不止的根本條件。而一切有情衆生最難舍離的是『淫』,最易觸犯的是「殺」。
凡人只相信自己肉眼所能辨識的事物,鬼神則能洞悉人們的心裏在打什麼主意,作了一些什麼不爲人知的事情;所以『陽法縱有冤曲之可能,而陰譴則無遁逃之機會。』……」
這些話如雷巨響,在大婦耳中、腦海裏,以致在整個房屋中回蕩不止……她悚然驚懼,終于漸漸恍然大悟,停止了哀傷;再走到棺前俯視女兒的屍體,不覺得容顔姣美,只覺得臭不可聞。于是,她當下立刻懇請高僧爲她皈依受戒,徹底忏悔以前自己造作的惡行。
第二天,夫婦兩人隨同高僧前往寺院的路上,一條毒蛇盤踞在路上不讓。高僧知道原委,知道這條蛇是爲報仇而來,便爲其開示;夫婦也匍伏于地,悲泣地祈求忏悔。高僧爲毒蛇授叁皈五戒後,勸它:「莫再嗔恨,陷自己于惡道之中,外形醜陋,令人生厭;若遇強者,忿而殺之,則又命在旦夕。生生死死,無有結束之期。」片刻之後,毒蛇即昂首遊移而去。
一生沒有子女,是有因緣的,古書雲:「邪淫之人或奸人妻女者,得後嗣滅絕之報。」故事中的貴族,究竟曾犯下什麼惡業?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沒有後代,並不是娶妻納妾就能如願,反而因妻妾之間妒心如火,蔓燒無止,最後弄得家庭失和,鬧出人命。母子俱斃,冥冥中之怨魂豈肯舍離?害人後又能留住孩子的生命多久呢?這就要看冤結能否化解!大婦還算幸運,遇到高僧指點迷津,否則死後墮落惡道,更不知要受多少苦呢?
大千世界芸芸衆生之中,每個時刻在不同的角落,都會發生看似巧合又覺得奇怪的事。這就必須用心去觀照,而不是用肉眼去看。對于當前的社會亂象,我們應該引以爲戒,檢點自己的思想與行爲,積極效法古德,學習向善,禍事才不會找上門來。凡我佛教徒,更要嚴守戒律,不可犯殺生、邪淫戒。
積善之家有余慶
這是清朝未年慈禧太後時候的故事。
張謇,別號季直,祖籍安徽,幼年貧困,無以爲生,幾經奮鬥,竟然在滿清光緒年間得中了狀元。
關于張季直會被選中狀元,據說他的老師翁同和呈上試卷的時候,他的試卷原本是第叁本,排放在最末的,第一本乃是學問較好的沈衛。
慈禧太後審核他們的試卷時,看見了第一名沈衛的卷子,覺得他的字體纖秀,又覺得在哪兒見過這樣的字體,便擱在一邊考慮。再審核其它兩本,看到第叁名張謇的一本,覺得字體剛勁,看完就順手擱下,卻放在第二本之上,成了第一本。
那時,某貝勒來求見,談起點元的事,慈禧太後即說沈衛的字體纖秀,好像在哪兒見過,貝勒答道:「前幾天臣給老佛爺看的那幾首詩,便是在八大胡同妓院中得來的,是進士們做的詩,不知是不是這種字體。」于是尋找出來與沈衛的卷子對照,卻是一模一樣,俨然出諸一人手筆。慈禧太後便說:「風流學士,中了恐非棟梁之用。」便不予錄取。
而看原來的第叁名卷子,再說:「張謇的字體剛勁,性必梗直,恐難駕馭。」因而遲疑未決。貝勒進言了:「現在國家有難,…
《心定和尚說故事 第一章 因果實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