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己不幸的命运时,她并不动怒,反而在遗嘱上加了这样的一段话:「我这不幸的意外变故,必将使这位致我于死的医生,精神上和事业上,都受到极大的打击!我将从我的遗产中,每年捐赠二千金币给他,以补偿他的损失,并衷心地盼望人人能像我一样的宽恕他的错误。」
后来,这位医生发奋图强,在医学界有极高的成就,但他把这些成就,全都归于那位公主,公主也因而能享永垂不朽之名。如此伟大的宽恕精神,实为社会上的榜样。
再说一个中国民间有关宽恕的故事:清朝末年,湖南乡下地方有一对林氏兄弟,靠祖上留上几亩薄田务农过活。那个时候兵荒马乱,什么长毛、帮子会,兵匪不分,日子不好过。
林家老大耐不住苦,将自己的田卖了,随友人做做小本生意。不料因为经营不当,全部赔光了,倒回头来投靠弟弟。老二并没有嫌弃兄长,请他在田里帮忙,得了的口粮,与兄长均分。倒是老大那不安份的性格不改,田的工作照例是三天打鱼二天晒网的。老二的性格刚正,看不过眼,兄弟间的语言磨擦就少不了。
每每有口舌之争,老大就嚷着说:「都说长兄为父,就算要你养我不过分,你还管我哩!找四方乡邻未评评理!」老二气得几次就差点和哥哥大打出手,还是妻子许氏贤慧,死活劝了下来。
这一年,两兄弟都添了孩子,生活的担子更加重了。老二凑了钱,买了一条牛,希望能把地犁好,增加收成。不料,买了牛不久,就遇上以起义为名、沿途打家劫舍的匪帮,看上了老二的牛,亮出长明晃晃的长刀,硬是要把牛拖走。幸好许氏谎称这是大伯的牛,大伯人不在家,牛被拖走了,两夫妇要如何向兄长交待。妇人家苦苦哀求,终于说动了匪徒空手而去。
这话传开了。老大高兴得不得了,逢人就说:「老二把自家的牛送给我了。」听到这番话,老二更气了,于是找来老大谈判,再也不找他帮忙耕田,两人撇清关系,再不往来。老大耍赖说:「呵,做兄弟的嫌哥哥了。行,你说过牛是我的,把牛给我,就算我们兄弟之间清楚了账!」
老二想:长痛不如短痛,咬了咬牙,把牛送给哥哥,自己再另外设法,两家人自此行同陌路。倒是许氏常常想到大伯吊儿郎当,大嫂性格懦弱,日子难过,常暗地里济助她。
老大把牛卖了,随着友人到镇上去赌,竟然被他赢了几手。也因此越赌越大,最后落得一身债回来。回到家里面对妻小,想想自己不名一文,债主上门,一家子肯定受尽折磨,又没有脸面再去求弟弟,因此萌生了短见。五月十五这天傍晚,老大到城隍庙祷告一番,回家逼着妻子抱孩子一起出门,准备投水而死。
老大的妻子不敢反抗,只能含泪哀求:「今天是十五,让孩子过多一个十五,明天再走吧。」老大听了无话,一家三口睡到天刚破晓,老大叫妻子起床:「起来走吧,现在已经是十六了。」
两夫妻走着,不经意经过老二的家。老二这几天刚好出外赶集,恰好许氏晨起到户外汲水,看见大伯和嫂嫂在晨风中急急赶路,脸带戚容。许氏心地善良,虽是大伯常无理取闹,她却没有妇道人家的气器窄小,反能宽容看待。如今看到大伯夫妇二人从门前经过,便出声邀二人进屋里喝杯早茶。
老大觉得没有脸见她,便拉着妻子快走。许氏看见二人在清晨中抱着孩子赶路,而且神色不对,心想别是发生了什么事?得先把他们拦下来再说。于是连忙赶上去,拉住嫂子:「嫂子别忙着走,进来坐一回。」老大见状,越是用力拉妻子走,三人扭成一团。大嫂看见这是唯一求生的机会,连忙叫道:「婶子救我!」
许氏听了这话,知道必有重大的原故,赶紧扑前紧紧抱着老大的脚,说道:「大伯,你兄弟常语言上对你不敬,你是兄长,勿挂在心上。看在死去公公婆婆的面上,有什么事进来说,千万别做傻事呀!」老大听了这番话不禁心中悔恨交加,泪如雨下。许氏说好说歹,把二人劝进屋子。
坐下说话,这才知道老大一家被债务所迫,准备投河自尽!许氏又是震惊又是同情,少不得说了许多劝慰的话,让他们等老二回来,大家共商对策。只见大嫂又是羞愧又是伤心,紧紧抱着孩子,许氏对她说:「嫂子,勿惊了孩子,给我抱到坑上睡吧。」大嫂一直不肯放手,最后拗不过她,让她把孩子抱过去。
许氏抱来一看:这不是自己的孩子吗?赶紧跑到房里细看,不知道是被谁掉包,老大的孩子正睡在坑上!
原来大嫂舍不得孩子年幼丧命,又不敢违逆丈夫的意思,只得借故拖延一夜。趁深夜老大睡下,偷偷摸到老二的家里,将两个襁褓中的婴孩掉包,这是为人母者因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所犯下的过失!
事情揭穿了,老大夫妇更是羞愧得抬不起头来。老二回来知道了这件事,痛斥兄嫂行止太欠思量,一家子也在泪水和忏悔之中和好。老二最庆幸的是自己娶了一位宽容待人,不计前嫌的好妻子,否则一场家庭悲剧势难避免。
宽恕是难得的美德,也正是有了这种美德,失足者不至一错再错,世间上的许多悲剧也不会发生!
阳律有冤,阴谴难逃
星云大师曾说:「为人在世什么都可以不信,但不能不信因果。」因果报应的故事,大家听了很多,可是有没有真正做到「深信因果」呢?
这里再举一则因果的故事,警惕大家:
过去中国有一名贵族,因为婚后一直无子,于是便再娶了一名小妾,希望可以诞下一男半女继承祖宗香火。过了一年,小妾不负所望,生下了一个男娃,这真是天大的喜事,母子二人都深得家人的宠爱。元配夫人表面上也很喜欢,不过,妻妾朝夕相处,终究难免因为妒嫉而生起嗔恚之心。
正所谓日子久了,积怨越深,真的是什么样的恶念和计谋都想得出、做得出。果然,大妇装着很疼爱小儿,常常怀抱小儿。有一天,她趁人不备,狠心对小儿暗下毒手,小儿啼哭不止,终至死去;但全家人皆不知小儿究竟因何而亡。小儿的母亲悲痛欲绝,日久之后,略知是被大妇所害,心申含怨,不久也郁悒而死。
一年之后,大妇生了个容貌极美的女儿,可是未满一岁时便夭折了,大妇丧女之哀痛,远超过小妾丧子之悲。后来,大妇又产下一女,比前更加美丽,不过数载又亡;就这样子:怀孕、流产,或生产之后又养不大,如此折磨,已经过了七胎。
当怀孕第八胎时,大妇更加小心翼翼,既怕流产,又虑夭折。胎儿在期盼中呱呱落地,但是却得了难以医治之病症,不能跌伤、碰伤,一旦刮伤就血流不止;身体赢弱,病痛不断。从小就像被捧在手心一样地呵护着,担心她中途又夭折了。在孩儿身上所花的金钱,随着她长大而增加,可是到了十四岁亭亭玉立的时候,又病死了。
大妇日夜哀伤,不眠不食,连棺木都不忍覆盖,每天凝视着棺木里的女儿,见她容颜始终姣美。
直到有一天,一位高僧经过,告诉她生死轮回的定律;高僧同时又告诉她:「『淫』与『杀』是造成一切众生死生循环,轮回不止的根本条件。而一切有情众生最难舍离的是『淫』,最易触犯的是「杀」。
凡人只相信自己肉眼所能辨识的事物,鬼神则能洞悉人们的心里在打什么主意,作了一些什么不为人知的事情;所以『阳法纵有冤曲之可能,而阴谴则无遁逃之机会。』……」
这些话如雷巨响,在大妇耳中、脑海里,以致在整个房屋中回荡不止……她悚然惊惧,终于渐渐恍然大悟,停止了哀伤;再走到棺前俯视女儿的尸体,不觉得容颜姣美,只觉得臭不可闻。于是,她当下立刻恳请高僧为她皈依受戒,彻底忏悔以前自己造作的恶行。
第二天,夫妇两人随同高僧前往寺院的路上,一条毒蛇盘踞在路上不让。高僧知道原委,知道这条蛇是为报仇而来,便为其开示;夫妇也匍伏于地,悲泣地祈求忏悔。高僧为毒蛇授三皈五戒后,劝它:「莫再嗔恨,陷自己于恶道之中,外形丑陋,令人生厌;若遇强者,忿而杀之,则又命在旦夕。生生死死,无有结束之期。」片刻之后,毒蛇即昂首游移而去。
一生没有子女,是有因缘的,古书云:「邪淫之人或奸人妻女者,得后嗣灭绝之报。」故事中的贵族,究竟曾犯下什么恶业?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没有后代,并不是娶妻纳妾就能如愿,反而因妻妾之间妒心如火,蔓烧无止,最后弄得家庭失和,闹出人命。母子俱毙,冥冥中之怨魂岂肯舍离?害人后又能留住孩子的生命多久呢?这就要看冤结能否化解!大妇还算幸运,遇到高僧指点迷津,否则死后堕落恶道,更不知要受多少苦呢?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之中,每个时刻在不同的角落,都会发生看似巧合又觉得奇怪的事。这就必须用心去观照,而不是用肉眼去看。对于当前的社会乱象,我们应该引以为戒,检点自己的思想与行为,积极效法古德,学习向善,祸事才不会找上门来。凡我佛教徒,更要严守戒律,不可犯杀生、邪淫戒。
积善之家有余庆
这是清朝未年慈禧太后时候的故事。
张謇,别号季直,祖籍安徽,幼年贫困,无以为生,几经奋斗,竟然在满清光绪年间得中了状元。
关于张季直会被选中状元,据说他的老师翁同和呈上试卷的时候,他的试卷原本是第三本,排放在最末的,第一本乃是学问较好的沈卫。
慈禧太后审核他们的试卷时,看见了第一名沈卫的卷子,觉得他的字体纤秀,又觉得在哪儿见过这样的字体,便搁在一边考虑。再审核其它两本,看到第三名张謇的一本,觉得字体刚劲,看完就顺手搁下,却放在第二本之上,成了第一本。
那时,某贝勒来求见,谈起点元的事,慈禧太后即说沈卫的字体纤秀,好像在哪儿见过,贝勒答道:「前几天臣给老佛爷看的那几首诗,便是在八大胡同妓院中得来的,是进士们做的诗,不知是不是这种字体。」于是寻找出来与沈卫的卷子对照,却是一模一样,俨然出诸一人手笔。慈禧太后便说:「风流学士,中了恐非栋梁之用。」便不予录取。
而看原来的第三名卷子,再说:「张謇的字体刚劲,性必梗直,恐难驾驭。」因而迟疑未决。贝勒进言了:「现在国家有难,…
《心定和尚说故事 第一章 因果实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